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病毒病源学研究的不断进展,各类病毒的传播和感染方式的多样化,给临床口腔科治疗护理带来诸多新课题,血液和唾液带病毒,给口腔科患者间,医护人员间增加了感染几率,为防止病毒阳性携带者,在临床中造成交叉感染,加强治疗管理采取有效的消防隔离措施显的尤为重要,在日常工作中有如下防治体会。
口腔科工作的特殊性
由于职业的特点,即医生在特定的环境下工作,治疗在病人的口腔内,手直接接触病人的唾液、血液和治疗器械,操作时一般不戴手套,如果手指皮肤有伤口被病毒感染,造成接触性传染病,各种器械污染的几率也很高,如果器械消毒不彻底用,也可以造成污染,因此口腔科医疗器械的消毒则更为重要。
交叉感染的途经
交叉感染的途经是通过血,经注射、针刺消化道等传播途经医护人员给病人治疗后手上常沾有血液、吐液等污物,如果未经清洗及消毒液浸泡又给第二个人治疗,可能造成后者的交叉感染机会,治疗的医护人员以口对口的进行呼吸,伤口的血液、唾液很容易溅到皮肤的伤口,眼结膜,或口腔黏膜上,造成传染,病人咳嗽,也可以造成交叉感染,所有器械不同程度地沾有病人的口水、血液等机头直接进入病人的口中,在制备洞型时污染最为严重,尤其是涡轮机头在磨牙时突然停止转动,瞬间有一负压可将口水污物吸回到机头,当给另一病人使用时可将他人的污物注入到另一病人口中或牙髓腔内引起交叉感染。
预防措施及临床口腔科器械消毒方法
坚持以防为主,加强消毒措施,提高治疗管理水平,口腔科医疗器械的消毒,主要是以高压或煮沸为主,如油控针,镊子、钳子,除石器或托盘等,均用3%三效浸泡半小时后流水冲刷尽后,高压消毒或250℃高温干燥箱烘干,不能高压煮沸的口镜、挺子、刀剪、锐利器械等采用环氧已烷熏蒸。车针,机头等碘伏擦洗。坚持治疗器具一人一换,口杯,围巾一次性,搞好污水,污物处理,这样即达到了灭菌的目的,又延长了医疗器械的寿命。
个人防护
关键词:社区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社区传染病防治是开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我国社区传染病防治还处于初级阶段,社区的规模以及方法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对社区传染病的发病情况以及流行特点进行分析,对传染病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1]。尤其是城市社区是预防以及控制传染疾病的重要阵地,要想做好社区的传染病预防工作,就必须认清社区传染病发病情况以及特点,才能做好其预防控制措施。本文就选取我院门诊以及住院自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467例传染病患者,对其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门诊以及住院自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467例传染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41例,女性患者226例,年龄为6-41岁,平均年龄为(23.5±17.5)岁,其中儿童有305例,成人有162例。共涉及到5个社区。
1.2研究方法
对所有传染病患者进行分类建卡,统计,正规报告疫情,同时与服务前后询问并且记录患者以及家庭成员情况,用Excel统计传染病的发病种类。
2结果
经过统计分析,发现社区传染病主要为:病毒性肺炎、流行性感冒以及流行性腮腺炎,其中儿童是主要的传染病人群。病毒性肺炎以及流行性感冒分别占68.09%、18.20%;其次是流行性腮腺炎以及手足口病。如下表1所示:
3讨论
传染病〔InfectiousDiseases〕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剩下部分是寄生虫。传染病具有发病时间短、流行范围广、死亡人数多并且容易引发社会恐慌的一种疾病[2]。由于传染病在非免疫人群中传播时,发病往往呈现几何级数甚至指数曲线增长,并且传染病疫情发病比较急且快,大多需要紧急处理。然而一旦采取了特异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就能够很好的控制其疫情,因此,做好其预防控制是相当重要的。
