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及护理范例(12篇)

栏目:报告范文

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及护理范文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浙江省舟山市妇幼保健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新生儿科病房收治的800例患儿进行研究,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0例。将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对调查表与护理质量考察表进行比较分析。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未采用人性化护理服务,观察组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服务。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进行比较分析。具体的人性化护理服务措施如下。

(1)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对人性化护理服务的认识。人性化护理服务理念对于新来的护理人员而言还感觉到相当的陌生,在护理过程中难以充分的做到人性化护理服务。对于工作未满两年或者经验较少的护理人员加强对人性化护理服务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对人性化护理服务的认识。树立起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着想的服务理念,积极主动的发现患者的问题并帮助其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对患者进行关怀、关心给予患者无微不至的照料,是人性化护理服务的核心内容。人性化护理服务就是尽可能的为患者多做一些事情,帮助患者多解决一些困难。护理人员根据患儿以及患儿家属的情感和特征,对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了解患者在治疗护理过程中的切身的需求。确定护理服务的内容以及沟通的对象,在开展人性化护理服务时要时刻关注新生儿童的需求帮助新生儿童解除痛苦。

(2)把握好人性化护理服务的尺度。由于新生儿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患者,在开展护理服务时要特别的注意把握好护理的尺度,给新生儿提供科学合理的护理服务。新生儿身体较为虚弱、病情发展变化较快,需要进行实时的监测。对患儿进行人性化服务的行为,可以在更大的程度上帮助患者及家属增加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提高对抗病症的信心。护士在日常的工作中要保持着装的整齐、干净,面对患者要礼貌、文明,时刻保持一名护士良好的职业道德。给患者家属耐心讲解病症的相关知识,鼓励患儿家属对患儿进行照料。对患儿的用药要对患儿家属进行专门的指导,告诉患儿家属合理用药的重要性,提高患儿家属合理用药的意识。

(3)为患儿营造一个舒适、轻松的住院环境。住院环境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患者的恢复情况,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能够给患者带来一个好的心情有助于病情的好转。因此在儿科病房实施人性化护理服务时要加强对新生儿住院环境的控制,为新生儿提供一个舒适、温馨、愉快的住院环境。根据新生儿的性格特点为其提供一个专门的轻松、愉快的环境,可以在病房周围贴加卡通图片或者图文识字小图片]。也可以在病房的墙壁上粘贴彩色的丝带或者是气球,这样可以给新生儿带来更多的愉悦感和兴奋感。在病床周围缠绕较为松软的布条或者丝带,防止新生儿撞上、跌伤。在新生儿病房墙壁上张贴新生儿健康知识海报或者疾病预防宣传单,时刻的提醒患儿家长如何更好地去照顾孩子。护理人员在对新生儿进行护理服务时,要语言轻缓亲和面带微笑,使得新生儿能够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避免恐惧、紧张心理的发生。

(4)强化人性化护理服务的流程。在对新生儿进行人性化护理服务时需要严格规范护理的流程,科学正规的护理流程能够减少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麻烦。新生儿体质较为虚弱、免疫能力较低,容易产生交叉感染。为了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提高新生儿的生活质量,可以强化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流程。免费为患儿家属提供隔离衣、隔离帽以及室内鞋子等物品,在家属接触新生儿时严格按照流程标准进行,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这样既可以保证患儿家属能够时常的陪伴在患儿身边,又可以有效地防止患儿发生感染。这样的护理流程,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护理理念,使得新生儿能够更好地接受父母关爱。

(5)做好患儿出入院的各项服务。新生儿在住院以及出院时家属存在着许多的困惑之处,需要护理人员根据患儿的特点进行周到的护理服务。安排专门的讲解人员对患儿家属讲解住院的注意事项、需要办理的各项手续、住院期间的疾病防护措施等,通过这种连续的护理服务解决患儿住院期间的困扰。患儿在出院时,要耐心细致的告知患儿家属在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合理搭配饮食、注重锻炼以及合理用药等内容。并协助患者家属办理好各项出院手续,办理完毕后送患者出院。做好出院后的健康指导对于患者病情的恢复和预防有着重要的帮助,需要切实的落实好这项工作。

1.3调查内容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进行调查了解。分别将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以及护理质量考评表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的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其中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包含了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病区的环境、健康宣教、护理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内容,按照评分的高低将满意情况分为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三种情况。满意度=(满意度+一般满意)/总例数×100%。本次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表以及护理质量考评表分别800份,收回800份,收回率为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处理软件,对记录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患者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为86.5%,观察组患者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为95.7%。实行人性化护理前后两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的护理质量明显比观察组要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结论

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及护理范文篇2

儿科又被称为“哑科”,对于婴儿及较小的幼儿,他们不能用语言进行表达,对于年龄稍大的小儿不一定能准确表达,所以要求儿科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根据小儿的年龄及不同年龄组小儿相应的心理特点,灵活应用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表情、手势、目光、拥抱等)的技巧,不断与患儿进行沟通,了解信息、交流感情,给予适当护理,以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促进患儿早日康复。同时要与家长沟通,一方面可以及时全面的了解患儿的生理、心理及社会情况,另一方面通过向家长介绍患儿病情、采取的相关治疗和护理措施,消除患儿家长对医疗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疑问,及时疏导家长的不满情绪或过激行为,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还要耐心的告诉家长对孩子给予鼓励和支持,以配合检查和治疗;与医生及相关的护理人员进行沟通,掌握患儿的病情变化、治疗情况、存在的护理问题及所采取的措施,从而保障和促进儿童的健康。同时,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儿及家属介绍病情、进行健康教育,巧妙的安抚患儿及家长,树立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沟通信息,交流思想,建立良好的护患和护陪关系,取得患儿及其家属的信任,共同促进小儿早日康复。

2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2.1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儿科在医院中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科室。由于小儿生活自理能力差,对他们除了需要实施基础护理、疾病护理外,还有大量的生活护理和教育、教养工作。同样的护理工作,儿科护士付出的劳动往往要比成人科护士高出许多。所以儿科护士任务重、工作量大而繁琐,护理工作难度大,工作时间长。另外由于患儿大小便不能自理异味大、患儿哭闹噪音大,使病房环境差,还要经常倒夜班,打破正常生物钟等。这些都会导致超常的体力和精力消耗,若无健康的体魄,则难以胜任[3]。

2.2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由于目前我国的小儿大多是独生子女,一旦生病,家长很容易担心过度,甚至夸大病情、情绪不稳,对护士提出过高要求,也常常会出现过激的言语和行为,造成护陪关系紧张。在进行一些有创性的操作时,儿科护士既要安抚、固定哭闹躁动患儿,同时要排除家属紧张、焦虑、不满、易怒等情绪造成的压力。儿科护士又被动接受处于啼哭、嘈杂的环境刺激,所以儿科护士除了要有精湛的技术外,同时要具有健康的心理,乐观、开朗,情绪稳定,沉着自信、忍耐自制。多培养业余爱好,合理宣泄消极情绪,升华积极情感,松弛精神,促进自身健康。只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灵活、正确的处理各种情况,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3具有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

儿科护理发展到今天虽然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仍有许多尚未被发现的知识和规律,很多儿科护理技术也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就要求儿科护士不但要认真学习和体会儿科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应树立创新的思维和理念,在工作中应多思、多看、多问、多记,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在工作之余通过上网、查阅期刊杂志、专著、听专题讲座、参加学术报告会等形式,不断地学习,动态地了解儿科护理的新知识、新理论、新观点,经常更新护理理念,拓展视相野,及时掌握最新关研究成果和技术。在学习借鉴他人的基础上,潜心钻研儿科护理的热点和未解决的问题,去探索和揭示尚未被认识的规律。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儿科护理向前发展,更好地为患儿服务。

