关键词:中考;复习策略;地理学科
中考既是学业毕业考试,也与高考一样是选拔性考试。从某种意义而言,中考比高考是更为重要的考试。作为进入社会的成年人深深知道地理、生物等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可以说地理无时不在,日常生活、外出旅游、投资做生意等更是离不开地理。为了保证地理、生物等学科教学质量,本县把地理、生物课程列入中考科目,各以50分分值计入学生中考总分。由于课程设置原因,这两门课程在八年级就已结业,到九年级学校还须安排一定课时进行复习,大大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和学校教学任务,还影响到九年级其它学科的教学质量。因此,本县的地理、生物中考就安排在八年级结业时进行,一方面可保证这两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可减轻学生在九年级的学习负担和学校教学压力。这种变化需要广大地理、生物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及时调整复习策略,面对内容多、课时紧、任务重,如何利用有限课堂教学有效进行复习,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中考复习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周密计划,合理安排。为在有限时间里,把握考试要点,做到科学合理、优质高效复习,教师应提前考虑各种因素,把时间和内容的安排精确到天,精确到每一节课。复习一般而言包括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夯实基础
这一阶段于4~5月中旬,主要立足每年《丰都县地理学业水平标准与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从近年学业水平考试试卷看,命题覆盖面广,考试范围以湖南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2012)上下册、八年级(2013)上下册内容为准。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第四节世界气候的主要类型。
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第二章了解地区;第三章第三节俄罗斯,第六节巴西,第七节澳大利亚。
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和人口;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四章中国的主要产业。
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区域差异;第七章联系与差异;第八章第一节北京市的城市特征与建设成就。
试题凸现灵活性,与社会和时政及生活相结合。但无论试题如何灵活,呈现方式如何新颖,试题始终不能脱离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也不会脱离课本基本知识点考查。
例如,云南省被称为我国的“动植物王国”,其原因是:
A.我国气候复杂多样B.云南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C.云南省位于热带D.云南的少数民族多
这一题涉及多个方面,但展示云南位于横断山区,各种不同气候类型集聚于此,再加之位于高原地区,所以该地区气候纷繁复杂――突显中国气候复杂这一显著特点,抓住这个特点,任何变化都不离主题。这一阶段复习主要严格紧扣考试标准规定范围,以《考试说明》中概括的知识体系为线索,记忆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
2.第二阶段:强化专题
这一阶段于5~6月上旬,梳理知识体系,讲练结合。打破4册课本之间、章与章之间、节与节之间的界限,以地图为中心,整合相关地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体系,以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重点落实以下专题进行复习:地球;天气和气候;大洲;世界地区差异;中国的疆域和人口;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的主要产业;中国的区域差异。
主要分各种题型的讲练(读图、填图、绘图训练,材料分析题、开放性题目训练)。地理学科训练尤其强调地理图形读、填、绘、记,要学会把地理科学的基本现象、规律、原理落实到图形上,通过经常的图形复习,达到地理知识的巩固积累,完成知识的“积少成多,厚积薄发”。做练习时切忌仅满足于知识答案,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融汇贯通。学生在头脑中积累了一定量的素材后,才能对问题分析深入,下笔才能做到“胸中有文,诉诸笔端”。通过讲练结合,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地理规律性知识,教给学生解题思路及方法。
3.第三阶段:精准训练
这一阶段于6月上旬至考试之前,重点从基础考点――需要学生背诵内容、地图专项能力、答题技巧三方面入手进行强化训练。
教授可自己命几套地理中考复习模拟试题进行基础知识点实战强化训练,试题做到限时、限量、优质,注意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指导。可带领学生做读图专题训练。因为近年地理考试别注重考查学生读图能力,重点突出世界海陆分布图、世界气候图、中国山脉图、中国地形图、行政区划图、河流图、铁路交通图等方面的练习。可综合练习,演练完整的中考模拟题,从学生答题技巧、心里应对入手,重点培养学生应试能力。
二、关注重点内容落实
初中地理主要包括世界地理、中地理的自然和人文知识,知识容量偏大,每周2节课,时间紧,任务重,教师必须高效利用有限课堂进行复习,让每一节地理复习课学生都学有所获。复习过程中应对症下药,狠抓“讲”、“练”、“评”。
1.讲清基本概念
地理基本概念反映地理事物及其演变过程的本质属性,是对地理事物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也是地理基础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地理考试中,许多学生极易将相近或相邻的概念混淆一起(如山地与山区:山地是众多山体的统称,由山岭和山谷组合而成。通常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还有部分学生对一些概念仅仅进行想当然的直观理解,没有掌握概念的实质;有些学生随意缩小概念的内涵,扩大其外延,或者反之,这样就会造成不必要的失分。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采用对比教学法,将相邻及相近的概念集中一起进行对比讲解。而这些知识是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础、地位极其重要,须有针对性地补充这些概念,否则将会形成一系列的难点。
2.讲透基本原理
地理原理在初中教材中只有概括性、描述性地零碎涉及,学生分散接受这些原理,学习效果可能较差。为此,教师有必要将这些原理整合归纳,向学生进行讲解,讲解过程中应想方设法加强学生“练”,并引导学生进行应用,才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地理学的一个根本性的论题是:何事发生在何地,以及为什么?即地理学的3个“W”(what,where,why)。地理学家试图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包括自然和人文现象。“人们面临区位选择”是对地理学3个“W”中关于人的活动进行分析的起点。因为对某一区位的选定是以放弃在其它区位利益为代价的,所以,地理学家在对这些问题分析时,必须设置分析的背景,即人们面临在哪些区位之间进行选择。
设想要建设一座水库,如果坝址已定,如三峡大坝,接下来还有很多问题:坝高是多少,不同坝高的淹没范围,淹没地区的地质和自然地理条件,人文地理状况,移民数量和职业结构等;不同坝高的社会利益,包括发电、防洪和航运。这些都是水库建设选择的背景。以地理学家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学派强调经济体是在有差异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空间中进行选择,即强调经济体在社会文化中的“嵌入”。因此,区位选择的背景或区位选择的情景设计,或者思考人们面临什么情景的区位选择,均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原理。
3.讲明读图要领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读图分析能力一向是地理学科必考的重点难点内容。教师可以专题图形式进行学法指导。首先,仔细审题。要从试卷中呈现的地图加以定位。细读图下说明,了解属哪类图,如地形图、气候图、工业图、农业图、交通图等。再对照教材和图册资料查找相应信息,再次认真读图。
例如,地形图包括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前者在平时学习中常见,学生会依据颜色、高度表和图例进行判读。而地形剖面图较陌生,教师则需在讲清概念后,训练学生能将这两种地形图有机结合分析。对于地图,老师可以适当缩小范围以减小他们的学习压力。
三、强化地理复习效果
1.知识升华为规律和技巧
地理复习不要只满足于复习知识点,而是一定要将知识点升华为规律和技巧,让学生了解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地理要素规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
例如,复习整个初中地理最难的知识点经纬网时,一开始复习经纬线、经纬度等知识,后利用幻灯片带领学生找出度数变化规律,总结出类似“横纬竖经”,“向北递增是北纬,向南递增是南纬,向东递增是东经,向西递增是西经”这样的规律,最后通过几个例题巩固地理规律,学生的难题可迎刃而解。又如,复习利用等高线判断山地不同部位时,难点是山脊和山谷的判断,除复习山脊和山谷等特点外,可带领学生认真观察等高线上海拔数值的递变情况,总结出“凸高为谷,凸低为脊”的规律,并加强练习巩固,这样可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
2.灵活运用区域比较
地理学业水平考试中,区域地理分值最高,包括世界区域和中国区域,区域众多,学生很容易混淆,用区域比较法可化繁为简。例如,复习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时,可利用区域比较复习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用图片和表格把两个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加以呈现,学生则一目了然,容易记住。还可以用区域比较复习我国四大工业基地的特点和发展条件:北方地区煤、铁、石油资源丰富,工业历史悠久,所以在辽中南地区适合发展重工业;京津唐地区资源丰富而发展综合性工业;长三角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广阔的市场则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而南方地区交通便利,市场广大,劳动力资源丰富等,所以在珠三角地区适合轻工业发展等。教师不仅在复习课上多用区域比较法,还应教会学生自己复习时常用。
3.掌握特殊记忆方法
【关键词】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直观生动
初中阶段是物理教学的启蒙阶段,初中阶段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多以基础知识为主,在基础知识中,各种物理概念所占的比重非常大,因此,如何搞好物理概念教学对初中物理教学工作至关重要。概念是构成物理学科最基础的细胞,教师只有保证概念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掌握概念学习的技巧,深刻透彻地理解各种概念,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最终实现物理学科教学目标。传统的概念教学往往将死记硬背视为法宝,事实上,这样的学习方式往往是事倍功半的,概念教学看似简单,其中却蕴含各种各样的技巧和策略,作为教师,要学会运用这些技巧和策略来开展概念教学,以更加轻松有效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
一、对概念进行分类整理