社区传染病的预防控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①加强社区健康教育。有相关文献报道出,[3]对传染病社区进行健康教育是预防以及控制其疫情的有效方法。首先,向社区群众介绍相关传染病的病因,流行病学特点以及预防方法;其次,对社区传染病患者进行营养指导,病后进行康复训练;再次,做好其患者以及家属的心理辅导;最后,对社区群众应经常对所出入的地方进行消毒。②开展儿童计划免疫。在本次研究中,儿童是传染病中最大的群体,由于其生理还没成熟,身体正处于发育阶段,对外界的抵抗例相对较弱,容易染上传染病,做好儿童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首要任务。首先,对于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由产科护士接种卡介苗,并且由社区中心或者是地段医院进行乙肝的注射。其次,对新生儿进行接种之后,实现全程跟踪,了解接种过后的反应;最后,对免疫效果实行监测。在通常情况下,在儿童接受完乙肝疫苗以及麻疹疫苗之后,就必须到相关卫生部门进行效果监测,从而了解其疫苗抗体的保护水平,如果抗体的保护水平存在不足的条件下,应该相应的加强接种,及时的进行复种[4]。③加强社区传染病疫情的管理以及访视。除了甲类传染病,对于乙类以及丙类传染病不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像麻疹、水痘以及风疹患者,在患者发病之后,护士应在24小时内进行初访,对于第一次访问,应该对其进行确诊,主要是根据患者的临床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同时做好其访问记录。采取切实可行的社区防疫措施,在家庭社区中应实施消毒隔离与医院相比,肯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应该创造条件,实现其消毒,切实将预防以及控制疫情工作落到实处。④对社区的疫情进行监测。做好传染病疫情的有效控制,最为重要的就是做好其预防工作。必须对社区人员进行有效的预防以及筛查[5]。根据不同季节可能发生的传染病进行估测,实现早期监测,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能够有效的控制其疫情。在社区中一旦发现有传染病患者,应该立即对其进行报告,对于病原体携带者以及潜伏期患者应根据其住址以及诊断、治疗建立档案,以便后期的随访,为其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社区传染病应该针对不同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的特点,及时的加强社区健康教育,开展社区预防免疫接种,进行教育传播以及提供心理咨询等。特别是儿童,更要注意对其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确保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甘亚玲,姜明云.社区传染病访视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0,07(18):370-371.
[2]常艺,刘民,刘艳俊等.北京市某社区2008年报告传染病发病资料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7):769-771.
[3]谢琳娜,范存士,于冬青等.社区传染性疾病患者的家庭健康干预[J].护理学杂志,2009,24(19):89-91.
关键词:流行性传染病;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R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078-02
长期以来,人类从未放弃同传染病做抗争,到现在为止,人类已能生产多种疫苗,而这些疫苗能有效避免这些流行性传染病传播,如乙肝、天花等。但是流行性传染病病毒的变异特别快,旧的传染病刚刚得到控制,新的传染性疾病可能又出现了,如普遍流行的艾滋病等,至今仍不能根治或有效控制。所以,流行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是一项艰巨、长期的工作,需要全球、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1流行性传染病的诱因
首先,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因为一些地区的经济还处于落后、贫困的状态,可能导致健康不良,人口大量增长和流动等问题,这也将增大流行性传染病发生、传播;大城市中过度拥挤和不良环境状况、生活方式等因素都会导致传染病的发生、传播;另外在经济发达的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可能导致部分人群精神颓废,而产生不正当的、吸毒和不合理饮食结构等问题,这些都可能成为流行性传染病的传播方式。
其次,环境破坏。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全球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比如兴修水利,砍伐森林,开垦荒地等行为使原来的生态屏障遭到破坏。大量的野生动物为了生存离开了它们的原住地,与人类之间的距离缩小,有些动物携带的致病微生物就被传到了人群中。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把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人和人的接触也更加频繁,任何国家的生态平衡一旦遭到破坏,都可能导致流行性传染病的发生、传播,并迅速影响到其它国家,传染病预防已经变得刻不容缓。
