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信息管理系统研发范例(12篇)

栏目:报告范文

信息管理系统研发范文篇1

关键词:铁尾矿;资源;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6-8201-04

矿山尾矿的开发利用是21世纪矿产综合利用范围最广、潜力最大、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好的领域之一。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和对尾矿资源管理的更高要求,实现对尾矿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可视化、实时化和网络化以及在线决策分析是尾矿资源管理的必然趋势。

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以构建铁尾矿资源数据库为基础,研究开发河北省铁尾矿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铁尾矿资源信息的编辑和维护、铁尾矿资源的分类统计和查询、铁尾矿资源的各种报表打印、各种研究成果的查询以及用户之间的沟通和联系等。该文利用MicrosoftAccess2003数据库管理软件开发建立铁尾矿资源数据库,采用VisualBasic6.0开发工具作为前台系统界面的设计和管理功能的实现。

1系统数据库的构建

本文在充分研究河北省铁尾矿特点的基础上,研究河北省铁尾矿资源数据库的构建模式,主要包括数据库的结构、铁尾矿资源信息的数字化表示、数据的访问方式、数据库的实时更新等。

铁尾矿信息错综复杂,采用桌面关系型数据库管理软件MicrosoftAccess2003建立铁尾矿资源数据库,对铁尾矿资源信息进行表示、存储和访问。其中建立了三张数据表,表结构如表1-3所示。

表1铁尾矿基本信息表

[字段名称\&数据类型\&字段大小\&说明\&编号\&文本\&3\&必填\&尾矿名称\&文本\&50\&\&尾矿分布\&文本\&255\&\&所处管辖区\&文本\&50\&\&尾矿品位\&数值型\&4\&单位:%\&储量大小\&数值型\&4\&单位:万立方米\&尾矿安全级别\&文本\&50\&\&尾矿粒度组成\&文本\&50\&\&尾矿的组成及化学成分\&文本\&100\&\&解离情况\&文本\&50\&某矿物的解离度,就是该矿物的单体解离粒的颗粒数与含该矿物的连生粒颗数及该矿物的单体解离粒颗粒数之和的比值,一般用百分数表示\&有无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文本\&100\&\&信息更新时间\&日期型\&8\&\&]

表2用户信息表

[字段名称\&数据类型\&字段大小\&账号\&文本\&6\&密码\&文本\&20\&ID验证号\&文本\&4\&姓名\&文本\&10\&性别\&文本\&2\&部门或专业\&文本\&20\&工作地域\&文本\&50\&用户权限\&文本\&50\&用户类别\&文本\&10\&邮箱\&文本\&50\&]

表3科研成果信息表

[字段名称\&数据类型\&字段大小\&编号\&文本\&4\&科研成果编号\&文本\&20\&项目类型\&文本\&20\&项目名称\&文本\&50\&获奖情况\&文本\&50\&产生效益\&文本\&100\&成果更新时间\&日期型\&8\&]

2系统总体功能及流程

根据系统的需求,该系统主要完成三大模块功能,分别是:

2.1系统管理模块

系统管理模块主要针对用户的权限:普通用户、高级用户、管理者。

1)普通用户可以注册帐号、登录、浏览基本信息、更改自己的密码、修改个人资料。注册帐号的必填信息必须填写(身份证的验证),而且要填写本人的正确信息,提交管理员后可获得使用本系统的基本权限。经注册后,普通用户进入系统后可以修改自己的密码(如密码丢失,则需要重新申请密码)。

2)高级用户可以拥有超级密码、拥有浏览更多信息的权利。高级用户经过普通用户的申请后,如想拥有更多的权限,则需要向管理员申请。

添加更加详细的信息(包括供职部门、所在职位等),申请通过后,管理人员发放超级密码。拥有超级密码后可以二次进入系统,浏览更多信息。

3)管理人员负责系统的维护、编辑、授权用户权限。管理人员需要审核用户提交的信息、完成用户管理、授予用户权利的级别。同时需要定时完成系统的的维护。管理人员拥有系统所有信息管理、修改、更新、开放的权利。

2.2信息模块

信息模块主要分为信息的管理和查询。

1)信息的管理工作只针对管理员和高级用户开放。

管理者可以进行信息的修改、各种信息的更新、各个尾矿资源网站的链接等工作。

高级用户可以上传自己搜集的信息和资料

2)信息的查询主要是各个小模块间的报表链接,普通用户和高级用户使用自己的密码进入系统后,浏览不同的信息情况。

普通用户进入系统后,可以浏览系统公开的信息、查询尾款资源的分布图、查看尾矿资源的基本利用情况。

高级用户使用超级密码二次登录系统后,可以浏览加密的信息、查看尾矿资源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分析报告等信息。

2.3尾矿资源模块

尾矿资源模块包括尾矿综合利用、安全管理和评估预测。

1)尾矿的综合利用基本情况对所有用户公开,科研成果、技术报告和详细的尾矿分布直观图只对高级用户开放。综合利用情况需要信息的及时更新和对外网站的链接。

2)安全管理除普通信息外,高级用户二次进入系统后,可以查看尾矿安全的分析、预测报告,查看事故尾矿发生原因报告等类似信息。

3)评估预测只针对高级用户开放。在一定程度上,评估预测完成对尾矿资源的分析和预想。

为了实现上述功能,铁尾矿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图1铁尾矿资源管理工作流程

3系统详细功能

该系统总体要完成的功能是管理、用户人员通过该系统了解铁尾矿资源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铁尾矿资源的信息管理、铁尾矿资源的编辑和维护、铁尾矿资源的分类统计和查询、铁尾矿资源的利用及性质,铁尾矿资源的研究成果的查询、尾矿库的安全、尾矿资源的环境保护和各种报表的打印等内容,方便了用户的查询和对铁尾矿资源的直观了解,减少了资源统筹的工作量。

通过系统分析,根据铁尾矿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流程图,设计系统详细功能模块,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1)系统管理模块

系统管理由用户管理、用户功能授权和数据库维护三个子模块构成。

①用户管理包括用户的资料、帐号、密码等信息。可以添加、修改和删除用户帐号和密码。

②用户功能授权可以添加、修改和删除用户的级别,为各级用户授予访问哪些模块的权利,并且可以修改能使用用户功能授权用户的密码,能使用用户功能授权应具有超级密码。

③数据库维护可对数据库进行备份和还原等操作,及时更新数据库的信息。

2)信息管理功能模块

信息管理由铁尾矿资源的基本情况,尾矿资源的编辑和维护,科研成果三个子模块构成。

①基本信息包括铁尾矿的分布、名称、编号、大小、产量等信息。该模块要实现的功能是对上述信息的添加、修改、删除等操作。

②尾矿资源的编辑和维护包括铁尾矿的化学成分、性质、矿物组成、粒度组成、解离情况等信息。该模块要实现的功能是对上述信息的添加、修改、删除等操作。

③科研成果包括尾矿库的安全储放、尾矿的污染治理技术、尾款的利用的最新成果等信息。该模块要实现的功能是对上述信息的更新、修改和生成报表等操作。

3)信息查询功能模块

信息查询由铁尾矿资源现状查询、资源利用情况统计查询、统计和报表三个子模块构成。

①铁尾矿资源现状查询要实现功能是铁尾矿按某一标准(大小、分布)进行查询。

②资源利用情况查询要实现功能是对各个铁尾矿的再利用情况、科研情况、国内外高新技术查询。

③统计和报表要实现对上述两个模块的信息统计、生成报表及打印。方便评估预测。

4)综合利用功能模块

综合利用由铁尾矿的资源再选、尾矿处理、尾矿的应用三个子模块构成。

①资源再选包括从铁尾矿中提取精铁矿、提取石英、铁尾矿的资源的二次回收、尾款浓缩等。该模块要实现对各个铁尾矿的链接工作,及时了解各个尾矿的情况。

②尾矿处理包括尾矿输送尾矿库、尾款的分级利用、尾矿的科学研究等信息

③尾矿的应用包括提取尾矿中的有价成分、生产建材产品、尾矿凝石生产、代替河沙生产混凝土等信息。

5)安全管理功能模块

安全管理由环境保护和尾矿库安全两个子模块构成。

①环境保护包括查询尾矿的放射性、占地面积、污染程度、防止尾矿流失等信息的添加、修改和删除。

②尾矿库安全包括尾矿库的生产运行、尾矿库安全程度、安全评价、建设、尾矿库等别及构筑物级别等信息。

6)评估预测功能模块

改模块根据对现有信息的统计、查询,结合国内外的最新动态,评估铁尾矿的安全隐患、预测铁尾矿可生成地等。

7)联机帮助功能模块

8)退出

4程序实现

VisualBasic6.0是一个强大的图形化界面编程语言开发工具,利用窗体和控件对象进行系统友好界面的设计和代码功能的实现。按照系统结构图,实现详细功能。首先要建立系统的主控界面,以菜单形式显示各部分功能模块,再分别对不同功能模块设计窗体界面,以实现功能操作。应为程序界面很多,不一一展示,只给出主控界面,如图3所示。

5结论

本文针对河北省铁尾矿的特点,以建立铁尾矿资源管理数据库为基础,开发设计了铁尾矿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铁尾矿资源的信息管理、铁尾矿资源的编辑和维护、铁尾矿资源的分类统计和查询、铁尾矿资源的利用及性质,铁尾矿资源的研究成果的查询、尾矿库的安全、尾矿资源的环境保护和各种报表的打印等内容。实现了铁尾矿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可视化、网络化、实时化。

参考文献:

[1]贾清梅,张锦瑞,李凤久.铁尾矿的资源化利用研究及现状[J].矿业工程,2006(3):7-9.

[2]刘紫曜.我国大型尾矿库动态监测系统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2.

