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智慧城市理念范例(12篇)

栏目:报告范文

智慧城市理念范文

虽然“智慧城市”这个词被频繁使用甚至多次出现在政府宏观规划中,但无论是从业者还是学术界,对智慧城市的内涵都没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对智慧城市的组成要素也模糊不清。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智慧城市研究文献进行回顾与分析,对智慧城市的不同概念进行了系统阐述及区别分析,探索了智慧城市构成要素并构建了智慧城市的研究框架。

一、城市演进与智慧城市概念辨析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必然的产物,并且随时间以及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演化,其演化过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4]。

(一)城市的发展进程

严格来讲,真正的城市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蒸汽机改变了生产方式与劳动关系,人类进入了工业社会,工业化城市随之出现。在工业化以前,城市以及城市理论的发展受历史以及科技限制一直比较单一。工业革命后,城市的发展呈现多样性,不同城市发展理论悄然盛行,这其中包括全球城市(世界城市1991)理论、柔性城市(后福特城市1997)理论、信息城市(数字城市1998)理论、智能社区(智能城,21世纪初)理论,以及包括最近几年盛行的智慧城市理论。这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信息城市理论也就是数字城市理论,此理论的提出者将城市视为信息经济的集聚地。海量信息的传输与处理离不开计算机与互联网。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发展的下一阶段,强调无处不在的互联互通、全面的感知和更深入的智能,建立以物联网和云计算为主要技术代表的感知社会。

(二)智慧城市的不同定义

在世界各地,不同国家的学者在不同环境背景下赋予了智慧城市不同的含义(见表1)。

通过梳理发现,美国学者对智慧城市的定义大都侧重于技术在智慧城市的应用,例如在Harrison等人的研究中认为智慧城市依靠技术实现城市的感知化、互联化与智能化。感知化是通过使用传感器、电话、个人设备、数码相机、智能手机、植入式设备、网络及其他类似的数据采集系统,包括人体感应传感器来实现真实世界的数据采集和整合。互联化是指这些数据能够整合到统一的计算平台,并且此类信息能够在不同的城市服务中进行交流。智能化则包含复杂的分析、建模、优化及业务操作流程中的可视化,以便做出更好的决策。同样,Toppeta关于智慧城市理解是基于信息通讯技术和新一代互联网的应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宜居性的改善。Washburn认为智慧城市是智慧计算技术应用于关键基础设施组件和服务的集合。智慧计算指的是新一代硬件、软件和网络技术的集成,智慧技术能够提供IT系统和现实世界的实时感知和先进的分析,这将优化业务流程、平衡企业资产、给人们提供实时的信息,帮助人们对选择和行动做出更聪明的决定。国内学者骆小平认为各种先进的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运用是智慧城市概念的核心。而张永民和杜忠潮所理解的智慧城市的概念在强调智慧技术的同时也注重各种网络(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的作用。

Giffinger等人认为智慧城市表现为以前瞻性的方式去考虑城市问题、提出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案。其中前瞻性有诸多代表,例如自我认知、灵活性、可变性、协同作用、个性、和战略。Caragliu等人觉得智慧城市是人人参与的一个社会,通过对社会软件(人力资源、社会管理)和硬件(通信设施等)的投资,以实现经济的增长、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对自然资源实现智慧的管理。

智慧城市可以被认为是一个连接多个子系统和部件的大型有机系统。Dirks和Keeling[14]把智慧城市看做一个有机集成系统。城市核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得系统变得更加智慧,系统之间协作运行。秦洪花等认为智慧城市是城市各个方面的系统整合,以此让城市中各个功能彼此协调运作,以达到为企业提供优质的发展空间,为市民提供更高品质生活的目的。

二、智慧城市要素研究

(一)智慧城市的核心构成

智慧城市的建设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到水、电、交通、环境、经济、政府等等。唐建荣、邓贤峰等人[15]认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应当包含智慧交通、智慧城市光网、智慧工业、智慧医疗、智慧政府服务、智慧电网、智慧青奥、智慧城市市民卡、智慧生态、智慧社区十大示范工程,分属于经济、市民与政府三大领域。吴余龙和艾浩军[16]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应当包括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以及产业发展四大方面。其中基础设施是城市各个领域智慧化的基础。智慧城市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城市运行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绿色,其功能范围覆盖了城市的产业、生活、公共三大领域[17]。综合分析可得出,智慧城市主要由三大核心构成,分别是智慧产业、智慧市民和智慧政府,可有效覆盖智慧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

(二)智慧城市的构成要素

智慧城市理念范文篇2

关键词:社会管理;智慧社区;科学构想

中图分类号:C91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1-0120-02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同时人们对于生活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科学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城市化建设的加快,智慧城市的理念开始兴起,相应的,智慧社区的理念也开始兴起,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城市信息化的进程。智慧社区作为智慧城市建设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我国各地开始广泛地推广和应用起来。虽然智慧社区已经在外国有了多年的发展历史,但是由于其本身仍然属于一个较为新颖的领域,所以对于智慧社区的建设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本文主要对智慧社区的建设进行研究分析,做如下蟾妗

一、智慧社区的特征分析

智慧社区是社区不断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标志着社区管理开始步入智能管理时代,是社区管理甚至是社会管理的跨越式发展。智慧社区的出现不仅能够使居民享受到更加优质的社区服务,还能够进一步促进城市化建设,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笔者主要从三个角度对于智慧社区的特征进行概述分析。

(一)智慧社区的社会治理特征

智慧社区的创建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社区内各个主体之间的和谐运行,而社区主体主要包括有社区普通居民、社区内服务人员和组织、社区管理人员和组织等,这些主体之间通过智慧社区的建立可以实现围绕社区服务的一种和谐状态。在智慧社区的运行当中,社区的管理组织对其他主体实现社区管理,维持社区内的社会治理,同时管理组织也是社区的服务人员,为社区的和谐共处提供帮助。

(二)智慧社区的信息化特征

智慧社区与传统社区管理不同之处就在于,智慧社区是一种基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社区管理系统,其包含信息化承载平台,是一种信息技术的应用集合。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再加上人们对于社区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逐渐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社区管理,开始要求更加方便、舒适的社区管理形式。智慧社区拥有的高度信息化的传输功能满足了这一需求,信息化技术开始广泛地走入社区管理。目前来说,由于信息化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更新,智慧社区的信息化程度也越来越高,智慧社区在发展当中更加注重社区内对于人们生活的管理的信息化改革,从而实现人与社区的互动,使居民获得更加良好的社区服务。

(三)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的体现

智慧社区的建设是城市智慧化的表现形式,也是智慧城市的缩影,城市就像一个集合体,只有其中每一个部分都分别实现了智慧化,城市才能够真正地实现智慧化。智慧社区是城市智慧化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水平的追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城市体系已经逐渐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一种智慧化城市正在完善和建设当中。智慧社区的建设可以推进智慧城市的进程,除了智慧社区,同时智慧交通、智慧校园、智慧医院等一系列的智慧化建设需要进行逐步的完善和改革,从而通过各项智慧化建设来最终实现智慧城市这一目标。

二、我国智慧社区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智慧社区在我国兴起,许多城市在建设当中都开始引入智慧社区的理念,加上学术界对于智慧社区的推动作用,我国的智慧社区建设近些年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同时我国对于智慧社区的理论研究也更加深入。但是,智慧社区在我国的发展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智慧社区的进一步发展。

(一)概念不明确,没有统一的系统建设规划

由于智慧社区是一种近些年出现的新理念,这种管理理念在国内外都还尚未完全成熟起来,仍然处于一种发展的阶段。对于智慧社区,政府、社区、居民等都对其有着不同的认知,许多城市在进行智慧社区的推进过程当中,其实对于智慧社区的理念理解并不透彻,甚至许多城市都是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开始进行智慧社区的建设。这就导致我国许多城市在进行智慧社区的建设当中缺乏统一的规划,甚至对于智慧社区的理解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科学的体系,所建设的智慧社区自然是不够完善,其内部结构以及相关体系难以形成规范化,对于其他智慧社区的建设也难以形成参考意义,这就导致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智慧社区的特殊现象。

