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财会人才培养范例(3篇)

栏目:报告范文

财会人才培养范文

本文作者:刘胜达周航董莉平杨淑媛董玲工作单位: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

ERP课程的课证融合方案

ERP课程的课证融合,即指ERP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融合,实现针对市场需求制订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使培养的学生真正满足市场的实际需要。本文提出与ERP课程相融合的职业资格认证为“全国信息化工程师———ERP应用资格认证”(以下简称“ERP资格认证”)。该认证是在工业和信息化部领导下的部级IT专业政府认证体系———全国信息化工程师项目(NCIE)中的一项职业资格认证。该认证能够说明毕业生对信息化的基于ERP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同时能够向用人单位证明毕业生已经熟练掌握用友ERP财务管理系统的实践操作,并具备利用该软件进行企业财务与管理的能力。此外,具有该证书的学生还能够进入用友公司与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交流中心人才库,进而获得全国几十万家实施了用友ERP企业的聘用机会。因此,基于该资格认证进行课证融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ERP认资格证中的“用友ERP财务管理系统应用能手认证”制订培养目标为:掌握ERP管理软件中财务管理软件部分的工作原理及实践操作,熟练完成添加用户、建立账套、启用功能模块、分配权限、登录账套、基础设置、日常业务处理、期末处理和编制输出各种报表等操作,并可以对工资、固定资产及往来账业务进行专项核算与管理,具有利用用友ERP进行会计核算与管理工作的能力。根据ERP资格认证中的“用友ERP财务管理系统应用能手认证”制订教学内容为:(1)总账管理。该课程对应的认证考试模块为总账应用能手,其预期工作岗位为出纳和会计。(2)UFO报表管理。该课程对应的认证考试模块为UFO报表应用能手,其预期工作岗位为会计。(3)工资管理。该课程对应的认证考试模块为工资管理应用能手,其预期工作岗位为薪资管理人员。(4)固定资产管理。该课程对应的认证考试模块为固定资产管理应用能手,其预期工作岗位为固定资产管理人员。(5)应收应付管理。该课程对应的认证考试模块为应收应付管理应用能手,其预期工作岗位为应收会计和应付会计。根据ERP资格认证中的“用友ERP财务管理系统应用能手认证”采用在线考试的考核方式。实行统一网络在线考试,各模块考试时间为40分钟,通过2—5个模块即可通过该认证,获得全国通用部级权威认证“ERP资格认证”的证书,并以学生考证的成绩和平时成绩的加权和作为期末考试成绩。

应用型财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网络实践教学体系

实行基于ERP资格认证的ERP课程的课证融合,根据该认证制订高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根据考证内容制订教学内容,实行考证即考试,以学生考证成绩和平时成绩的加权和为期末考试成绩,能够实现学生毕业时具有多张证书,使培养的人才能够真正满足市场的需要,进而增加毕业即就业的可能性。随着网络及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网络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因此,研究应用型财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网络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课证融合教学效果的提高。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在线练习、讨论和自我检测学习效果,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实践教学体系如下:(1)建设能够互动的动态ERP课程网络学习网站。(2)由主讲教师及实验教师上传各种教学资源,并引导学生学习。(3)由辅导员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统一登录网站,督促学生在网络第二课堂中进行学习与交流。(4)在教师的引导和辅导员的督促下,学生利用该网站进行自主学习。(5)采用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具有实验项目丰富、实验数据完整、实验形式生动、专业关联紧密和岗位划分细等特点。例如,以制造业为例,案例部门设有企业管理部、营销部、生产计划部、仓储部、采购部、财务部和人力资源部等,具体岗位角色包括总经理、行政助理、营销部经理、市场专员、销售专员、生产计划部经理、计划员、车间管理员、仓储部经理、仓管员、采购部经理、采购员、财务部经理、出纳、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人力资源部经理和人力资源助理等,学生可轮流训练各种岗位角色。(6)学生可利用网站提供的在线模拟考试进行学习效果的自我检测。(7)学生可在网上查询证书及期末考试成绩。4结束语根据提出的课证融合方案和应用型财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网络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ERP操作技能等信息化能力的培养,提高了毕业生的信息化水平。该研究可推广到其他类型高校或其他专业人才培养,其他类型高校或其他专业可以根据其特点,构建适合自身的课证融合方案,适当改变网络实践教学体系的结构和内容,即可实现基于课证融合的相应专业的信息化人才培养。

财会人才培养范文篇2

关键词:互联网+;财会教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3-0064-02

“互联网+”模式即用互联网的思维去改革、创新和发展传统行业,“互联网+”模式下的财会人才培养,既需要我们突破传统的财会思维,积极深入地探索互联网对财务工作的会计环境及会计人员的新的要求与影响,还需要我们从互联网与传统教育的结合中去突破和探索新的发展思路,用以培养当前及未来企业急需的财会人才。

