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华罗庚传读后感(精选8篇)

栏目:办公写作

第8篇1

华罗庚的趣事介绍

r43y5y10级被浏览636次2013.07.29检举

一定要快!就是有什么关于数学上的幽默小故事(有在华罗庚身上发生的)

hellodingchao

采纳率:57%10级2013.07.30其实华罗庚读初中时,一度功课并不好,有时数学还考不及格。时在金坛中学任教的华罗庚的数学老师,我国著名教育家、翻译家王维克(1900年出生,金坛人)发现华罗庚虽贪玩,但思维敏捷,数学习题往往改了又改,解题方法十分独特别致。一次,金坛中学的老师感叹学校“差生”多,没有“人才”时,王维克道:“不见得吧,依我看,华罗庚同学就是一个!”“华罗庚?”一位老师笑道:“你看看他那两个像蟹爬的字吧,他能算个„人才‟吗?”王维克有些激动地说:“当然,他成为大书法家的希望很小,可他在数学上的才能你怎么能从他的字上看出来呢?要知道金子被埋在沙里的时候,粗看起来和沙子并没有什么两样,我们当教书匠的一双眼睛,最需要有沙里淘金的本领,否则就会埋没人才啊!”1930年春,他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当时在清华大学数学系任主任的熊庆来教授看到后,即多方打听并推荐他到清华大学数学系当图书馆助理员。1931年秋冬之交,华罗庚进了清华园。

1927年华罗庚回到了家乡,帮助父亲在小杂货铺里干活、记帐,同时努力钻研数学。那时,华罗庚站在柜台前,顾客来了就帮助父亲作生意,打算盘,记帐,顾客一走就又埋头看书演算起数学题来。有时入了迷,竟忘了接待顾客,甚至把算题的结果当作顾客应付的货款,使顾客吓一跳。因为经常发生类似莫名其妙的事情,时间久了,街坊邻居都传为笑谈,大家给他起个绰号,叫“罗呆子”。每逢遇到怠慢顾客的事情发生,他的父亲又气又急,说他念“天书”念呆了,要强行把书烧掉。争执发生时,他总是死死地抱着书不放。后来,回忆起这段生活,他辛酸地说:“那正是我应当受教育的年月,但一个„穷‟字剥夺了我的梦想:在西北风口上,擦着清水鼻涕,一双草鞋一支烟,一卷灯草一根针地为了活命而挣扎,”[

华罗庚的故事

Mercurialug10级被浏览9940次2013.09.06检举

deityofhair

采纳率:45%10级2013.09.07华罗庚勤奋成才小时候,华罗庚家境贫寒,初中未毕业便辍学在家,辍学之后,他对数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而且也懂得用功读书,他从一本《大代数》,一本《解析几何》及一本50页从老师那儿摘抄来的《微积分》开始,勤奋自学,踏上了通往数学大师的路。华罗庚辍学期间,帮父亲打理小店铺。为了抽出时间学习,他经常早起。隔壁邻居早起磨豆腐的时候,华罗庚已经点着油灯在看书了。伏天的晚上,他很少到外面去乘凉,而是在蚊子嗡嗡叫的小店里学习。严冬,他常常把砚台放在脚炉上,一边磨墨一边用毛笔蘸着墨汁做习题。每逢年节,华罗庚也不去亲戚家里串门,埋头在家里读书。白天,华罗庚就帮助他的父亲在小杂货店里干活与站柜台。顾客来了,帮助他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顾客走了,就又埋头看书或演算习题。有时入了迷,竟然忘记了接待顾客。时间久了,父亲很生气,干脆把华罗庚演算的一大堆草稿纸拿来就撕,撕完扔到大街上。有时甚至把他的算草纸往火炉里扔。每逢遇到这种时候,华罗庚总是拼命的抱住他视之如命的算草纸,不让他的父亲烧掉。华罗庚的志气与行径,几乎没有人能够理解。华罗庚和全世界无数的杰出人才一样,困难愈多,克服困难的决心也愈坚。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与阻力。不断前进,这倒反而锻炼了他。没有时间,养成了他早起,善于利用零碎时间,善于心算的习惯。没有书,养成了他勤于动手,勤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他的晚年。

华罗庚的故事读后感怎么写!急急急!