(二)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近些年,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虽然不断加快,但是由于我国国土面积辽阔,经济发展并不均匀,许多中小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城市化建设水平也不高。而这些城市当中的社区建设相对比较滞后,对于智慧社区建设的必要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社区有线无线网络等覆盖尚未完全。另外,我国对于智慧社区的建设管理也比较落后,尚未形成规范化的智慧社区管理,智慧社区建设没有相关标准的约束与指导,同时也没有相关的评价标准。因此,导致智慧社区建设的必要条件相对缺乏,建设难度大,信息共享难度大,社区与社区之间的联系也不够密切,许多所谓的“智慧社区”难以实现真正的“智慧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导致我国的智慧社区建设当中缺乏社区服务平台的建设,导致社区服务能力下降,难以实现智慧社区的功能。

(三)缺乏相关专业人才

智慧社区是一种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的新型社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对于互联网、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越来越重视,我国不断加强这方面的人才培养,许多高效开设了相关专业,各种培训机构也是层出不穷。但是,智慧社区建设所需的人才不仅包括信息化技术人才,还包括智慧社区的建设人才、管理人才以及服务性人才,从这个角度讲,我国的智慧社区仍然缺乏许多关键性人才,尤其是随着智慧社区的建设,相关人员对于智慧社区的核心技术缺乏经验,以及管理人员的管理经验不足都导致了智慧社区的进一步建设受到阻碍。

三、我国智慧社区建设的科学构想

(一)强化智慧社区的标准化建设

智慧社区作为一种新型社区建设类型,并不是仅仅引M几个口号、几种设计就能够实现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的。应当明确智慧社区的建设理念,制定相关的标准,要在政府的统一建设框架下对智慧社区进行规划,指导智慧社区的建设。因此,各级政府应当对智慧社区进行统一的框架规划,明确社区建设的工作方案,确定建设目标和任务,对各个部门所负责的任务以及所需承担的义务进行统一规划落实,从而实现对于智慧社区建设的指导。应当加强智慧社区建设当中各级部门之间的协作性,建立科学的合作机制,同时应当充分考虑智慧社区的信息化特征,建立信息化共享平台,打破传统的“信息孤岛”现象,加强智慧社区之间的合作交流。

(二)强化智慧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智慧社区建设最关键的部分就是对于社区内信息化技术的建设完善,针对目前存在的社区内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的问题,应当综合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实现对于社区信息化的优化升级,建立社区间的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从而为社区内的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社区服务。大力推进社区内信息技术建设,为智慧社区的建设提供技术基础支持。要加强社区内无线网络、有线网络、局域网、物联网等多种网络信息建设,使社区能够得到全面的网络覆盖。大力推进新技术在社区建设中的应用,例如现代化的信息采集技术、无线定位技术等。

(三)强化智慧社区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的联系

智慧社区作为智慧城市建设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必须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基础和总方向。因此,智慧社区的建设应当在智慧城市建设的总框架下实现对于社区居民的服务,社区内的各种建设都应当满足智慧城市建设的需求,例如社区的安防体系应当以智慧城市安防体系的建设为标准,进行现代化监控设备的安装与分布。同时,应当建立标准化的智慧医疗体系,要对社区居民进行统计,建立起智慧社区居民医疗管理体系,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打造居民医疗数据库,实现社区的智慧医疗体系。智慧社区的建设应当紧扣城市建设的主题,从而最终实现智慧城市的发展。

四、结语

智慧社区建设作为近些年来社会管理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我国的社会管理建设以及城市化建设当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对于提升社区管理以及社区居民服务体验具有重要的作用。智慧社区的发展虽然遇到了许多问题,但是随着其理念不断完善,管理技术不断成熟,智慧社区必将在未来的城市化建设当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蓝凡.智慧社区文化:新媒介对传统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与作用――全媒体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艺术百家,

2013,(2):65-118.

[2]吴胜武,朱召法,吴汉元,段永华.“智”聚“慧”生――海曙区智慧社区建设与运行模式初探[J].城市发展研究,2013,(6):145-147.

[3]伍■.智慧社区建设中政府的主导作用[J].河北学刊,2013,(5):112-114.

[4]吴锦良.用“智慧革命”推进我国基层共同体重建――“浙江智慧社区网”对社区建设的价值分析[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2,

(6):37-44.

[5]伍玉红,方曙光.中部城市智慧社区建设的创新研究[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4,(6):20-23.

智慧城市理念范文篇3

什么是智慧城市?这个问题对于行业内的人来说也许都能说上两句。

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收集、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数据,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等在内的各种城市活动做出智能响应,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从最初引入智慧城市的理念,到今天遍布全国各地的智慧城市试点,前后不过6年左右的时间。但是为什么国内智慧城市都差强人意呢?

先看看我们之前是怎么理解和建设智慧城市的。

目标是实现五化: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以及社会治理精细化。

基础是推进城市实体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相融合以构建城市智能基础设施。

主线是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空间地理信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的深度融合。

核心是最大限度开发、整合、融合、共享和利用各类城市信息资源,构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的智慧化体系。

“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后,实际的效果如何呢?空气污染毫无改善,交通拥堵依旧不堪,公共安全事件不断发生,等等。”单志广说,“所以,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智慧城市的本质。”

“智慧”的本源在于数据的便捷流通、充分共享、深度加工与高效利用,因此,智慧城市就是数据驱动的城市:按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实现城市范围内相关部门、行业、群体、系统之间的数据融合、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智能服务;而其核心应当是解决跨门、跨区域、跨层级、跨系统的硬骨头、老大难问题,构建全流程、全覆盖、全模式、全响应的智能化管理与服务系统。

更重要的是,智慧城市的主体在“城市”而不是“智慧”。而城市的本质是人的城市,以人为本是城市发展的核心。

“新经济基金”组织对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做了“幸福指数”大排名,经济落后、信息化水平很低的南太平洋岛国瓦努阿图当选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马云说过,“不是科技改变了世界,而是科技背后的梦想”。然而我们对“智慧城市”的理解有太多、太重的信息化烙印,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智慧城市与城市信息化在理念、范围、路径、模式等方面的区别,从而导致智慧城市建设是新瓶装旧酒。

单志广指出,不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创造了智慧城市,而是这些技术背后“让城市更美好”的梦想以及广大市民对幸福感和存在感的追求。他说:“在智慧城市上,我们摒弃ICT思维,重回问题的本质。”

智慧城市是在现代信息社会条件下,针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以提升广大市民的幸福感和存在感为核心而开展的改革创新系统工程。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建设实效,本质是改革创新。智慧城市的本质源于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固有秩序和利益的博弈,一方面要求数据资源的畅通流动,另一方面要求城市管理体制、治理结构、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化、更加透明高效。

基于这一概念定位,污染工厂变迁、落后产能淘汰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等都应纳入智慧城市的规划范畴。

的确,近年来,一些地方或主管部门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往往以技术为导向、以项目来驱动,过度追求“高、大、快、上”,对于花大钱购置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软硬件设施具有过高的积极性,但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目标、业务目标和实际效果往往缺乏重视,一些城市在推进智慧城市项目建设时常常自成体系、独立运行,统筹规划、综合协调不足,统筹建设、运营和管理的长效机制欠缺,投入产出率较低,缺乏应用实效,建设空心化风险较大。

智慧城市理念范文篇4

关键词:大数据;城市管理;创新;智慧城管

中图分类号:C93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3-0028-02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等快速发展,以及智能终端、视频监控、应用商店等快速普及,全球数据量出现爆炸式增长,“大数据”的概念应运而生,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预言:2013年是大数据时代的元年,标志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进入了新的时代。

事实上,大数据技术的精髓不在于庞大数据信息的掌握,而在于如何对这些复杂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实现其现实意义。打个比方,倘若我们把大数据比作一种普通的原材料,那么使这个普通材料增值的关键,就在于加工环节,我们需要通过加工来实现数据的“增值”。大数据热推动着时代的前进,也逐步应用于各大领域,如在农业领域,硅谷有个气候公司,从美国气象局等数据库中获得几十年的天气数据,将各地降雨、气温、土壤状况与历年农作物产量的相关度做成精密图表,预测农场第二年产量,向农户出售个性化保险;在商业领域,阿里公司根据在淘宝网上中小企业的交易状况筛选出财务健康和讲究诚信的企业,对他们发放无须担保的贷款。目前已放贷300多亿元,坏账率仅0.3%。而本文所讨论的即是大数据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运用与创新,简言之,大数据不仅仅是一门技术,也是一种商业模式,更是思维方式的大变革。

一、大数据给我国城市管理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信息化、网络化、精细化是目前我国城市管理的发展趋势,事实上,城市管理的发展趋势与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密切相关。“大数据”的出现为城市管理增添了巨大的能量,但只有把握机遇,破解挑战,方能实现城市管理创新的宏伟蓝图。