信息管理系统研发范文篇2

[关键词]物流物流信息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发展研究

一、概述

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推动着物流行业产生全方位、多层次的巨大变革,特别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向物流领域的渗透,凸现了信息的巨大价值,对物流信息的识别、捕捉、传递、处理、存储的能力及其在物流信息技术与物流信息系统的应用直接影响到物流生产、经营、决策领域。

当前,物流领域正在发生一场革命,这就是物流要借助新思想、新技术对传统的运输业务、仓储业务、搬运装卸、包装分拣活动进行改造,实现不断地提高货物流通速度、降低货物流通成本、提高物流品质、加快资金周转、保证货物安全的目标。

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是由人和计算机组成的人机系统。它不仅要考虑技术问题,而且要考虑组织问题和人的行为问题。应当指出,拥有信息不等同于理解信息,理解信息需要进行数据挖掘和商业智能,然后采取行动,因为只有

这样才能够做到QR(快速响应)、JIT(即时)、ECR(有效客户响应)。

二、物流必须依靠信息管理系统的支撑才能良好发展

现代物流信息系统的建立,需要全员参与,共同建设。必须依靠各个行业、地区、企业的协同配合,借助于技术、管理、通讯和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分步骤、分层次逐步建设。

由于物流生产地与需求地存在空间差异,物流生产力的布局也不够均衡,为了做好物流生产业务,必须在物流信息捕捉上下功夫。目前,在各个地区建立公共的物流信息交流平台,对于降低找货成本、优化物流站点与线路就显得至关重要。

信息技术是物流系统应用的基础。在物流领域常用的信息技术主要有:信息采集技术、识别技术、信息传递与转换技术、存储技术、查询技术等,采用这些技术可以改善物流业务流程,提高物流质量。

在物流企业内部,在生产与运作、经营与管理等方面借助于信息或信息系统,能够有效地实现物流业务目标。比如,通过使用GPS技术与GIS系统,能够对车辆和货物进行跟踪,保证了货物安全,也便于客户随时随地查询。

三、我国物流业信息化的基本情况

1.取得的成绩

(1)物流政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利用已开发建设的网络资源库,建立了交通运输信息网络(CTInet)网管中心,交通科技信息资源网的建设也推动了物流信息信息系统建设的发展。

(2)物流企业信息化正在向实用方向发展

物流、电子商务的开展已经将运输与信息化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货运信息系统的开发成功,为企业构筑了货运信息平台,提高了运输效率。

(3)港口和航运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我国港口企业已基本实现了生产调度、集装箱码头、散货码头的计算机管理,骨干运输企业集团在实现网络互通,信息共享的基础上,重视自身IT资源的增值服务,提高了竞争力。

2.存在的问题

由于信息化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再加上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非常迅猛,客观上使得物流信息管理存在不少问题,概括起来是:一是信息化覆盖的广度不够,与物流建设粘结力不够强;二是信息资源缺乏统筹开发,共享率低,更新速度慢;三是行业信息化标准、规范不健全;四是统筹规划力度不够,重复建设比较严重;五是信息类专业人才缺乏,特别是既懂信息技术,又熟悉物流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匮乏;六是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四、我国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发展趋势

物流信息信息系统的建设要立足于物流业务本身,充分分析现实的物流业务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利用先进技术或实用技术来对物流信息系统进行规划、分析、设计、实现、测试、使用与维护,使其成为既能支持生产又能支持管理、决策的有效工具。

1.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目标

根据实际需求,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确定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交通产业、仓储产业等的升级。主要目标是:借助于物流信息系统的建立,充分挖掘信息资源,在获取物流信息的基础上,进行信息识别与捕捉、分析与处理,关键是能够理解信息,借助于信息系统,进行快速响应,从而实现物流业务目标。

2.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保障

引入竞争机制,发挥市场的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的效率和效益,使其在快速、持续、健康的轨道上不断前进。为此,要努力做好五个保障。

(1)组织保障

政府各级部门应大力加强组织领导,理顺管理体制。要加强各级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其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宏观调控和决策的作用。

(2)政策和法规保障

重要的政策和法规,主要由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制定。要通过政策引导和措施保证,创造一个良好的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环境,促进社会各部门间信息和资源的共享,使物流信息与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3)资金保障

资金保证是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基础。物流信息化建设,需要发挥行业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多层次、多渠道地筹措资金,多方位地加大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缓解信息化建设资金总量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

(4)人才保障

人起着基础性作用,要培养既懂物流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5)技术保障

实施物流信息化建设,必须加强物流信息化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力度。

3.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的实施重点

近几年,物流信息化建设应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和完善信息化规划和实施方案。以建设政务内网、政务外网和相应数据库为龙头,推进公路、水路、铁路交通电子政务的建设。

(2)利用GIS等技术,加快物流信息系统和共享信息资源的建设工作。

(3)以管理部门、设计公司为主体,强化物流软件系统的应用工作。

(4)建设智能化的运输系统。

(5)以物流企业为主体,充分应用电子商务的新成果,加快物流系统的建设。

(6)政府部门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通过电子政务建设,为企业提供及时、准确、权威、可靠的政策、法规、经济与技术等信息。

物流企业是信息系统建设的主体。在推进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坚持“总体规划、阶段实施、不断完善、逐步升级”的原则,研究制定科学有效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方案。企业应积极运用信息技术,优化生产流程,改造生产工艺,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建立和完善企业因特网(Internet)/内联网(Intranet)系统,实现企业管理网络化。在有条件的企业开展企业资源计划(ERP)管理。鼓励企业进一步开展电子商务,利用电子商务改变传统的交易方式,并建立与之配套的现代物流系统。当前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和物流信息化市场正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基础信息化建设仍然是当前需求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信息管理系统研发范文1篇3

在信息时代,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是实现农业科研管理信息化的核心部分之一,也是确保农业科研院科研水平的重要因素。对于农业科研院来说,在当前形势下要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要建立起科学、民主、创新的制度体系,就必须要重视起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针对于此,本次研究分析了农业科研院所的管理情况,指出了其中信息化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明确建设信息化管理体系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农业科研院所信息化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

农业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建议

引言

最近几年,随着科研工作的迅速发展,传统管理模式的缺点逐渐暴露出来。传统管理模式根本无法满足科研工作的时时信息所需,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引入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正是由于现代互联网、计算机以及通讯技术的发展,才使得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成为现实。将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引入农业科研院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农业科研院所的发展所需,这一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完善。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具有统计数据的信息量大,研究方向多元化,更新频率快,覆盖范围广等特点。在这种形势下,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引入信息化管理模式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建设科研管理信息化系统一方面可以提升农业科研院所的现代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农业科研院所的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同时提高工作质量,可谓是好处多多。

1目前农业科研院所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如今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以及农业科研院所的改革,农业科研院所的信息化进程速度加快,很多地区的农业科研院所都在信息技术方面加大了投资,比如购进一大批硬件设备,进行网络建设,建立不同规模和层次的局域网等等。MIS系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开始在科研管理中被开发及应用,包括科研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模块,在一定程度上算是在逐步实现信息化的管理,随着MIS系统的深入,信息技术在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过程中的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在中国,科研管理信息化的起步还是相对比较晚的,没有能够大面积的应用,同时在随着时代的更新,维护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技术和实践问题,所以农业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1.1传统科研管理模式与机制不能适应要求

目前,尽管建设了部分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但是多数农业科研院所还停留在传统管理模式与现代化、信息化管理模式并存的阶段。MIS系统的应用比较局限于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人员项目业绩管理等方面,科研管理模式与管理方法还比较陈旧,依然沿用纸质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流程,这样的后果就是业务部门既要处理数据,又要执行原工作程序。现阶段的MIS系统对于科研项目申报、审核、筛选、报送、立项管理、中期检查、结项、成果转化推广等过程的信息化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工作的创新发展。

1.2农业科研管理信息化缺乏整体认识和统筹规划

与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相比,虽然农业科研院所在逐渐推进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但在办公自动化程度、网络硬件环境、档案信息数字化、科研管理信息等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软硬件的更新换代,系统设计和开发能力也有很大的差距。不能实现各系统资源的有机整合和有效利用,整个院所科研管理信息化缺乏整体规划。

1.3科研信息化管理流程尚未全面规范化、标准化

随着农业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不同的部门开始建立属于自己部门的系统,每个部门建立系统的初衷都是为了自己部门的发展,他们采用的技术标准存在偏差,建立的时期不同,开发人员不同,这样就造成了不同管理信息系统相互间信息不相通,各个单项业务之间即使联网也很难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不同部门之间的科研人员难以实时交流沟通和全面了解项目的最新进展;科研人员不能及时了解互相的动态和研究方向;财务部门和科研人员对课题的具体开支缺乏了解;管理部门不能实时监控课题的执行情况等,这样会造成研究力量的重复投入;管理部门不能实时监控课题的执行情况,执行合同出现偏差;经费支出与预算有较大的出入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因为目前科研的信息化管理流程没有统一的总体设计,没有规范的实施标准,MIS系统没有能够覆盖到科研管理的整体全流程。所以迫切需要我们去革新科研管理信息系统。

1.4农业科研院所科研信息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农业科研院所科研信息管理人员大多都不是专业的信息管理人员,他们都是一些业务部门抽调出来的临时管理人员,他们在单位内部身兼数职,工作任务比较繁重,信息管理的工作空间比较狭窄,还有一些工作人员专业水平比较低下,缺乏较强的信息意识,连基本的信息技术及信息管理知识都没有,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连起码的信息理念都没有树立;还有些只是纯技术工,没有管理知识,做出来的系统只有自己看得懂,并不适合科研院所的其他部门工作人员使用,所以现在的农业科研信息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还是比较缺乏的。

2对农业科研院所信息化管理的几点建议

2.1强化领导重视程度,更新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模式

农业科研院所领导对科研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重视,是科研管理信息化实施的关键,因为科研管理信息化是一个持久的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需要各个部门的紧密配合,所以只有在领导的带领下,积极调动各部门的参与,才能做好规划,信息管理系统才能顺利实施。时代在进步,农业科研管理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建立在管理模式创新的基础上,通过对原有工作流程的不断更新,去掉不合理的部分,建立与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相适应的模式。从国家信息化的大局出发,立足本单位的科研发展,更新观念,统筹规划,着眼于将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融入先进的管理理念,从根本上提高科研管理水平。

2.2构建农业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并及时进行数据库更新与维护

农业科研院所院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最终需建立一个体现信息集成和信息共享的标准化信息管理系统平台,科研管理的全流程必须包含在这个系统里面。通过这个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可以为领导及科研管理者在科研经费管理、智能分析及决策方面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同时又能为科研人员提供个人科研信息管理及项目全过程实施管理的服务。同时要对系统进行不断的升级更新。

2.3注重规划,优化科研业务管理流程

科研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设计需要被纳入到农业科研院所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中,注重系统整体的关联性,统筹规划。要有一个统一规范的设计:①要建立起一整套规范的管理基础,使得信息流的传递不间断,各部门之间有提前有效的沟通,各个单项业务之间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②对每一个单独的流程,需要考虑本流程与其它流程之间的联系。在现有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对传统科研管理模块进行更新。即便我们需要对一个流程进行分步的改造,也要考虑其与整体流程的关系,不要割断整个科研管理流程。可以考虑将科研人员个人信息录入情况与科研人员的科研项目申报、业绩考核、成果报奖等挂钩,以此督促基础信息录入工作,以提高科研管理的效率,完整的业务流程。

2.4提高农业科研管理队伍业务素养

当前我国农业科研院所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其中不仅包括特殊新品种的选育之类的专业研究,同时还包括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方面的研究。也就是说,现代农业管理体系并不是单一的管理体系,而是复合式管理体系。因此,在进行现代农业科研工作时也必须要培养复合型农业人才,要积极引入农业各领域的专业人才,并进行统筹管理,使其可以人尽其能,打造出一支高水平的科研管理队伍。作为科研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也要积极学习现代农业知识,尤其是新兴农业知识,要逐步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和创新意识,从而为农业科研院所做出更大的贡献。

3结语

总的来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未来各行各业都会全面实现信息化。当前农业科研院所信息化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完成这一浩大的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发展与完善。针对于此,考虑到未来国家的发展战略,作为农业科研院所的一份子,必须要积极、努力地投入到农业科研院所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从而为国家农业事业的发展献出一份力。

作者:李飞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参考文献

[1]梦娇,袁本广,林国晨,赵岑.农业科研机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J].农业网络信息,2016,5(3):34~35.