初中阶段的物理W习会涉及到力学、热学、光、电、磁等各种物理现象,这样难免会让刚接触物理知识的学生感到眼花缭乱,杂乱无章,从而在学习其中概念的时候感到手足无措。因此,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对概念进行分类整理,这使之以系统的方式存储于学生的头脑中,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概念学习负担,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概念分类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同时还更容易让学生在学习中寻找发现规律,在系统化的基础上形成理论。一般来说,初中阶段的物理概念主要分为这样几类:一是对物理现象的定义,像是机械运动、磁场、电磁感应现象等概念就属于这类概念,对于这类概念,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只需要进行定性理解即可;二是描述物体或物质的属性的概念,像密度、质量、电阻等都属于此类概念,通过对这些概念的学习可以从不同角度描述物质的特性,是对物体或者物质的一种较为全面的认识方式;三是描述物体的物理状态的概念,包括速度、温度、能力等都属于此类概念;四是引起物体物理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的相关概念,如力、压力、压强等;五是描述机械工作性能的概念,包括功率、效率等这些描述快慢和能的利用率的概念。这样将概念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形成一个知识体系,这对提高概念学习的有效性会大有裨益。
二、重视概念的引入环节
物理概念是一个抽象概括后形成的知识点,概念本身往往包含很多的内容,本质特征常常比较抽象。为了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学习概念之前最好设计一个引入环节,以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直观地展示或者直白的描述概念,这样会大大降低概念的理解难度,提高概念的学习效果。我们可以从简单易懂的生活实例中来引入概念,如在讲到“力”这个概念时,可以请来两位学生靠在一起互相推对方,让学生感受彼此所承受的力,或者用拍巴掌的方式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又或者,可以利用一些有趣的小实验来引出概念,如,在讲到“液体压强和流速”的问题时,可以准备两个纸杯叠放在一起,然后向纸杯的上方吹气,这时候会发现在上面的纸杯会被吹的飞出去,而下面的纸杯则安然无恙。通过这个直观的实验现象,学生会对相关的问题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学再进行接下来相关概念的引入和讲解就会轻松很多。
三、积极利用实验手段
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在进行概念教学的时候,实验往往承担着揭示概念本质和规律的任务,这是因为实验活动相较于其它的讲解方式更加直观生动准确,可以轻松地将概念的本质和规律以具体的形象展示出来,这样会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例如,笔者在讲到“浮力”这个概念时,就在课堂上给学生做了一个演示实验:先用弹簧测力器挂一个重物,然后让学生观察一下测力器显示的示数,接下来再用手托着重物的下方,这时候再观察测力器的示数会发现变小了很多,分析下来是由于手向上的托力导致的测力计示数变小,接下来,再将重物放入水中,这时候学生观察发现测力计的示数像刚才一样也变小了,这个时候,学生自然会想到变小的原因是因为重物下面有托力,而这个托力不再是手的托力,而是“浮力”的托力。这样一来,通过一个简单的小实验,关于“浮力”的概念学生就会更加深刻地掌握了它的本质和内涵,这就给接下来再进一步讲解奠定了基础,对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会大有裨益。
四、巧用概念记忆技巧
在学习物理概念的过程中,如何准确牢固的记住概念内容是概念学习中的一个难点部分,如果教师能够教给学生一些巧记概念的技巧,将会大大提高概念学习的效果,为了更好地记住概念,我们可以采用歌诀、顺口溜等有趣而又轻松的方式教学生记概念,如在学习光的折射的规律的时候,就可以把折射的规律变成一段顺口溜:“空气饺(角)大于玻璃水饺(角)”,经过这样一编制,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折射的规律,又比如,在学习“惯性”的概念时,为了清楚地记住惯性性质和特征,我们就可以用“物体有惯性,惯性物属性,大小看质量,不论动与静”这样一段口诀来帮助学生记忆,学生很快就能牢牢记住这些内容,并且记忆的过程也不再那么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趣味性,可以说是一个实现寓教于乐的有效手段。
概念是整个物理学习的基础,打好概念基础对学好物理至关重要。作为教师,我们要尽量减轻学生概念学习的负担,通过各种技巧和方法的运用来提高概念学习的有效性,要努力将“地基”夯实,这样才能为进一步构建物理“大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崔观泉.物理概念教学三步曲[J].中学物理,2010年16期
关键词:中长期径流预报;径流预报;径流分类预报;径流过程预报;大旱大涝预测
中图分类号:TV1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1683(2015)05081706
Classificationforecastmethodformidtolongtermrunoffinriverbasin
LIHongyan1,XUELijun1,WANGHongrui2,WANGXiaoxi1
(1.KeyLaboratoryofGroundwaterResourcesandEnvironment,MinistryofEducation,JilinUniversity,
Changchun130021,China;2.CollegeofWaterSciences,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
Abstract:Basedonthebasicprincipleofhydrologiccycle,thebasicconceptandclassificationofmidtolongtermrunoffforecastaredefinedfromtheperspectiveofimpactfactorsofwatervaporsourcesofriverbasinrunoff,themeteorologicalfactors(midterm),climatefactors(longterm),andastronomicalfactors(verylongterm)areselectedasthepredictors,andthetenday,monthly,seasonally(flood)orannualrunofftargetingtotheoutletsectionofriverbasin(ortypicalsection)anddroughtandfloodtrendareforecasted.Throughthecomparisonofthedifferenceinthephysicalmovementmechanismofwatervaporsystemunderdifferenttimescales,therationalityof“shorttermclimateprediction”asthetheoreticalbasisformidtolongtermrunoffforecastisdemonstrated.Theimpactfactorsfortherunoffsourcesinriverbasinandtheirperformancearesummarizedasthreelaws:theperiodiclawofastronomicalfactorsisthemainrule,whichreflectsthebasicstateofhydrologicalandclimaticprocess;therandomlawofatmosphericcirculationhasinterferenceonthebasicstateofhydrologyandclimate,whichleadstofluctuation;andthecharacteristiclawofriverbasinreflectsthecomprehensiveeffectsfromvariousfactors,whichhasparticularity.Finally,themidtolongtermrunoffforecastcanbedividedintotwocategories:runoffprocessforecastinnormalyearanddroughtandfloodforecastinabnormalcalamityyear.Theformertakesthehydrologicalandclimaticelementsaspredictorswhereasthelattertakestheastronomicalfactorsaspredictors.Intermsofserviceobjects,theformerservesfortheregularoperationandschedulingofwaterprojectswhereasthelatterprovidesdisasterforecastfordisasterpreventionandreductioninfloodcontrolanddroughtresistancedepartments.Intermsofpublicationofresults,theformerprovidesthequantitativeforecastofrunoffprocesswhereasthelatterprovidesthequalitativeforecastoflevel3(orlevel5)andsimilaryears.Intermsofforecastmethods,theformeradoptsmathematicalstatisticsmethodorphysicalcausecorrelationanalysiswhereasthelatteradoptscomprehensiveforecastingidentificationmethodofperiodicity,randomness,andwatershedparticularity.
Keywords:midtolongtermrunoffforecast;runoffforecast;runoffclassificationforecast;runoffprocessforecast;seriousfloodanddroughtforecast
中国位于气候环境变化最为激烈的季风区,在地理纬度、海陆位置和青藏高原等因素作用下形成的独特的东亚季风环流,导致区域(流域)降雨的时空分布不均匀,加之人口众多的社会因素,使得水资源短缺和旱涝灾害频发成为水文工作面对的严峻挑战。
河川径流是大气降水经过流域下垫面的分配与调蓄作用后汇入河槽的水量,是能够被人为直接调度的水资源,也是评价流域水资源状况的重要指标。一般而言,河川径流与降水量的时空分布规律大体一致[1],但是由于受流域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土壤类型、岩石性质、植被以及人类活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由降水转化为径流的过程比较复杂,导致河川径流的时空分布更为复杂,因此,流域的径流预报相对于降水预报更为复杂和困难。
中长期径流预报可以为解决天然来水与人为用水不协调的水资源调度和防洪抗旱的防灾减灾提供水文信息支持。流域中长期径流预报的研究对象属于多因素耦合作用的复杂开放巨系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影响因素众多,有的难以进行专业化抽象与概括,乃至准确测量;(2)各影响因素之间,以及影响因素与径流之间的作用机理复杂,难以进行物理抽象,乃至数学表达;(3)环境变化导致系统状态的非平稳性[23],如气候变化导致水文循环变化、人类活动导致的下垫面特征变化和跨流域调水直接改变径流的时空分布等,最终导致流域水文资料的非一致性。因此,流域中长期径流预报难以做出精确而可靠的定量预报。
本文从流域中长期径流分类预报基本概念、理论依据和预报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拟在针对不同需求提供实用性预报方法。
1中长期径流分类预报的基本概念
1.1中长期径流预报
一般而言,水文预报[4]按预见期的长短分为:(1)预见期为数小时或数天的称为短期水文预报,如河道洪水预报、流域降雨径流预报;(2)预见期较长的称为中长期水文预报,如旬、月、季或年的径流预报等,其中中期与长期的划分尚无统一界定,通常将预见期在15d以上至1a以内的称为长期预报;(3)预见期超过1a称为超长期预报,如对大江大河或较大范围未来旱涝趋势的预测,有时亦称为水情展望。这里的预见期[5]是指预报与预报要素出现的时间间距。黄忠恕[6]认为不同流域其暴雨特征与汇流时间差异性非常大,严格来讲,不存在以预见期长短来划分预报过程长与短的界限。有关人们对短期天气预报和长期天气预报(实质应该为气候预测)的认识历史,下文还有更为详实的阐述。习惯上把根据水文要素做出的预报称为短期预报,把包括气象(或气候)要素在内的水文预报称为中长期预报。由此看来,短期预报和中长期预报的本质差异在于预报因子的不同。因此,本文根据径流来源的水汽形成机理与影响因素,把以气象因素作为预报因子的称为中期径流预报,把以气候因素作为预报因子的称为长期径流预报,把以天文因素作为预报因子的称为超长期径流预报。预报项目为流域出口断面(或典型断面)的旬、月、季(汛期)或年径流,同时也包括对流域旱涝趋势的预测与估计。换言之,以落地雨为预报因子的称为短期水文预报,其他都称为中长期径流预报。
1.2中长期径流分类预报
根据预报因子的不同,中长期径流预报分为正常年份的径流过程预报和异常灾变年份的大旱大涝预测,前者的预报因子为气象或气候因素,后者的为天文因素。两者在形成机理、预报方法和结果上都大不相同。