NBA对CBA10级被浏览369次2013.02.27检举

故事讲的是华罗庚是一位靠自学成才的世界一流的数学家。他仅有初中文凭,因一篇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得到数学家熊庆来的赏识,从此华罗庚北上清华园,开始了他的数学生涯。1936年,经熊庆来教授推荐,华罗庚前往英国,留学剑桥。20世纪声名显赫的数学家哈代,早就听说华罗庚很有才气,他说:“你可以在两年之内获得博士学位。”可是华罗庚却说:“我不想获得博士学位,我只要求做一个访问者。”“我来剑桥是求学问的,不是为了学位。”两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垒素数论,并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哥德巴赫问题发表18篇论文,得出了着名的“华氏定里”,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数学家出众的智慧与能力。1946年,华罗庚应邀去美国讲学,并被伊利诺大学高薪聘为终身教授,他的家属也随同到美国定居,有洋房和汽车,生活十分优裕。当时,不少人认为华罗庚是不会回来了。新中国的诞生,牵动着热爱祖国的华罗庚的心。1950年,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回到了祖国,而且还给留美的中国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动员大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在信中坦露出了一颗爱中华的赤子之心:“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虽然数学没有国界,但数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华罗庚从海外归来,受到党和人民的热烈欢迎,他回到清华园,被委任为数学系主任,不久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从此,开是了他数学研究真正的黄金时期。他不但连续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突出成绩,同时满腔热情地关心、培养了一大批数学人才。为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为应用数学研究、试验和推广,他倾注了大量心血。据不完全统计,数十年间,华罗庚共发表了152篇重要的数学论文,出版了9部数学着作、11本数学科普着作。他还被选为科学院的国外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家的院士。从初中业到人民数学家,华罗庚走过了一条曲折而辉煌的人生道路,为祖国争得了极大的荣誉。文章给你们了,帮我谢谢吧,,一篇文章那么长!六年级水平!500字!thank你们verymuch!

三无农民1

采纳率:50%10级2013.02.28华罗庚故事成功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幸运的事,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成功。成功不是路边的小石子随处可捡,也不是田间的小草随意可觅。要成功,需要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在这期间是要经过许多挫折的。1930年的一天,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坐在办公室里看一本《科学》杂志。看着看着,不禁拍案叫绝:“这个华罗庚是哪国留学生?”周围的人摇摇头,“他是在哪个大学教书的?”人们面面相觑。最后还是一位江苏籍的教员想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地说:“我弟弟有个同乡叫华罗庚,他哪里教过什么大学啊!他只念过初中,听说是在金坛中学当事务员。”熊庆来惊奇不已,一个初中毕业的人,能写出这样高深的数学论文,必是奇才。他当即做出决定,将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来。从此,华罗庚就成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助理员。在这里,他如鱼得水,每天都游弋在数学的海洋里,只给自己留下

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说起来让人很难相信,华罗庚甚至养成了熄灯之后,也能看书的习惯。他当然没有什么特异功能,只是头脑中一种逻辑思维活动。他在灯下拿来一本书,看着题目思考一会儿,然后熄灯躺在床上,闭目静思,开始在头脑中做题。碰到难处,再翻身下床,打开书看一会儿。就这样,一本需要十天半个月才能看完的书,他一夜两夜就看完了。华罗庚被人们看成是不寻常的助理员。第二年,他的论文开始在国外著名的数学杂志陆续发表。清华大学破了先例,决定把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提升为助教。几年之后,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可是他不愿读博士学位,只求做个访问学者。因为做访问学者可以冲破束缚,同时攻读