一、“互联网+”模式下对财会人员的要求

在财务和会计不断与国际趋同的当下,可以预见未来的财会专业的毕业生将面临比以往更多的压力和竞争,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在这样的形势下,财会人员不仅要对财会专业知识理解透彻,还要掌握相关的交叉学科,如金融学、保险学、证券投资等专业。互联网与传统会计的结合缩小了会计核算与经济事项发生之间的时滞,使传统的事后核算模式转变为会计核算和业务发生的同步集成,尤其是可扩展性商务报告语言(XBRL)的应用,由计算机识别代替了会计信息的人工识别。这些转变都需要当今的财会人员对互联网、信息化等知识有深入的了解,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进行会计核算。

财会人员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除了要了解每年会计、税务等经济政策的变更,还要应对信息技术的更迭,迅速适应瞬息万变的“互联网+”财会模式下的协同交互。这就要求财会人员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跳出重复基础的记账工作,掌握交叉的多学科知识,才能从更宏观的角度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去,不断拓宽自己的职业道路。我们正在培养的学生,是在互联网与大数据结合的当下变革新技术与新商业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在这样的人才需求下,高校应该与时俱进,尽快调整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制订符合“互联网+”模式下的财会人才培养方案。

二、“互联网+”模式下对教学人员的要求

“互联网+”模式下的财会教学改革要从一线教师开始。第一步就是要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理念。教师作为教学改革先锋,既要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财会实操的训练。教师在传统的教授型教学以外,还要加入对话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等方式,以问题引导教学,以实践辅助教学,并且改变以往的以一张试卷定成绩的成绩检验方式,多注重期中的过程性考核,采取多重考核形式并重的绩效检验模式,如课程论文、案例分析、小型课题、实验报告等。高校教学可以采用双导师制度,如会计处理、税收筹划、经济法等实践性很强的部分,可以聘请企业相关人员以专题的形式为学生授课讲解,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三、“互联网+”模式下对教学模式的要求

在科学日益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多地与传统行业相结合,“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被学生、教师以及家长所接受。多学科之间的交叉对传统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要以市场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模式的全面更新,将以往只注重理论和成绩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过渡为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主的素质教育模式。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概括起来包括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思想品德、积极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创新创业的思维。

仅以课本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亟待改革更新,在课堂上,要打破以往由教师为中心主导教学的课堂形式,多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例如,反转课堂,以学生为主导,学生要在课下提前预习书本知识,搜集课外资料,并且反复演练,从而既巩固专业知识,同时其他如表现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能力、临场应变能力也都得到提升。慕课和微课的引入为网络教育提供了新的培养方式。这种在线课程的开放式学习过程,将不再受限于上课的时间和地点,能够重新建构学习流程,同时方便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课堂以外,还要注重课外活动基地的搭建,加强高等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尤其是财会专业,实际操作性很强,如果能经常到企业去实习,并由企业的导师实际指导,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

四、“互联网+”模式下对教学内容的要求

目前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已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面对各行各业对财会人员的需求,高校财会教学内容显得单薄而局促,财会教材中大部分涉及到的是上市公司以及制造业的财务会计处理,而非上市的中小公司的会计处理则很少涉及,因此对于大部分职业高校,学生的就业层次处于中小企业的学生,就会面临理论与实际脱节的情况。在民办高校对财会专业选择教学内容和专业组合时,也会与实际工作存在较大差距。典型的如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一些内容,由于是在国外教科书的基础上改编而来,有些与我国国情存在较大差距,并不符合企业实际经营的需要。在理论与国际趋同的同时,高校科研也应获得新的发展和进步,并能将成果切实转化为生产力,用于为社会创造价值,在此基础上才能培养出适应我国国情的及企业急需的财会人员。

五、“互联网+”模式下对高等学校的要求

慕课、微课等互联网教学模式的兴起,势必带动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学校之间的协作教学有利于教学模式的优势互补,尤其是在与国外高校的合作课程中,更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以更加广泛的国际化的视角去吸收理解知识。高等学校作为教育的载体,在信息化背景下应建设开放式的教学资源平台供师生分享,全方位将信息技术贯穿于整个教学程序中,为情境化教学和网络学习提供基础条件。

目前,我国高校的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虽然不断提高,但是高校的组织文化和内部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教师队伍的发展,因此高校更应目光长远,不局限于眼前的利益,在办学目标与文化建设方面引导教师队伍建设方向,真正做到运用互联网思维去培养学生能力和建设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KangShumin.InstructionalDesignProcessforWBI:TheProcessofMovingCoursesOnline[M].Saarbrücken:VDMPublish

ingHouseLtd,2009:4-9.

[2]王维坤,温涛.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出路――以辽宁省民办高校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4,(1):75-78.

[3]杨霞辉.关于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4,(14):440.

[4]魏向阳.面向教学目标的财会教学改革[J].财经界:学术版,2014,(12):188-190.

[5]钟秉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3,(11):71-76.

[6]李红美,陆国栋,张剑平.后MOOC时期高等学校教学新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6):58-67.

[7]谢晓妮.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财会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5,(2):218-220.