4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

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及护理范文篇3

关键词:新生儿;新生儿知识;母婴同室;产儿合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6月~2015年6月产科参加培训的在职护理人员46人,其中,注册护士44人,注册护师2人。培训分3期完成。

1.2方法

1.2.1培训方法①培训小组成员:由儿科主任牵头负责,2名医师参与制定培训内容并授课,培训包括正常足月新生儿特点与护理、新生儿常用诊疗技术操作及新生儿疾病知识3个方面。②分阶段分批次培训:考虑产科护理班次的特点、工作强度及学历水平,尽量确保每名产护人员不疲于应对,制定简单可行方案,以幻灯片形式授课,每次培训时间不超过30min。③考核:培训前后分别组织人员对相关知识进行考试,以百分制计,对培训前后的成绩进行比较。

1.2.2培训内容①理论知识培训:主要包括正常足月儿生理特点、正常足月儿护理要点、新生儿早期常见病的临床表现。需产护协助完成的常用诊疗技术操作,如: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新生儿静脉穿刺、洗胃、黄疸监测等和母婴同室新生儿观察表的书写规范。②实践技能指导:儿科医师查房与产护病房交班时间同步,指导新生儿护理及如何与家长沟通,并进行细致的新生儿查体、黄疸监测、喂养指导增强产护感性认识。操作性技术观看视频熟悉标准化流程,指定护理小教员直接带教。

1.2.3评价指标理论和实践技能各50分,满分100分。考核内容以培训内容为主,实践操作以重复率为标准。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培训前后人员成绩比较采用t检验的方法,P

2结果

经考核,所属人员培训后成绩明显优于培训前成绩(P

3讨论

3.1以目前我院的儿科现状,加强产儿合作是必要的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1991年联合发起了“爱婴医院计划”,提出了24h母婴同室的措施,对产科和儿科有了更高的要求,儿科医师要在高危孕产妇分娩时预估新生儿分娩风险,并负责高危新生儿的管理工作,产科护士实施母婴同室的护理,这就要求母婴同室护理人员具备更多关于新生儿的知识,因此,我们组织了相关的培训内容,经考核,培训后成绩明显优于培训前,对培训知识的掌握让我们的护理人员可以更好的用理论指导实践。

3.2了解新生儿相关知识,优化产儿合作,提升服务质量在产科,由传统的护理模式向母婴同室护理模式的转变,需要时间的适应和新生儿相关知识的学习,又面对新生儿这个特殊群体,许多低年资护理人员缺乏相应的经验及热情,巡视敷衍了事,有异常情况不能及时发现并报告医生,对家长反映的问题也不能及时反馈处理,缺乏有效的沟通。护理操作技术不娴熟,有关新生儿常用操作技术差,如静脉穿刺不能1次成功,送检标本凝血,重复洗胃等,这些均为我们的医疗行为埋下安全隐患,我们培训则弥补了潜在的隐患。实践证明,对母婴同室护理人员的培训使我们的护理人员更从容的面对新生儿护理工作,打破了新生儿有问题问儿科医生的尴尬局面。不仅满足了新生儿、产妇的需要,也让产妇对新生儿护理充满信心。

3.3提高家长满意度,减少医患矛盾母婴床旁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是由护士在床旁进行示范和指导等,家属积极参与其中,掌握有关育儿知识及产后的保养教育。林卫通过对母婴采用床旁护理的模式发现,通过该护理,产妇可以较快的融入新生儿的生活,增加哺育婴儿的自信,成功的转变角色。

母婴床旁护理即新生儿护理如喂养、沐浴、换尿片等操作都在护士的演示下在产妇床旁进行,鼓励父母参与其中。而我们开展的新生儿相关知识培训使产护人员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产妇家庭在和护理人员的互动中增进了信任与理解,增加了沟通,无形中减少了医患矛盾。

4结论

因此,对母婴同室护理人员进行新生儿知识的培训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对优化产儿合作意义重大。产科和儿科作为医院的两个高风险科室,纷争多,矛盾大,我们通过培训的模式,互相交流,增加了相互理解的机会,有助于高质量的完成每一次的产儿合作,这种模式值得临床相关合作科室推广使用[1-12]。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80.

[2]文贵子.母婴同室床旁护理在产科中的应用及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6):92-93.

[3]林卫.母婴同室床旁护理在产科临床中的效果观察[J].西部医学,2013,25(10):1581-1582.

[4]赵颐柳,李丹妮.新生儿喂养和护理[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10:1

[5]费秀珍,王立新.新生儿护理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2

[6]刘青,周泉.产后保健和新生儿护理[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0:7.

[7]方翠灵.母婴床旁护理对产妇及家属遵医行为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5):51.

[8]王延荣,耿文真,等.新生儿的家庭护理干预[J].护理学报,2006,13(1):58.

[9]刘金根.出院指导对新生儿护理的作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7):556.

[10]贺爱娥.医院开展产妇自我保健及新生儿护理常识培训的效果评价[J].实用医技杂志,2008,6(15):18.

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及护理范文

关键词:《儿科护理》;教材编写;教学效果

当前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重要文件精神中,明确了中职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相适应,与就业岗位要求相符合,为卫生事业发展服务的技能型的高素质劳动者。”这一精神体现了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变革。

在从事儿科教学的十几年中,我使用了好几种不同版本的儿科教材,每一次教材的选择都力求符合当时的办学方针和培养目标,依照目前的办学方针旧版教材就显的有所不足。这次我校选用的教材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编写组集全国七个省市有教学经验和业务能力强的儿科护理高级讲师编写的供护理、涉外护理、助产专业用的新版《儿科护理》。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体会

(一)目标明确

1、培养目标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的编写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教理念。在基础理论知识的编写中,不是要求学生对专业知识面面俱到,而是强调“必须、够用”,而护理措施部分就编写的详细和实用。例如在《肺炎》这一节中,治疗只是要求掌握原则,而护理措施就写的非常详细,突出了护理专业的特点。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内容还与我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相结合,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WwW.133229.cOm涉外护理新版《儿科护理》教材还增加了美国nclex-rn(nationalcounsellicensingexamination-registernutse)、cgfns(commissiongraduatesofforeignnursingschools)及其他国家护士考试常涉及的内容嘲,增加国外注册护士考试内容和英文护理教材内容,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符合涉外护理专业的特点。

2、学习目标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每一章内容前面都用引入问题的方式介绍本章节的重点、难点和学习中的注意点,既引起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又为学生指出了学习中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点,使学生对本章节的学习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有利于学生进行预习、学习和复习。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是按护理程序的框架来编写的,护理措施的概述部分以一对一的方式对应护理诊断,前后联系紧密,培养学生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

(二)编排新颖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一改以往的编排风格,加用了彩色印刷,增加阅读的趣味性。在教材中使用了图文框,内容中穿插了小知识及案例分析,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拓展和延伸。编写风格适应了中专学生的年龄特点,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涉外护理新版《儿科护理》教材在正文对应的位置用图文框增加了全英文的“知识拓展小贴士”,对课堂内容进行补充和扩展,增加了学生阅读兴趣和医学信息量。教材中的主要医学和护理术语采用汉、英双语书写,每一节后还有本节关键英文词汇和音标,指导学生学习以达到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目的。

(三)图、表丰富

在临床教学中,学生对没有亲眼目睹的一些临床现象无法理解,新版《儿科护理》教材中使用了较多的插图进行直观教学。例如在《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这一节中,学生对佝偻病患儿的骨骼改变不理解,由于新版教材中有肋膈沟、鸡胸、“o”型腿等骨骼变化的插图,学习起来很直观,学生也容易理解。