七、八门学科。他说:“我到英国,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华罗庚没有拿到博士学位。在剑桥的两年内,他写了20篇论文。论水平,每一篇都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位。其中一篇关于“塔内问题”的研究,他提出的理论被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华罗庚曾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的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才能登上高峰觅得仙草;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深入水底觅得骊珠。”科学上的每一个真理都是在经历无数次的挫折、失败之后才得出的。我们要正视挫折,正确对待挫折,只有这样,才能让挫折变成我们走向成功的阶梯。华罗庚以一种热爱科学,勤奋学习,不求名利的精神,献身于他所热爱的数学研究事业。他抛弃了世人所追求的金钱、名利、地位。最终,他的事业成功了。华罗庚把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华罗庚把数学应用到工农业生产上,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挫折可以战胜,挫折孕育着成功,而前提是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当具备了这些条件之后,挫折就会被你踩在脚下,明天就是拨开浮云见丽日之时。

华罗庚的小故事

E4ajsgmke810级被浏览1367次2013.02.22检举

华罗庚學習的小故事小故事小故事小故事!!!!

usc9573qjd

采纳率:48%10级2013.02.22也许会有人这样认为,华罗庚小时候肯定就是数学尖子,其实不然,他幼时时反应并不敏捷,村镇上有人叫他“呆罗罗”。他6岁时上了本镇的小学,12岁入县立初中。初二前算(数)学成绩并不出色,还得过“不合格”。他成名后,有人问起这事,他坦诚地作了自我批评:“我小时候是很贪玩的,常常逃学去看社戏。”数学成绩不好引起华罗庚的警觉,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赶上去。于是,一有空他就抱着数学课本看,寻找数学题来做,渐渐地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有一天,数学老师李月波把课讲完,亮出了一道趣味题让大家去做。题目是:“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当其他同学还在冥思苦想时,华罗庚却很快举手回答:“23!”李老师颇为惊讶,走过来询问:“你看过《孙子算经》,它是中国的„剩余定理‟,传到西方后被称做„孙子定理‟”。老师又问:“是你自己算的,那你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华罗庚不紧不慢地陈述了他的思考演算过程:“我是这样想的:这个数三三数之剩二,七七数之剩二,这道题的答案可能就是3×7+2,我又一算,23用5除之正好余3,所以23就是所求的数了!”老师兴奋地告诉同学们:“华罗庚同学的答案是正确的,演算的思路也是完全正确的。”从此,全班同学对华罗庚刮目相看了。华罗庚的数学智慧,让老师大为惊喜。老师的鼓励又使得华罗庚兴趣大增,在数学上加倍用功,于是,数学成绩便突突地往上冲。

华罗庚的小故事

jimer110级被浏览31次2014.06.30检举

急用!!我是做画报如果可以教教我怎么做画报。画报报题目是{我的偶像华罗庚}

hcrmba

采纳率:41%2级2014.07.01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青年时代因病导致伤残,历尽坎坷,几乎陷入绝境。中学毕业后,他因交不起学费被迫失学。回到家乡,一面帮父亲干活,一面继续顽强地读书自学。不久,又身染伤寒,病势垂危。在床上躺了半年之后,病虽然痊愈,却留下了终身的残疾———左腿的关节变形,瘸了。当时,他只有19岁,在那迷茫、困惑,近似绝望的日子里,他想起了双腿后著兵法的孙膑。“古人尚能身残志不残,我才只有19岁,更没理由自暴自弃,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青年华罗庚就是这样顽强地和命运抗争。白天,他拖着病腿,忍着关节剧烈的疼痛,拄着拐杖一颠一颠地干活,晚上,他油灯下自学到深夜。1930年,他的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这篇论文惊动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以后,清华大学聘请华罗庚当了助理员。在名家云集的清华园,华罗庚一边做助理员的工作,一边在数学系旁听,还用四年时间自学了英文、德文、法文、发表了十篇论文。他25岁时,已是蜚声国际的青年学者了。