在径流形成机理方面,流域的气候特征主要受太阳活动、大气环流和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太阳辐射为来自水文循环系统之外的天文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呈周期性;大气环流是气候形势的主导因子,具有季节性变化规律,与此同时,各种影响因素都是通过影响大气环流来实现各自作用,即大气环流为各种尺度天气系统活动提供基础条件,呈现随机性规律;流域性的自然地理特征对大气环流有一致性的作用规律,反映流域响应的特殊性和一贯性。因此,流域的水文气候就是周期性规律和随机性规律的耦合叠加,在长时间尺度上呈现规律性,在短时间尺度上呈现随机性。研究表明[7],流域径流异常的大旱大涝灾变年份有周期性规律,如嫩江和第二松花江的大旱大涝均存在10a概周期性,且具有前后1a的误差。
在预报方法方面,在长序列的观测数据中,径流异常年份的大旱大涝数据无疑是少数的,而正常年份的径流数据占绝大多数。任何一种数理统计方法或数学模型,所模拟的都是众数规律,大旱大涝这样小概率样本不会获得较好的模拟和预报结果。因此,数理统计和物理成因相关分析法适用于径流过程定量预报,而关注于灾害成因及演变规律识别的灾变理论适合径流异常灾变年份的大旱大涝预测。
在服务目的方面,流域径流异常的大旱大涝预报与正常年份的径流过程预报截然不同,前者旨在为决策部门提供是否发生大旱或大涝的灾变信息,丰、平、枯的定性预报足已保证减灾方案制定的方向性;后者主要为水库兴利运行服务,如为发电、灌溉、供水等部门制定较为详细的调度分配方案。
在预报成果形式上,径流异常年份的大旱大涝采用丰平枯分级定性预报,并提供洪水相似年,以借鉴历史洪水过程及灾情状况;而正常年份的径流过程要进行定量预报,才能使结合预报成果编制水库运行优化调度方案具有可操作性。
2中长期径流预报的理论基础
中长期径流预报不仅仅局限于由流域落地雨到河槽径流的产汇流过程,更应探求径流来源的水汽形成原因、条件及其影响因素,而这些内容超出了水文学的研究范畴,已延伸拓展到气象学和气候学的研究领域。因此,中长期径流预报的实质是气象预报和气候预测问题,水文气象学和水文气候学是其学科基础。
2.1长期天气过程
天气预报按预见期的长短通常分为三种:短期天气预报(预见期为2~3d)、中期天气预报(预见期为4~9d)、长期天气预报(预见期为10~15d以上),而预见期在1a以上的预报称为超长期天气预报。一般而言,长期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比短期天气预报低。
随着人们对长期天气过程及其物理因子研究的加深,已充分认识到长期天气过程和短期天气过程的重大差别:短期天气过程是一种绝热过程,可以凭借大气运动的初始状态做外延预报;长期天气过程是一种非绝热过程,它的变化取决于大气与下垫面的热量交换,而与大气的初始场关系并不重要。经过长期研究,人们逐步认识到长期天气过程存在三种类型和不同时间尺度变化,见表1。
表1长期天气过程的主要类型和时间尺度[6]
Tab.1Maintypesandtimescaleoflongtermweatherprocess
类型时间尺度可能的物理原因地气环流低频振荡2~6周超长波振动、大气能量(指数)循环天气气候季节变化3~6个月、
6~12个月大气活动中心、地气相互作用、太阳辐射季节变化年代际气候变化26个月大气环流准两年振动3.5a海气相互作用(ENSO循环)5~6a太阳活动双振动11a太阳黑子周期22a太阳活动海尔周期(磁周期)30~40a海气相互作用、气候干湿周期80~90a太阳活动世纪周期短期气候振动是气候变化中最短的变化过程,通常包括月、季、年气候变化和年代际气候变化。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月、季和年气候变化被称为长期天气预报;而1a以上的气候变化,即年代际气候变化则被称为超长期天气预报。显然,长期天气预报和超长期天气预报概念的界定完全依据预见期的长短,并由短期和中期天气预报延伸而来。从直观认识的角度来看,因其逻辑清楚,便理所当然地被人们接受。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伴随社会生产生活对延长预见期的需求,天气概念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短中期(1~10d)大气环流状况及其变化是天气学问题,而长期(月、季和年)和超长期(1a以上)变化则是气候学问题,同时长期天气预报和超长期天气预报主要研究对象和解决的问题而言,如月、季和年的平均环流状况和冷暖(气温)、干湿(降水量)统计特征值等,也完全属于气候学范畴。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长期和超长期天气预报中普遍采用的预报因子逐渐集中在影响大气环流季节变化的物理因素上,如海气关系、地气关系、日地关系和地球物理因素等,这些物理因素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称之为气候系统内部物理因素;而太阳活动、日蚀、月蚀和行星引潮力等称为气候系统的外部物理因素。
2.2短期气候预测
20世纪70年代,随着“气候系统”概念的提出,以及世界气象组织开展的全球气候研究计划、国家减灾10a(1990年-1999年)活动和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学术讨论等诸多因素的敦促下,使用长达百年的“长期天气预报”的概念终于被“短期气候预测”所取代。
短期气候预测是根据大气科学原理,采用现代气候动力学、统计学等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数据库、通讯技术等手段,在研究气候变化成因的基础上,对月、季、年际时间尺度的气候趋势和气候灾害进行科学预测。
3中长期径流分类预报方法
3.1径流过程定量预报方法
径流过程预报可以归纳为基于气象(气候)条件或其它因素的物理成因分析法和分析水文要素自身变化规律的时间序列分析法两大类[78]。
(1)物理成因分析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a.考虑的因素是在已经出现的天气形势下,影响本流域降水量的水汽条件与抬升作用,采用700hPa或850hPa形势图,在水汽输送通道上选择目标站的露点或比湿来反映降水量的水汽条件,并采用冷空气强度和地形条件来表征抬升变化,然后由统计方法得出预报结果。b.应用上一旬的平均环流、前期下垫面情况和前期水量等因素与预报对象建立回归方程,来预测下一旬的水量。c.在分析大气环流的超长波与长波活动的时空变化波谱特征及物理量谱特征的基础上,利用谐谱参数或其它环流因子与预报对象建立预报模型。d.根据大气环流前后期的演变规律,由前期环流预报后期的水文情势,概括出几种旱、涝年前期环流的模式,用判断相似的方法进行定性预测。e.以表征环流特征的各种环流指数与环流特征量和其它影响水文长期变化过程的因子,采用逐步回归或其它多元分析方法与预报对象建立定量联系,据此进行预报。物理成因分析法的难点在于如何将复杂的物理过程抽象为数学表达,半理论半经验的经验公式水平只能给出大尺度的定性预报。
(2)时间序列分析的实质是以水文过程要素的相关关系为预报依据,即相关系数越大,影响权重就越大,但客观上,相邻水文要素间并无因果关系(而与影响因素间存在因果关系)。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开始把平稳随机过程的理论应用于径流长期预测。考虑到水文序列一般不具有平稳性,而把水文序列分解成趋势项、周期项、随机项,分项预测后进行叠加,其中周期的识别一般用周期图、谱分析和方差分析来进行。20世纪70年代,自回归模型得到进一步的应用,ARMA(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自回归移动平均求和)模型、季节ARIMA模型,以及非线性门限自回归模型也已用于径流预报。随着数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新的数学分支不断涌现,并在水文预报领域得以应用,为中长期径流预报开辟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如模糊数学法[9]、人工神经网络方法[1013]、灰色系统理论[1415]、多层递阶预报方法[16]、混沌动力学[1720]及分形理论[21]、最优组合预测方法[22]、小波分析[2325]和支持向量机[2628]等方法。这些方法考虑水文因素和气象因素,同时采用非线性数学方法来模拟流域径流依这些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
3.2大旱大涝定性预测方法
国外对旱涝灾害的研究大多是针对水文现象不确定性规律的模拟[29],例如,Porporato等[3033]采用混沌理论分析径流序列的动力特性,Sivakurnetc[34]讨论了径流时间序列的噪声问题以及处理方法,Shozo[35]采用小波变换和分形学方法预测时间序列等等,而针对流域水旱灾害的预测却不多见。由于地理环境、人口和社会发展状况的不同,国外侧重于旱涝灾害形成机理及表现规律的科学探索和防灾减灾的组织管理,而我国更加重视研究流域旱涝灾害的预测预报。
[2]Xu,Chongyu,HuaChen,andShenglianGuo.HydrologicalModelinginaChangingEnvironment:IssuesandChallenges[J].JournalofWaterResourcesResearch.(2013):8595.
[3]汪丽娜,陈晓宏,李粤安,等.水文时间序列突变点分析的启发式分割方法[J].人民长江,2009(09):1517+106.(WANGLina,CHENXiaohong,LIAoan,etal.Heuristicsegmentationmethodforchangepointanalysisofhydrologicaltimeseries[J].YangtzeRiver,2009(09):1517+106.(inChinese))
[4]李慧珑.水文预报[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2.(LIHuilong.HydrologicForecasting[M].Beijing:WaterPowerPress,1992.(inChinese))
[5]叶守泽,詹道江.工程水文学[M].第三版,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1.(YEShouze,ZHANDaojiang,HydrologyofEngineering[M].(thethirdedition)Beijing:ChinaWaterPowerPress,1991.(inChinese))
[6]黄忠恕,金兴平.水文气候预测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长江水利委员会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丛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HUANGZhongshu,JINXingping,Hydrologyandclimatepredictiontheoryandapplicationtechnology,ed.TheYangtzeriverwatercommissionoflargeandmediumsizedwaterpowerofengineeringseries[M].Beijing:ChinaWaterPowerPress,2005.(inChinese))
[7]LIHongyan,WANGYuxin,LIXiubin.MechanismandForecastingMethodsforSevereDroughtsandFloodsinSonghuaRiverBasininChina[J].ChineseGeographicalScience,2011,21(5):531542
[8]黄忠恕,王钦梁,匡奇.北太平洋和青藏高原下垫面热状况与长江流域汛期旱涝关系初步探讨[A].水文预报论文选集(1981年全国水文预报学术讨论会)[C].北京,1985:180187.(HUANGZhongshu,WANGQinliang,KUANGQi.PreliminaryresearchesonrelationsbetweenlowerboundarythermalconditionsofNorthPacificandTibetanPlateauanddroughtsandfloodsinYangtzeRiverBasininfloodseason[A].Hydrologicalforecastingthesiscollection(NationalSymposiumonHydrologicalForecastingin1981)[C].Beijing,1985:180187.(inChinese))
[9]王本德.水文中长期预报模糊数学方法[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WANGBende.FuzzyMathematicsMethodofLongtermHydrologicForecasting[M].Dalian:DalianUniversityofTechnologyPress,1992.(inChinese))
[10]胡铁松,袁鹏,丁晶.人工神经网络在水文水资源中的应用[J].水科学进展,1995,6(1):7682.(HUTiesong,YUANPeng,DINGJing.Applicationsofartificialneuralnetworkinhydrologyandwaterresources[J].AdvancesinWaterScience,1995,6(1):7682.(inChinese))
[11]HsuK,GuptaHV,SorroshianS.Artificialneuralnetworkmodelingoftherainfallrunoffprocess[J].WaterResourceResearch,1995,31(10):25172530.