第三,我国的监管机构对流行性传染病的预防和监测措施都不到位。但是通过流行性传染病工作者的坚持不懈地努力,使流行性传染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然而,我国一些地区对流行性传染病的预防策略和控制措施的松懈,专业预防传染病机构减少,相关防疫人员的专业训练培训不够,可能导致新传染病发生或者传染病发生时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2常见的流行性传染病及预防方式
2.1常见流行性传染病:我国目前的流行性传染病主要包括麻疹、甲型肝炎、流行性腮腺炎、甲型H1N1、结核等,这些流行性传染病的传播方式为唾液传染、接触传染和血液传染等。为了加强预防、控制,根据不同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和危害,我国对流行性传染病进行了分级划分:甲类、乙类和丙类。
2.2流行性传染病进行预防
2.2.1接种预防:预防接种,通常称为人工免疫,这种方法主要是把生物药剂接种到人身体内,使机体对流行性传染病产生特定免疫力,这能够有效提高人群的免疫能力,有效预防该流行性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
2.2.2健康教育:健康教育能提高大家自我保护意识,也是有效预防流行性传染病的方式。健康要从学校教育做起,注重青少年的健康教育。许多证据表明流行性传染病得以广泛传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不良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人们对健康知识知道得越多,预防传染病的效果越明显,这是一项高效益低投资的措施。
2.2.3改善环境卫生条件:对可能存在病原体的环境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改善饮用水条件,对水要消毒,保证饮水卫生;做好污水、粪便排放的无害化处理;完善致病性的微生物实验室和医院的规章制度,防止致病性微生物的扩散;积极作好各机构、社区、学校消毒、杀虫和灭鼠工作。
3如何对流行性传染病进行控制
3.1加强传染病的监测:传染病监测的监测内容包括传染病发病、死亡;动物宿主种类和媒介昆虫、分布和病原体携带状况;病原体型别及其特性;人体免疫水平和人口资料等。有时还需开展对传染病的流行规律和流行因素的研究,并评价防疫措施的效果。目前,国内的传染病监测包括哨点监测和常规报告。常规报告包括甲、乙、丙3大类共39种法定的报告传染病。另外,国家还在各地区创建了上百个艾滋病监测点。
3.2针对易感者采取措施
第一,免疫预防。传染病的免疫预防分为被动免疫和主动免疫。其中主动免疫又称为计划免疫,是预防流行性传染病的主要方法。另外,对于流行性传染病,如麻疹、甲型肝炎、流行性腮腺炎等,可以通过对高危人群进行应急接种的方法提高群体免疫力以遏制传染病的大范围流行。
第二,药物预防。为了预防传染病的传播也可以选择药物预防作为一种应急措施。然而,药物预防的作用时间较短、效果不稳定,容易产生耐药性,应用有很大的局限性等。因此,通常情况下不建议使用药物预防这种措施来预防。
第三,个人防护。对于需要接触传染病病人的医务人员以及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必须严格的遵守相关的操作规程,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有机会接触到传染病生物病菌的相关人员必须穿戴如手套、护腿、口罩、鞋套等防护用品,在疟疾流行的地区可以使用个人防护蚊帐。我们还必须对那些被传染源污染的环境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杀灭病原体。由于,各种肠道传染病常常通过粪便等渠道污染环境,因此还要强化对被污染物以及周围环境的消毒;呼吸道传染病一般通过痰传播或呼出的空气来污染环境,因此加强通风和对空气进行消毒也至关重要。
4结论
综上所述,人类对大自然地开发和探索可能对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就为传染病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必须加强对传染病的研究,从源头切断病源,人类的健康才能得到保障。本文对流行传染病的预防及控制进行的简单阐述,应该采取以切断其主要的传播环节为主的综合预防措施进行流行传染病的预防。在预防中需要控制每个传染病的薄弱环节,并且采用相应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各种流行性传染病。
参考文献
[1]吕元聪,谭春梅.新发现的传染病与应急对策[J].中国热带医学,2005(02):35
[2]雷仙育,李立壮,金忠平.2001~2005年遂昌县法定传染病重点疫情动态分析[J].疾病监测,2006(0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