大数据为城市管理带来的机遇主要体现在数据的收集、分析、共享以及加工上。首先,在数据收集上,大数据技术能有效地在短时间内收获各行业各部门的数据,通过不同的渠道形式撷取数据汇集入庞大的数据库,即便是再大规模的城市管理也能够360度全方位地对城市状态进行监控管理;其次,在数据处理上,大数据技术为繁杂多样的城市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使其能够在海量的数据中发掘处理有效信息,在快速分析、处理的基础上为科学、有效的管理决策提供保障。同时,能够灵活地应对城市管理的多变性,而城市应急管理也恰恰是当前城市管理的重点之一。再者,在数据共享上,大数据技术是基于跨平台、跨数据类型、跨数据库的思想发展出来的,大数据思想强调信息数据的共享、部门的协同,这将很好地解决城市管理中行业部门条块分割、数据种类复杂的问题。最后,在数据加工上,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运用相关数据,为公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这将大大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提高城市管理的质量。总体而言,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从政府的决策与服务,到城市的产业布局和规划,再到城市的运营和管理方式,都将实现决策与管理的“智慧化”或“智能化”。

然而,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仍存在一些困难与挑战,体现在大数据运用的收集、存储、处理、加工四个环节中。首先,在数据收集上,来自物联网和部门信息系统的海量数据日趋繁杂,在数据的信度、效度上需保持谨慎。我们未来要实现对信息附上时空标志,去伪存真,尽可能收集异源甚至异构的数据,多角度去检验数据的全面性和可信度。其次,在数据存储上,由于城市管理日新月异以及社会巨大的可变性,导致城市管理数据的极速增长,这对数据的存储空间、压缩存储技术、能源消耗、信息安全、隐私保护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再次,在数据处理上,城市管理同样面临着技术与人才方面的挑战。我国目前的技术仍未达到独立研发的水平,数据处理技术上有巨大的创新空间。且大数据的创新人才更是稀缺资源。在城市管理模块,兼具城市管理的理论知识的大数据人才则是少之又少。最后,在数据的加工上,最大的挑战是数据分析、处理结果的可视化呈现,也就是在前文中所提到的对数据进行“加工增值”的过程。现有的数据挖掘算法难以在各行各业中通用,而城市管理方面的可视化成果则更为少见。

目前,由于技术方面尚未成熟以及各个环节存在许多问题,即使通过数据收集、处理、加工所提取出来的成果难以在城市管理中投入实践全面推广。总体而言,只有当每个环节都突破挑战,才能将大数据技术更好地应用在城市管理当中。

二、初探“智慧城管”的城市管理创新

城市管理演进到今日,面临的各种挑战越来越多,除了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挑战,还有城市发展所不可逆转的问题:安全隐患、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日益凸现,水、电及交通等关键的城市系统也已不堪重负。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城市系统的运行和发展将受到严重制约。在IBM公司于2008年11月提出“智慧地球”的理念后,我国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将目光投向了“智慧城市”,而“智慧城市”正是“智慧地球”从理念到实际、落地中国的举措,由此产生大数据时代城市管理创新之“智慧城管”的新模式。

“智慧城管”是大数据时代的一大产物,其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宽带网络等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实现对城市运行的全面感知、数据融合、智能决策,综合各职能部门,整合优化现有资源,提供更好的服务、绿色的环境、和谐的社会,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产业竞争力,是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人文、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管理与发展的新模式。智慧城市是个创新城市,它可以利用城市掌握的数据来对宏观经济进行有效掌控,以下是对“智慧城管”模式的创新解构。

(一)智慧化、精细化:管理理念的创新

管理理念的更新是城市管理模式创新的先导,没有理念的转变,政府的城市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也将难以实现。“智慧城管”关注城乡一体化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以及民生核心需求,将大数据技术与先进的城市管理服务理念进行有效融合,构建如个人信息、法人信息、地理信息、统计信息四大城市基础数据库,以及如基础设施、治安与道路等监测信息系统,实现全方位的智慧化、精细化的现代城市管理,一改过去更多关注发展而忽略细致步骤,最终导致更多城市管理问题的窘况,从而实现现代城市运作更高效、更安全、更绿色的和谐目标。“智慧城管”通过充分利用空间信息承载应用这一技术手段,以智慧化、精细化的管理理念大幅提升现代化城市管理与服务水平。

(二)从独立到互联协同:管理体制的创新

以往城市管理的独立自主性较强,已经不能满足大数据时代的多样化特征。在信息流通不畅的情况下容易造成各职能部门间工作重叠或缺位的现象,这样的管理体制也直接增加了工作高成本、低效率的困境。而“智慧城管”模式更提倡各管理主体的网格化管理,强调整合信息与职能,落实岗位责任层级,促进多部门、多环节管理无缝化、高效化、有效化。提倡以政府、企业、居民以及NGO组织的有效互动为核心,尝试构建新型的公共管理与服务平台,实现整合式的互联协同服务。同时,通过大数据共享,促进分布在城市不同角落海量数据的流转、交换、共享、比对,提高部门间信息传递效率。

(三)大数据运用:管理手段的创新

要实现智慧化、精细化的城市管理,离不开大数据技术的运用推广,这要求我们要进行管理手段的创新。“智慧城管”便致力于创新“用数据来说话、用数据来管理、用数据来决策、用数据来创新”的管理手段。“智慧城管”充分发挥新型大数据技术的巨大潜力,达到对城市管理更透彻的感应、更深入的智能化以及更全面的互联协同:更透彻的感应指的是通过遍布在城市里的传感器采集实时数据和信息,即时有效的感应和检测影响到城市运作和居民生产生活的各个重要方面;更深入的智能化是指使用高速分析工具和移动终端设备分析所获取的数据和信息,计算分析城市的实时信息,以便管理单位及时做出科学决策,并采取适当措施;更全面的互联协同则是将感知工具联结成一个大系统,通过网络和通信系统将采集的数据加工整合成为有价值的信息,提供给城市管理单位和居民,为管理和生活提供便利。通过这样的大数据运用,极大地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效率。

(四)科学决策:管理方法的创新

改革创新我国现有的城市管理方法,从海量微观数据中找出对城市管理有用的信息,形成一套完整的数据综合分析利用体系,对城市管理的科学决策十分重要。“智慧城管”模式为城市的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及时科学的支撑服务,用大数据技术提升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水平,构建数据和信息多向交流的通道。此外,通过高带宽的固定、移动、无线网络,使城市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实时连接及多方协作进行远程操作,有助于管理主体从全局角度分析并实时解决问题。在信息有效传递下推动城市治理运营的良性循环:主动发现问题――功能自协调――及时处理问题,使政府管理从定性化走向定量化,促进数据向智慧转化、智慧向行动跨越。

智慧城市管理不仅仅是城市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帮助我们主动实现城市创新式和跨越式发展的难得机遇。它可以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转变政府的行为方式;也有利于提高我国城市管理水平,提升我国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智慧城市是城镇化进程的新阶段,是城市信息化的新高度,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共同愿景,更是大数据时代下的伟大产物。

参考文献:

[1]杨建武.智慧城市的创新发展研究[J].兰州学刊,2012(10):42-46.

[2]邬贺.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J].求是,2013(4):47-49.

[3]朱亮,周斌,吴超,周吉.新形势下城市管理智慧化初探[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3(2):154-155.

[4]马琳.大数据时代下的社会管理创新[J].领导科学,2013(32):23-24.

[5]李德仁.智慧城市中的大数据[J].中国建设信息,2014(3):14-17.