在新版《儿科护理》教材中还有大量的表格,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对比学习。例如在“化脓性脑膜炎”这一节中,将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隐球菌性脑膜炎等几种脑膜炎的脑脊液改变在表格中列出比较,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技能强化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在编写中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注重技能方面的培养。例如在“儿科常用护理技术”这一章节中,采用表格形式将学生需要掌握的操作细化到每一个步骤,并针对操作步骤提出对应的注意事项,对学生在操作练习中更具有指导性。在书末还配有实践指导,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临床见习、多媒体教学、病案讨论和技能操作练习来强化技能培训。

(五)课件齐全

新版《儿科护理》教材配套了教学课件,课件里有大量的图片和录像,既帮助了教师授课讲解,又可补充临床见习的不足,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二、建议

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及护理范文

[关键词]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R714.2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2(c)-142-02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cholestasisofpregnancy,ICP)又称特发性妊娠黄疸,易引起早产、胎儿窘迫、胎死宫内和产后出血等不良结局。发病率0.8%~12.0%[1]。是近几年来导致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无可预测的胎儿突然死亡,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文献报道ICP早产的发生率高达30%~60%[2]。故加强ICP病员的临床护理,降低围生儿死亡率是产科护理领域的一项重点工作之一。本文现将本院1998年1月~2007年10月收治的ICP患者118例的临床分析和护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998年1月~2007年10月收治的ICP患者118例,平均年龄27岁;分娩孕周平均38+3周,初产妇105例,占88.98%左右;经产妇13例,占11.02%;主诉孕期出现皮肤瘙痒并实验室检查符合诊断者102例,占86.44%;无自觉症状,实验室检查符合ICP诊断者16例,占13.56%;合并妊娠高血压28例,占23.72%;118例患者孕期二对半均(-),其中,阴道分娩19例,占16.10%;剖宫产分娩99例,占83.90%;自然早产11例,早产率9.32%;干预早产(因胎儿宫内窘迫)13例,占11.01%;产后出血2例(该2例患者均为胎盘粘连),占1.69%。

1.2实验室检查

主要实验室检查参考胆汁酸>8μmol/L。分析ICP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由于ICP患者肝小叶中央区毛细血管内胆汁淤积引起发病,病因尚在研究中,有学者认为与遗传有关。由于血清胆汁酸孕期均有明显升高,故使肝脏损害,使肝酶指标升高,如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以及其他相应指标变化;但是从产后所查病例中反映,血清胆汁酸、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相关指标均有明显下降并趋向正常范围。

1.3ICP患者的妊娠结局分析

18例病例共123名新生儿(5例为双胎),死胎1名(由外院转入我院),活产新生儿122名,平均体重2879g。

2临床护理

ICP患者为高危妊娠妇女,为降低围生儿的死亡率,整体化、动态化、个体化的临床护理和极积有效地配合医师治疗,是必不可少的本职工作。

2.1针对性的心理安慰和行动上的支持帮助

2.1.1焦虑焦虑是ICP患者首先出现的心理问题,因大多数ICP患者最早出现的症状是皮肤瘙痒(本文皮肤瘙痒者达86.44%),皮肤瘙痒率明显高于戴钟英报道的50%[3]。皮肤瘙痒一般出现在孕中晚期。经常性的瘙痒会干扰孕妇的睡眠,使之产生焦虑。可以一边作好解释工作,告之孕妇此症状一般于产后一周内消失,一边通过药物治疗和配合物理疗法以减轻症状,逐渐消除孕妇的焦虑心理。

2.1.2自责、自悲ICP患者在妊娠期实验室检查报告中出现谷丙转氨酶升高,诸多孕妇会自责自己饮食不当心,并且会担心是否患了肝炎。同时,担心是否会传染给下一代、是否会传染给亲友等,有些会产生自悲心理。此时需要护士运用丰富的理论知识向患者作好解释工作,告知该病乃妊娠肝损伤,并无传染性,让其消除不必要的自责和自悲心理,同时告之产后该病自然会缓解,以增强患者的自信心。

2.1.3担忧文献报道ICP早产的发生率可高达30%~60%(本文自然早产率9.32%),产时出现羊水混浊发生率为25%~43.9%[4]。孕妇极易由于担心胎儿的质量而产生紧张担忧的心理。护士应针对性向孕妇和其家属介绍成功病例,帮助其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妊娠,同时取得家属的配合,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帮助孕妇降低情绪的紧张度和减轻担忧心理。

2.2妊娠期的护理特点

2.2.1及时、准确地落实激素治疗本院对于ICP药物治疗,除给予保肝治疗外,对于病情较重者给予强的松以降低血雌激素和胆酸水平,以便尽快消除瘙痒症状,改善肝功能。孕周较小时及时给予地塞米松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以促胎肺成熟;对于需羊膜腔注射地塞米松者,应及早进行解释,以及做必要的准备工作。

2.2.2积极主动的母胎监护由于ICP会造成早产、胎儿窘迫和胎死宫内等诸多的不良结局,所以目前认为加强产前监护、适时终止妊娠仍是改善ICP围生儿预后的重要手段。作为一名护士应主动指导和了解孕妇的胎动情况,正确留取血尿标本,了解雌三醇浓度,掌握胎盘变化情况。并及时协助孕妇完成胎儿监护、B超和生物物理五项指标等监测,及时了解胎儿、胎盘情况。同时特别注意患者胆酸浓度变化,一旦异常升高,及时迅速地配合医师终止妊娠,防止胎死宫内。

2.3分娩期的护理特点

2.3.1ICP患者行剖宫产术时,新生儿接生者可根据患者的孕周和胎儿具体情况,提前进入手术室进行新生儿抢救准备工作。由于抢救及时,本组病例无一例发生新生儿死亡。

2.3.2对于准备阴道分娩的ICP患者应加强动态观察和持续的母儿监测。一则观察产程进展、破膜情况和羊水颜色变化;二则加强胎心变化监测,防止发生胎儿窘迫,以便及时处理。

2.4产褥期的护理特点

2.4.1防止产后出血由于文献报道产后出血率高达20%[5],所以及时有效地使用催产素,术前预防性地使用维生素K110~20mg/d,可以促进子宫收缩,减少并防止产后出血。由于本院采取了正确的措施,故产后出血率仅1.69%,且该2例患者均为胎盘粘连。

2.4.2回乳护理根据具体情况,对于产后需回乳者,应采用大剂量维生素B6口服或麦芽煎茶饮,配合皮硝外敷乳房1次/d,或根据具体情况增加外敷次数,但禁用苯甲酸雌二醇等雌激素类针剂注射回乳,因应用大剂量的雌激素可造成并加重可逆性胆汁淤积。

2.4.3新生儿的护理特点ICP孕母出生的新生儿特点是早产儿率、新生儿窒息率和宫内窘迫率高,故需根据新生儿出生时Apgar评分、羊水混浊程度和胎龄评分等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新生儿窒息者的护理;羊水混浊者Ⅰ°~Ⅲ°的不同护理;早产儿的护理,及时有效地抢救复苏(ABCDE复苏等);持续密切地观察生命体征、反射、肌张力、肤色、大小便、哭声等;必要时做心电图、心电监护和无创氧饱和度测定等;低流量适时的氧气吸入(氧气浓度20%~40%);缓慢有效地补液输入(维持3~5ml/h);循序渐进地喂养护理;恰当舒适地保暖工作等,所有这些及时到位的护理,明显降低了围生儿的死亡率。本组病例除带入一例死胎外,无新生儿死亡。

3小结

通过护理人员对ICP患者进行有效的临床护理、医护间的积极配合以及真诚的护患交流和支持,使ICP患者早产率、产后出血率以及围生儿死亡率得到了明显降低。同时,本文通过回顾性的总结,不仅加深了专科理论新知识的掌握,而且还可以拓宽护理人员的思路,同时使其更懂得整体地、动态地、个体化地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完善的ICP患者的护理,保证母婴安康。

[参考文献]

[1]乐杰,丰有吉.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7-109.