信息管理系统研发范文1篇4

关键词: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

科研项目管理是高校科技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编制有限的管理部门如何高效有序地处理头绪繁杂的13常事务,相对分散的高校科研人员如何方便快捷地获取、共享科研信息,一直是高校科技管理的重要研究内容。以互联网Internet、多媒体数据库MMDB及电子商务EC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信息网络和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形成了当代最先进的生产力,信息化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因此,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信息人才为依托,充分挖掘信息资源,建立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平台,促进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势在必然。

1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现状和意义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在现代信息理念、信息技术和信息规范的引导下,通过对管理过程和信息资源的整合和集成,加速管理信息的传递和反馈,从而实现了科研项目管理自动化和标准化,提高管理的运行效率。依托于网络和信息技术的科研项目管理,科学高效、规范有序,是高校科研工作综合协调作用的重要方面,也是检验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

1.1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起,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高等教育的各个领域,国内高校纷纷建立了局域网,并开发出一批MIS系统用于13常管理,拉开了“校园信息化”即所谓“数字化校园”的序幕。目前,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一般采用以下三种模式:(1)自主开发,有的高校根据本校科研项目管理业务需求,集中技术力量进行自主产权的管理应用系统开发,如浙江师范大学,其科研处和计算机学院开发的科研项目成果量化统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2)联合开发,高校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如四川师范大学与平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校级科研项目管理系统;(3)引进与吸收相结合,有的高校在充分考察的基础上,引进适合本校管理情况的其他高校或公司的成熟系统,再进行必要的二次开发,从而提高本校的信息化水平。应该指出无论采用哪种模式,只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经济和技术条件,适合本校特点,那么就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策略。

1.2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1)信息化可以规范操作,提高工作效率。信息技术本身要求数据的规范化,不规范的数据难以实现计算机作业,通过人机界面的技术处理,可以有效地规范数据,使通过网络提交的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符合设计要求,这一特点保证了数据质量,提高了信息加工处理和分析的效率。

同时,基于网络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本身是科研项目管理涉及的各个方面、过程有效规划整合的产物,通过它可进行项目申报、网络查询、科研信息和科研成果下载各种资料。从而实现网上信息交流,简化工作程序,促进了管理分工的集约化,加速了管理信息的传递和反馈过程,提高了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2)信息化可以实现动态管理,缩短决策周期。随着学校的发展,科研项目来源13益增多,加之科研项目研究周期较长,其中某些信息具有不确定性,如每年科研项目的经费到款情况等,而人工管理条件下项目信息的存储秩序化程度低,因此影响了对项目实行全程跟踪的动态管理。

信息化科研项目管理以基于网络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为基础,项目信息以标准化形式存储,从而使管理的动态性和经常性成为可能,改变了常规以年度为单位的管理方式。

科研项目管理部门能够即时获取和提供所需的信息,随时掌握最新数据,了解最新科研动态。提高了对决策、评估的信息支持能力,缩短决策周期。

(3)信息化可以加强交流,促进成果转化。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产业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课题,也是世界经挤与科技、教育相结合的成功经验。

科研成果信息通过网络媒体及时、生动展示,为创造新技术和研究成果的高校与从事应用技术研究开发和工艺创新、并将科技成果商品化的企业,架起了合作创新的桥梁,有利于强化科研工作者的创新热情,有利于增强高校科技成果生产的目的性和方向性,从而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保证。这种互动的活动与超越时空的成果转化方式无疑是成果转化渠道上的革命。

2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关键技术分析

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层面,这里仅从技术层面对其中几项关键技术进行简要分析。

2.1应用系统体系结构模型。

体系结构设计是应用系统软件构建中的关键问题,直接与系统结构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和软件部件的可重用性等多种技术性能指标相关。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处于异构的分布式环境中,这就决定了它必须支持与已有系统,如办公、人事、财务、设备等其它业务系统的集成及互操作;同时,作为为高校内部及社会大众提供信息服务的平台,系统还必须具有较高的易用性、安全性和可伸缩性,因此选择良好的体系结构模型是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开发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中间件与Web技术的发展,多层分布式应用体系日益成熟,并已成为当前应用软件的主流。在这种体系结构中,数据服务层完成数据的定义、维护、访问与更新,以及管理并响应下层的数据请求;数据接口层需要了解数据服务器的类型和它的语义接口,它对下层屏蔽具体数据的服务器的差异,提供统一的数据访问接口,以便实现对多数据源的透明访问,从而提供应用程序的可移植性和适应性;应用服务层封装业务过程,并响应用户服务层发来的请求,通过数据接口层访问所需的数据,完成具体的应用功能;用户服务层为用户提供可视化界面,用来显示信息和收集数据,利用应用服务提供的功能完成用户请求;Web服务层基于Web信息服务器,利用应用服务层各种功能构件提供的功能,为基于测览器的前端客户提供网络应用服务。多层分布式应用体系结构是为克服传统C/S结构模式的诸多缺点而提出的,能使业务开发、运行、管理、连接等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规范性,系统以组件化、模块化的形式通过Internet/Intranet为用户提供各类服务,用户则可以通过网络门户等透明地使用整个网络资源。采用此结构将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系统提供合理的构架,有利于缩短软件开发周期,降低软件开发成本;同时,基于多层分布式应用体系结构模型的系统将具有客户端使用难度低、可移植性强、业务扩展方便、维护简单等多方面的优点。

2.2软件开发平台。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使得系统的开发具有相当难度。2O世纪9O年代以来,计算机应用不断深入,应用系统日益复杂,软件开发已从“算法+数据结构=程序”逐步发展到了“设计模式+对象组件+开发工具=程序”,开发工具的选择,已成为软件开发成功的要素之一。可见,一个成熟、标准的企业平台对于简化和规范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部署,至关重要。

Microsoft公司的.NET和Sun公司的J2EE是目前建立和开发各种Web应用的两大主流平台。.NET和J2EE两大平台各有优势,同时都有广泛的厂商支持,前者包括分布式计算、XML、组件技术、即时编译技术等一系列技术,是一个基于Internet高度分布式计算环境、以简化应用程序开发为目的的全新计算平台。基于.NET的应用程序开发周期较短,应用程序运行和维护成本较低,伸缩能力强,但是.NET运行只能运行在Windows环境下,开放性较差。而J2EE技术诞生时间早,也较成熟,是一种利用Java2平台来简化诸多与多级企业解决方案的开发、部署和管理相关的复杂问题的构建框架和技术标准,它提供了多层的分布式应用模型,组件重用、一致化的安全模型以及灵活的事务控制,具有兼容性和跨平台的特性。J2EE仅支持JAVA语言,且需要较高的培训、开发、运行和维护成本。在开发平台的选择上,可以考虑他们各自的优点与缺点,结合自身现有应用系统特点与人力资源的能力,以及系统将来的需求等,作出适合自己的开发策略。一般认为,若高校后台系统主要使用Windows,可考虑采用.NET,但以前的应用软件需重新开发;而主要采用UNIX系统作后台系统的高校,或采用多种平台的高校,可考虑采用J2EE。

2.3数据管理技术。

科学的管理必须依赖大量精确的信息,只有可靠的数据和资料才能为科研项目管理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和支持。科研项目管理分为项目申报管理、在研项目管理、项目终结管理、完成项目跟踪管理四个阶段,涉及科研项目基本情况、历史数据、与科研项目有关的申报材料、评估结果、项目成果等大量数据信息。随着数据量的快速增长、查询复杂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如何正确处理各类信息,去除无用信息,提取有用信息,快速生成针对不同需求的主题信息,成为项目管理人员关注的问题。

数据管理技术不断发展,人们提出了数据仓库理论,它以用户数据库的大量业务数据为基础,通过基本的数据操作技术,如数据抽取、数据过滤技术和服务于高层数据处理的模型处理、数据挖掘和联机分析处理等技术,构建了一个面向领域的统一的、集成的数据平台,并利用报表和图形等数据展现方式来分析结果,为用户管理决策提供灵活的信息。微软公司的SQLServer2000和甲骨文公司的OracleWarehouse是当前业界较具代表性的数据仓库产品。

数据仓库技术的出现和日臻成熟,为解决管理信息系统中存在的“数据丰富,信息贫乏”问题,进而为高校科研项目数据的有效管理、利用,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科研项目数据仓库的实现大致可分为(1)概念模型设计,在界定系统边界的基础上确定科研项目管理的基本主题;(2)逻辑模型设计,可采用基于关系数据库的维表、事实表结构的多维表形式进行数据仓库数据组织,对基本主题包含的信息、事实表和维表的关系进行详细定义;(3)创建数据表,根据事先确定的主题,定义事实表和维表结构,事实表通过每一维的码值同维表联系在一起;数据抽取、清洗、装载,按统一定义的格式获取科研项目管理业务数据,经清洗、装载和整理程序进入数据仓库;(4)元数据管理,为了便于系统对数据的管理和维护开发,还必须开发包括自动获得数据仓库的数据结构、定义从操作型数据库向数据仓库中导人数据的方法、定义进行OLAP分析的多维数据库结构、建立业务模型和数据仓库中数据物理的映射的元数据管理系统等几个主要步骤。

转贴于

3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注重整体规划,分布实施。

实施信息化是实现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创新的核心支撑技术和手段,但如果脱离了学校的组织、过程、资源和人员的大环境,未与学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目标、整体发展战略相结合,信息化建设就可能走弯路,作为校园管理信息系统子系统的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其设计和实施就会缺乏前提和依据,就有可能成为“信息孤岛”。因此,必须克服“重实施、轻规划,重技术、轻管理”的错误认识,组织有关信息技术、科研管理等人员进行充分的前期调研,正确理解真实的管理需求,全面考虑3—5年后的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整体规划,在规划形成的框架指导下,采用有效的实施途径进行分步实施,从而保证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具有统一的信息标准和规范,能与学校其他各系统保持信息畅通、有效共享。

3.2建立与信息化相适应的管理模式。

传统的科研项目管理结构呈星型分布,科研处是唯一中心,所有下行信息通过科研处向科研人员,上行信息通过科研处整理供上级和其他管理部门利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分布式结构的网络化管理模式出现,科研项目管理层次减少、人员规模削减,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紧凑而富有弹性。

科研处、各院系以及广大科研人员既是信息的者,又是信息的利用者,只是权限有所差别。因此应充分重视和做好信息系统实施与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的匹配工作,信息系统仅是内部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在计算机环境中的载体,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是否得到严格执行,直接决定信息系统建设的成败。解决信息系统实施与运行管理脱节的问题,加速科研管理模式的转型,将科研管理部门从“收发室”工作中解放出来,把工作重心放在宏观管理上。