智慧城市理念范文篇5

【关键词】智慧城市信息技术融合

中图分类号:R857.3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智慧城市是在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融合的背景下,围绕改善民生、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城市管理与运行效率、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等,综合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融合先进的城市运营服务理念,建立广泛覆盖和深度互联的城市信息网络,对城市的资源、环境、基础设施、产业等多方面要素进行全面感知,整合城市各种数据和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构建为政府、企业、市民服务的协同共享的城市信息平台。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成果,有效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最终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二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据相关统计,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就达到52.57%,预计到203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将增长至到65%。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推动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使得城市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智慧城市的建设能有效促进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提升城市竞争力至关重要。因此,国外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智慧城市建设列入中长期发展战略。面对我国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热潮的兴起,智慧化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共同选择和必然趋势。许多领域迫切需要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找到解决思路。但纵观全球,无论是欧美、还是日韩新马等的智慧城市建设都还是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我国,“智慧城市”还是一个新的概念,由于国家层面的智慧城市建设标准不健全,各个城市的智慧化建设也处在探索的状态。在国内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政府职责的明晰,城市智慧建设考核指标的明确,建设效果及可持续性发展等因素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根据住建部最新数据称,到2013年8月我国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已达193个。据“中国智能建筑峰会”称,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会有600至800个城市成为智慧城市。从投资规模来看,国家开发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十二五”后三年,与住建部合作投资智慧城市的资金规模达800亿元,在研究机构看来,“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投资规模有望超万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潘云鹤院士表示,尽管智慧城市这一概念最先由西方国家提出,但近年来我国大批城市上马智慧城市项目的热情让人始料不及。未来,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的速度与规模有可能超过欧美等发达国家。

三智慧城市与信息技术融合

智慧城市建设为什么要强调信息技术与城市建设的深度融合?这是因为信息技术具有通用性和渗透性的特点,既适用于政务应用、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等各个领域,也适用于经济领域的生产、制造、销售、物流等各个环节。这使得信息技术可以成为全方位提升城市智能化和人性化的技术支撑。智慧城市是以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旅游、智慧产业、智慧人文、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为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作为将先进技术全面融入到城市精细化管理中的有效手段。智慧城市本身就是一个涵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各个领域的综合应用体系。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在上海召开的“2012全球城市信息化论坛”上表示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变化使“智慧城市”在技术选择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未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3G/4G宽带通信和智慧城市等各种新兴技术,将完全改变各种应用模式,提出新的挑战;另一方面,随着技术成熟、应用深化,城市发展将从技术驱动转向需求驱动,将是全面的战略挑战。为了支撑智慧城市运行更加顺畅,建设更加集约,智慧城市使用产品将融合多种科技。硬件和软件融合,制造和服务融合,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融合,信息产业内不同领域间融合。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信网和互联网的拓展应用和网络延伸,利用感知技术与智能装备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识别,通过网络传输互联,进行计算、处理和知识挖掘,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信息交互和无缝链接,达到对物理世界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目的。物联网为智慧城市提供了城市的感知能力,并使得这种感知更加深入、智能。通过环境、水位、照明、城市管网、移动支付、个人健康、无线城市门户感知、智能交通的交互感知等,使得我们对空间概念更为广泛。这才能让智慧城市真正达到天地人全部一体化的共享和融合发展,这样智慧城市才能实现市政、民生、产业等方面的智能化管理。

云计算技术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李伯虎院士看来,云计算真正落地的重要载体就是智慧城市建设,这也是国家“十二五”、“十三五”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点。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和新理念,其本质就是把云计算和城市各领域运行管理深度融合,实现政务云、民生云、环境云、产业云、技术云。对政府用户而言,云计算不仅能够提高办公效率、节约信息化成本,还能够帮助其实现管理创新和服务型政府转型;对企业而言能够利用云计算整合其现有的数据中心,实现对已有IT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信息系统的效率和性能。

移动互联网就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融合起来成为一体。移动互联网是一种通过智能移动终端,采用移动无线通信方式获取业务和服务的新兴业态,包含终端、软件和应用三个层面。终端层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MID等;应用包括休闲娱乐、工具、多媒体、商务财经类等不同应用与服务。随着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未来,LTE(4G通信)和NFC(移动支付的支撑技术)等网络传输层关键技术也将被纳入移动互联网的范畴之内。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智慧城市开展智慧公共服务、智慧政务、移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移动社交、移动电子阅读、移动定位服务、手机搜索、手机内容共享服务、智慧教育等提供了实时服务、监控及动态管理,全面提升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

空间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等技术,融合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对智慧城市空间数据的采集、量测、分析、存储、管理、显示、传播和应用等。与增强现实虚拟技术相结合,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增加用户对现实世界感知的技术,并通过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物体、场景或系统提示信息叠加到真实场景中,从而实现对现实的“增强”。由于用于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并未被切断,因此在智慧城市信息系统实现交互方式也就显得更加自然。

大数据遍布智慧城市的各个方面,从政府决策与服务,到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再到城市的产业布局和规划等,都将实现智慧化、智能化,大数据为智慧城市提供智慧引擎。大数据驱动下的智慧城市,关乎每个人的生活。结合智慧城市对信息的需求,大数据在智慧城市中的落脚点集中在为其各个领域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医疗……未来智慧城市的美好图景已经被勾勒出来。

智慧城市理念范文篇6

一、智慧城市的三大导向

(一)智慧城市的问题导向

不少人认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是信息化技术驱动的结果,所以认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是相关技术的突破与应用,智慧城市的导向也应该是以新技术为导向。事实上,我们国家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恰恰不是因为技术的发展,而是因为我们在城镇化的进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交通拥堵、污染严重、房价高企、就业困难、教育紧缺、就医困难等所谓的“城市病”。因此,智慧城市建设首先应是问题导向,即我国建设智慧城市的是为解决城市问题而生的,目的是为破解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些难题。所以,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房管、智慧城管、智慧应急等一系列的智慧城市专项规划建设应运而生。

(二)智慧城市的民生导向

当我们谈到智慧城市,不少学者总结智慧城市的目的包括政绩彰显、经济增长、社会稳定、阳光政府等。在谈到智慧城市建设的突破点时,自然就围绕上述目的展开,并先做具有相对“显示度”的事情,比如建立云计算大楼、建立无线城市、建立数字产业基地等等。诚然,上述做法均是智慧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东西,但事实上,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中能够迅速有所突破有所发展的往往都是选择民生问题为突破口,比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智慧教育、智慧应急等。因此,我们在做智慧城市时,如果难以确定发展的阶梯,不妨实事求是地先从民生问题入手,民生问题入手容易成功的关键原因就是民生问题往往是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往往容易形成收益点,从而为智慧城市的进一步建设积累资金,并促使良好的循环累积因果效应的充分发挥。

(三)智慧城市的产业导向

当我们与地方政府商讨智慧城市建设的合作计划时,地方政府领导往往会比较关心资金来源问题,也就是说政府没资金或不愿意出资金来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因为害怕智慧城市仅仅是一个新潮的概念而已,害怕智慧城市建设耗资巨大难以为继。事实上,这些担心的主要原因就是还不了解智慧城市过程中自然会衍生出一系列智慧产业,这些智慧产业具有“造血”功能,会对城市的自生发展和自组织建设提供资金池,更会产业发展的杠杆效应和乘数效应。因此,我们在做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时,应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的产业导向,围绕智慧城市建设,我们打造的是一系列智慧产业、智慧项目和现金流,而不仅仅是为了某一概念而无谓的投资,或者只开花不结果。

二、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三大误区

(一)误以为智慧城市就是一个巨型信息系统

一些做数字城市的专家学者认为,智慧城市就是数字的升级,如果说数字城市的本质是虚拟化和信息化,那么智慧城市就是随着新信息技术的进步而催生的数字城市的高级化阶段。这样的认识,固然有其一定的道理,新加坡智慧城市的建设就经历了“电脑化”、数字化(信息化)和智慧化三个阶段。但仅仅将智慧城市看做是数字城市的高级阶段,就会产生智慧城市就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的巨型信息系统的错误结论。需要明确的是,智慧城市不仅仅是一个巨型信息系统,巨型公共信息平台(是住建部智慧城市试点工程建设的必选项)仅仅是智慧城市的一个方面,它是信息共享、资源整合的一个信息平台。智慧城市建设中除了基于公共信息平台搭建外,还需要在智慧城市产业支撑、投融资规划、智慧城市专项规划、智慧城市运维等方面做足功课。

(二)误以为智慧城市就是一个项目系列组合

由于受地方政府(甲方)的各种要求的压迫,一些智慧城市规划建设的专家、企业家等不断更改自己心中理想的智慧城市框架,尤其是为了迎合地方政府产业体系打造、项目落地的“现实需要”,不少智慧城市试点建设中借助智慧城市概念,制定除了一系列的落地项目组合,这些项目组合的本质就是迎合地方政府所提出的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就业提升、税收增加、政绩彰显等要求,而这些项目的本质可能与智慧城市并无太大关系,仅仅是将一些项目的前面冠以“智慧”二字而已。事实上,智慧城市建设不是一个项目,也不仅是一系列项目的组合,顶层设计中细化的项目仅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一部分载体,除了做好智慧城市相关的产业项目外还要做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智慧政务建设、做好全民参与引导和助推工作等。