[2]黄荷凤.高危妊娠[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312-321.

[3]顾美皎.临床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18-227.

[4]戴钟英.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J].上海医学,1998,69:241.

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及护理范文1篇6

[关键词]母婴同室;风险管理;零缺陷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721(2014)01(c)-0113-03

所谓风险管理就是一个管理程序,是指对现有的和潜在的医疗风险的识别、评价、处理、监控,并对潜在风险进行评估,以减少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1]。产科是高风险科室,母婴同室护理中存在许多风险[2]。因此加强产科风险管理,是提高产科护理管理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2006~2009年及2010~2013年在本院出生并入母婴同室的3491、3580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探讨新风险管理制度对母婴同室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指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9月在本院出生并入母婴同室的新生儿共3580例作为观察组,胎龄35~43周,体重2230~4650g,新生儿Apgar评分5~10分,平均(8.6±1.1)分;母亲年龄21~35岁,平均(26.9±5.5)岁;所有新生儿均未见明显异常,无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及硬肿症等疾病。另外,选择2006~2009年在本院出生并入母婴同室的新生儿共3491例作为对照组,胎龄35~42周,体重2201~4721g;新生儿Apgar评分4~10分,平均(8.5±1.6)分;母亲年龄21~37岁,平均(27.3±6.1)岁。两组研究对象在胎龄、体重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风险管理方法

对照组仅行院内常规风险管理制度,观察组则实施新的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具体内容如下。

1.2.1规范新生儿入室的评估①核对身份标识:在其手腕及脚腕佩带床号,并对姓名、出生年月、体重等项目进行核对,防止治疗护理时出现换错婴儿等事故的发生。②新生儿出生时情况的评估:如出生Apgar评分的评估情况,对Apgar评分

1.2.2产妇及家属对新生儿护理认知程度的评估母婴同室的新生儿在出生后放在母亲身边,喂奶及更换尿布等基本护理由产妇或家属完成,评估其对婴儿喂养方式的知晓能力,对更换尿布的技巧,睡眠方式与周期,对婴儿一般情况的观察等护理水平,有利于做好护理指导,预防新生儿臀红、窒息及家属焦虑等情况的发生。

1.2.3积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①新生儿异常情况的护理:出现面色青紫、呼吸异常、口吐白沫等情况的新生儿应及时处理并报告医生;新生儿出生24h无大小便时应引起重视;新生儿出现呛奶时,俯卧拍背,引出口腔残留奶,必要时吸氧吸痰,转新生儿科观察;对于重度黄疸不转新生儿科的婴儿,应严密观察有无拒乳、抽搐情况;新生儿头皮血肿者应静卧3d,观察血肿变化及新生儿的反应情况,告知家属勿按摩、碰撞局部等;新生儿红斑应请皮肤科会诊。②落实护理巡视制度:新生儿出生24h内每小时巡视1次,24h后每2小时巡视1次,有异常情况者加强巡视;巡视时注意观察新生儿的面色、反应、呼吸、哺乳、呕吐及大小便等情况,同时督促及指导母乳喂养,告知母亲发现异常及时呼叫,呼叫后护士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患者床边,防止新生儿发生呕吐、窒息。③落实告知制度,做好健康宣教:告知与宣教是辅相成的,新生儿入母婴同室时,须向产妇及家属宣教母乳喂养知识及注意事项,并由产妇或家属在入院须知上签字;针对产妇及家属的护理能力做好护理指导,告知新生儿应单独睡小床,每次喂母乳后竖抱,轻拍婴儿的背部,头侧卧位睡,防止呕吐、窒息;在新生儿沐浴前后须认真查对,避免出现新生儿错抱现象;在母婴分开时防止婴儿被盗。④制订安全防范流程及护理工作指引:查找工作容易发生安全隐患的环节,制订工作流程及护理工作指引,如新生儿转入转出流程、疫苗接种流程、探视指引等,防止隐患发生。⑤护理记录书写规范化、质控化:在法制社会里,医疗护理记录成为医疗官司的证据记录[3];随着患者及家属维权意识的日愈增高,要求各种文件书写应及时、全面、准确,防止因书写记录导致医疗护理纠纷及事故的发生,降低风险的发生;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化、质控化就是要求护理人员如实记录新生儿的护理变化,尽量避免遗漏、错写、涂改等情况的发生,同时培养护理人员的观察能力、书写能力[4-5]。

1.2.4坚持“零缺陷”的管理理念强调第1次就把事情做好,针对每一步进行事先预测和实时监控[6],为消除或减少母婴同室的隐患,提高护理质量,工作的每个环节都进行隐患评估与自我考核,从而获得持久的进步。

1.2.5提高护士风险防范意识与能力及时通报医院有关安全的信息,组织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及医疗、护理纠纷的个案分析等;注重培养护士的个人修养和“慎独”能力,加强培训、考核各项规章制度和护理安全制度,提高护士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7]。

1.3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新生儿并发症情况,包括误吸、病理性黄疸、脐部感染、低血糖及猝死等;记录母婴同室中的差错、事故及护患纠纷发生情况;制订满意度调查表,以100分计,于产妇出院前发放并由产妇及家属自主填写,全数回收后实施统计。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新生儿入母婴同室后的院内感染等并发症情况明显减少,且差错、事故及医疗纠纷发生率明显降低,产妇及家属的满意度明显提高,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母婴同室虽然对母婴有利,但也加大了护理管理的风险。护理风险是指医院内患者在护理过程中一切有可能发生的不安全事件[8]。爱婴区护士务必要有防范风险意识、能预见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减少护理风险,提高护理质量。作为管理者,应做好以下几点:①要做好人力资源调配,科学排班,职责明确,医护紧密配合,层级清晰,发挥传帮带的效果。有资料显示,医疗护理差错事故最容易发生在夜间、午间以及交接班期间[9],因此,应做好这些薄弱环节的工作,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加强巡视,以减少不必要的风险发生。产科应根据其特点,在生育高峰期实行弹性排班制,增加工作人员的力量[10]。②护理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护士长参与与组织制订护理工作流程,降低安全隐患。护士必须严格执行操作常规,并将告知制度贯穿于护理的各个环节,以提高产妇及家属的警惕性,对各种不安全事件起到防范作用。③加强护理人员基本理论学习,熟练掌握新生儿正常的生理特点及特殊生理表现、早产儿生理特点及护理、新生儿相关的疾病知识等,以提高自身水平,更好地应对新生儿出现病情变化的突发事件。

[参考文献]

[1]赖兰萍,邹晓清.实施风险管理,提高护理质量[J].护理杂志,2004,21(3):77-78.

[2]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生儿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92-994.

[3]闫桂环.从护理记录的缺陷看举证倒置存在的隐患[J].护理研究,2003,17(7):789-790.

[4]徐耀凤,李运风.护理记录规范管理[J].护理研究,2003,17(10):1157-1159.

[5]蒋苏月.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记录的缺陷及防范对策[J].浙江临床医学,2005,7(10):1110.