[12]HuangW,XuB,ChanHiltonA.ForecastingflowsinApalachicolaRiverusingneuralnetworks[J].HydrologicalProcesses,2004,18(13):25452564.
[13]丁晶,邓育仁,安雪松.人工神经前馈(BP)网络模型用作过渡期径流预测的探索[J].水电站设计,1997,13(2):6974.(DINGJing,DENGYuren,ANXuesong.ResearchesofBPnetworkinrunoffforecastingintransitionperiod[J].DesignofHydroelectricPowerStation,1997,13(2):6974.(inChinese))
[14]夏军.中长期径流预报的一种灰关联模式识别与预测方法[J].水科学进展,1993,4(3):190197.(XIAJun.Agreycorrelativeanalysisandpatternrecognitionappliedtomidlongtermrunoffforecasting[J].AdvancesinWaterScience,1993,4(3):190197.(inChinese))
[15]陈意平,李小牛.灰色系统理论在水利中的应用及前景[J].广州:人江,1996(1):2527.(CHENYiping;LIXiaoniu.ApplicationofgreysystemtheoryinwaterconservancyanditsProspect[J].Guangzhou:PearlRiver,1996(1):2527.(inChinese))
[16]王博,马跃先,贺北方.月径流序列的多层递阶预报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9(7):132135.(WANGBo,MAYaoxian,HEBeifang.Researchonthemultilayerhierarchicalforecastofmonthlyrunoffseries[J].SystemsEngineeringTheory&Practice,1999(7):132135.(inChinese))
[17]JayawardenaAW,FeizhouL.Chaosinhydrologicaltimeseries[J],IAHSPubl,1993,(213):5966.
[18]BreafordPW,SeyfriedMS,MatisonTH.Searchingforchaoticdynamicinsnowmeltrunoff[J].WaterResourcesResearch,1991,27(6):10051010.
[19]丁涛,周惠成.混沌时间序列局域预测模型及其应用[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4,44(3):445448.(DINGTao,ZHOUHuicheng.Localpredictionmodelforchaotictimeseriesanditsapplications[J].JournalofDalianUniversityofTechnology,2004,44(3):445448.(inChinese))
[20]JayawardenaAW,FeizhouL.Analysisandpredictionofchaosinrainfallandstreamflowtimeseries[J].JournalofHydrology,1994(753):2352.
[21]Shozo,Tokinaga,etal.Forecastingoftimeserieswithfractalgeometrybyusingscaletransformationsandparametersestimationobtainedbythewavelettransform[R],ElectronicsandCommunicationsinJapan.(Parts3),1997,80(8):2030.
[22]农吉夫,金龙.月平均降水量的二次规划最优组合预测方法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04,20(6):704712.(NONGJifu,JINLong.Studyonmethodsforecastingmonthlymeanrainfallusingtheoptimalcombinationofquadraticprogramming[J].JournalofTropicalMeteorology,2004,20(6):704712.(inChinese))
[23]CaoLiangyue,etal.Predictingchaotictimeserieswithwaveletnetwork[J].PhysicalD,1995,85:225238.
[24]李贤彬,丁晶,李后强.基于子波变换序列的人工神经网络组合预测[J].水利学报,1999(2):14.(LIXianbin,DINGJing,LIHouqiang.Thecombinationforecastingusingartificialneuralnetworkbasedonwavelettransformedsequences[J].Journalofhydraulicengineering,1999(2):14.(inChinese))
[25]赵永龙,丁晶,邓育仁.混沌小波网络模型及其在水文中长期预测中的应用[J].水科学进展,1998,9(3):252287.(ZHAOYonglong,DINGJing,DENGYuren.Chaoticwaveletnetworkmodelanditsapplicationinhydrologicmidlongtermprediction[J].AdvancesinWaterScience,1998,9(3):252287.(inChinese))
[26]李亚伟,陈守煜,韩小军.基于支持向量机SVR的黄河凌汛预报方法[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6,46(2):272275.(LIYawei,CHENShouyu,HANXiaojun.YellowRivericefloodpredictionbasedonSVR[J].JournalofDalianUniversityofTechnology,2006,46(2):272275.(inChinese))
[27]王亮,张宏伟,牛志广.支持向量机在城市用水量短期预测中的应用[J].天津大学学报,2005,38(11):10211025.(WANGLiang,ZHANGHongwei,NIUZhiguang.Applicationofsupportvectormachinesinshorttermpredictionofurbanwaterconsumption[J].JournalofTianjinUniversity,2005,38(11):10211025.(inChinese))
[28]林剑艺,程春田.支持向量机在中长期径流预报中的应用[J].水利学报,2006,37(6):681686.(LINJianyi,CHENGChuntian.Applicationofsupportvectormachinemethodtolongtermrunoffforecast[J].JournalofHydraulicEngineering,2006,37(6):681686.(inChinese))
[29]范垂仁,夏军,张利平,等.中国水旱灾害长期预报:理论.方法.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FANChuiren,XIAJun,ZHANGLiping,LIXiubin.LongtermpredictionofdroughtandfloodsinChina:Theory.Method.Practice[M].Beijing:ChinaWaterPowerPress,2008.(inChinese))
[30]AmilcareP,LucaR.Nonlinearanalysisofriverflowtimesequences[J].WaterResourcesResearch,1997,33(6):13531367.
[31]JayawardenaAW,FeizhouL.Chaosinhydrologicaltimeseries[J].IAHSPubl,1993,(213):5966.
[32]BreafordPW,SeyfriedMS,MatisonTH.Searchingforchaoticdynamicinsnowmeltrunoff[J].WaterResourcesResearch,1991,27(6):10051010.
[33]JayawardenaAW,FeizhouL.Analysisandpredictionofchaosinrainfallandstreamflowtimeseries[J].JournalofHydrology,1994,(753):2352.
[34]SivakumarB,PhoonKK,LiongSY,LiawCmenton“Nonlinearanalysisofriverflowtimesequences”byAmilcarePorporatoandLucaRidolfi[J].WaterResourcesResearch,1999,35(3):895897.
[35]Shozo,Tokinaga,etal.Forecastingoftimeserieswithfractalgeometrybyusingscaletransformationsandparametersestimationobtainedbythewavelettransform[R],ElectronicsandCommunicationsinJapan.Parts3,1997,80(8):2030.
[36]翁文波.预测论基础[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4.(WENGWenbo.BasisofPredictionTheory[M].Beijing:PetroleumIndustryPress,1984.(inChinese))
[37]翁文波,吕牛顿,张清.预测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WENGWenbo,LVNiudun,ZHANGQing.Prediction[M].Beijing:PetroleumIndustryPress,1996.(inChinese))
[38]徐道一.翁文波.可公度性预测方法及其意义[A].高建国.灾害预测方法集成[C].北京:气象出版社,2010.(XUDaoyi,WENGmensurabilitypredictionmethodandsignificanceofAcademician.GAOJianguo.Integratedofdisasterpredictionmethod[C].Beijing:MeteorologicalPress,2010.(inChinese))
[39]夏军.水文灾变事件的一种可公度信息预测方法初探[J].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学报,1991,2(3):288295.(XIAJun.Studyonamethodofcommensurableinformationforecastingofhydrologicdisastrousevents[J].JournalofWuhanUniversityofHydraulicandElectricEngineering,1991,2(3):288295.(inChinese))
1“中风”作为外感病的代表
根据竺可桢等学者的研究[3],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的两千年间,即从仰韶文化时代到河南安阳殷墟时代,以及从秦到西汉时期的200多年间,我国都处于气候温暖期,气温较现在高,亚热带植物的北界比现在更靠北。在温暖期,四季温差较小,就像今天处于亚热带的昆明,四季如春。由于气候温暖,人体不易感受外邪,所以外感病较少。生病主要以内伤病为主。而感受外邪者也多为内伤劳倦之人。因此,古人用风邪泛指外邪,用中风作为外感病的代表。在《黄帝内经》[4]许多篇中,都可以看到用“风”代表外邪,即:广义的风。如《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其中“风雨寒热”之风为狭义的风,“虚邪之风”的风为广义的风,是一切外来致病因素的统称。再如《灵枢?五变》所说:“黄帝问于少俞曰:余闻百疾之始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复还,或留止,夫同时得病,或病此,或病彼,意者天之为人生风乎,何其异也?少俞曰:夫天之生风者,非以私百姓也,其行公平正直,犯者得之,避者得无殆,非求人而人自犯之。”里面的“风”也是既有狭义之风也有广义之风。另外,上述的“邪不能独伤人”、“犯者得之,避者得无殆”,以及《素问?评热病论》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都明确指出,如果人体的正气充足,则不易得外感病。外感病的发生常常与人体的内伤病,如内虚、过度操劳、饮食情志失调等,有直接关系,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疿。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还有《素问?经脉别论》的“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所以,在温暖期,由于温度适宜,温差较小,古人用广义的风泛指一切外邪。“中风”则被作为外感病的代表。实际上是淡化外感病因的体现。
2“伤寒”作为外感病的代表
自公元之初起,气候开始出现转寒,到东汉末已比现在寒冷。到3世纪后期,寒冷达到顶点,直到6世纪下半叶才开始转暖。这个寒冷期覆盖了东汉、三国、晋和南北朝时期。医圣张仲景就是东汉人,他在《伤寒杂病论》(后分为《伤寒论》[5]和《金匮要略》[6])的序言中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公元196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关于这次寒冷期中的瘟疫大流行,曹植《说疫气》中也有记载:“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正如《伤寒例》中所说:“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有人研究发现,在我国历史上出现的八次人口数量的“大落”时期,都发生在我国气候变冷的时期。这当然不仅是因为人们容易感受寒邪而生病,也包括由于气候变冷,引起粮食的欠收,百姓流离失所;气候变冷,还使得北亚牧业区域南移,北方游牧民族大举南下带来的战争,瘟疫,使得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甚至发生社会的解体,所以,不仅人口的大落,甚至王朝的变更都与气候突变有着惊人的重合度。这也证明了,在寒冷期,寒邪是外邪中最具杀厉之气的结论。狭义伤寒,是指外感寒邪并以寒邪为主导病因的疾病。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伤寒为广义伤寒,这一点从前面所述的仲景序言中(包括了瘟疫),伤寒例,以及现存的伤寒论的内容中,我们都可以看到,除了狭义伤寒外,还包括了其他外感病,如痉病、湿病、暍病,以及瘟疫病(阴阳毒病)、多种外感继发病(百合病、狐惑病、中风病、历节病、五脏风寒病、积聚病)等。广义伤寒泛指外感病,也可以从很多中医古籍中找到证据。如《难经》[7]的“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以及《素问?热论》中的“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还有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贵胜雅言,总名伤寒,世俗因号为时行。”[8]等等。可见,在中国历史上,寒冷期常常伴随着疾病、战争等灾难的发生,寒邪也成为六淫中最具杀厉之气的外邪,广义伤寒成为了外感病的代表。
3广义“温病”的概念
一、深刻挖掘关键字词
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对原理定义或者规律做出的总结,所以教师要尽量做到字斟句酌,深刻挖掘。
例如,第四单元课题2“元素的定义”: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教师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讲解:第一,在原子中,质子数和核电荷数是恒等的,所以概念中出现了括号部分的内容,在做选择题时,不要单一地认为元素的种类只由核电荷数决定。第二,一类不等同于一种,一类的原子要包括很多种原子,这些原子核电荷数相同但是其他方面(例如:中子数)不一定相同。第三,总称是宏观概念,所以元素只分种类不分个数。