(三)误以为智慧城市就是一个概念炒作空架

不少学者和地方政府谈到智慧城市时都草率地做出智慧城市建设就是一个新概念炒作的论断,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就是一系列概念炒作的空架子。甚至一些企业家为了迎合地方政府获取项目,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的附庸,成为一些地方借助智慧城市概念获取一些国家政策支持、资金支持的“帮凶”,根本没有把智慧城市当做一项崭新的事业来做,更遑论从设计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意、应用创新、服务创新等方面的实操性来进行系统性精准谋划。事实上,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不仅是概念的创新,它带来的生产和生活理念与方式的革命性改变,它带来的是基础设施更加智能、公共服务更加人性、社会管理更加精细、产业体系更加优化、生活方式更加精致、生态环境更加美丽、政府治理更加阳光、社会参与更加公平、伦理道德更加正义的全新空间政治经济形态和幸福生活状态。

三、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七步法”

根据相关国家政策、规划、标准和行动指南,结合现有理论梳理和实地调研情况,我们总结出了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七步法”。

第一步,需求分析。该步骤主要从当地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目的、现状、问题和突破点等方面展开分析。其中在现状分析部分,需要调研的单位主要包括住建局、工信局、发改局、公安局、环保局、交通局、卫生局、社保局、旅游局、统计局、计生局、科技局等委办局,需要做的重点分析包括现实及未来工作需求分析、产业支撑分析、民生分析(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历史文化、金融创新、信息化(尤其信息化与产业融合)现状等。

第二步,产业支撑体系规划。该步骤主要从产业基础、产业趋势和产业问题分析入手,从智慧产业、智慧社会和智慧政府融合的角度来谋划地方智慧城市建设中智慧产业的发展体系、发展步骤和关键环节。

第三步,搭建公共空间信息平台。该步骤是数字城市基础上的推进,主要基于云计算、物联网、新GIS、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构建新型公共空间信息平台,这个过程中各个委办局的信息化协同是关键,数据仓库、数据管理、数据共享和数据安全是重点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物联网主要解决传感器问题,主要功能是数据采集;云计算(IaaS、PaaS、SaaS、DaaS)主要解决的海量数据计算和调用问题;移动互联网技术主要涉及电信网、移动终端,其功能主要是数据传输、数据接收、数据再处理和再应用;大数据技术主要解决数据挖掘,即解决数据知识化的问题,目的是助力智慧城市时代的管理精细化和生活精致化;新GIS主要包括云GIS、空间信息云、移动GIS、智慧GIS、嵌入GIS,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海量数据的空间化、计量化、可视化和应用化。

第四步,投融资规划。该步骤主要解决的是智慧城市建设的资金问题,主要包括地方政府智慧城市投融资现状、投融资突破、投融资模式、投融资渠道、投融资实施等。其中,投融资模式部分包括工程项目、投资主体、运营主体、收益模式、政策对接等。

第五步,运营维护规划。该步骤主要应对的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长期性、复杂性和系统性问题,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运营模式、运营战略、运营组织、运营效益、运营风险和支撑体系。

第六步,保障措施制定。该步骤主要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后勤性”工作,主要涉及地方智慧城市政策保障、制度保障、组织保障、控制保障、人才保障、资金保障和运维保障。

智慧城市理念范文1篇7

智慧城市要几年建成?三年还是五年?不可否认,有的地方提出三年建成智慧城市的目标,可能只是想用来体现对智慧城市的重视力度,也许一边喊着富有激情的口号,一边更应当进行冷静的思考与谋划。

在诸多三年建成智慧城市的浪潮声中,智慧城市是不是已经出现了盲目跟风、刮风的现象呢?就这个视角而言,如今提出三年建成智慧城市,类似于以前提出的三年建成信息城市、三年建成生态城市、三年建成文化城市。

换成“智慧城市”的标签,但对城市发展到底有多少科学性的理解?

有的地方为了满足各类“试点”要求,短时间内竞相规划一批标志性的新园区、新平台、新项目,包括物联网产业园、云计算中心、大数据中心,等等。前期规划草草了事,论证不充分,并没有考虑各类园区、项目建成之后的种种应用方面的问题,将来可能又会留下一堆烂摊子。

有的地方为了让智慧城市在短时间内看得见、摸得着,成为闪亮的政绩,在没有充分发动企业和社会投资参与的情况下,盲目投资,重拳出手。这既挤占了市场发挥作用的空间,又为政府留下了过大的投资债务风险。如此智慧城市建设,酝酿的是城市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有的地方提出要全面建成智慧城市,追求数十、数百平方公里内各个方面的整体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固然要追求整体理念、总体构思、顶层设计,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不顾及原有的基础,不顾及轻重缓急的排序,既不科学也易造成浪费。

有的地方对智慧城市的理解片面单一,没有将智慧城市建设与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市民素质、加强社会管理等方面结合起来。在智慧城市建设发展中,没有考虑到庞大的智慧城市投资要与其他方面的发展相契合,特别是没有考虑到智慧城市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智慧城市对本地外来人口的服务等问题。

智慧城市方面的规划建设若畸形加速,城市发展与经济社会其他发展若明显脱节,就可能会陷入事与愿违的窘境。

对智慧城市的种种片面理解,是因为对智慧城市内涵的认识较为模糊,且智慧城市的内涵依然处于变动之中,客观上也加大了对其全面把握的难度。

近些年来,从生态城市建设到文化城市发展,不少地方政府对城市发展还没有自己全面、科学的理解,有情绪化的成分,如果理性思考不足,再加上有些领导主观上仍追求形象工程、政绩建设,就可能导致简单“跟风”式地抓城市发展。

智慧城市理念范文

世博会是展示人类生活各领域高新技术和文化创意的舞台,探索和指引着人类未来生活形态的发展方向。上海世博会之所以受到举世瞩目,不仅在于其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更在于其所设定的主题和召开的时机。上海世博会举办之际,正处于人类飞速推进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中。在急剧城市化的过程中,各种城市病也如影随形,人口膨胀、能源消耗、医疗卫生、公共安全、发展就业、环境污染和交通拥挤等问题日益凸现,极大地考验着人类的智慧。作为近年来对人类城市发展关注和探索的重要成果,智慧城市的概念逐渐被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公众所接受。上海世博会正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样板,预示着未来智慧城市已向我们走来。

所谓智慧城市,就是在充分运用和借助智能型高科技手段的基础上,将城市运行的各个核心系统有效整合起来,以一种更理性、更智慧的方式运行,进而创造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智慧城市建设涵盖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智慧的交通、医疗、居住、教育、环境和科技等等。智慧城市建设是一种看待和认识城市的新角度,是一种发展城市的新理念。其实质是要营造更加美好的生存空间、更加合理的生活方式以及更加宜居的城市环境,让在城市中生活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实现消耗最少的成本满足最大的需求,并根据个性化的要求得到最个性化的满足,从而获得更好的工作、生活、学习和休闲环境。目前全球许多城市已经开始在这种新理念的统领下,逐步尝试建立起各种智能化系统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上海世博会非常关注城市文明和未来发展的命题,对未来智慧城市建设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理念的绝佳实践者。其“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与智慧城市建设理念完全相通,希望集中全世界的关注和智慧来共同探讨和反思人类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各种共性问题。作为上海世博会主题馆之一的城市生命馆,以形象的展示,揭示了城市生活各系统相互间的有机联系,阐发了“城市是一个活的生命体”的现念,这正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城市未来馆也以梦幻般的意境表现,将“智慧之城”作为5个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之一提出。城市最佳实践区,汇聚了世界各地的城市运行改良方案,以直观的形式充分展示人类在城市发展中的独特智慧,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思路。城市最佳实践区所探索的智慧城市发展理念,深化了人们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认识,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了范本。可以说,世博园区本身就是一个小城镇,提供了走向智慧之道的城市发展的样板和明证,其设计、建设和运行都使其成为展望智慧城市建设的最好窗口。在园区里,你会看到智慧的交通,智慧的场馆展示,智慧的能源管理,智慧的金融和商业系统等各种面向未来城市生活的解决方案。世博会正是未来城市的缩影和人们美好生活愿景的体现,而其所展示的智慧城市建设的理念和方案也最终要应用到后世博时代真正的社会生活之中。

城市发展不能靠小聪明而需要大智慧,人类智慧也要在城市生活中得到进一步的表现。智慧与智力、智能、聪慧、聪明等概念既相互联系,又有根本性区别。它兼具人文性、价值性和实践性,强调真、善、美的结合。因此,智慧城市的概念不仅仅是一个科技范畴,首先是一个伦理范畴,体现着价值关涉和精神关怀。城市建设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但科技只是手段不是目标。智慧城市要求实现科技与人文的完美结合,其最终发展目标就是要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和世博园区的成功运营,表明我们已经完全具备智慧城市建设的实力和能力。上海世博会的成功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新起点和新坐标,而世博大幕缓缓落下后,智慧城市建设也将成为后世博时代城市发展的新方向。