同时,管理信息化为科研管理人员的学习和提高提供了更好的条件、更大的空间和时间自由度、更灵活的方式,管理人员将从传统的经验型管理者转变为学习型管理者。管理人员的不断学习有助于改革组织本身,那就是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建立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化的、符合人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组织。

3.3加快复合型信息化人才培养。

在高校内部管理过程中,管理队伍作为学校管理决策的制定者、管理制度的执行者、组织协调者和服务者,是一支非常重要的队伍。科研项目管理的职能就是通过管理者的具体工作来体现,信息化的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系统本质上是一个管理系统,而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系统,管理者在构成系统的诸要素中处于决定性地位。因此,科研项目管理者是管理信息化的根本,建设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知识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复合型”管理队伍至关重要。管理信息化对科研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科研管理人员应加强现代信息管理理论的学习,了解信息技术的特性和管理信息化的新要求与新模式,摆脱传统狭隘的管理思想_的约束,运用科学的方法,搞好信息的管理,形成新的管理理念;另一方面,应通过参加信息技术培训、参与信息技术训练和竞赛活动、各类信息学术讲座等多种途径,提升信息素养,从而成为具有良好信息意识、较高信息道德修养、丰富信息知识和较强信息能力的“新型”科研管理者。

信息管理系统研发范文

关键词:企业工商信息;MIS;分析与设计;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10013002

作者简介:孙卓(1974-),女,硕士,吉林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学。

1企业工商信息管理系统现状及开发意义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国市场主体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但是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全国市场主体发展报告》[1]显示,我国企业增长数量仍然整体上呈现出平稳缓快速发展的局面,内资企业规模实力不断增强,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大幅下降,私营企业逐步进入垄断行业,返乡农民工创业促使个体户大幅增长,并且我国鼓励自主创业人数日益增多。然而,现今,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在工商局登记的注册信息呈现出许多不足以及尚不完善之处,因此,加强企业信息管理已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企业为保护其产品、商标、专利等各项权利不被侵犯,越来越多企业选择申请保护其合法权利。所以,充分完善企业注册信息的信息化管理,必定成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监管下的有力保障。

我国企业信息注册已涉及专利、商标、基本情况等一系列内容,并且随着企业注册数量增加、企业信息注册需求的增大,这些注册过程繁琐、执行效率低下、业务量大,各部门间监管较为独立,缺乏信息的可靠性,而且工商局尚有很多工作环节采用手工操作,这种手工管理模式,业务量大、效率低下,严重降低了办公的效率及准确率。

因此,如何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对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整体规划,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更好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强化对企业的监督管理,进而更加规范市场经济的监管体制,已成为工商监管过程中密切关注的问题。

针对现今的企业信息注册管理中的问题及需求,通过尝试对企业工商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索,开发出新的管理系统。引进创新的管理机制,提高市场经济监管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水平,适应新形势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并阐述了信息系统设计过程中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于企业信息注册管理中的重要意义。分析当前我国企业信息注册管理的现状并结合工商监管的实际情况,展开了具体的研究,形成了初步的理论体系。通过开发企业工商信息管理系统,使企业工商注册信息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全面、高效。

2企业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企业信息注册管理中存在如下一些缺点:

(1)企业现行信息化水平发展尚不完善。现今,企业信息注册过程中,各监管部门信息化水平尚不完善,尚未充分实现利用信息化管理,进行企业注册信息的科学、全面监管,仍然会出现监管过程中的信息资源的不真实、不可靠等一系列问题,而且造成监管部门工作效率低,因此,各监管部门需要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将监管工作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实现高效、可靠的监管过程。

(2)监管过程中缺乏协调性。目前,企业信息注册监管,有相应的部门履行各自的职能,对信息操控,难免会出现不全面,造成一些环节的监管不完善,从而不能更好地对企业注册信息进行管理,容易造成企业注册的某些环节监管不善,缺乏企业注册信息真实性的认证,严重影响市场正常运行,造成消费者权益受损。

(3)监管理论、方法与应用水平有待提高。在监管理论方面,质量监管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我国质量管理中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监管的行政基础薄弱,因此,监管过程需要长期积累,监管水平需要提高。我国监管机构在监管过程中更重要是的需要系统、全面的质量管理技术的支持。然而过去很长时间内,政府缺乏工作绩效的衡量标准,政府部门的质量管理更为重视定性分析而忽视定量分析,并且分析过程中缺乏理论根据。通过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建立完整与企业工商信息研究相配套的设计、分析与控制理论和方法,使得工商局对注册企业管理研究分析工作更加全面、科学化和系统化。

3企业工商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可行性

针对以上问题,拟从以下几个角度说明调研过程中的可行性分析:

(1)技术可行性。企业工商信息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服务于工商局监管人员、注册人员和注册企业。针对各注册企业用户采用基于B/S模式的系统框架,开发系统主要应用MyEclipse9.0+MicrosoftSQLServer2005的组合设计方案,进行数据库的构建和系统的开发,这两门技术现已发展的比较成熟,已被编程人员熟练掌握,并且其移植性、扩展性较好。系统以全面管理为基础,为企业提供友好界面为目的,开发方法通过普遍采用的JDBC接口技术与数据库间连接,并且用已有的MD5加密技术为用户信息保密,因此,开发此系统简单,经过短期相关培训的程序员即可很好地掌握,技术上没有太大的难度。由于系统与数据库建立连接投入使用后要进行数据库的日常维护工作,选择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毕业的员工即可顺利进行。因此,该系统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2)经济可行性。首先,通过对开发系统所需的投资进行分析,本系统开发大约需要3~4人,人力成本约需20万元,而该系统市场价值为10万元左右,因此,只要销售2套软件,就能收回成本,该系统经济上是可行的。

其次,对于用户即企业注册局而言这套系统正是考虑为用户提高工作效率、节省工作时间、建立健全监管体制、增加经济回报而设计。下面简要分析开发这样一个项目是否合算,这包括费用估计、收益估计两个方面。费用主要包括设备费用,系统开发成本,系统运行维护费用3个方面。因为,通过对该系统未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远远大于其开发及维护所需的费用,所以,该系统经济上是可行的。

从以上所述的各个方面考虑,本系统最终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不但省去许多人工成本,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从经济上说是可行的。

(3)社会可行性。企业信息注册管理系统是一个实现企业信息全面登记注册的管理软件,将企业信息注册、信息更改、删除以及对企业信息监察等一系列信息通过计算机处理,最终为企业注册局提供实现科学、便捷的监管体制,为企业信息注册局监管工作提供了便捷、高效的管理平台,全面快速掌握注册企业的信息,加强对注册企业的信息监管,不仅提高了企业注册局的功能工作效率与准确率而且为企业注册局节省了大量的人财物力,适应当代信息化发展要求,及我国市场经济监管体制的根本要求。因此,该管理系统非常具有实用价值,可将其在各企业注册局推广,完善监管职责,以符合社会的需要。

(4)管理可行性。建立健全我国市场经济监管体制一直是我国监管人员的重要职责。本企业信息注册管理系统的管理基础与理论合理,能够完善对企业的监管体制,管理方法和程序符合企业注册局的管理制度。

通过开发此企业信息注册管理系统管理提供了科学、安全的保障。能够使各注册部门企业监管人员全面、准确地了解企业的注册信息,及时对注册企业做出工作决定,节省了企业信息注册过程的大量时间,减少了注册环节的延迟。监管人员登陆了本系统,由于监管人员通过对企业注册信息的全面了解加强对企业注册信息的监管,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管方法与制度,及时对需要进行监管作出重要决定实施监管。因此,本系统管理上可行。

4企业工商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

开发这样的一套系统需有以下几个过程:①采用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从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等结构和功能的角度去研究企业信息注册系统,探求系统、信息、控制间的联系以及规律;②对企业调研,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根据系统功能编写代码,部署的系统的设计流程与方案;③考虑到系统的需求及实际运行环境,本系统采用B/S模式,并通过对注册用户信息进行加密,为企业注册信息提供了更安全的存取模式。

所以,开发本系统从经济方面、技术方面、管理方面都具有可行性,故该系统开发方案可行。

信息管理系统研发范文篇6

【关键词】农田;信息管理系统;开发

0.前言

在精确化农业生产研究与实施的过程中,离不开农田环境与农作物生长条件信息管理支持。农田信息系统在目前的工作应用中是一项具有复杂性、多样化的工作产量和作物生长优势,同时其土壤环境等数据形式都出现了较大的变动,以及这些数据的分布及变化情况的空间分布信息资源等。在当前建立农田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有效的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与统计,并使其能够发挥应有的优势,进而为农业工作人员提供管理依据。

1.农田空间管理系统概述

为了提高农田信息采集和存储的自动化,从而满足实时准确获取农田环境信息的需要。在目前的信息管理系统中,是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路硬件、软件等其他设备组成一个综合性系统模式,进而通过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和更新维护来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在农田管理空间管理信息系统中,最为常见的结构主要可以分为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信息系统等。本文主要就这两种信息系统模式进行深入总结和分析。

2.精细农业技术思想

二十世纪后半叶,全世界农业发展呈现出高速发展趋势,除了在工作中依靠生物遗传育种技术改进之外,耕地面积与灌溉面积也快速扩大。在这种农业生产趋势下,基本上所有的农业生产都是以化肥、农药等产品为基础,再配合以机械动力与矿物质能源进行分析与总结获得的,这种高能耗的农业生产与管理引起了众多的农业生产的不利现象,造成了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板结和酸碱性失衡,也导致了化肥与除草剂在土壤中的集结,严重的影响了土壤的成分,甚至是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基于这种情况,新世纪以来,农业工作人员不断对这些问题进行总结和探讨,使得这些环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进与优化。

3.地理信息系统

统计为了获得土壤与作物信息而进行的田间数据采集,在个别试验中结果呈现不确定性,但是在大量试验中其结果又有统计规律性,所以可以将田间数据采集看作是随机现象,同时可以将土壤养分、苗情艮势与作物产量等参数看作随机变量。随机变量的统计特性可以用分布函数完整的描述,但是在某些情况中很难得到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并且在一些实际问题中也不需要去全面考察随机变量的变化情况,而只需要知道随机变量的某些特征。

二十世纪后半叶世界农业的高速发展,除了依靠生物遗传育种技术的进步,耕地和灌溉面积的扩大以外,基本上是依赖化肥、农药等化学产品投入的大量增加和机械动力与矿物能源的大量投入所获得的这种高能耗和化学物质过量投入的农业管理,引起了水土流失、土壤板结和酸碱性失衡,导致化肥与除草剂在土壤和地下水以及农产品中富集,使环境受到污染、农产品品质下降,并带来全球性环境恶化、资源日益短缺与生物多样性损失等诸多问题。所有这些情况表明要想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必须对传统农业的生产管理方式进行调整与改进。人们在探索21世纪农业科技革命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了我国农业“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4.农田电子测绘技术