又如,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的概念”,分子和原子是初中生第一次接触微观世界,为了让学生形象地体会原子和分子的形象,教师在讲授时多数都是用模型或者多媒体辅助教学,但是在对分子或者原子概念的教学时,就很犯难。笔者建议如下:首先告知学生水就是一种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水在温度变化的时候,可以有三种状态,即固体冰、液态水和气态的水蒸气,水在三种状态转换的时候,物质本身是不改变的,即发生的是物理变化,那么构成水的水分子也不可能发生改变;反过来,水分子虽然没有改变,但是水的物理性质却发生了改变,所以,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但是水在通电的情况下,会变成氢气和氧气,发生了化学变化,水这种物质本身也发生了改变,所以水分子也不再存在,那么水所有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将改变,所以,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继而得出结论,分子变,化学性质就变;分子不变,化学性质也不变,即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二、拨云见日,去繁存简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第九单元课题2“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教材陈述如下,固体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讲解过程中总结规律如下,让学生反复读定义五遍,让学生分析定义中的固体应该是溶液中的什么成分,学生很容易分析出固体在溶液中应该作为溶质,那么溶解度其实就是表示溶质质量的物理量,但是不是说所有的质量都可以叫溶解度,这个是需要条件限制的,让学生从定义中分析,学生很快可以分析出,条件有三:指明温度,溶剂必须是100克,溶液必须是饱和溶液,只有在这几个条件的限制下,溶质的质量才能称为溶解度,如:在20℃,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克,即在20℃,100克水里最多能溶解氯化钠36克。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比例为36∶100,如果温度不变,在50克水里,最多能溶解18克氯化钠,进而让学生分析出溶剂的质量不能改变溶解度。
【关键词】高中地理易混概念比较
【中图分类号】G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102-02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内涵和外延比较接近的地理概念。多数学生由于对这类概念没有真正弄清楚,致使答题时经常出现模棱两可、莫衷一是的现象。为了帮助学生在复习时能更好地掌握此类概念,现将高中地理中,一些常见的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比较如下:
1、天体与天体系统
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言的,是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天体系统是就天体间的运动关系而言的、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次不同的系统。
2、昼夜之分、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
昼夜之分是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球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是地球产生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而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赤道外的各纬度昼夜长短产生周年变化的现象。
3、节气与季节
节气是根据天气和物候的演变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15。为划分标准,一个回归年有24个节气。季节是根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周年变化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为划分标注。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一年中寒来暑往及物侯的变更情况。
4、气温递减率与地温递增率
前者表示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而逐渐下降的变化率。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O.6℃。后者表示常温层以下一定深度内,地温随深度逐渐增高的变化率。平均每深100米温度增高3℃。
5、气象、天气与气候
气象是表明大气特征的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的总称。包括气压、气温、温度、风、云、降水等要素。天气是指短时期某地大气中的气象变化情况。它是由各种气象要素综合表述的大气物理状况。气候则是指一地区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气象情况。天气是多变的,而气候则较为稳定。
6、水体与水圈
水体是指由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水的聚积体,如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大气水等。水圈是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总称,是一个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
7、汛期与洪水期
汛期是指江河由于流域内季节性降雨或冰雪融水引起定时水位上涨的现象。洪水期则是指江河湖泊中水位超过正常水位达到洪峰水位及其以上的时期。
8、水资源、水利资源水力资源
广义的水资源是指地球表层可供人类利用的水,狭义的水资源则是能为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水利资源指能被人类控制或基本控制的应用于灌溉、给水、发电、航运、养殖等方面的用水。近年来常以“水资源”一词替代、包容“水利资源”。水力资源属于水利资源的范畴,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
9、地质作用、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地质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壳运动仅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而地壳中的各种地质构造基本上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10、断裂与断层
断层是岩石在断裂变形阶段产生的,只有当岩石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移动时,才能称断层。形成断层,岩石必定断裂,但岩石产生断裂,未必一定形成断层,关键是在于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
11、印度洋板块与印度板块
印度洋板块为全球六大板块之一,主要以大洋地壳为主,属大洋板块。而印度板块从属于印度洋板块,是它的一个子板块,为小板块,由路壳组成,属大陆板块。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板块(而非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形成的。
12、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
风化侵蚀都是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但风化作用相对侵蚀作用来说,是在静态下比较缓慢地进行的,短时间内不易被人们察觉。而侵蚀是在较为明显的动力作用下进行的,易于察觉。
13、热带雨林与热带季雨林
热带雨林分布在终年湿热的赤道地区,由高大茂密、长绿的乔木为主组成的植物群落。热带季雨林不连续分布在热带雨林干湿季节交替的热带季风气候区,由旱季落叶的乔木为主组成的植物群落。季雨林与雨林相比,外貌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群落组成种类和结构较简单。
14、土壤、土地与土地资源
土壤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土地比土壤内涵丰富,除土壤外土地还包括尚未形成土壤的岩石和岩石的风华物体因此,土壤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和土地资源是对人类利用而言的,指人类在目前和可预见到的将来能开发利用的各种类型的土地。它既具有土地的自然属性,又具有土地社会属性。
15、森林覆盖率与林木蓄积量
前者是指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的占有情况。后者则指森林面积上生长着的林木的材积总量,是测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资源总规模和水平的重要指标。
16、草原、草地与草场
草原指生长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旱生、半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的植被。草地指被覆盖草原、草甸等植被的土地。草场指用以畜牧的草原、草旬等统称。草地属于土地资源,而草原、草场属于生物资源。
17、大农业与小农业
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通过人工培养和养殖,来获得农产品的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其中大农业是指广义的农业概念,主要包括农、林、木、副、渔各业。而小农业是指狭义的农业概念,专指种植业
18、耕作制度、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
耕作制度是指农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与之相配套的农技措施的总称。复种指数是指一农业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而垦殖指数则是一国或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与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反映出某地农业生产力水平、耕地重复利用和开发的程度。
19、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
前者是为改变定居地的人口移动。如民工流动、旅游和度假等。后者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在地区之间作永久或半永久的居住地的变动。二者的区别表现在是否有较长时间的变动居住地。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低碳旅游
低碳经济是在20世纪90年代人类为应对全球变暖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理念。它是以减少温室气体(C02)排放、防止全球变暖为己任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低碳旅游尚属于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所基于的理念正好可以克服生态旅游的弊端,它比生态旅游具有更为丰富而且明确的内涵。它可以将旅游――这个标志人类未来生活品质的生活方式从一些模糊概念中分离出来。
一、低碳经济的诞生及诠释
(一)低碳经济概念的诞生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第一次对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文明和高碳经济的发展方式进行了深刻反思。1997年在日本京都通过的世界上以法律约束力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条约《京都议定书》是引发低碳经济理念形成的触点。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将低碳经济作为一个新概念提出。英国政府为了达到2022年C02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的目标。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调整能源政策,征收气候变化税和能源产品税;强调科技创新、发展低碳能源技术;全方位节能减碳。为推动家庭节能减碳,推广隔热保温建筑材料实现建筑节能;推广节能灯,采用LED绿色照明,淘汰白炽灯,实现照明节能;购买节能家电,如节能空调、节能冰箱、节能洗衣机、节能电脑等,实现家电节能;推广混合燃料汽车,鼓励使用自行车出行,实现低碳交通。
(二)低碳经济概念的诠释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经济。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创新,形成明确、稳定和长期的引导及鼓励,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二、低碳经济对全世界未来宏观经济的影响
(一)碳排放量成为衡量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标识
碳排放量。从表面上看,是人类能源利用方式和水平的反映,但从本质上讲,更是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标识。农业社会本质上是一个低碳社会,而工业社会本质上是一个高碳社会。研究表明:在漫长的农业社会温室气体(CO2)浓度一直稳定在280PPM,这个浓度对于地球大气温度的变化起到了平衡作用。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温室气体(CO2)浓度一直存在快速上升的趋势(IPCC,2000)。在化石能源体系的支撑下,人类形成了火电、石化、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等工业、并由此衍生出汽车、船舶、航空等行业,这些高能耗的工业都可称之为高碳工业,即化石能源密集型产业。人们发现:一方面,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改变了人类经济发展方式和水平,是人类社会物质和财富的评价标识;另一方面,化石能源的使用规模和速度与CO2排放量的增长呈线性相关,并正在影响着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内在平衡性。因此,化石能源的消耗,CO2的排放以及大气中CO2的浓度成了衡量人类经济发展水平的新标识。
(二)低碳经济已经上升成为一个国际政治问题
早在巴厘岛大会之前,低碳经济已经被炒得沸沸扬扬,先后登场的《斯特恩报告》、美国副总统戈尔拍摄的《难以忽视的真相》以及由世界4000多位科学家共同完成的IPCC气候变化第四次评估报告,众口一词的把早在1896年,阿累利乌斯提出的“化石燃料燃烧将会增加大气中CO2的浓度,从而导致全球变暖”一个科学假说,上升为政治命题,认为“只有到2050年将大气中CO2浓度增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的2倍以内,才可能避免发生极端的气候变化后果。”对于这样一个结论。政治家们说“气候变化问题”已经得到了科学家们的证实,而科学家们又说科学的结论得到了政治家们的认同,就是这样,科学家们和政治家们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达成了高度的一致。为此,2007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关注这一问题的戈尔副总统和IPCC专家组。
(三)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发展过程中又一重大规则
近代世界文明发展史,已经形成两个半世界各国必须遵从的规则。第一个是联合国。第二个是关贸总协定。第三个是半个规则,现在只走了半步,但它终究会成为第三个规则,这就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现在第三个规则的内涵、原则和基本内容还在谈判之中,但是它已经形成的雏形,那就是要明确世界各国“共同的,但是有区别的全球气候变化的责任”。