[6]杜合英,谢卫珊,李美清.“零缺陷”服务管理理念在小儿手术护理质量管理中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06,5(5):64.

[7]魏革,胡玲,林华,等.术中护理记录与“举证责任倒置”的新思维[J].护理杂志,2004,21(2):71-72.

[8]李晓惠,周晓晴.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75-377.

[9]范传玲,吕瑞华.护理差错事故与行为科学相关因素探讨[J].护理研究,2002,16(3):135-136.

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及护理范文篇7

根据儿科护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形式,对护生规范化实施人文教育,使儿科护理教学不断完善,学生的人文素养逐渐增强,为儿科护理工作培养出人文素养高,技术能力强的实用型优秀人才。

1.1教育模式规范化、人文化

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结合教学实习、生产实习不同阶段教学内容,通过座谈、问卷、实习反馈等不同形式了解学生特点,设立儿科护理实习生人文教育目标,制定有针对性的,形式多样的人文教育课程,制定授课计划,组织实施,并持续改进。使人文教育工作有目标、有计划、有落实、有反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理解、信任和关怀,创造舒适、和谐的实习人文环境,建立融洽的师生感情,增强师生交流。

1.2注重专科特点

根据儿科护理工作特点,设置人文课程。注重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承,提高护生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观察能力,创造和维护和谐的护患关系。让学生理解即使他们所面对的是未成年人,但儿童同样有自尊,需要维护患儿的尊严。尊重患儿及其家长的选择和习惯。这些在儿科临床教学中有意识的增加相关课程,使学生掌握与儿科患者交流的技巧,加以示范点拨,使他们更为顺利的进入临床铺平道路。

1.3实践与教学相结合

引导护生将所学人文知识,应用到儿科护理岗位,使学生在临床实习中,使用标准化礼貌用语,注重语言的表达方式,为患儿及家属做耐心解释,对患儿真心鼓励,减轻其焦虑与紧张。沟通时,微笑是人际交往中的剂”,有了微笑人们之间的沟通就顺畅了很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更加需要微笑服务:可用轻轻地、和蔼的微笑表示热情,以自信坚定的微笑鼓励患儿,有时一个小小的细节往往更能让患者体会护士的用心,而更好的拉近距离,减少纠纷。教学中引导学生将人文关怀体现在护理操作、生活护理、健康指导等工作当中,为患儿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使患者及家属感到安慰与温暖。

2、以学生为主导,教育形式多样化

2.1以学生为主导

在人文教育实施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开展教育活动时,充分调动每一名同学积极性,在老师的指导下,更多的组织工作由学生亲自来完成,让他们都参与其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从内心理解人文知识,将知识内化,融入到学习、工作、生活中,提高人文素养。

2.2开展丰富有益的教育活动

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及护理范文篇8

关键词:产科母婴同室人文关怀整体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示码:B文章编号:1729-2190(2008)10-0161-02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如何将服务理念人文关怀渗入到临床护理实际工作中是现代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整体护理内涵的具体表现现将我院2007年产科家庭式母婴同室的构建实施情况,特色效果作如下介绍。

1构建家庭化护理模式的历史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

1.1护理理念的更新

护理理念是护理人员服务的宗旨,是护理人员的行动指南。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明确了护理工作的内涵。产科护理的新进展“以人为本,呵护健康,营造家庭式母婴同室”的服务理念也应运而生。

2家庭式护理模式的构建和实施

2.1营造服务环境

实施家庭式护理模式,病区设有家庭式单人产科病房,它是待产,生产,产后休养为一体的病房(LaborDelieryRecovery),名字也非常温馨:浪漫满屋,绿野仙踪。病房设施完备,波兰产床,电视,电话,微波炉,宽带网络接口.24小时热水供应.在病区,走廊,床头都有为产妇定身设计的产后健康宣教.病房的大环境在不同的节日营造不同的氛围.

2.2规范护理行为

2.2.1改变服务理念产科家庭式母婴同室护理模式要求护理人员为产科和新生儿提供生理,心理,保健,精神,社会的全面支持,满足产妇及家庭的需要.所以我们要更行服务理念,推行规范化,宾馆化,个性化的服务.产科家庭式母婴同室的护理理念是”以人为本,呵护健康,营造家庭式母婴同室”.

2.2.2护理人员理论知识的培训内容有产科现代化护理新进展,产科安全防护,护患沟通技巧,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及护理,高危妊娠的护理,护士的职业礼仪,产后延伸服务,新生儿疾病筛查.

2.2.3产科操作技能的培训和考核母婴同室护理人员专科护理技能,新生儿的处理和复苏,产后宫缩及出血量的观察,新生儿延伸护理技能及新生儿疾病筛查技能,都进行了规范的培训和考核.

2.2.4重视护理领域及相关领域间的沟通和交流上级护理专家和兄弟医院的护理专家来院指导,畅谈产科护理新进展,选送护理骨干到苏州母子保健中心进修学习,到上海国妇婴学习,另外,还邀请心理专家为产科护理人员进行团队咨询,从而拓宽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思路,有利于服务理念的转变.

2.3深化服务内涵

2.3.1重视健康教育指导开设了”准妈妈学习班”,采用有目标,有计划,有反馈的方法开展健康教育,产妇床头每人一本健康教育图谱和手册,还设计了顺产和剖宫产后一周食谱,产后合并症的疾病健康宣教.一对一的母乳喂养演示,集中授课的新生儿护理等等,通过系统,全面的健康教育,使产妇及其家属掌握产后保健知识.

2.3.2开展产科新生儿疾病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措施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已明确规定医疗保健机构应逐步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并将其列人母要保健技术服务项目。我科开展苯丙酮尿症和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筛查及新生儿听力筛查

2.3.3开展产科延伸服务开展新生儿扶触,产后电话回访,提供热线咨询,产后上门访视,产后为产妇进行产后抑郁情绪的预测及护理干预.这些都体现了人文关怀,打造了产科母婴同室的护理品牌.

2.4注重护理服务意识

2.4.1公开服务项目,接受产妇监督,每个病房有一本服务指南,介绍产科特色服务,公开承诺各种服务项目,直接接受监督.

2.4.2个性化服务,满足不同孕产妇的需求,根据孕产妇不同的文化背景,,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如:对于不同国家的孕产妇给予符合当地风俗的饮食和护理.各种护理操作前应先征求产妇的意见,在其感觉最合适的时间和不违背医疗,护理原则的前提下进行操作.

3体会

3.1独特的风格家庭式母婴同室护理模式是”以人为本,呵护健康,营造家庭式母婴同室”,体现的现代产科护理模式的新进展,顺应了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3.2提高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产科家庭式母婴同室护理模式的实施,拓展了产科服务范围,使产科护理从病房走向家庭,2007年病人满意度(96)比2006年(95%)提高1个百分点,母乳喂养合格率(91.2%)比2006年(90.2%)提高了1.2个百分点,也为产科赢得了更大的市场份额,今年的分娩数为2542人次,比2006年2280人次增加了262人次.为医院的发展和壮大,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零恒莉.产妇互动作用在产时的效应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4.