4.1电子地图主要测绘方法

精细农业需要利用定位农作技术手段,通过对农业资源空间分布差异的定位管理,来提高农资利用率,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或增加利润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保护环境的目的。在精细农业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涉及到大量关于农田环境与作物生长情况的空间分布数据和相应的属性数据。而在使用时,所有这些数据都必须以一个基本图层作为参照。在理想的情况下,参考图层应该为大比例尺、高精度的电子地图。

4.23S系统技术

3S目PO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和RS(遥感)的简称。它们都是上个世纪60年代前后逐步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同时也是精细农业的主要支持技术。目前利用3S技术获取农田基本地图是较为常用的方法。与传统的测绘方法相比,利用3S技术获取农田基本地图的方法具有成图周期短、更新速度快、测量精度高等优点。在3S技术中GIS作为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管理系统,具有数据的输入、修改、编辑、分析、图形显示与输出等功能,而GPS可以作为为GIS的空间数据库提供快速获取数据和更新数据的手段。

4.3基于遥感图像的地图更新

农田的边界或土地利用状况常常会发生一些变化,比如荒地的开垦、灌溉与排水系统的建设、地块的合并等,所以农田的电子地图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进行更新。为了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并保证地图的更新速度。GIS中提供了应用遥感图像作为参考底图进行地图更新的方法。用户可以首先根据遥感图像判断农田边界等地物是否发生了变化,对于变化的部分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进行GPS测绘将地图更新。或者用户也可以依据高分辨率的遥感图像,直接对电子地图直接进行修改编辑。

4.4开发研究

测试与应用的结果表明上述各种数据分析与信息管理功能,其正确性与有效性都具有一定保障,可以作为分析田间数据与管理农田信息的工具。其中:

(1)统计分析功能中包括最大值、最小值、中值、总和、平均值、总体方差、均方差、标准差与变异系数等常用统计参数的计算方法,是分析田间数据规律的一个重要功能。与EXCEL软件进行的对比测试表明系统中这一功能运算可靠,作为数据分析的一个工具,其结果能够正确反映田间数据的统计特征。

(2)利用相关分析功能,可以分析土壤的各种理化特性或其它环境参数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以便加以改善。为检验系统中相关系数计算的正确性,将GIS系统与EXCEL软件和SPSS软件分别进行了对比测试,测试结果完全一致。这一功能主要适用于分析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需要分析某一变量与多个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时,建议将这一方法与偏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通径分析或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中的一种或几种结合使用,以便取得更加可靠的分析结果。

(3)利用系统中的缓冲区分析,可以根据病虫草害的发生情况和扩散程度,来建立适当大小的防治区域进行处理,来达到既不过量使用农药,又能够有效防治病害的目的。而叠加分析功能主要用来为农田参数的空间模式识别提供多个图层中的属性数据。

信息管理系统研发范文篇7

关键词:应急管理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功能总体框架

1.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是以信息共享交互系统为平台,若干信息子系统集成的完整的系统体系。从技术的角度,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就是为危机管理者收集、处理和传递信息的系统。因此,理想的危机管理信息系统能够识别各类用户的信息需求,在海量的信息中进行搜索,为零散的信息附加价值并进行组合,提供有价值的整体信息,从而有效地开展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从管理的角度,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是有国家层级的信息中枢为核心,整合各相关信息子系统的有机结合体,并以突发事件的全流程信息管理为基础,为危机的信息通讯为途径,易危机信息管理机制为平台,再综合其它相关要素,构成全面整合的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信息系统。

2.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

2.1平时状态和警戒状态下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在平时状态,管理信息系统视为危机爆发后的应急处理做好充分的信息准备工作。将历史上类似事件信息及其对应信息、应急处理相关法律法规、专家名录信息、专家知识信息进行整理、一序化冰分类存储,以及时提供查阅、借鉴。对各种资源进行信息管理。对大量后备资源的种类、数量、分类、特点、使用状态进行监控和信息记录。应急处理中,应急指挥需要知道突发现场的地理、地貌、建筑、交通、道路、人口分布情况以及周围可供调配的救济资源。因此,需要将所辖范围的空间地理分布数据进行存储、维护和更新。

2.2战时状态下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

突发事件一旦爆发,公共危机管理信息系统即处于实战状态,此时,会有大量的图形、文字、数字、音频、视频信息涌入公共危机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实时地处理、传递、分析、挖掘这些信息。对现场信息的管理,需要利用电视图像监控、大屏幕和电视墙显示系统。电视图像监控子系统集计算机、网络摄像、信息接收、传送、数字图像处理及遥控技术于一体,可对案发现场进行实时、全方位、全天候远程监视和智能化管理。

2.3恢复状态下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充实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源。要补充突发事件的历史资料信息、专家知识信息,要修改预案信息、应急教育信息、相关法律信息。

3.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框架

应急管理是对有重要影响的突发事件而言的。应急系统包括应急通讯、应急分析、应急决策、应急指挥、应急处置和应急环境等;应急信息系统包括突发事件监测系统、应急响应系统和应急演练系统等。应急信息系统框架包括纵横两个方向。纵向包括国家应急办公室、省(自治区)应急办公室、市应急联动中心和县(市)应急办公室四级系统。横向包括五大平台、五大数据库、四个中心、重点信息工程和保证体系。这个框架中,部级和城市的应急联动十分重要,公安反恐应急信息工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工程和自然灾害应急信息工程等最为常用。

3.1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子平台

3.1.1网络通讯平台

网络通讯平台是信息传输平台,是整个系统的基础。其重要部分由有线通讯系统、无线通讯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天地结合,发挥光缆、通讯卫星、气象卫星、海洋卫星、侦察卫星、资源卫星的优势,尽量告诉、融合、安全、方便,提高信息传输速度,实现不同网络的互联互通,实现语音、数字和视频业务的融合。应急信息系统网络通讯平台建设可以采用“优化存量、共建增量”的原则。由国家政策引导,电信运营商建设,把电信、广电、联通、移动等公司的线路资源,按适当的机制加以整合并补充、延伸、扩展和提高;把自主研发与引进相结合,与服务提供商、内容提供商结合,互动多赢、共同发展。

3.1.2应急联动平台

应急联动平台市应急管理系统的枢纽,使各种专用系统互联互通,既避免分散、重复,有提供应急联动,快速反应。应急联动平台是一个统一的应急反应平台,广泛的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服务;平台依托网络通讯平台,各方联合共建,超越部门所有,具有对各种网络互联互通的开放性、亲善性和非排他性;及机床在条件,促进转、公结合,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资源。

3.1.3空间信息平台

空间信息平台提供空间数据采集、处理、存储、显示、应用和管理功能,包括gis/gps/rs。空间基础数据包括基础地理数据和基础地质数据。基础地理数据包括:基本控制数据、数字线划图(dlg)、数字栅格图(drg)、数字高程图(dem)、数字正射影像图(dom)、三维城市模型图、综合管线数据等。基础地质数据包括:地层数据、地质构造数据、水文地质数据、地震地质数据、环境地质数据和地质资源数据等。专题空间数据包括城市和区域的各种分布图、影像图及其属性,如交通图、危险品分布图、突发事件点位图、疫病高危区、危险区和隔离区等。

3.1.4专题应急系统

各个应急领域都是高度专业的,有许多专门数据、设备、材料和方法,形成专题应急系统。它们与应急联动平台紧密配合,又有众多的独立活动。各个专题应急系统依托以及联动平台,运用虚拟子网技术,形成网上“虚拟世界”。它们包括公安反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地震救灾、抗洪抢险、地质灾害、核安全、火灾消防、森林火灾、交通安全、安全生产、城市公共设施突发事件、化学安全、生物安全和环境安全等方面。专题应急系统建设实行统一规划,分散实施;需求主导,急用先上。

3.1.5决策支持平台

决策支持平台是开展决策的平台,是领导与专家沟通的空间,通过感知、会话、共享信息等方式与有关专家讨论,集思广益,形成决策,支持指挥。决策支持平台是应急信息系统的高级平台,在其他平台的基础上运行。它从数据库中抽取数据,运用数学模型,生成所需的决策,帮助决策者利用数据和数学模型解决问题。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和数据挖掘是三大决策支持技术,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

3.2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子中心

子中心是“应急信息系统”的中枢,主要有四个字中心。

身份认证中心就是ca中心是证书授权(certificateauthority)中心,负责发行数字证书。这是一个经证书授权中心数字签名的包含公开密钥拥有着信息公开及公开密钥的文件,可以用来在网上识别身份。

资源管理中心的主要职责是研究、建设和利用应急资源,实现应急资源的管理、共享、交换和整合;集中调度重要应急资源,支持应急管理的指挥和行动。

应急服务中心依托五大平台、五大数据库、其他中心,开展多种服务,包括出动应急队伍,紧急应急处置等。

应急指挥中心是整个应急系统的司令部,在决策支持平台的帮助下,综合分析,形成决策,调度资源,派遣队伍,下达指令,督促检查,验收改进。

3.3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包括基础数据库和链接数据库。基础数据库是突发事件数据库、应急预案数据库、应急资源数据库、应急体系数据库和应急队伍数据库;链接数据库包括基础地理数据库、公共设施数据库、单位数据库、人口数据库等。

3.4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保证体系

应急信息系统建立统一的、法定的技术规范、数据标准、数据交换格式,制定相应的制度和管理办法;打破部门、地区之间的信息壁垒,促进社会、企业、政府间的信息共享,解决“信息荒岛”和“信息孤岛”,面向社会,支持领导,服务人民。应急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针是“统筹规划,资源共享;条块结合,互动共赢;突出重点,各具特色;平战结合,紧急响应;安全可靠,务求高效”。

信息管理系统研发范文篇8

关键词:信息系统;基建管理;研发

1、前言

在电网建设大发展的形势下,电网基建工程不断增多,相应的施工队伍人数不断壮大。由于施工人员的流动性极强,加上施工人员对作业证保存不当引起的证件脏污、破损、遗失等因素,都给现场检查、把控施工人员持证情况带来很大的影响,进一步导致管理人员对施工现场安全、质量把控的缺失。

本文介绍了一套施工人员持证信息的管理系统,通过完善相关数据连接,利用无线网络,使用手机终端的扫描条形码功能,现场准确、便捷地获得施工人员的所有信息,并附带提醒功能,提前2个月通知证件有效期将至,对于过期证件直接拉黑,检查时出现告警信息。另外,该系统可以利用后台数据库的统计功能,让管理人员可以整体、全面地掌握施工人员的所有信息,由于无纸化的利用,节省了办理卡牌证件的时间和成本,也消除了卡牌证件佩戴时对施工活动造成的不便。

2、系统目标

该系统从逻辑架构上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基于B/S架构的应用系统,该系统用于完成人员信息的信息化规范化等维护工作;系统的第二部分是基于Android系统移动设备应用,该应用用于在施工现场对现场人员资格信息进行检验。