(四)低碳经济规定国际社会长期的努力方向
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在联合国框架下承认了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条约《京都议定书》成为控制CO2排放的一个全球性制度安排。它给出了“工业化”国家的企业在一个具体时间范围内降低气体排放的目标。这份里程碑式的文件同时提供了3种灵活的减排机制:“国际排放贸易”、“联合履行”和“清洁发展机制(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CDM)”。
三、低碳旅游对生态旅游的解惑
生态旅游似乎成了“时髦”的代名词。在旅游各种促销中为了提高旅游市场的兴趣,传统的旅游产品前都冠上了“生态”二字,生态观光旅游、生态度假旅游、生态探险旅游、民俗生态旅游等等都成了频率最高旅游名词。本来“生态”(ecology;oecology;aecology)是一个很实在的词,就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很多旅游专家借用了这个词,并给其赋予了很多内涵,比如有体现保护生态的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甚至健康、环保等等概念。这其中就有小马拉大车之嫌。于是生态旅游很难有一个确切的含意。生态旅游(Ecotoudsm)一词自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CeballosLa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至今,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世界各地的学者根据自己对
生态旅游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诠释。卢云亭在《生态旅游学》一书中就列举了73种有关概念。有人估计,对生态旅游概念定义至少有100种之多,可谓众说纷纭。由于生态旅游迄今都还没有一个明确和普遍接受的定义,而多数学者又都是基于自己的研究需要,对生态旅游的内涵进行不断扩充,导致实践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对生态旅游定义的滥用、误用以及泛化。对生态旅游地的开发、决策和管理产生误导。也有不少学者不断对此提出质疑。
(一)关于生态旅游对象的质疑
在各种生态旅游的定义中,生态旅游的对象一般被认为是自然旅游资源,特别是生态环境良好、受干扰较小或没有受到污染的自然区域,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如果将生态旅游资源定义到这个程度上,它极大地限制了旅游的范围,也就是说生态旅游虽然时髦但只能包括旅游的一部分,因此将旅游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希望寄托在这一部分上很显然是不合适的。
(二)关于生态旅游者的质疑
根据国内外相关论述,生态旅游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态旅游者,指的是到生态旅游区的所有游客。这类界定具有统计上的可操作性,但只是对旅游者行为现象的部分概括,体现不出生态旅游者与普通旅游者的区别;狭义的生态旅游者,指的是对生态旅游区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负有责任的游客。由此可见,生态旅游内涵中所指的旅游者应为狭义的生态旅游者,仅指来到生态旅游区的对环保和经济发展负有一定责任的那部分游客。从旅游者自身需求来看,旅游者来旅游目的地旅游,追求的是能使身心愉悦的游憩体验,而非责任性的学习。生态旅游只能达到提高旅游者经历这个目标,而不可能要求旅游者为旅游地承担这么多责任和义务。因此生态旅游者本身就是一个不单独存在的概念。
(三)关于生态旅游过程的质疑
有了生态旅游资源,也有了生态旅游者,还必须同时具备生态旅游实现过程,才能是一个个完整的旅游过程。旅游实现的过程必然要依赖于交通,也就是说生态旅游也一定要有生态交通,那么什么样的交通才是生态的交通?实际上无法确切地回答这个问题。
低碳旅游把人类对旅游所寄予的希望全部融入整个旅游过程当中,避免所谓旅游资源、对象和过程的争议。它是只注重目标,它使旅游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分解到了全过程,它的理念和目标都非常清楚,那就是旅游不仅是要享受健康的环境,也有义务创造健康的环境,只有发展低碳旅游才可以实现“三赢”或者多赢。
四、低碳旅游――旅游业持续发展的目标
低碳经济是一种理念,更重要的是一种措施。它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因此它是一种全新的旅游观念,它涉及旅游的3个主要方面――食、住、行。要在不降低质量的前提下,在旅游过程中进行节能和减少CO2排放。
(一)饮食节能
由人类食品结构变化导致的CO2排放增加也是非常巨大的。人类在食物链中,并非处于最高端,属于杂食。可是随着近代人类盲目提升在食物链上的占位,食谱过多偏向动物食品,一方面直接导致了人普遍的身体超重和肥胖,伴随之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发病率提升;另一方面也使渔肉产业迅速发展。2006年,世界肉类总产量已达2.76×10t,渔业产量为1.4×10c。估计生产每千克牛肉。需排放346kg当量的CO2温室气体。通过旅游调整人们的饮食结构,既有利于人的健康,也有助于CO2减排。
(二)建筑节能
我国建筑及居民生活用能量很大,2004年我国城乡民用建筑面积约为400×10m2建筑能耗已占总能耗20.7%。数据显示,北方城镇建筑采暖、农村生活用煤1.6x108标煤/年,占我国煤产量的11.4%。建筑用电占全国电耗的27~29%。预计到2022年全国城市人口比例将达到56%,约新增110×10m2以上需采暖的民用建筑,2022年比2004年可能需增加2.5×108t标煤,5.800×108-6.300×108W・h用电。旅游建筑节能的主要目标是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可以采用建筑物采暖、太阳能利用、推广节能灯等多种手段。
【摘要】临床诊断时,西医重视辨疾病,中医重视辨证候;而辨病与辨证的结合点,实际上是西医的“病理”与中医的“病机”之间的大融合。中医的“证候”与“病机”二者,反映的是疾病的表象与本质的关系。中医病机学形成的基础是五脏为中心的藏象理论,而藏象理论又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是认识疾病和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因此,中医要正确认识疾病,要确立证候诊断标准,要抓准病机,都离不开藏象理论的指导。文章旨在以“疾病——证候——病机”的研究思路为指导,以藏象学说为基础,明确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制定的方法,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关键词】证候;病机;藏象;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现代医学在治疗大多数病因复杂、影响因素众多的疾病方面往往疗效欠佳。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特色的传统中医药日益彰显其优越性。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疗疾病的特色,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和医疗实践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课题旨在基于辨证论治基础上,以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为切入点,建立此类疾病的系统治疗方案和疗效评价体系,填补学术界在该项研究中的空白。藏象理论是中医研究疾病的前提和基础,更符合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本质和规律。本文旨在探讨藏象理论对证候标准制度的意义,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1证的相关概念
1.1证(证候)的概念
1986年,在全国中医证候规范研究会议上,初步对“证”的概念作了界定:证候是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阶段本质的反映,它以某些相关的脉症,不同程度地揭示病因、病位、病机、病势等,为治疗提供依据。这一界定,可以说“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的概括。这一对证候概念的规范目前仍被基本认定[1]。
1.2辨证的方法
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辨证的方法有多种,计有:①传统辨证方法: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其中,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对疾病证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病机,判断病变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情况的一种辨证方法,是临床各科的诊断基础,是辨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其直接的理论基础是藏象学说。②辨证要素辨证:田代华[3]认为,体质、病因、病位是形成证候的三大要素,提出辨证应在综合临床各种症状和体征的基础上,利用掌握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重点分析确定患者的体质要素、病因要素和病位要素,从而做出正确的证候诊断。③证素辨证:朱文锋[4]在建立辨证新体系中引入了证素的概念。“证素”,即辨证的基本要素。认为证素是依据证候而辨识的病变本质,主要指辨证所确定的病性与病位,是构成证名的要素,是具体诊断单元而非分类纲领。基本证素[5]包括病位与病性两大类约60项左右。辨证过程包括了证候(症状、体征等临床信息)获取、证素识别、证名判断3个环节。④证候要(因)素应证组合的辨证方法体系:证候要素[6]是与生理病理相关联、以病机学说为基础、并能由可测量和观察到的症状体征等信息集合直接表达的病机单元,同时它又是诊断学的概念。在辨证中引入证候要素这一概念的目的是降低证候的维度,便于分析探讨其病机,实现辨证的目的。王永炎[7]提出以证候因素应证组合完善辨证方法体系的建议。研究认为,中医辨证可采用归纳病因病机、提炼证候因素,进而应证组合进行辨证。
1.3判定病机的方法
从字面上看,病机便是“疾病的机理”,亦即疾病之所以发生、变化以及出现种种临床征象的机理。《素问·至真要大论》强调“谨候气宜,无失病机”,说明病机的概念之于疾病诊断已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至少在《黄帝内经》的时代,病机已成为中医疾病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病机分析仍然是临床辨证的关键环节,也是考察医生综合水平的重要指标。病机的概念具有持续性、阶段性、多变性、兼合性及不稳定性等特点[8]。
辨证论治为中医治病的主要方法,辨证作为辨证论治的第一个环节,其目的显然为了明确疾病的病机与发展转化,进而为治疗确立原则。辨证的对象是“证”即病机,辨证的依据是“证候”,辨证的结果是“证候诊断”[6]。
2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研究开展的现状
现代医学在治疗大多数病因复杂、影响因素众多的疾病方面往往疗效欠佳。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特色的传统中医药日益彰显其优越性。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疗疾病的特色,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和医疗实践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其自身也存在着缺陷和不足,中国中医研究院教授史大卓谈及:“和现代西医学相比,传统中医整体宏观推测演译诊察疾病的方法在病理诊断、微观诊断方面显得模糊,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中医要发展还是要走向客观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因此开展证候标准的研究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吴秀艳等[9]提出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研究的思路:①从病证结合入手,逐步建立证候诊断标准体系;②以证候要素的提取为证候诊断标准体系建立的前提;③运用符合中医特点的数理方法分析临床研究结果是建立证候诊断标准体系的关键。李建生等[10]总结出证候诊断标准建立的思路与方法:文献研究是证候研究的基础、临床调研是构建证候标准研究的关键环节、专家问卷调查提高证候标准的指导性、症状/体征量化是证候标准建立的关键、计算智能方法的介入,将为证候诊断研究提供技术平台。
胡金亮等[11]总结了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研究现状,包括:证候宏观标准的研究、证候诊断标准与微观指标的研究、证候诊断标准与证候的量化研究、证候诊断标准建立的方法学研究。证候诊断客观化、标准化是辨证论治规范化的基础,而证候诊断标准的研究关键是方法学的合理应用。目前,研究证候诊断标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采用文献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采用计算智能的方法和应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等。
基于目前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研究现状,本研究将以“动态演化”和“证候要素”为重点,建立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将病机与病位两个层面的演化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建立起以时空为结构单位的立体诊断标准,即以证候要素(病机和病位两个层面)及其相应症状、指标为空间内容、以时间序列为时间内容的证候诊断标准。从空间角度确立的证候诊断标准,大致相当于西医学对疾病的分型;从时间角度确立的证候诊断标准,大致相当于西医学对疾病的分期。
3藏象研究与证研究的关系
3.1“藏象”及藏象学说“藏象”的概念
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何如?”王冰解释“藏象”的“象”说:“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张介宾《类经·三卷·藏象类》说:“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可见,“象”是“藏”的外在反映,“藏”是“象”的内在本质,“藏象”则是人体系统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体,是内在脏腑的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反映于人体外部的象征,而这种象征客观地反映了内在脏腑的机能变化,从而作为推论或判断脏腑机能变化的依据。藏象意为藏于体内的脏腑和脏腑机能反映于外的征象及脏腑的实质形象[12]。
藏象学说[13],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病理变化及其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中医藏象学在中医基础理论中,不仅涵盖了中医解剖、生理、病理等多个基础医学方面的内容,还外延于中医发病、辨证、诊断、治疗等多个方面,换言之,它不仅是阐明人体生理活动与病理机制的中心环节,也是临床治疗学的理论依据。中医学的基础理论说到底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藏象实质也就是人体生命的实质[14]。由此可见,中医辨病、辨证施治是以藏象学为理论基础的。
3.2藏象理论