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及护理范文1篇9

体温是影响生命过程的重要因素,体温变化是机体代谢产热和散热失衡的结果。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新生儿期开展的手术已经越来越多。由于新生儿出生后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均未完善,大多以直接危害生命的严重的器官发育缺陷来接受手术,其特殊的疾病和病理生理特点使得新生儿对手术的适应力、耐受力、自身免疫力及体温调节能力极差,特别是在麻醉及手术状态下尤其如此。新生儿术中、术后体温过低极易引起皮肤硬肿症和术后恢复慢等多种并发症,如果术中有效的保温及术后快速复温,对于提高新生儿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至关重要,本文就新生儿术中、术后的保温护理进行综述。

1引起新生儿低体温的因素

1.1新生儿本身因素由于新生儿出生后由宫内生活转变为宫外生活,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均未完善,其中早产儿多伴有的器官发育缺陷,其特殊的疾病和病理生理特点使得新生儿对手术的适应力、耐受力及自身免疫力极差,此外新生儿体温调节机制尚未发育完善,体温调节能力较差,且新生儿皮下脂肪较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血管丰富,容易散热致体温偏低,其脂肪少及本身热量不足容易造成体温降低,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使体温发生变化,并可出现重要脏器组织损伤[1],特别是在麻醉及手术状态下尤其如此。

1.2环境温度对新生儿体温的影响手术室温度是影响术中体温的重要因素,室温大于25℃才能维持正常体温,手术室温度低,保温措施不够,会直接造成患儿容易散热致体温下降而引起并发症。而皮肤热量丢失是影响热平衡的主要因素。

1.3麻醉因素对新生儿体温的影响由于身体于空气中,麻醉抑制中枢性体温调节,体内热量重新分布,代谢产能降低30%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加上机械呼吸时吸入气体的温度、湿度未予适当调整,全麻时常伴有轻到中度的低温[2]。

1.4手术因素对新生儿体温的影响对患儿进行术区消毒和手术操作容易造成体热丢失从而使影响体温,会导致术中新生儿体温下降。另外术中腹腔内脏器的覆盖暴露、生理盐水对体腔进行冲洗、术中手术铺巾敷料弄湿、术中输液等因素,均影响新生儿的体温。

2新生儿术中、术后低体温的护理措施

有效的术中体温干预可维护婴幼儿的凝血功能,减少术中出血量,减少手术及麻醉的并发症的发生[3],而术后低体温如果不能很快的复温,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导致患儿死亡。针对上述影响新生儿低体温的因素,采取针对性的综合护理措施有助于减少低体温的发生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4]。

对环境温度的影响,可在新生儿进入手术室前,提前30分钟打开手术间空调,先将手术间的温度维持在25℃,相对湿度为60%~70%[5],严格要求医护人员不能自行调节手术间的温度和湿度,手术台采用暖风机保暖。进入手术室后,马上放在已预热充气式变温毯上,对术前存在低体温的患儿则暴露在远红外线灯下,温度保持在35℃,以保证新生儿手术时的温度[6]。

对于麻醉因素对新生儿体温的影响,为减少全麻时发生的低体温,应注意在麻醉回路中通过减少热量散失而有效地维持体温[7]。有研究显示使用加热消毒液可使患儿术中保持皮肤温暖、红润、皮肤温度达到36℃[8],另外在进行术区消毒时,除必须暴露的部位外,患儿其他非手术区躯干皮肤和四肢部位都用单层敷料遮盖包裹,消毒使用加热的消毒液消毒,消毒后尽量擦干皮肤,对减少患儿散热有一定效果。有研究发现用单层敷料覆盖可降低散热30%[9]。手术中尽量减少脏器的暴露,术中及时提醒外科医生使用用温盐水纱布保护暴露的脏器部分,减少患儿体内热量的散失,所用器械及纱块血垫均应在温盐水中浸润后传递。体腔冲洗液用恒温箱加热并将温度控制在60℃,关腹冲洗前先将冲洗液调至37℃左右再进行冲洗,并尽量减少冲洗液漏于手术床及敷料上,术中手术铺巾敷料弄湿后马上覆盖干燥的敷料[10],对术中输液如血液制品、静脉输注液体等加温预热到37~38℃,手术中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及输液量,宜匀速输液,避免短时间内快速大量输液[11]。术中观察患儿全身情况及肢体皮肤温度,出现肢体发凉、寒战时应立即加强保暖,在远离术野部位的使用热水袋,注意水温不能超过40℃,并用毛巾包裹,避免烫伤患儿,手术中给患儿戴上帽子以减少散热。术毕马上撤除打湿的敷料和衣物,术后应立即放于辐射台复温,并给患儿穿上预先由温箱加热过的衣物,用温箱加热过的被褥保温[12]。以上综合护理措施的采用,均能有效地控制术中、术后体温变化的发生。

总之,手术室护士应熟悉影响新生儿腹部手术术中体温改变的因素,提高防范意识,完善的术中保温措施加上医生娴熟的技术,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伤口暴露时间及暴露部位,减少新生儿术中、术后低体温的发生及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了新生儿手术护理质量和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绍良.小儿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8~l30.

[2]安刚.婴幼儿麻醉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42.

[3]谢小玲,董小红,祝妍华.术中保温干预对婴幼儿凝血功能及出血量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5,20(12):8-10.

[4]虞晓芬.新生儿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及护理干预[J].健康研究,2011,31(2),103-105.

[5]姜大朋.小儿围手术期低体温及防治[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7):62-63.

[6]王海丽,苏瑛,刑玉荣.新生儿手术的术中护理[J].中原医刊,2006,(15):100.

[7]邓金娣.手术病人术中低体温的预防及护理[J].当代护士,2005,(5):23-24.

[8]余迎萍.新生儿手术护理的特殊性及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02,48(8):726.

[9]杭燕南.当代麻醉与复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90.

[10]纪会娟,杨淑枝,王瑞欣.新生儿手术中保持体温稳定的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72.

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及护理范文篇10

【关键词】新生儿哭闹临床观察原因护理

新生儿是指出生28天后的婴儿,婴儿刚刚脱离母体环境,去适应一个新的环境,身体和解剖都经受着人生第一个重要变化,此时新生儿暂时不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只能凭借哭闹说明自己的意愿[1]。这时,就需要护士悉心照顾,认真对待新生儿的哭闹情绪,并探其原因,真正达到新生儿的专业护理,提高新生儿的存活率,改善其体格健康。现将我院妇产科200名新生儿进行观察和分析哭闹原因,并进行精心护理干预,得到结果记录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在我院妇产科分娩的新生儿中随机挑选200例,其中男婴115例,女婴85例,其中顺产102例,剖宫产84例,侧切或产钳助产儿14例。

1.2方法观察200例新生儿的哭闹特点和表现,并做记录统计。按照是否有精心护理干预的标准,100例新生儿的对照组做常规护理。新生儿的哭闹护理分为生理性哭闹护理和病理性哭闹护理。

1.3统计学方法所有记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数据处理,采用χ2检验。若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新生儿哭闹的特点和表现做的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如下表1:

表1新生儿哭声观察结果(n,%)

新生儿哭闹的原因中,饥饿和寒冷占道最大比重,分别是56例(28%)和36例(18%),其次是肠痉挛27例(13.50%)和上呼吸道感染21例(10.5%)。

2.3新生儿在进行精心护理干预下,实验组哭闹情况得到明显改善,比对照组哭闹时间和比例均下降。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3.1本资料显示,新生儿哭闹表现中,新生儿哭声响亮婉转的最多,达到112例(占56.00%),其次是惊哭,达到28例(14.00%)。探究其本质原因,在新生儿哭闹中,分为生理性哭闹、病理性哭闹。其中生理性哭闹包括饥饿、寒冷、尿布潮湿、捂热、排便不适等。在本次调研资料显示,饥饿是造成新生儿哭闹的主要原因,所占比重(28.00%)最大,其次是寒冷(18%),两项之和接近半数。针对生理原因,分别采取母乳喂养、保暖、更换尿布、散热等方法进行及时处理,可减少哭闹。