3、用户的特点

本系统的最终用户:基建部施工人员管理人员,基建部项目管理人员,基建部现场监督人员。

基建部施工人员管理人员对系统使用频繁,主要是录入施工单位考试合格人员的相关信息。

基建部项目管理人员对系统使用一般,主要是在计算机上使用系统维护自己负责项目的相关信息,包括施工人员信息。

基建部现场监督人员对系统使用频率频繁,主要是使用基于Android系统移动设备上的应用对现场施工人员信息进行检查。

系统管理员负责用户权限管理,基础数据维护,并且维护整个系统,负责日志记录、数据恢复等技术性工作。

6、系统功能层次模块图

系统分为WEB应用系统和基于Android系统的移动设备应用两大部分。从功能上划分,系统分为人员管理、项目管理、系统管理、现场检查系统四个部分。其中,人员管理、项目管理、系统管理属于WEB应用系统,现场检查系统属于基于Android系统的移动设备应用。现场检查系统中的功能数据依赖于WEB应用系统管理的数据。

6.1人员管理子系统

人员管理子系统用户管理所有施工单位的可以进入现场的施工人员信息。人员管理子系统包括增加、删除、修改人员信息,导入人员信息等功能。人员管理子系统如图所示。

6.2项目管理子系统

项目管理子系统用于项目管者管理自己的项目。每个项目管理者可以管理自己的项目(即项目负责人事当前登录用户的项目)

项目管理子系统包括新建、删除、编辑、归档项目、变更施工单位、分配施工人员等功能。

项目信息包括项目的基本信息和项目人员信息两部分,如下表

6.3系统管理子系统

系统管理子系统用于管理系统的基础数据已经用户权限相关信息。该子系统包括基础数据管理子模块、权限管理子模块、角色管理子模块、用户管理子模块几个部分。访问系统管理子系统需要有系统管理员角色权限的用户才能访问。如图所示:

6.4现场检查系统

现场检查系统是一个在基于Android系统的移动设备的应用系统。该系统包括登陆APP,设置、退出登陆、查询、显示查询结果、显示详细信息等功能。其中查询功能分为扫码二维码查询和输入证件号查询两种。如图所示

7、对性能的规定

7.1精度

该系统的用户输入大部分为网页点击,不存在精度问题。

7.2时间特性要求

暂无。

7.3输人输出要求

该系统的输入绝大部分是网页点击,涉及数据具体输入按照网页给定格式书写,无其他输入要求。输出的是弹出的网页信息,按照网页规定格式显示,无其他输出要求。

该系统可能会批量导入人员数据,输入采用固定格式的CSV文件。

8、本系统的应用前景

该信息管理系统,用户端所需的设备仅为电脑和手机,非常普及;相关的操作方法与普通的软件应用差别不大,非常简易;有针对性地解决了施工现场对应的管理问题,非常实用;该系统还可以通过新增补丁的方式扩大功能,非常灵活。

综上所述,该系统的应用应该是极受欢迎的,受用面也是非常广阔的。

信息管理系统研发范文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保障体系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工作以及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保障体系的构建成为企业的财务工作重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十分重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保障体系的构建,并积极探索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保障体系的构建策略。研究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保障体系的构建对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保障体系的重要性

(一)构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保障体系具有管理效益。第一,构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保障体系能够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开发,完善企业财务合并报表、资金管理、预算管理、投资管理以及融资管理等工作。第二,对于合并报表工作,构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保障体系能够有效缩短财务报表的合并周期,提高合并报表工作的准确性,进而减轻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的负担,提高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第三,对于企业财务资金管理工作,构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保障体系能够实现企业对银行账户的统一管理,严格控制企业财务项目的审批流程,进而加强对企业资金的集中管理,实现对企业资金的实时监督。第四,对于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构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保障体系能够有效对企业的财务预算进行调整和反馈,减少企业财务项目的审批环节,进而完善企业的绩效考核工作。第五,对于企业财务投资管理,构建企业财务信息管理开发保障体系能够及时反映企业的投资决策,确保企业项目的计算时间,进而对企业的投资行为进行全面控制。第六,对于企业融资管理来说,构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保障体系能够实现企业融资的合理分配,增强企业融资管理的规范性,进而减少企业的资金浪费。

(二)构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保障体系具有综合应用效益。构建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保障体系能够有效促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完善企业财务管理的数据查询、财务分析以及分析报告等工作。对于数据查询工作,构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保障体系能够增强企业财务数据查询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进而增大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的数据量。对于企业财务分析工作,构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保障体系能够为增强企业财务分析的层析性,缩短企业财务分析的实践,进而提高企业财务分析的准确性。对于企业财务分析报告,构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保障体系能够增强企业财务分析报告的直观性和可理解性,实现企业财务分析报告的预警功能。由此可见,构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保障体系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效益。

二、构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保障体系面临的困难

(一)财务核算系统不完善。当前,部分企业在构建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存在着财务核算系统不完善的问题。企业的财务核算工作分布在企业的基层单位,并且,基层单位对企业财务核算进行自行管理,导致企业财务核算工作缺乏统一。同时,部分企业的财务核算系统与企业的其他部门缺乏联系,导致企业财务核算系统的稳定性缺乏保障。

(二)缺乏信息化资金收付。当前,很多企业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仍采用传统的手工资金收付方式,资金收付的工作量较大,无法控制企业财务的资金流量,不利于对企业资金票据的监控,容易出现企业资金流失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

(三)核算系统与资产管理脱节。大多数企业在开发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过程中,企业的核算系统与资产管理脱节,没有实现企业资产管理和企业财务核算系统的联动机制,导致企业的资产和企业设备缺乏对应,企业财务管理信息滞后,不能够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企业财务管理缺乏实效性。

(四)项目部门与业务部门缺乏配合。部分企业在开展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忽视了企业工程项目部门与企业业务部门之间的合作,导致企业工程项目核算缺乏及时性和准确性,企业项目成本管理不到位,严重影响了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实效性。

信息管理系统研发范文篇10

关键词学位信息管理系统;身份验证;用户管理;分页显示

1引言

研究生学位管理是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项涉及多学科知识,需多部门协调工作的管理系统工程。它主要完成数据录入、数据处理、信息输出和数据导出等工作。学位管理部门要求:可以从其它部门获取已有的学生信息,也可以手工录入学位信息;数据经过处理后以适当的形式输出相关文件或表格,如学位申请表、授予学位文件、授予学位名单、学位证明等,同时将处理后的数据按一定格式上报教育部。

针对上述需求,我们开发了基于Web的研究生学位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采用ASP.NET2.0开发平台、C#语言、SQLServer2000数据库管理系统,在基于Intranet/Intranet的校园网环境下运行。

2系统设计

本系统采用三层B/S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

图1系统体系结构图

表示层:相当于用户界面,为客户端提供对整个应用程序的访问。在本系统中表示层由ASP.NETWeb窗体和代码隐藏文件组成。在.aspx文件中只有html代码和服务器控件,在页面程序代码文件(.cs文件)中调用.dll组件中的数据库操作方法,返回满足条件的结果。

中间层: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担当主要的应用处理,包括处理表示层的HTTP请求以及对数据库的访问。

在设计系统时,我们把应用程序中的业务逻辑放在中间层应用服务器上,这样业务逻辑和用户界面分开。如果要修改应用程序代码,只须对应用服务器进行修改,而不用修改成千上万的客户端应用程序。同时由于Asp.Net只支持面向对象,组件也可以看作类,因此可以在Web项目中添加对数据库操作的组件,并将其编译为.dll,这样就把数据库的操作过程封装起来,便于代码的安全管理和维护。因此,我们把中间层进一步分解为业务外观、业务规则、数据访问等层进行处理,并且把它们封装在了独立的.dll组件中。

其中,业务外观层用作隔离层,它将用户界面与各种业务功能的实现隔离开来,它除了为表示层提供服务,还可以访问业务规则和数据访问层,是系统的公共入口点。业务规则层包含了各种业务规则和逻辑的实现。数据访问层为业务外观层和业务规则层提供数据服务,其中包含了各种数据访问的类。

数据层:位于底层,以ADO.NET为接口,SQLServer2000为后台,主要处理应用层对数据的请求。

系统运行时,客户端浏览器发出对页面的访问请求,访问表示层各aspx文件,再将各请求事件发送到业务外观层,业务外观层根据需要访问业务规则层或数据访问层。而业务规则层只能访问数据访问层,数据访问层通过ADO.NET访问数据层的存储过程以达到对数据库的操作。由于整个系统由相互交互的各层实现,因此可以实现系统的分布式部署,以达到分布式应用来减轻各层的压力。

由于客户端向服务器请求页面时,其复杂的逻辑处理在服务器端进行,在客户端只能看到该网页的最终表现和HTML,而不能看到该网页的程序逻辑,这样可以有效地保护程序代码的安全。

图1对应的研究生学位信息管理软件模块结构如图2所示。

图2学位系统功能模块图

其中,各模块实现的功能如下:

(1)数据导入:辅助学位办工作人员从其它部门(招生办、培养科)导入学生已有的基本信息,包括学籍信息和培养信息。

(2)数据录入:辅助学位办工作人员通过研究生部局域网,以及研究生通过互联网录入相关信息。

(3)数据处理:实现学位证书号码自动生成、数据转存数据维护等操作。

(4)用户管理:实现各种登录用户的角色、权限管理以及密码修改。

(5)数据查询:实现从数据库查找相关学生记录,并按一定格式显示和打印。

(6)数据输出:实现学位申请表的打印、学位信息导入、上报库dbf表等功能。

3系统实现

1)ASP.NET中的安全机制

学位系统采用ASP.NET安全架构中的表单验证方式实现用户登录。使用表单身份验证时,通过指定的登录页面收集用户的凭证信息,如果未验证身份的用户试图访问受保护的文件或资源(其中,URL授权拒绝用户访问)将被重新定向到该登录页面,用户在此处尝试通过身份验证。用户提供凭据并提交该窗体,如果应用程序对请求进行身份验证,系统会发出一个Cookie,其中包含用于重新获取标识的凭据或密钥。随后发出的请求在请求头中具有该Cookie,ASP.NET事件处理程序使用应用程序开发人员指定的任何验证方法对这些请求进行身份验证和授权。其验证流程如图3所示。

图3基于窗体的身份验证流程

基于窗体的身份验证开发步骤如下:

(1)将IIS配置为使用匿名访问。

(2)将ASP.NET配置为使用表单身份验证。在Web.config文件中配置authentication元素的属性,设置为身份验证模式。

<authenticationmode="Forms">

<formsname=".ASPXAUTH"protection="Encryption"timeout="15"loginUrl="Login.aspx"/>

</authentication>

(3)检索数据存储验证用户,从自定义数据存储中检索角色列表(不是基于角色可不用)。

(4)使用FormsAuthenticationTicket创建一个Cookie并回发到客户端,并存储角色到票中。

FormsAuthentication.SetAuthCookie(Username,true|false)

HttpContext.Current.Response.Cookies[FormsAuthentication.FormsCookieName].Expires=DateTime.Now.AddDays(1)//cookies保存时间

如果需要存储角色,采用:

FormsAuthenticationTicketauthTicket=newFormsAuthenticationTicket(

1,//版本号,设置为1

txtUserName.Text,//用户标示

DateTime.Now,//Cookie的发出时间,设置为DateTime.Now

DateTime.Now.AddMinutes(20),//Cookie的有效时间

false,//是否持久性

roles);//roles为存储的用逗号分割的角色串

stringencryptedTicket=FormsAuthentication.Encrypt(authTicket);//把身份验证票加密

//设置验证票cookie,第一个参数为cookie的名字,第二个参数为cookie的值也就是加密后的票

HttpCookieauthCookie=

newHttpCookie(FormsAuthentication.FormsCookieName,

encryptedTicket);

Response.Cookies.Add(authCookie);//把cookie加进Response对象发生到客户端

(5)在Global.asax内的Application_AuthenticateRequest事件中处理程序中(Global.asax)中,使用票创建IPrincipal对象并存在HttpContext.User中。

HttpCookieauthCookie=Context.Request.Cookies[FormsAuthentication.FormsCookieName];

FormsAuthenticationTicketauthTicket=FormsAuthentication.Decrypt(authCookie.Value);//解密

string[]roles=authTicket.UserData.Split(newchar[]{','});//根据存入时的格式分解角色

Context.User=newGenericPrincipal(Context.User.Identity,Roles);//存入HttpContext.User

2)基于角色的用户管理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已经相当成熟,作为策略中立的鉴别和授权机制,通过角色的继承和职责分离等控制约束条件可以实现多种控制策略。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引入角色这个中介,安全管理人员根据需要定义各种角色,并设置合适的访问权限,而用户根据其职责被指派为不同的角色。由于实现了用户与访问权限的逻辑分离,基于角色的策略极大地方便了权限管理,而且对实际应用环境的访问控制需求的描述更自然,而对一个组织来说,其行为特征和功能是比较稳定的,因此其角色是比较稳定的。由于角色/权限之间的变化比角色/用户关系之间的变化相对要慢得多。

本学位管理系统包含了多种数据操作功能,并且拥有不同种类的多个用户,从总体上考虑可以分为管理员、教师(普通教师、研究生秘书)和研究生(硕士、博士、专业硕士等)。不同类别的用户对系统功能的使用权限是不同的,因此要求系统提供一种对多用户的权限管理,以确保具有权限的用户能够获取或处理数据和信息,禁止所有未授权用户操作数据。针对系统的这一特点,我们在开发过程中,采用了两级控制机制分别对页面资源和数据进行控制。在用户成功登录系统后根据用户角色所具有的权限动态生成菜单页面,从而限制了用户对未授权页面的访问;在用户访问同一页面时,对于不同的用户所获取的数据信息是不一样的。例如,对于不同学院的研究生秘书进入系统后,他们只能操作所在学院的学生数据。

在研究生学位管理系统中,我们把所有系统用户的角色信息保存在数据库的用户表中。其次,将系统中所有的功能模块及其子功能访问接口的访问权限信息都存放在数据库中的访问权限表中。

当用户登录学位管理系统时,权限管理的系统流程如图4所示。

图4权限管理的系统流程

3)基于存储过程分页显示技术

显示数据查询的结果时,为了缩短页面数据的显示时间,我们利用分页的方法来显示查询结果。传统的数据分页方法是ADO纪录集分页法,也就是利用ADO自带的分页功能(利用游标)来实现分页。但这种分页方法仅适用于较小数据量的情形,因为游标本身有缺点:游标是存放在内存中,很费内存。游标一经建立,就将相关的记录锁住,直到取消游标。

对于数据量大的数据源而言,分页检索时,如果按照传统的每次都加载整个数据源的方法是非常浪费资源的。因此在分页的时候可以检索当前页面所需数据,而非检索所有的数据,然后单步执行当前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基于存储过程的分页显示技术。最早较好地实现这种根据页面大小和页码来提取数据的方法是“俄罗斯存储过程”。这个存储过程用了游标,由于游标的局限性,该方法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

事实上,在查询和提取超大容量的数据集时,影响数据库响应时间的最大因素不是数据查找,而是物理的I/0操作。例如我们取出学科名为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前十名学生信息:

selecttop10*from(

selecttop10000Xh,Xm,HsxwrqfromXueWeiXinXiwhereXkm='计算机应用技术'

orderbyXhdesc)asaorderbyXhasc

从理论上讲,整条查询语句的执行时间应该比子句的执行时间长,但事实相反。因为,子句执行后返回的是10000条记录,而整条语句仅返回10条语句,所以影响数据库响应时间最大的因素是物理I/O操作。而限制物理I/O操作此处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就是使用TOP关键词了。TOP关键词是SQLSERVER中经过系统优化过的一个用来提取前几条或前几个百分比数据的词。由于使用Top执行查询操作的效率很高。因此我们可以考虑使用Top关键词来进行分页查找,由此可以得到如下分页算法:

SELECTTOP页大小*FROMTableWHERE(IDNOTIN

(SELECTTOP页大小*页数idFROM表ORDERBYid))ORDERBYID

和游标存储过程比起来,该存储过程在速度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每次查询只需要取出当前页面所需的数据,不需要加载整个数据源,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分页存储过程。但是在该存储过程中,使用了NOTIN关键字进行数据读取。SQL中的关键词in不符合SARG,SARG是用于限制搜索的一个操作,它通常是指一个特定的匹配,一个值的范围内的匹配或者两个以上条件的AND连接。形式如下:

列名操作符<常数或变量>或<常数或变量>操作符列名

如果一个表达式不能满足SARG的形式,那它就无法限制搜索的范围了,也就是SQLSERVER必须对每一行都判断它是否满足WHERE子句中的所有条件。因此在该分页存储过程中,notin操作会扫描全表,因此在执行速度上依然不是很理想。

分页优化的最终目的就是避免产生过大的记录集,使用TOP可实现对数据量的控制,因此在分页算法中,影响查询速度的关键因素有两点:TOP和NOTIN。TOP可以提高查询速度,而notin会减慢查询速度,所以要提高整个分页算法的速度,就要使用其他方法替换notin。SQL中可以通过max(字段)或min(字段)来提取某个字段中的最大或最小值,所以如果某个字段值不重复,那么就可以利用这些不重复字段的max或min值作为分页算法中分页的参照物。因此我们可以用操作符“>”或“<”使查询语句符合SARG形式,于是可以得出如下分页方案:

SELECTTOP页大小FROMTable

WHERE(ID>(SELECTMAX(id)FROM

(SELECTTOP((页码-1)*页大小)idFROMTableORDERBYid)AST))ORDERBYID

其中ID是数据库表的主键。如果加上索引,查询效率会有很大的提高。

表1列出了对有着10万以上数据的学位历史表,在以SID(SID是主键,但并不是聚集索引)为排序列,提取Xh,Xm,Hsxwrq字段,分别以第1、10、100、1000、1万页为例,测试以上两种分页方案的执行速度:(单位:毫秒)

表1两种分页方案执行速度对比

11010010001万

方案一30167204704500

方案二7663130250140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种存储过程在执行1000页以下的分页命令时,都是可以信任的,速度都很好。但第一种方案在执行分页1万页以上后速度开始降了下来,而第二种方案却始终没有大的变化,在大数据量的情况下,特别是在查询最后几页的时候,查询时间一般不会超过9秒,非常适用于大容量数据库的查询。

4结束语

本文介绍的基于Web的研究生学位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投入实际运行中。实践证明,本系统使用方便,易于管理,安全性高、可移植性好,有效地提高了研究生学位管理工作的自动化水平与工作效率,得到用户的好评。

参考文献

[1]陈伟鹤,殷新春等.基于任务和角色的双重Web访问控制模型[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4,41(9):1466-1473

信息管理系统研发范文篇11

关键词:实验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连接池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7-1710-03

ResearchandDevelopmentOfExperimentTeaching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BasedonMVC

LIUPeng-he,LIMing-shuo

(CollegeofMathematicsPhysicsandInformationEngineering,ZhejiangNormalUniversity,Jinhua321004)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educationalreform,racticeteachingisanimportantlinkinuniversityteaching.theadministrationandorganizationoflaboratorysystemofcollegesdirectlyaffectthebuildingupoftalents’quality.Accordingtotheactualrequirementoftheexperimentteaching,weresearchanddevelopaexperimentteaching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usingdatabaseconnectionpooling,inwhichtheinstructorcandefineexperimentandthestudentdoexperimentalstudyasanactivepartytolearnknowledge.Soithasgivenareasonablecombinationofstudent,teacherandlaboratory,realizingnetworkingandstandardizedmanagementidea.

Keywords:experimentteaching;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databaseconnectionpooling

近年来,随着实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越来越重视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这也促使高等院校在培养学生时更注重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教学模式。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必需项目,是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1-2]。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计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来让学生动手,可以加深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进行观察、分析与发现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验教学是需要通过软件和影响相结合,才能使这种教育理念发挥其作用。当今国外的高等院校中实验教学已经形成了非常完善的教育体系。与国外相比,虽然近几年国家对高校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高校的实验设备和器材等已经得到了更新,但是对实验教学的制定和设备的管理水平还是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没有成为一个完善的体系。特别是随着高校在校生人数的急剧膨胀,这个问题的存在显得尤为突出,为了改善这个状况,我们研究开发了实验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系统采用数据库连接池技术,主要实现了教师自定义编辑实验和学生完成实验、提交结果等功能。

1系统的总体框架

实验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为Web项目,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和J2EE多层次体系结构,其中后台数据库为:SQLServer2008。JavaWeb应用程序主要由JSP、Servlet和EJB组成,其中JSP作为管理信息系统的视图层、ServLet作为实验教学系统的控制层来实现的、JavaBean作为系统的模型层,架构设计就是把这些组件合理的组织起来。连接后台数据库运用的是JDBC的技术,JDBC是用于执行SQL语句的Java应用程序接口,由一组用Java语言编写的类与接口组成[3]。

本系统严格遵循了当今最流行的MVC设计模式来完成和实现,MVC即软件项目设计模式,开发人员将应用项目的程序输入、程序输出、程序处理方式转换为模型层、视图层、控制层三层编程方式,从而使整个系统责任明确,接口清晰,加快设计开发过程[4]。MVC设计模式结构如图1。

MVC的整个运行过程是:

1)用户向控制器提交请求。

2)控制器收到用户的请求之后,对请求进行分析决定调用相应的模型层中的方法完成相应的业务操作,模型层再将完成的数据转给控制层。

3)控制层负责选择合适的视图显示操作的结果供用户查看。

2系统的功能结构

实验教学信息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共分为三个主要功能模块:管理员、教师、学生,其中每个模块又进一步划分为更小的模块,系统总体设计框架如图2所示。

图1MVC设计模式结构

图2系统总体设计框架

2.1管理员

系统运行初始阶段,只有管理员一类用户,管理员负责添加教师、学生信息和实验教学计划等信息的操作。管理员在系统的位置非常重要,因为管理员实现了授课教师和学生这两类用户的关联[5]。