更符合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本质和规律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是中医对人体生命功能和形态结构的根本认识,是中医的精髓——“证”的基石[12,15]。因此,“证”研究的开展是要以藏象理论为前提和基础的。
在整体观念指导下的藏象学说,一直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据此,严世芸提出,这种“辨证论治”应该名之为“藏象辨证论治理论体系”。藏象辨证论治理论体系,能极大地提高辨证水平和临床疗效,更符合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本质和规律,为中医辨证论治实现统一、规范、完整的目标奠定基础[16]。
藏象学说的现代研究主要从理论探讨(对某一脏腑功能的专题讨论,探讨某些术语的概念,阐发各家理论,引用系统论、控制论等进行阐发)、临床研究(阐发脏腑辨证,探讨某些脏腑虚证、实证,肾实证,五脏治法,脏腑同治)和藏象实质的探讨及实验研究等几个方面开展[14]。目前,中医藏象学说以“证”的研究为主[17],而证研究又集中在证候规范化、标准化等方面,可见,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确立的源头、基础是藏象学说。
4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藏象学基础
“证”是中医临证诊断疾病所特有的工具,证候诊断标准则可谓是辨证的准绳,而辨证又是基于藏象理论指导之下的,因此,证候诊断标准的确立,若在藏象学说指导下,沿着“疾病——证候——病机”的研究思路,并以证候要素为中心环节,则结论更准确、可靠,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以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研究为例: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是指神经组织非正常退变引起的一类严重威胁人类生存质量的重要疾病。主要包括阿尔茨海默氏病(Alzheimerdisease,AD),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亨廷顿病、糖尿病等引起的神经性疾病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克-雅氏病(Creutzfeldtdisease)和多聚谷氨酸类疾病(Polygutaminedisease)等。此类疾病的发生多以肾藏象病理改变为源头,以辨证论治为前提,深入研究此类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共同病机——肾中精气亏虚的基本特征,拟定病机层面的基本证候要素——精虚和气虚,病位层面的基本证候要素——肾,结合此类疾病的基本特点,确定证候要素的相应症状和其它特异性检测指标。深入观察证候要素“精虚”和“气虚”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动态演化内容,研究不同时间阶段证候要素的类型及表现规律,系统阐释此类疾病从虚(精虚、气虚)瘀(血瘀、痰瘀)风(实风、虚风)的病机变化规律和具体内容。同时观察疾病在病位层面的传移过程,研究不同时间段疾病病位从肾到脾、肝、督脉等的病位传移规律和具体内容。本研究将遵循此研究思路,确立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参考文献
1]李方玲,梁嵘.对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的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4):386.
[2]邓铁涛.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06.
[3]田代华.中医辨证要素分析[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2(2):87.
[4]朱文锋.“证素”的基本特征[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1):17.
[5]朱文锋.创立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新体系[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24(6):38.
[6]衷敬柏,王阶,赵宜军.辨证方法及证候要素应证组合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4):221.
[7]王永炎.完善中医辨证方法体系的建议[J].中医杂志,2004,24(10):729.
[8]焦振廉.中医病机概念的缘起及其性质[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8,23(2):13.
[9]吴秀艳,王天芳.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研究的思路[N].中国中医药报,2006-09-22(4).
[10]李建生,余学庆,胡金亮,等.中医证候标准建立的思路与方法[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19(6):4.
[11]胡金亮,李建生,余学庆.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研究背景与现状[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0(3):77.
[12]鞠宝兆.《内经》藏象理论体系的发生学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博士论文.2004:4.
[13]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99.
[14]王琦.中医藏象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3.
[15]于凌.藏象学说研究进展述评[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19(3):63.
课时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近年担任了“一师一优课”活动的评委,评审中发现,大部分参赛教师对课时教学目标制定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教学目标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脱离学生实际等问题。我以“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热带气候类型”(湘教2016版)一节课为例,说明如何设计课时教学目标。
一、解读课标和教材
《主要气候类型》一节,新课标的要求是“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类型历来是初中阶段地理课中比较难又较多的内容,根据学生认知实际,对本条“标准”,我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第一,对气候类型的分类不必太细,作适当概括和综合,只要能反映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即可。第二,对于气候类型中涉及到的概念,如季风、海洋性、大陆性等,不必解释。第三,对每种气候类型,学生只要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上说出其分布即可,不必讲述其特征、分布地区的景观特点等。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热带气候”教材,在“正文”部分呈现了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热带季风四幅气候分布图。在“活动”部分呈现了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热带季风四幅景观图,新加坡、孟买、巴马科、喀土穆四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并要求学生从图中提取信息填表,比较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降水差异。在“阅读”部分呈现了“地球之肺”“热带草原的干湿季”两段短文。教材主要揭示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为学生学会分析地理图表提供了基本素材。
二、确定好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义务教育地理,知识目标的范罪畴包括:地球与地图、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人文地理要素的分布,中国地貌概况、世界地貌概况、家乡地貌概况,环境与发展问题、人地的相互关系。技能目标的范罪畴包括:地理读图技能、地理信息技能、地理操作技能。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热带气候”中的基础知识应包括:热带气候类型的名称、分布、特征、景观。基本技能应包括:能够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热带气类型的分布,利用景观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中的信息,描述气候特征。
一位教师制定的“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热带气候类型”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热带气候类型的名称和分布。该表述不全面、要求不具体,不具备可测性。可描述为:①记住四种热带气候类型的名称;②能够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指出四种热带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地区;③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表。
表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陈述句,要有行为的主体(学生)、行为的条件、行为的结果。指向要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如“能够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行为条件),指出四种热带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地区(行为结果)。”
2.过程与方法
“知识与技能”目标与“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指向认知的内容和结果,后者主要指认知的思维程序,如地理概念“形成”、地理特征“归纳”、地理成因“分析”、地理规律“理解”的方法与过程。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热带气候”一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可确定为:①通过读世界气候分布图,初步学会归纳不同气候类型的地区分布,②通过对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分析,学会归纳某一气候类型气温年变化、降水量季节变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键词气候变化;气候移民;概念;类型
中图分类号X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2)06-0164-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6.027
气候变化问题、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所导致的现实或潜在的大量气候移民已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是现阶段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随着全球气候模式的变化,全球气候变暖确定性的增加已导致地球海洋洋流流向的变化,使得热带海洋表面气温不断上升,全球海洋风暴持续时间延长、强度增加,海平面上升,荒漠化加剧,干旱、洪涝频繁多发,气候开始变得极端无常。极端而无常的气候,催生了大量的“气候移民”,他们因气候变化、生态失衡、地质变异和环境污染等原因而受灾不得不进行迁移。环境正义基金会主席史蒂夫·特伦特指出“气候变化影响家庭、基础设施、食物、水及人类健康,还将会导致史无前例的大规模人群迁移”[1]。据联合国环境和人类安全组织、香港发展与救援NGO组织——香港乐施会等组织机构在2009年的预计,在1998-2007年间,全球每年受气候灾害影响的气候难民人数约为2.43亿人;2015年后气候难民人数将达到3.75亿人以上。目前,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气候难民已开始进行自发和有组织的气候移民,世界上现在已有约2600万因为气候变化而被迫迁徙的气候移民,到2050年,全球估计将有2亿人沦为“气候移民”[2]。
气候移民是人们应对气候变化压力的重要机制之一。关涉气候移民的研究,早在莱文斯坦的迁移法则中就将不适宜的气候、不公平的法律、重税、不适宜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刺激等看作是造成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3]。美国地理学家EllenChurchillSemple更是认为“寻找更好的土地、适宜的气候和容易居住的环境是人们迁移的动机”[4]。尽管早期人们将气候变化作为一种重要因素纳入了对气候移民的解释和理解之中,但随后就逐渐消失了,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有一些关于气候移民的理论著作问世。20世纪90年代初期,有关气候移民规模的预测方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但由于早期关于气候移民的研究和政策讨论偏重于以未来为导向的警示性预测,而不是观察分析迁移流,以致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观点:自然科学家认为环境恶化和迁移之间存在内在联系[5],社会科学家认为环境仅仅是影响人们迁移因素中的一种[6]。当前,有关气候移民的争议仍旧存在,但学科间的认识分异逐渐减少,环境科学家和人口学家都认为自然环境是迁移的动力因素,气候变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力逐渐凸显,观察或试验研究逐渐取代预测,但其研究结果仍旧非常有限。
如何以已有研究为基础,突破社会文化交叉法、经济视角的牵绊,提升人们对气候风险导致气候移民问题严重性的认知,对气候移民进行概念上的梳理与界定,类型上的归类与划分,剖析造成气候移民问题的制约性因素,将气候移民从经济迁移大流中分离出来已是一个摆在世人面前不容回避的现实性、迫切性的重要议题,深刻认识把握这一全球性的社会现象,有助于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与可持续发展。
1气候变化的表现形式以及对人口迁移的影响1.1气候变化的表现形式
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全球气候近50年来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对全球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明显影响,气候变化现象怪异难料,沙尘暴、飓风、雪灾、干旱、洪涝等气候灾害的能量与数量不断升级,已对自然系统、生物系统和人类环境产生了较大影响,给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已带来严重挑战,已成为人类最迫切需要关注与解决的问题。
基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一款对气候变化的定义,并结合不断变化发展着的社会现实,本文对气候变化的概念定义为:气候变化是指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自然气候变化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在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7]。其原因或因于自然自身的演变历程,或为外界条件使然,亦或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大气组成成分和自然资源利用的改变。如此,对气候变化诸现象展开分析,既突出了气候变化中的人为致因又可与主要由自然原因导致的气候变率相区别。