而病理性哭闹包括肠痉挛、上呼吸道感染、缺氧缺血性脑、口腔炎、皮疹脓包、胃动力不足等。其中肠痉挛(13.50%)、上呼吸道感染(10.50%)所占比重较高,其次为肠痉挛和缺氧缺血性脑病[2],对于新生儿不完善的机体发育,应给予高度重视和觉察性,及时帮助新生儿塑造一个健康的身体状态。针对病理性哭闹的原因,分别做出以下处理,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发热、鼻塞的新生儿,应进行积极的抗炎抗病毒治疗,还可辅佐物理降温,减少药物用量给新生儿带来的副作用[3];受凉后给新生儿带来的肠痉挛和胃动力不足,可给予药剂、腹部局部热敷,改善体内环境;对于口腔炎新生儿,可给予口腔局部护理缓解症状;体表脓包湿疹状况,给给予物理冷敷和外用药擦拭。

在实验组精心护理下,哭闹概率和时间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由此可得,探究新生儿哭闹的本质原因有利于改善新生儿哭闹状况,在医护人员日常护理中,也要认真悉心观察新生儿的哭闹情况,做好对症处理,才会避免医生的漏诊误诊,提高婴儿的生命质量,促使新生儿健康生长。

3.2对于新生儿的护理,应密切观察,有无伴随症状及体征出现[4]。对于日常护理应注意一下几方面:(1)新生儿最常见的饥饿哭闹,一般伴随觅食吮吸动作,一般喂食即可停止哭闹,此时的新生儿应尽量使用母乳,牛乳及其它乳制品应适当使用。母乳时,不要让乳房堵住新生儿的鼻孔,以免发生新生儿窒息。(2)对于寒冷哭闹的新生儿,一般会有嘴唇发绀、皮肤冰凉苍白的症状,应及时加保暖衣物或放置保暖水袋,但要注意避免烫伤新生儿。对于捂热的新生儿,一般伴有浑身出汗,皮肤潮红的症状,应注意减少衣物,特别是夏季。(3)对于尿布潮湿哭闹的新生儿,更换尿布便可以停止哭闹,并用温和的湿巾擦干新生儿臀部,让新生儿有最舒适的内部环境。(4)对于有腹泻的新生儿,应该用小儿蒙脱石冲剂及时止泻,注意摄入乳制品剂量,尽量使用母乳类似易消化的乳制品,避免小儿出现腹泻脱水。以上日常护理若不能减少新生儿哭闹,则要注意更多病理性哭闹护理,例如新生儿发热、黄疸、肺炎、缺血缺氧性脑病等,此时还会伴有新生儿哭声异常尖叫样、呻吟样、伴口周发绀烦躁等[5],更要特别注意。在新生儿护理时期,应向新生儿父母传授新生儿保健和护理知识,促进新生儿健康生长。

参考文献

[1]孔德明,马莉.实用新生儿护理[M].青岛: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2.

[2]穆靓,杨健,鱼博浪.磁共振弥散加权及张量技术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中的应用[J].磁共振成像,2010,1(1):60-64.

[3]黄电芳.新生儿哭闹临床观察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0):213-214.

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及护理范文篇11

【关键词】:新生儿;安全隐患;防范措施;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236

1新生儿室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

1.1人员因素:医生和护士等工作人员的流动,新的工作人员对新生儿科工作流程不熟悉而造成安全隐患。

1.2静脉输液引发的皮下渗漏: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血管细小,血管壁较薄,容易破裂。当留置针进入血管内与血管壁长时间接触或短时间内输注刺激性药物如钙剂、甘露醇等。引发血管内膜受损而发生药液外渗到皮下;当针头固定不牢时,新生儿活动碰撞及抓扯到针头以至损伤到血管,或针头脱出致使药液渗漏。

1.3各种原因引发的新生儿窒息:由于特殊的生理特点,新生儿的胃容量较小呈水平位,胃贲门括约肌松弛,新生儿容易出现溢奶导致呕吐,呕吐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能是消化功能紊乱或梗阻的表现。如喂奶后的变动,喂奶前较长时间哭闹或喂奶时吞人大量空气及胃食管返流等均可以呕吐。如果呕吐未能及时发现处理,极易导致呕吐物误吸人气管而引发窒息。

1.4身份安全:因护理操作引发的错放床位,新生儿病房大多实施无人陪伴,患儿手脚均带识别带,在沐浴或检查后若识别带脱落或核查不仔细易将患儿放错床位。

1.5皮肤完整性的受损:洗澡时水温过高致烫伤,手抓伤,蓝光治疗时擦破皮肤,头皮静脉注射时剃刀剃伤头皮,约束带和监护仪探头系紧致手足缺血性坏死,烤灯使用不当引起烫伤,粪便,尿液未能及时更换发生臀红,尿布疹等。

1.6保护措施不当:新生儿没有自制力,易将导管抓出,没有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而发生坠床,各种引流管及静脉输液管脱出等.

1.7消毒隔离措施不够严格:早产儿免疫功能低下,加上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医疗用具如暖箱,吸引器等未定时消毒,医护人员双手在护理过程中与患儿频繁接触,而且涉及饮食、注射、沐浴以及二便护理和各种污染操作,如果洗手或手消毒不彻底,都将成为交叉感染的媒介,会埋下感染隐患。

1.8仪器设施的故障:新生儿室各种医疗设备较多,如输液泵、暖箱、心电监护仪、蓝光箱等,使用中出现故障或使用不当均可能对患儿造成损害。如暖箱温度设定,护士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应定期检测患儿体温.发现异常及时检查找出原因,及时处理。检查注射泵输注速度是否与设定相符,有无定期校验其准确性等。

2防范措施

2.1护理人员的管理:对新进人员进行入科培训,加强安全质量意识和安全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手卫生,操作规程的学习。强化护理人员安全质量意识,新生儿室对护理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除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及慎独精神外,还应有丰富的专业技术水平及护理安全质量意识,在护理管理中应培养护士对潜在不安全冈素的预见性。

2.2护理制度的落实

2.2.1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交接患儿时注意查看输液渗漏情况,特殊药物如多巴胺、甘露醇等尽量选择粗、直、易同定的血管,确保在血管里才实施药物的输注;科内制订出特殊用药使用指引和静脉输液外渗处理指引,护士严格依照指引执行。

2.2.2严格落实查对制度:规定患儿手腕带实施手脚各佩戴一个,在沐浴及实施其他检查时,严格按科内操作流程指引操作进行;如发生手腕带脱落或字迹不清,应及时补带或更换!,必须在二人情况下核实身份后再次佩戴。

2.2.3严格执行护理管理制度:定时巡视观察患儿,培养护士慎独精神及识别风险能力.对不安全隐患要及时解决。例如患儿身体有多条管道时,如吸氧管、胃管、输液管,各管道上要有明确标识;有烦躁不安哭闹的患时,应判断放置是否安全。有无碰撞或坠床的可能,对呕吐的患儿防止引发窒息的可能,发现呕吐及时清理,保持呼吸通畅。对病情较重、抵抗力低下的患儿尤应加强基础护理。在做眼、口腔、脐部及臀部护理动作轻柔,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对已经发生尿布皮炎、臀红的患儿,应保持臀部干燥.勤换尿布,局部涂擦护臀霜。各种仪器探头应定时更换部位,避免局部受压而引起破损。

2.2.4严格遵守操作流程:沐浴时按规定调试水温;暖箱、蓝光治疗时为避免擦伤皮肤给患儿戴手套和穿袜子,并系上带子,松紧适宜,箱内用棉质布条围绕隔挡暖箱内壁!避免擦伤;为新生儿剃头发时,应注意力集中,动作轻柔,严防剃伤头部皮肤;使用中的约束带和监护仪探头应松紧适宜,严格交接班,仔细检查,定时更换约束带和绑监护仪探头的部位,避免局部皮肤的损伤和手足坏死;使用烤灯时必须有专人守护,防止烫伤。