智慧城市理念范文1篇9

一、常州“智慧城市”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

(一)指标体系是智慧城市图景设计的“导航仪”

智慧城市的理念、布局、建设是“有规划的社会变迁”过程,刻写的是政府、企业、组织和公民“全面互联、充分整合、激励创新、协同运作”的新模式。智慧城市指标体系是智慧城市的“量化版”,它对城市的布局、重点、层次、结构、空间、流程、特色等都有导向性的意义。目前,全球应用层面的智慧城市评估体系主要有:欧盟中等规模城市智慧排名指标、IBM智慧城市评价标准、上海浦东新区智慧城市指标体系2.0、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南京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智慧台湾绩效指标等,这些指标对本城市以及其他智慧城市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先驱”角色和“导航”价值。

(二)指标体系是智慧城市发展样态的“度量衡”

智慧城市是由城市各个组成要件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反映的是一个城市体态结构与功能的运行质量和水平。基于不同的视角和层级,智慧城市呈现为不同的城市空间和城市意象,因而,测量的指标和维度不尽一致,如IBM认为“互联网+物联网=智慧的地球”,侧重于现代科学技术和通讯技术的感知和运用;欧洲中等规模智慧城市从“智慧人群、智慧经济、智慧治理、智慧流动、智慧环境、智慧生活”6个层面、31项二级指标来测量;国际智慧社区论坛(IntelligentCommunityForun)把“宽带连接、知识型劳动力、创新、数字融合、社区营销与宣传”作为评价智慧城市的标尺;智慧南京走的是“智慧服务、智慧产业、智慧政府、智慧人文”的发展战略,因此,不管“智慧”邂逅“城市”耦合成怎样的面貌和样态,都需要指标体系来度量、细化和修正。

(三)指标体系是智慧城市纵横比较的“方位器”

目前,智慧城市的推进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市场主导型,即市场和企业对智慧资源的研发、推广和运用享有支配权,而政府只是协调者、协作者,这种模式主要存在于美国和西欧;二是政府主导型,即政府是智慧城市构建的主要推动力量,从规划、配置到实施都由政府主治,如上海、北京、深圳、常州等;三是市场+政府型,即把市场、企业的科技力量与政府的规制力量有机衔接起来,共同推进城市的智慧化治理,如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等。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各具千秋,这些根植于民族、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的特色和优势,更能反映城市治理变革和进步的个性,而与之相契合的指标体系就是智慧城市“胎动成型”的方位器,其理念与图景、机制与体制、路径与战略、规模与层次、重点与布局都洋溢着自身的特色、定格自身的方位。

二、常州“智慧城市”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这是智慧城市指标体系构建的最基本原则,要保证指标体系配置的科学性:首先,明确指标体系设计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既要论证理论预设的合理性、可行性,又要根据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发展和创新,对智慧城市的丰富内涵、框架构成、基本特征、目标愿景、层次结构、发展动态、规律趋向等有科学认知和全面测量;其次,指标的名称、内涵、口径、范围、适用要有精准的界定和目标导向,指标选择与层次划分要合乎自然逻辑和标准尺度,不能有内容重复、标准不一、越界划分、顺序混乱等错误。

(二)系统性原则

智慧城市是许多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因此,指标体系应遵循系统性构建原则,把相关领域纳入系统整体,正确调适和处理好局部与整体、基层与政府、行动与目标之间的关系,信息量得到充分反映,体现指标群的独立和完善,从各个角度、不同层次彰显被评价对象的特征和实态,而且还要体现对象的发展变化趋势。在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指标选取、分值赋权上,要抓住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要素,注重各个部分、要素的关联,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以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和可信度。

(三)导向性原则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将全面反映智慧基础设施、智慧规划、智慧人群、智慧政务、智慧治理、智慧民生、智慧产业、智慧家居、智慧意象、智慧生态等方面的内容,从发展的视角集中展示了智慧城市的最新理念、未来愿景、建设目标、内在逻辑、架框体系、感知能力等核心要素,必须具备强大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力量,能起到指导和牵引中国智慧城市建设、预测智慧城市趋向、推动智慧城市提升的作用。

(四)可操作性原则

构建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是一项理论研究课题,而且是一个重要的实践工具,要充分利用其进行实践分析,对现有的智慧城市建设情况进行评价,这才是课题研究的目的所在。因此,指标体系的拟设计要充分考虑在经济和技术上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其一,数据获取的简易性和精确性;其二,数据的可综合性和可分解性;其三,经济成本的低廉性和可承受性;其四,测量手段和工具的明细化和量态化。

(五)可比性与发展性原则

可比性是构建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实际操作中的重要环节,它决定着评价结果的公信力。所以,选用指标时必须注重指标口径的一致性,保证指标体系在历时性和共时性上的比较优势和鉴别品质,同时在指标选取上注重把不可比要素转化成可比要素,并尽量与国际通用的指标相统一,以提高智慧城市评价的国际性。同时,适应区域和区段的特殊性,智慧城市的建设也有其特色和个性,指标体系的设置和赋权也应相应变动、修正和发展。

三、常州“智慧城市”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1.Smart模型理论。此模型由中国软件评测中心智慧城市评价咨询中心设计,通过以下五要素为内涵展开:Service(服务);Management(管理);Application(应用);Resource(资源);Technology(技术),依托公共信息平台,实现政务、企业、组织和个人之间的深度感知和高效协同。

2.城市演化理论。其代表人物主要为伊利尔・沙里宁和黑川纪章,此理论从城市生命体和城市生态学出发,认为城市的各要素、部分,如设施、物流、资金、信息、人群、服务等是共生关系[1],具有紧密的“功能性关联”,它们之间有机演化、互动协同、战略联接,共同推动城市从物理城市向空间城市的递升。

3.城市系统工程理论。该理论主要从系统工程论的视角,把城市大系统分解为若干高度联系的次系统,城市规划、景观、水电气资源、建筑、交通、排污、绿化等,以“时空观为理念,城市与发展为主题,城市系统、城市逻辑与城市制度为维度,发展阶段、发展规律、发展战略与发展调控为问题”[2]。

4.数字城市。数字城市是表征城市信息化的新形态,其代表人物有沃尔曼、卡斯泰尔、布互索等,他们从信息空间(I-space)的角度,构建和论证数字城市交互的海量性和虚拟性,认为人类的未来栖身之地不在“钢筋混凝土构造的现实城市中,而是在数字化组建的‘软城市’(SoftUrban)里”[3]。

5.网络拓扑理论。即城市空间中“人与人、人与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段落、距离”[4],构成网络拓扑的空间结构,其主要特性为定向性和路径连通性。

6.城市意象理论。该理论由凯文・林奇创立,他认为,城市意象由路径、边界、节点、地区和标志五个元素构成[5],意象是观察者的主观感知,具有很强的审美性。

(二)现实依据

常州市政府通过了一系列的规范性文件,如《常州“智慧城市”发展规划(2012-2016)》、《常州市“智慧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有力指导了智慧城市的发展。

第一,国民经济各领域信息化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建成了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常州名优农产品营销信息系统等一大批为农服务信息系统。互联网宽带实现了全市所有行政村的通达。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到工业经济各个领域,全市建成了省级两化融合示范(试验)区2个、示范(试点)企业77家,产业服务示范园3家。

第二,电子政务促进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三合一”网络平台,实现了行政权力运行、法制监督、行政监察三大功能的全覆盖。“金审”、“金财”、“金税”等“金”字工程的建设推进了政务系统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数据库等项目初步建成运行。

第三,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水平获得较大提升。社会保障市民卡已初步推广,逐步开始发挥服务公众的载体功能。社区管理信息系统全面运行。建成城乡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城市公共安全应急响应系统投入运行,实现110、119、120、122的应急联动。

第四,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十一五”期末,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是“十五”期末的3.6倍,太阳能光伏、新型电子元器件等优势产品群的市场竞争力得到较大提高。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01.38亿元,是“十五”期末的10.5倍。

第五,以集约化为特色的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信息通信网络基本实现了宽带化、数字化和广覆盖。信息通信应用水平显著提升,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数字电视、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服务基本实现按需接入,生活信息化主要指标在全省领先。