[8]于桂莉.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财会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5,(60):148-150.

[9]康淑敏.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方式变革研究[J].教育研究,2015,(6):96-102.

[10]张丹,林燕.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探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30-31.

[11]吴维娜.我国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2.

[12]田常红.互联网时代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初探[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6):67-70.

[13]陈小兰.传统财会教学模式的突破──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运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30):42-43.

财会人才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

1.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1培养目标缺乏准确定位

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不明确,主要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只强调高职院校的特殊性,只重视实践能力的训练,过分重视学生对于会计业务的操作技能,从而忽略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淡化了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影响了学生择业的广度与未来职业的发展。第二种是照搬了普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过分强调基础理论教学,一味地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高职教育的特殊性,造成学生缺乏基本操作技能,会计职业能力和职业态度的培养、形成受到阻碍,不能满足就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这会增加用人单位的再培训成本。

1.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突显出职业教育的特点,盲目地照搬普通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也没有考虑新形势下人才市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即很多高职学校的教学仍然以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为主;教学形式的核心仍是教师、课本以及课堂。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将各个学科的知识综合运用,更无法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另外,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重理论而轻技能。我国大部分职业院校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继续使用重理论而轻技能的教学模式。有一些高职院校意识到了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也相应地调整了教学计划,但终究因为条件受限而无法充分付诸实践。再有,课程设置陈旧,内容缺乏创新。会计学大致可以分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高职院校的课程基本在此基础上设置,但普遍存在交叉重复的问题。

1.3实训、实践环节基础薄弱

高职院校对学生财会技能及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是一个连续的、不断加强的过程。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却做不到这一点,一般做法是针对所开设课程进行相应的实践教学,不同课程间的实践教学缺乏连续性,不能体现整体财会的工作流程,不能使学生将所学课程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财会知识体系。这极大地制约了财会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4具有实践经验的师资严重不足

“双师型”财会专业教师是指既能够系统地传授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财会专业教师。高职院校财会专业的师资大部分是直接从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的学生,他们从学校到学校,没有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培训,缺乏在企业工作的经验,理论与实践脱节,难以对学生进行实操指导,无法胜任技能培训工作。加上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高职院校很难长期稳定地聘请到企业技术、管理人员作兼职,职教师资补充渠道存在困难,而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的机会又非常有限,有的教师并不能独立完成企业的财务核算。一些学校所谓的“双师型”教师只不过是拥有教师资格的同时,通过考试取得了中级会计师或高级会计师等资格证书。他们没有企业的实践经历,是不具有相应的职业能力的,这种教师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而且,高职院校的大多数任课教师教学任务安排很密集,他们还要完成学校规定的科研任务,根本没有时间进行实践锻炼,因此,高职院校缺乏真正的“双师型”财会专业教师,正因为如此,高职财会专业培养不出社会所需要的实践性人才。

1.5政府对高职教育不够重视

政策不到位,经费投入难以保障。据统计85.2%的高职院校主要经费来源渠道单一:34.7%的学校主要依赖学费,30.7%的学校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拨款,16.8%的学校主要依靠自筹,2%的学校主要来源于中央政府,1%的学校主要依靠企业拨款。几乎所有高职院校在师资、实验实训条件、实习基地、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都存在困难,基本没有新的财政投入,主要靠收取学费运转,资金来源单一,缺口较大。而高职教育培养的则是应用性人才,注重实践性教学,对教学设备仿真性和先进性要求很高,资金来源不足便大大制约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

2.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对高职教育的定义模糊

有学者提出高职教育是为了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观点。但人才类型的区别只在进行宏观统计的时候有指导意义,对实践上人才的具体培养并没有现实指导意义。所谓应用型和研究型之间无客观的划分标准。在“创新”成为推进社会发展主旋律的情况下,创新的基础是技术的积累,技术的积累必然要求技术的大量应用,应用和研究在各个层次上都是交织在一起的。对个人而言,根据社会发展形势,转换职业是大势所趋,尤其在我国,采取双向自主选择的就业模式,大部分学生所从事的职业与在校专业之间出现不一致很正常,且随着社会快速发展,职业的内容不断变化,在未来发展不确定的情形下,期望在高职这个学校教育阶段就将学生的职业发展进行定型,既不现实更不可能。

2.2对政府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推动和引导作用认识不清

我国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推动和引导体现在财政投入上。为提高社会对职教的接受程度,有学者提出就业准入制度的建议。但高职教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如果总靠政府不断投入作为发展动力,那么随着规模的扩大,势必导致政府投入不断增加,长此以往,就变成政府的财政包袱。另外就业准入的行政干预,与采取各种手段提高就业率的社会需求和政府宏观政策不相符,违背劳动力就业的市场规律。利用行政手段,采取拔苗助长方式片面加强职业教育,加大政府工作量,很难得到企业支持。

2.3从事高职教育的人才缺乏

  • 上一篇:特殊儿童心理教育范例(3篇)
  • 下一篇:<财会专业教学范例(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