总体看来,现阶段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陈绍军等:气候移民的概念与类型探析
关键词:林业碳汇;生物多样性;法律规制;协调
中图分类号:D92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31(2012)03009407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各国政府都在寻求减缓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林业碳汇,在应对气候变化、抵消工业碳排放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巨大潜力。但是,如果不对林业碳汇加以合理规制,林业碳汇很可能会对当地的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造成伤害。而生物多样性的持续减少也将削弱为适应气候变化所做的努力[1]。怎样实现林业碳汇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协调发展,是环境法学界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林业碳汇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概念阐析
1林业碳汇的概念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将“汇”定义为:从大气中清除温室气体、气溶胶或温室气体前体的任何过程、活动或机制[2]。碳汇指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林业碳汇则是指通过实施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减少毁林等活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与碳汇交易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3]。
林业碳汇概念的出现有一个过程。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地球峰会上,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NationsFrameworkConventiononClimateChange,简称《框架公约》,英文缩写UNFCCC)。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就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国际公约。这次大会提出了“汇”的概念。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通过《京都议定书》,要求41个发达国家在2008-2010年的第一承诺期内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至少比1990年低52%,并确定了三种机制来帮助发达国家完成温室气体减排任务,其中清洁发展机制是《京都议定书》三种机制中唯一与发展中国家相关的机制。随后的《波恩政治协议》《马拉喀什协定》允许将碳汇项目作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但限于造林和再造林活动。2003年12月在米兰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九次缔约方大会,就碳汇项目中的造林、再造林等林业活动达成了一致意见,制定了新的运作规则,为正式启动实施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创造了有利条件。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上进一步确认,减少滥伐森林和森林退化引起的碳排放至关重要,需要提高森林对温室气体的清除量。
2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生物多样性公约》将生物多样性定义为: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包括物种内、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4]。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各种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对平衡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作用[5]。生物多样性不仅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6],还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近年来随着人类对自然系统的过度开发,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危险已经越来越紧迫。生物多样性保护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国际条约,既有针对整体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的条约,也有只针对个别生物物种进行保护的条约,例如《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议定书、《保护野生迁徙动物物种公约》《国际濒危物种公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非洲植物卫生公约》《西半球自然和野生生物保护公约》《国际捕鲸管制公约》等。。
(二)林业碳汇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
林业碳汇具有的通过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浓度的生态服务功能,是有效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途径。如果对生物多样性进行有效保护,亦能有助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事实上,由于每年人类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行为,致使这些生物所释放的二氧化碳量占到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释放量的20%。在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林业碳汇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气候变化国际公约中,《马拉喀什协定》首次明确地阐释了林业碳汇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即“实施林业碳汇的土地利用、利用变化以及林业经营活动,应当有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推进,许多生态系统被打乱甚至濒临崩溃。目前已有迹象表明生物多样性正在对气候变暖作出反应。林业碳汇作为减缓温室气体的重要手段,其对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作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但是,如果没有很好地对碳汇项目进行规制,林业碳汇也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不良影响。笔者拟通过分析国际法律中的一些相关规定和实施林业碳汇的不同林业行为,来说明林业碳汇可能会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这是人类行为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AlejandroCaparro’s,Fre’de’ricJacquemont,Conflictsbetweenbiodiversityandcarbonsequestrationprograms:economicandlegalimplications,EcologicalEconomics46,2003,(143-144)。
【关键词】低碳;建筑业;改革;发展
目前,在中国发展生态建筑、绿色建筑,重要的并不在于设计和建造一些高技术水准的高标准建筑,用以宣传和示范,而是实实在在地解决最广大的一般住宅和普通建筑的问题,例如冬天保温、夏季防热、自然通风、建筑隔声、垃圾收集、供水保障、降低采暖费用、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结合等等。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那么,在低碳理念下的建筑业应走怎样一条发展路径?
1低碳发展理念提出与明晰的社会背景
低碳发展理念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人类营造安全发展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路径选择。这条发展路径主要源于对三方面的考虑:首先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由于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反过来又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降低碳排放强度就成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的客观需要。其次,过多过滥、粗放式地使用资源,单位能耗与单位资源耗量过高,资源枯竭进一步加深。其三,发达国家迈过了以使用高碳能源为主要动力的发展阶段,发达国家保持现有福利水平,可以不依赖高碳能源、特别是煤炭的生产和消费了。因此低碳经济的发展已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中需求结构、供给结构、要素结构不均衡,经济发展对社会、生态、资源等亦产生着一些不良影响,低碳发展意味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减少污染排放和能源消耗,进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鉴于我国国情,我国政府确定的低碳发展目标是:以相对较低的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主要着力点在于大幅度降低单位GDP的碳排放量。从长期看,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到2050年基本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完全脱钩。从中期看,通过采取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到2022年努力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
2低碳发展引发房地产经济“革新”
低碳发展作为一种国际性的共识正在从理论层面向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实践转移,而低碳发展中倍受关注的即是房地产经济如何在减少低碳排放上做文章。因为城市二氧化碳的排放50%源于建筑。就我国说来,现在每建成1平方米房屋,即排放0.8吨碳,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建筑贡献50%,如果所有建筑节能达到70%标准,可以减少2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2.1国际社会低碳房地产经济的新变化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让低碳概念在国际社会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减排”、“低碳”概念直逼房地产经济,引发着人类对发展房地产业的创新观念,这种创新观念正在引领着全球房地产经济的新变化。仅就上海世博会前后这段时间看,就有着很多佐证点。
理论层面的热议和探讨。在上海世博召开前夕,为了深入探讨世博会低碳城市先进理念和优秀案例、交流国内外最新规划设计经验,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美中城市协会和同济大学联合主办,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和美国CA规划设计师事务所北京代表处具体承办上海世博•低碳宜居城市发展论坛,探讨如何控制碳排放、提升宜居性、改善城市交通、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实践层面的摸索和尝试。在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北侧,一座占地2500平方米的展馆没有奇思妙想的外部造型,它的外墙主要为黑白两色,屋顶22个色彩鲜艳的三角形风帽和屋顶充满绿意的空中花园。座场馆的名字叫“零碳”,这里所有的设计和建造主题只有一个――零二氧化碳排放,建造者希望以此向人们展示一个零碳的未来。这就是上海世博园内的伦敦馆展示的是“实现零排放的房子”:利用太阳能发电、收集雨水使用、剩饭剩菜用作沼气能源……这些都是在同一栋房子里实现的。世博会上,其它各国也重金在低碳建筑上做文章,例如,西班牙馆基本采用藤条材料既环保又传统;意大利馆的“透明水泥”,在混凝土中加入玻璃质地的成分,最后呈现出不同透明度的渐变;瑞士馆,大豆纤维制成的红色幕帷,能发电,能天然降解;日本馆,外墙采用太阳能发电装置的超轻膜结构,号称“会呼吸的墙”;世界气象馆,据去过现场的人描述,墙体外层就像人体的皮肤,听说有防风、防雨和透气的功效。
2.2我国低碳发展房地产经济的共识与行动
我国属于高碳经济行列。2007年我国消费煤炭约23亿吨,碳基燃料共计排放CO2达到54.3亿吨,居全球第二。我国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0.8吨CO2;每生产一度电,要释放1公斤CO2;每燃烧1升汽油,要释放2.2公斤CO2;因此,在2008年的国家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中,有2100亿元用于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
在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低碳发展建筑业。2009年8月12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次提出中国将培育低碳经济作为新的增长点,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紧密结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决策部署,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建设以低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2009年9月22日总书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讲话。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召开前十天,我国宣布承诺到2022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我国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二是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三是增加森林碳汇;四是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