第六,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建成。市电子政务安全体系逐步完善,网络和信息安全协调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建立了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能力不断提高。信息安全产业有所发展,涌现出一批从事企业、机关、公共机构信息安全保障的专业企业。

四、常州“智慧城市”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从智慧城市的系统性出发,构建智慧城市“智慧资源”、“智慧动能”与“智慧精神”三维一体的指标体系,在一级指标之下创设二级指标,并赋予5%的权重,彰显智慧城市建设的一般性与特色性,蕴含智慧城市构建的物质性与人文性,催生智慧城市发展的丰富性与国际性,进而实现常州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化。

三个一级指标分别是:智慧资源、智慧动能和智慧精神,相对应的二级指标分别是:智慧法律政策制度体系、智慧化基础设施与资金保障、信息化网络化物联化覆盖率、智慧产业集聚与发展、智慧组织和智慧人群、智慧社区和智慧家居、智慧生态与可持续城市化;电子政务与高效政府、智慧治理与协同服务能力、智慧安全与智慧城管、智慧优质民生保障、智慧发展与推动能力、智慧生活便捷性、智慧救济与法治回应力;智慧城市安全感认同感和幸福感、智慧创新创意能力、智慧智力资源潜能、智慧人文底蕴与软项目发展、智慧城市意象与个性化、智慧城市品牌文化体育卫生等的国际化。

参考文献:

[1][日]黑川纪章.共生城市[J].建筑学报,2004(1):7-12.

[2]寇晓东,薛惠锋.城市系统工程的理论框架探讨[J].中国会议,2004(6):380-382

[3]徐静,陈秀万.基于信息空间理论的智慧城市模型构建[J].科技导报,2013(8):5.

智慧城市理念范文篇10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经济

一、智慧城市评价系统的理论基础

1.智慧城市的内涵

关于智慧城市的内涵,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另一个方面进行解读。从广义的角度看,智慧城市同工业城市、信息城市和数字城市一样,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高级阶段,城市展现出绿色和谐、赏心悦目、市民全面发展的一种理想状态。但是,智慧城市的核心内容是对城市智慧化程度进行评价、分类分析并建立智慧城市分类评价模型,对智慧城市以狭义的形式进行定义。即智慧城市是伴随着物联网、元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以“智慧基础设施”、“智慧应用”、“智慧产业”、“智慧治理”、“智慧保障力”等为主要内容,实现经济高速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管理和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智能化城市。智慧城市不单单是一个纯技术的概念,智慧城市涵盖了信息科学、系统科学、地理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许多学科,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新兴领域,与传统城市相比较有很多不同之处,是一个全新的城市发展概念。

2.智慧城市系统构成

通过对智慧城市概念内涵的分析可以发现,智慧城市的发展与现代工业化城市发展的理念和模式完全不同,通过绿色、高效、创新、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寻求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而不是不顾后果地争夺资源。智慧城市是信息技术发展至一定水平城市必然进入的阶段,对于目前城市发展面临的人口膨胀、环境破坏、资源紧缺等瓶颈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包含经济、科技、生活和环境四个方面。

(1)智慧经济

城市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综合载体,其中经济是城市功能的主要体现和职能的重要组成。智慧城市的经济方面应当体现为智慧的经济结构和高水准的经济产出,通过绿色、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零污染零排放最大程度降低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及经济水平的稳健增长。

智慧经济系统依赖绿色生产技术、绿色管理技术、绿色能源技术的发展:即从生产源头控制污染,利用绿色环保的生产工艺尽可能减少污染物,及时回收利用废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脱钩;通过科学地组织生产活动,优化生产工艺,尽可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积极开发利用新的可再生能源,减少对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同时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保证经济稳步前进的同时不能破坏生态环境,尽可能保持生物多样性,实现人和自然共同发展。

(2)智慧科技

智慧城市的科技系统通过对城市内各个感应装置和信息处理平台,实现对大气、水源、排污系统等信息的全面感知,及时智能识别和分析处理感知到的数据积极做出响应;通过有线宽带和无线网络将城市中的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充分连接起来,实现全面互联互通,帮助市民从更高的层面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改变城市的运作方式;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平台对收集到的海量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处理,系统而全面地发掘城市运作存在的缺陷,优化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协同运作能力,同时让市民“智慧”地参与到城市的管理中来,提升系统决策和应急指挥的能力,进而实现城市各关键系统与市民之间和谐高效的运作。

(3)智慧生活

城市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基础设施的建设,越来越依赖于高学g水平、高创新型人才在知识创新和运用上的碰撞,市民不再是简单成为被管理的对象,而是城市建设的积极参与者。智慧城市借助物联网等新型信息技术,强化市民参与到城市的管理和运作的过程中,汇聚公众的智慧,激发用户开放创新,从而推动城市全面和谐发展,更好地提升居民的生活体验。因此,智慧生活方面应当包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到的方方面面,如交通、医疗的便利程度、公共服务的满意程度和生活安全感等。

(4)智慧环境

智慧城市的理念是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和谐共处,且智慧城市的建设又将发过来促进环境的改善,实现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通过视频、RFID、红外设备、卫星等传感器全面感知城市大气、饮用水源、森林生态补偿的变化,及时准确地传输至信息处理中心,利用生态分析模型、决策支持系统、云计算等实现实时监控和智能处理,营造一个自然清新的居住环境。同时,绿色科技和相关设备的运用将促进节能减排,城市低碳发展,在人与自然的博弈中找到新的平衡点。

二、智慧城市评价系统的设计原则

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其发展程度进行评价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涉及到城市智慧化的各个方面,因此在构建智慧城市发展指数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智慧城市发展指数评价指标的选取要从智慧城市基础理论出发,准确的反映智慧城市的实质内涵,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智慧城市真正的发展状况。指标的分类、数据的采集、指标权重的确立、指数的计算等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并保证评价结果的合理准确,做到有理有据,真实可靠。

2.系统性原则

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系统的各个方面,是有多个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城市智慧化各评价指标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作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共同反映城市智慧化的发展程度。系统性原则要求评价过程要有整体和局部相结合的观念,尽量做到指标全面而不冗余。

3.层次性原则

智慧城市发展指标体系包涵城市智慧化系统的各个方面,指标体系由多层次结构组成,每层分别反映了智慧城市不同的内涵和特征。层次性原则体现了指标体系由整体局部,由具体到详细的递进关系。另外智慧城市发展指数的计算过程也是由最底层统计指标演化而来,有着十分紧密的层次关系。

4.可操作性原则

目前关于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研究有很多,提出的一些有价值的指标在现实当中很难找到数据进行量化操作,使得智慧城市评价缺乏可操作性,因此,指标的选取必须符合可操作性原则。另外指标的数据应尽量采用国家统计年鉴或其他权威部门的数据信息,减少主观臆断的误差。

三、智慧城市评价系统的构建

1.构建思路

根据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智慧城市的内涵和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城市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未来的建设目标,先系统分析智慧城市评价体系的框架,将影响智慧城市发展状况的诸多指标列出,将其划分层次,逐层分解,最终得到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架构。在分解的过程,尽可能将所有相关指标逐个列出,运用相关分析法对初始指标进行逐个筛选,尽可能降低指标之间的相关程度,使其涵盖的范围相互独立。并且在不断地对指标系统进行不断地完善后,最终得到一套科学可行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2.智慧城市评价系统的构建框架与内容

依据智慧城市的具体内涵与相关系统构成,结合国家政策,联系城市现实状况,对指标体系进一步细化。构建出涵盖的三类指标维度的智慧城市指标体系,于是构建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框架。具体的内容如下:

智慧基础维度的分解:智慧基础维度覆盖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和设备两大关键要素,考虑参与要素的重要性,可将智慧城市建设的总要素分为两大类,即技术类(非物质类因素)和设备类(物质类因素),构成指标为技术基础特征指标和设施特征指标。智慧目标维度的分解: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智慧管理要素可拆分为主导智慧城市建设方向的政府管理能力,反映城市运行管理绩效的城市管理能力指标,以及体现智慧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的生态智慧管理指标,为了保证智慧服务维度下的指标不存在交叉,我们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将智慧服务维度拆分为个人服务和企业服务。智慧保障维度的分解:在智慧城市建O准备阶段、建设阶段、完成阶段以及最后的运营阶段,都离不开智慧保障维度内指标的控制及保障作用。智慧保障维度包括强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参与保障特征指标、突出智慧城市建设主管部门重视程度的维护保障特征指标。

至此,我们构建出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的整体框架。

其中,智慧基础类指标由技术基础和设备基础两类指标构成;智慧管理类指标由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两类指标构成,其中又可分为城市管理能力、建设运营管理、个人服务和企业服务四类指标构成;智慧保障类指标由参

与保障和维护保障两类指标构成。

参考文献:

[1]李贤毅,邓晓宇.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电信网技术,2011(10):43-47.