2.2.5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加强医护人员院感知识学习,时刻警惕手消毒的5个时刻,提高洗手依从性。新生儿物品一婴一用,如听诊器、沐浴盆;每床设快速消毒洗手液;床单包被毛巾消毒后才能使用,奶瓶、奶嘴及配奶用具高压灭菌,各种仪器使用后均彻底消毒。使用中仪器每天用消毒液擦洗,暖箱每周更换,水箱每天清洁并更换蒸馏水;医护人员执行查房及治疗时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每接触一个患儿及操作前后应洗手,侵人性操作时严格消毒皮肤,避免反复穿刺损伤组织,或针头暴露时间较长。护理管理者不定期取样抽查井将结果公布。

2.2.6落实仪器管理制度:定期检查维护保养.制定仪器使用流程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人人能熟练使用并能排除一般故障,严格执行交接班,班班清点,班班检查。对有故障仪器暂时不能使用的应有醒目标识,避免急救中错拿使用,造成不良后果。

3小结

新生儿护理专业是高风险的行业,在日常工作中高度认识存在的安全隐患,病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减低护理安全风险,保障医疗护理工作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吴静娟,邹成英,宋静,等.浅谈新生儿的观察与护理.全国妇产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2007.

[2]唐金红,钟冬秀.孕产妇及家属学习新生儿护理模式研究.全国妇产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2006.

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及护理范文篇12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临床治疗

黄疸症已经成为了新生儿中比较常见的疾病,其主要是由于胆红素在新生儿体内大量的聚集,从而导致血清胆红素升高,具体主要表现在皮肤黄染,严重的时候可遍及全身,可以分为病理性和生理性两大类。严重的病理性黄疸会损害新生儿的中枢神经,对新生儿的成长和发育是不利的。所以要求医护人员对该类疾病有个清楚的认识,这对于黄疸的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中选用我院在2012年6月-2013年6月接收的56例新生儿黄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实用儿科学》中关于黄疸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4例。所有患者均以黄疸症状实施就诊,黄疸的具体程度为:重度黄疸3例、中度黄疸24例、轻度黄疸29例。患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粘膜、皮肤和巩膜黄染,其一般是根据血液中胆红素的含量而定。其它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呕吐、食欲不振、恶心、消瘦、腹泻、腹胀等,部分患者可见大便色变浅、尿色深黄、乏力、贫血。

1.2护理特点

1.2.1密切关注患者病情

首先对所有患者进行母婴血型、胎龄、喂养、体质量、分娩方式以及保暖情况进行了解和记录,同时要经常对患者的体温进行测试和记录。除此之外,还要关注新生儿尿液、粪便的颜色变化,这些指标都可以用来反映黄疸病程的轻重。对于新生儿溶血病引发的黄疸,其尿液一般呈现酱油色,粪便则趋于白色,通过这些现象可以断定黄疸是由胆道闭锁引起的。如果新生儿黄疸从头面部到四肢、巩膜、手足心扩散,而且颜色趋于加深,则表明黄疸病情逐渐加重,这时要求家属及医护人员给予高度的重视。

1.2.2病理护理

对于血清胆红素偏高的新生儿要通过蓝光照射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此时要用黑色眼罩将患者的眼睛罩住,避免蓝光对新生儿的视网膜造成损害,而且除了、会位需要用尿布进行遮掩外,其余部位均处于状态,一般需要持续3-5天。光疗过程中会导致不显性失水增加,这时应该对其进行适当的补水,而且还要防止患者出现腹泻、发热、皮疹等不良反应。护理人员还要按照医嘱给予患者适应的酶和白蛋白诱导剂,对酸中毒进行有效的纠正,从而有利于白蛋白与胆红素的结合,降低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根据不同标准要求来合理控制液体的流速,禁止快速输入高渗性药物,从而有效的避免血―脑脊液屏蔽的开放。

1.2.3饮食护理

护理人员要对新生儿患者进行有效的饮食护理,因为黄疸患者存在吮吸无力的症状,从而出现了喂养困难现象,所以要求护理人员要有足够的耐心,采用间歇喂养、少量多次等方式,以确保患者对营养物质的需求。

1.2.4健康教育

大多数父母对黄疸的基本知识缺乏了解和认识,所以对她们进行相关知识的宣讲工作至关重要,这样才能提高他们对黄疸疾病的认识,了解黄疸疾病的临床症状和特点。父母可以通过观察新生儿的吃奶情况、精神状态以及婴儿各部位的颜色来了解新生儿是否存在一些不良症状,对于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与医生和护理人员联系,以确保新生儿黄疸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护理人员还要经常与家属进行沟通和交流,保持良好的医患关系,家属对于不懂的问题要及时询问医生和护理人员。

1.3疗效判定

治愈:各种指标趋于正常,患者的皮肤黄疸完全消退,尿液和粪便的颜色恢复正常,复查时的血清总胆红素也在正常范围之内。好转:各种指标趋于正常,患者的皮肤黄疸基本消退,血清总胆红素趋于正常。无效:皮肤黄疸症状未见好战,而且血胆红素下降不明显。

2.结果

56例新生儿黄疸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有52例患者治愈出院,3例患者已见明显好转,仅有1例患者治疗无效,总有效率达到了98.21%。

3.讨论

新生儿黄疸主要是指胆红素代谢出现异常从而引发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升高,导致黏膜、皮肤和巩膜出现黄染症状。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新生儿在出生第1周内发生黄疸的概率为40-65%。黄疸可见于多种疾病之中,而且其诱发因素比较多,不仅存在病理性因素,而且还存在生理性因素。目前,关于新生儿黄疸的报道缺乏一致性,引发该类疾病的主要因素有感染、母乳性黄疸、围产因素等。由于新生儿的皮肤比较薄嫩,免疫能力比较低,从而极易发生感染现象,由感染引发的黄疸主要是以败血症和重症肺炎为主,其不仅可以引发红细胞破坏,而且发生的溶血还会导致胆红素升高,进而引发胆红素血症。近些年来,随着母乳喂养的推广力度加大,导致母乳性黄疸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主要是因为早期奶量不足,导致新生儿肠蠕动缓慢,增加了肠肝循环和血清胆红素浓度。围产因素多以早产和窒息为主,窒息将会导致新生儿出现糖代谢紊乱、高碳酸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并且抑制了肝脏葡萄糖醛转换酶的活性,进而影响了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孕妇及新生儿进行系统性的护理,可以有效的预防新生儿黄疸的发生。而且还要求助产护士在工作中注重自己的技巧,在分娩过程中要多与孕妇进行沟通,及时缓解孕妇的紧张情绪,以提高患者的分娩信心。在与孕妇沟通的过程中要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尽可能满足孕妇的基本需求,如心理舒适和舒适。助产护理在分娩过程中要做到轻柔、集中、熟练,这样可以减轻孕妇的疼痛。

综上所述,新生儿黄疸的诱发因素比较多,这时就要求医护人员和家属更好的了解和掌握黄疸的基本临床特点,一旦发现新生儿出现黄疸症状,要及时进行检查和治疗,从而使病情能够得到更好的治疗。

参考文献:

[1]唐菊丽.85例新生儿黄疸发病原因及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2,8(26):49-50.

  • 上一篇:高等农业范例(3篇)
  • 下一篇:<经济学的思想与方法范例(1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