2.1.1用户管理

用户管理包括管理员、教师和学生信息,管理员可以实现对学生信息和教师信息的添加、删除、修改和查询。教师与学生登录可以查看及个人信息修改,包括密码修改。

2.1.2实验项目管理

管理员登录后,可以添加、修改和删除实验室信息、实验课程信息、实验内容、上课时间、班级、实验老师、学生名单等消息,也可对每个实验添加实验介绍、实验说明和注意事项等实验信息。

2.1.3数据维护

系统通过数据库备份时常将一定量的数据备份。预防学生在做实验中出现错误操作后,可以通过数据恢复还原为初始状态,为实验教学提供保险。

2.2授课教师

2.2.1实验项目查询

教师用户登录后,可以按教师编号,课程名,教师名字,班级为关键字进行所有实验课表的查询。查询结果显示在时间列表内。

2.2.2实验报告批改

实验报告是学生通过完成授课教师编写的实验后给授课教师的一种交互。授课教师制定、上传实验报告模板。学生端下载实验报告,完成实验后上传实验报告,教师在这里批改实验报告,并结合学生实验成绩,给出一个综合成绩。

上传后的实验报告模板根据实验信息来绑定。因为实验报告和实验信息是多对多关联,绑定后该实验的id就与该实验报告模板的id一同插入实验模板关联表。学生端下载实验报告的时候是通过绑定的实验名称下载,完成后的提交也是根据该实验所关联的实验报告提交。

2.2.3考勤管理

本系统的考勤管理是根据学生的登录情况,统计学生迟到早退情况,考勤的标准共有:出席、未出席、迟到、早退、病假、事假六种。授课老师每次上课前登录系统对学生进行考勤登记,学生可以登录查看自己的出勤统计信息。

2.2.4成绩管理

成绩管理包括学生实验成绩的评分、查询等管理工作。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实验报告分别进行评分,系统根据考勤成绩、实验报告等成绩给出最终总成绩。系统成绩后,学生可以登录查看自己的成绩。

2.2.5文件管理

系统的文件管理模块可以供教师上传一些实验的参考资料或文件,提供给学生查看或使用,学生端可以任意下载这些参考资料文件。

2.3学生

学生登录后,点击查看实验课表,可以查看自己所做实验的实验介绍、实验说明和注意事项等实验信息。

学生和教师这两类用户是关联的,几个主要功能模块与教师功能模块相对应。学生根据实验课程安排,按照要求下载合适的实验报告模板,并将完成的实验报告上传到服务器中,服务器自动将上传的实验报告放到指定位置。学生的实验报被分为已提交和未提交两种状态,学生在教师端确认后将无法提交,这一状态的标识根据实验报告表内一列标识列记录,教师确定后该状态变为1。教师批改后,可查看实验报告的成绩和实验报告评语,总成绩需要到“成绩管理”中进行查看。学生也可以登录系统查看实验报告成绩、考勤分数以及。当授课教师上传教学时需要的文件后,学生可以在文件信息列表中查看下载该文件。

3数据库连接池

在使用JDBC进行与数据库有关连接时,由于本系统要多次连接数据库,而每一数据库的开启与关闭对服务器会造成很大的开销,这一点在被多用户访问的网页web应用程序中显得尤为突出。如果某个程序出现异常而未能进行正常关闭释放,将导致服务器中此连接占用的系统资源永远无法进行正常回收,从而影响WEB服务质量和效率。介于系统的需要,我们通过建立一个数据库连接池,使得一个数据库连接可以得到高效、安全的复用,避免了频繁地创建数据库连接及关闭数据库。数据库连接池的基本思想就是为预先建立一些连接放置于一个“缓冲存储池”中,用的时候拿出来,不用的时候就放回池子内。也就是说数据库访问完成后并不真正意义上的关闭连接,只是将连接对象放回连接池,而连接的建立、断开都由连接池自身来管理。这项技术可以明显的提高应用程序的响应能力,从而改善了资源的利用。

在创建数据库连接池时池中应放置多少连接能使性能达到最佳,我们可以通过设置数据库连接池的最大连接数和最小连接数来控制,具体设置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6]:

1)连接池的最小连接数是当应用程序启动时连接池所创建的连接数,如果应用程序对数据库连接的使用量不大,而最小连接数设置得过大,则启动变慢,反而如果设置过小,最初使用用户因为没有足够的连接而延缓了执行速度。

2)连接池的最大连接数是连接池中允许连接的最大数目,具体设置多少,要看系统的访问量,可通过反复测试,找到最佳点。

数据库连接池的管理策略是连接池机制的核心。连接池的管理是通过定时器定时地对每个连接的状态、连接的数量加以判断而进行相应操作。每当用户应用连接池请求数据库连接时,系统会先查看空闲池内有没有空闲连接。如果有空闲连接,通过容器的顺序存放实现进行分配,并做相应处理(设置该连接为已使用,引用计数加1)。如果没有空闲则先查看当前所开连接数是否达到连接池所允许的最大连接池。如果没有达到就重新创建一个连接给用户,如果达到,则返回空值。连接的合理分配、释放,大大提高了数据库连接的复用效率,从而加速了用户的访问速度。对于众多用户访问的实验教学信息系统,数据库连接技术的应用使系统在效率和稳定性上比传统的其他方式的系统要好很多。

4结束语

采用J2EE技术构建一个基于MVC模式的实验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具有良好的健壮性、可扩展性,可以与其他系统进行无缝连接。采用数据库连接池技术的实验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教师自定义编辑实验和学生完成实验、提交结果等功能,将学生、教师、实验室三者之间有机合理的结合起来,实现了实验教学课程的网络化、规范化管理。

参考文献:

[1]邓加聪,田其鑫.基于JSP技术的实验室管理系统开发[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0(2).

[2]肖利梅,李策,袁桂慈.开放式实验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S2)

[3]高洪岩.精通JavaWeb使用开发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4]吴茂昌,阳玉琴.基于MVC模式的Java主流框架整合技术研究[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9(10).

信息管理系统研发范文篇12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计算机网络;群体决策支持系统;管理信息系统

自80年代,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质量、进度和成本得到有效控制。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项目经理部的施工现场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特别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一2001)》[1]的为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逐步向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迈进提供了保证。但由于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起步较晚,在管理的信息化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方面距全面实现计算机辅助管理及咨询决策尚有较大差距。

1系统主要功能

CPMMIS的基本功能包括工程项目现场管理信息系统、公司的信息管理系统、公司的咨询决策系统三大部分,三个系统运行在一个共享信息的网络平台上。该系统的工作流程与目前工程项目管理的实际情况一致。它既能用于公司内部管理(局域网),也能用于现场项目部的管理(单机或局域网),还能够通过与Internet连接,实现公司对项目部的适时管理;具有一定的决策支持功能。

1.1工程项目现场施工管理系统

工程项目现场施工管理的主要工作可以概括为“三控两管一协调”,因此该部分主要是为各项目部提供辅助管理的功能模块(日常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成本控制与结算管理、合同管理、生产要素管理等模块),为正确作出决策提供保证,并按规定格式形成报表。

1)日常管理子系统:主要完成施工准备期、施工期、交(竣)工验收及保修期的项目管理工作。主要收集设计信息;施工准备阶段的管理信息(法律法规与部门规章、市场信息、自然条件);工程概况信息(工程实体概况、场地与环境概况、参与建设的各单位概况、施工合同、工程造价计算书);施工信息(施工记录、施工技术资料);项目管理信息(项目管理规划大纲、项目管理实施规划);施工过程项目管理各专业的信息(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安全控制、成本控制、现场管理、合同管理);生产要素信息(材料管理、构配件管理、工器具管理、人力资源、机械设备);项目结算信息;组织协调信息;竣工验收信息;考核评价信息;项目统计信息等。日常管理子系统的另一项工作是及时收集和处理从监理、业主、分包、设计、材料供应等单位送交的报告资料。为了及时、规范地处理这些报告,系统设置了大量的知识库、模板库、素材库,运用基于神经网络的群体决策支持技术[2、3],帮助现场管理人员及时有效地处理有关报告资料。

2)质量管理子系统:主要完成质量目标确定;项目质量计划编制;项目质量计划实施。施工合同签订后,项目部应索取设计图纸和技术资料,指定专人管理并公布有效文件清单。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开工前,项目技术负责人应向承担施工的负责人或分包人进行书面技术交底。对工程测量、材料的质量、机械设备的质量、工序质量、特殊过程质量、工程变更及施工中发生的质量事故应进行有效控制和处理。同时建立和维护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进行原材料质量检验、现场施工质量检查、分项(单元)工程质量数据收集,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工程项目的质量评定,施工质量文档管理,质量报表与统计图形输出。另外,还包括质量安全事故分析处理功能模块,如事故调查分析、事故检验分析、事故评价、事故处理等。

3)进度管理子系统:包括项目初始进度(总进度、单项工程进度、分部工程进度、关键工序施工进度)数据的建立和维护、网络计划的形成和优化、计划进度输出、实际进度统计、进度的动态跟踪管理。在施工方案选择、施工进度计划编制和施工平面图设计中,系统运用了基于神经网络的施工方案决策支持系统。

4)成本控制和结算子系统:包括各类计量结算项目编码和查询(如清单项目、工程变更项目、工程索赔项目、其他需要结算的项目)。系统能根据每月分部分项成本的累计偏差和相应的计划目标成本余额预测后期成本的变化趋势和状况,根据偏差原因制定改善成本控制的措施,控制下月施工任务的成本。并能用对比法分析影响成本节超的主要因素。在确定施工项目成本各因素对计划成本影响的程度时,可采用连环替代法或差额计算法进行成本分析。

5)合同管理子系统:包括合同分类、合同目录一览表、合同文本管理(如各类合同条款的建立、修改、查询)、分包工程管理、工程变更管理、工程索赔管理、工程暂停及复工管理、工程延期及工程延误的处理以及争端的调解等。另外还能完成合同数据统计、汇总、查询、打印,与合同管理有关的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1.2公司信息管理系统

公司的信息管理部分主要完成对各个项目的日常、质量、进度、成本控制与结算、合同管理等方面的监控,以使项目管理活动真正处于“过程管理”状态中。并且通过制定各类各样的工作标准、模板、制度、规定,使项目部的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经现场项目部分析、整理的信息传送到公司的服务器后,经过验证、接收、分类,公司的服务器保存这些信息,公司各部门在公司局域网上进行操作,并及时将公司的审批、签认的意见反馈给项目部。由于公司的数据主要是来自于工地,故采用Internet或磁盘设备传送方式在工地和公司网络间进行数据通讯,以解决工地与公司的信息共享问题。同时,这种工地与公司协同工作的模式也是今后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必然趋势。由于本系统是运行在Internet/Intranet上,在公司内部或公司与工地项目部间还可以利用本系统各种信息,就某一个主题进行讨论。

  • 上一篇:光学元件范例(3篇)
  • 下一篇:<物联网专业范例(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