[2]毛艳华.基于S0P模型的智慧城市治理模式及评价体系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2(11):11-16+74.

智慧城市理念范文篇11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需要战略性规划和顶层设计的系统思维,在实施落地上则需要循序渐进,我认为智慧城市急需跨界、跨学科和跨平台的多方资源与人才对智慧城市建设出具战略性顶层规划,特别是各部门、各行业在智慧城市建设上不同的定位与应用的需求,常常会片面性和局限性地去考虑智慧城市建设,忽略了智慧与智能之间的纲目并举。

因此,经常会在智慧城市建设与数字城市、感知城市、无线城市、智能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区域发展概念相交叉,甚至与电子政务、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行业信息化概念发生混杂。

通常情况,信息化顶层设计的内容包括:在规划的指导下,设计业务架构、信息架构、应用架构和技术架构,并规划实现目标架构的路径。在智慧城市阶段,由于信息系统涉及了政府、企业、市民等多类主体,投资巨大、运营难度大,因此,顶层设计更需要考虑:谁投资、谁建设、谁运营、谁付费等实际问题。

许多传统行业,正在认识到信息化服务领域潜在的商业价值,比以往更愿意开展战略性的投入。因此,需要用更全面的视角来审视顶层设计。除了综合设计系统的整体功能、信息资源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形成指导系统建设总的框架的技术可行之外,更关注商业的可行,设计市场化投资、建设、运营的模式,使系统成为用户满意,政府、商业上可行的多赢工程。产业整合:分析产业链结构,分析关键技术、解决方案的成熟度,识别有能力的企业,采用产业链整合的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城市经营管理的较高境界,需要的不仅仅是局部智能化的产业应用,智慧城市建设的领导者,需要回应社会发展的变化,如:非物化文创内容与科技融合的精神产品,生活方式的变化带来居民生活智能化需求的变化,这些所能做的就是一个不断地改进城市经营智慧和管理智慧的工作。

智慧城市建设是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成长的一个重要发展契机,将会带动一大批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资源消耗低、产业带动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发展。将促进产业链升级和提高获利能力,催生出智慧社区、智慧家庭、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银行、智慧电网、智慧政府、智慧旅游、智慧学校、智慧农业、智慧环保、智慧建筑等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直接拉动作用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

市民要享有智慧生活、智能家居、智慧旅游、智能导航、智慧医疗、智能安防、智慧教育、智能停车管理等智慧社区的一系列服务,这需要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起到协调与规划的决策作用。

只有面向公众规划与运行,只有动员社会大众积极参与管理,取得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合作才是成功的关键,规划的重要任务是创造全社会对于智慧城市发展方向的共识,促进政府与社会合作,共同完成智慧城市的建设任务。

智慧城市理念范文篇12

用“智慧”点亮新城

2012年,住建部公布第一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东城区、朝阳区、未来科技城和丽泽金融商务区作为首批试点入选。2013年,北京市推荐3个项目参与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经住房城乡建设部综合评审,确定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房山区长阳镇为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长阳镇也成为了本市第一个县镇智慧城市试点。

智慧城市建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更没有一套适合像长阳一样县镇级的模板。长阳镇紧紧围绕建设现代休闲新城的中心目标,量体裁衣、量力而行制定了《“智慧长阳”总体规划(2013-2022年)》和《“智慧长阳”一期建设实施方案》;同时,特别注重智慧城市建设与社会治理和精细化管理相结合,运用智慧城市的管理理念和现代技术手段,致力于打造“指尖上的长阳”,提高城市运营水平。

记者了解到,围绕“智慧长阳”建设,今年长阳将按照国家住建部的任务和要求,重点实施“1+3+1”工程,即:一个智慧城市公共资源运维中心、三个智慧应用建设(人口、社区、旅游)、一套保障体系。

在智慧应用方面,将构建长阳镇人口综合信息系统,形成信息查询、便民服务、安防等一体的运维平台;整合政府信息平台、地理交通信息系统、市民信息档案系统等资源,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人性化公共服务能力。

在智慧社区方面,借鉴国内外居家养老、科技助老、“微服务中心”等成功经验,打造具有长阳特色“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将初步构建“物联网”系统,将物业管理、社区医疗、居民商务、社区安保等统一纳入智能化社会管理与服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服务便捷、管理有效。

在智慧旅游方面,将整合镇域内自然景观、购物中心等休闲旅游资源,借助微信、APP等现代技术手段,实现信息数字化共享、服务便捷化和个性化,进而形成长阳旅游的智能管理、服务和营销的一体化运用。

按照长阳镇建设“智慧城市”的理念,“无线城市”不仅仅是让市民获得信息,更重要的是办事,把市民要办的事办好。要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充分为居民的购物、出行、学习、教育、保健等方面提供便利,为企业的运营、销售、宣传、管理等方面提供有力工具,为政府的政务公开、监督、城市管理等方面提供有益帮助。最终努力把长阳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化、现代化特征的新城示范区。

CSD理念延续升级

长阳打造“智慧城市”战略,实现跨越发展,实际上是延续了CSD(CentralShoppingDistrict,中央休闲购物区)理念的智慧,并在此基础上将CSD理念进行了创新性的升级。

为了承接未来的发展、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长阳将CSD中“S”的内涵从“Shopping”(休闲购物)逐级提升为“Social”(社区)、“Services”(服务)、“Smart”(智慧)三个层次,建立以宽带和无线技术为代表的全国第一个城镇级的“无线”平台,通过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两大重点新领域,打造集“智慧政务”、“智慧产业”、“智慧民生”于一体的智慧长阳。下一步,将重点构建以长阳镇政府办公区、奥特莱斯商业区、万科长阳智慧社区为代表的信息化先行建设试点,使长阳成为无线城市的标杆。

随着物联网的日益发展,同时以“中央休闲购物区”和“镇景合一”为核心的CSD建设战略下,城市建设需要更高水平的服务和管理,建设“无线城市”、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保障城市服务运行的一把“金钥匙”。

长阳镇高度重视将区域发展与北京市规划紧密对接,将把“无线城市”建设作为长阳实现持续发展、创新发展的有效载体,依托2G、3G、WIFI和4G技术,实现四网同时覆盖,实现互联网、物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应用。无线城市的建设将是推动CSD长阳半岛实现电子政务、改善居民生活、优化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一大利器,对原本就是商投热区的CSD长阳半岛产生了推波助澜的效应。近期,长阳镇将利用中关村长阳科技园落户的契机,在原有航天、民用核技术等科技产业的基础上,重点打造“智能产业”,承接首都核心产业,形成更为齐备的高端科技产业集群。

“智慧长阳”不仅是城市数字化、智慧化信息应用的基础,还是一个融合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信息应用平台,更显示了长阳镇政府坚持与时俱进,借助科技力量打造和谐宜居新城的决心。

蓝图规划智慧未来

“无线城市、智慧长阳”计划将由政府、运营商、企业三方合作,作为再次带动当地经济、科技、文化等综合发展的新引擎,这一模式无疑将为长阳带来跨越式的发展机会。

长阳镇政府与中国移动北京公司合作,通过GSM、TD―SCDMA、WLAN、LTE四网协同的方式,将在长阳建设26个基站机房,平均每个基站投资300万元,总投资约8000万元。截至目前,已经完成项目总体设计方案及26个基站的布局规划,已完成位于张家场和篱笆房的2座基站的建设,另有2个基站正处于建设当中,下一阶段将协调区市政、区水务局、区供电局等部门来解决其余22个基站机房建设及供电问题。

目前,包括长阳镇市政基础设施、智慧产业、电子政务、治安防控网络等在内的搭建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如今,长阳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已经确定,到2015年,初步建成以“智慧服务普及、智慧产业主导、智慧生态和谐”为主要特征的“智慧长阳”,初步实现智慧化城市管理和服务模式,信息化成为推动长阳镇再创发展新优势的主要动力,在提高政府管理服务力、提升城市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促进产业升级转型方面发挥主要作用,智慧城市应用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成为“国家智慧城市建设示范区”和“智慧北京”先导区。

  • 上一篇:科室工作总结(整理9篇)
  • 下一篇:<关于精准化营销的方案范例(1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