华罗庚的数学作业,经常有涂改的痕迹,很不整洁,老师开始时非常不满意。后来经过仔细辨别,老师发现华罗庚是在不断改进和简化自己的解题方法。

华罗庚在中学读书时,曾对传统的珠算方法进行了认真思考。他经过分析认为:珠算的加减法难以再简化,但乘法还可以简化。乘法传统打法是“留头法”或“留尾法”,即先将乘法打上算盘,再用被乘数去乘;每用乘数的一位数乘被乘数,则在乘数中将该位数去掉;将乘数用完了,即得最后答案。华罗庚觉得:何不干脆将每次乘出的答数逐次加到算盘上去呢?这样就省掉了乘数打上算盘的时间例如:28×6,先在算盘上打上2×6=12,再退一位,加上8×6=48,立即得168,只用两步就能得出结果。对于除法,也可以同样化为逐步相减来做节省的时间就更多的。

凭着这一点改进,再加上他擅长心算,华罗庚在当时上海的珠算比赛中获得了冠军。

华罗庚不仅对数学肯动脑筋,对语文也很用心。有一次,老师把自己收藏的文学大师胡适的书分给学生,让每人看完后写一篇读后感。华罗庚分得的是《尝试集》,书中流露出作者提倡白话文的得意,认为自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于是在扉页上写了一首《序诗》:“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这话未必是。我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

华罗庚在读后感中,并未表达出老师所期望的对胡适的赞美之词,而是尖锐地指出:胡适的这首诗概念混乱,第一句中的“尝试”与第四句中的“尝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第一句中的“尝试”是指初次尝试,当然一试就成功是比较罕见的;第四句中的“尝试”则是指经过多次尝试或失败之后的一次成功尝试,所以它们具有不同的含意。单独来看两个“尝试”都是有道理的,但胡适将二者放在一起,则是拿自己的概念随意否定别人(陆放翁)的概念,真是岂有此理!他说:“胡适序诗逻辑混乱,不堪卒读。”

虽然语文老师当时十分不悦,但20年后还是对已成名的华罗庚说:“我早就看了你的文章不落窠臼。”

华罗庚正是由于勤思考,爱创新,不迷信权威,才最终靠刻苦自学成为一名大数学家的检举1930年的一天,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坐在办公室里看一本《科学》杂志。看着看着,不禁拍案叫绝:“这个华罗庚是哪国留学生?”周围的人摇摇头,“他是在哪个大学教书的?”人们面面相觑。最后还是一位江苏籍的教员想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地说:“我弟弟有个同乡叫华罗庚,他哪里教过什么大学啊!他只念过初中,听说是在金坛中学当事务员。”

熊庆来惊奇不已,一个初中毕业的人,能写出这样高深的数学论文,必是奇才。他当即做出决定,将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来。

从此,华罗庚就成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助理员。在这里,他如鱼得水,每天都游弋在数学的海洋里,只给自己留下

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说起来让人很难相信,华罗庚甚至养成了熄灯之后,也能看书的习惯。他当然没有什么特异功能,只是头脑中一种逻辑思维活动。他在灯下拿来一本书,看着题目思考一会儿,然后熄灯躺在床上,闭目静思,开始在头脑中做题。碰到难处,再翻身下床,打开书看一会儿。就这样,一本需要十天半个月才能看完的书,他一夜两夜就看完了。华罗庚被人们看成是不寻常的助理员。

第二年,他的论文开始在国外著名的数学杂志陆续发表。清华大学破了先例,决定把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提升为助教。

几年之后,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可是他不愿读博士学位,只求做个访问学者。因为做访问学者可以冲破束缚,同时攻读

七、八门学科。他说:“我到英国,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

华罗庚没有拿到博士学位。在剑桥的两年内,他写了20篇论文。论水平,每一篇都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位。其中一篇关于“塔内问题”的研究,他提出的理论被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

华罗庚以一种热爱科学,勤奋学习,不求名利的精神,献身于他所热爱的数学研究事业。他抛弃了世人所追求的金钱、名利、地位。最终,他的事业成功了。

华罗庚出生于江苏省,从小喜欢数学,而且非常聪明。1930年,19岁的华罗庚到清华大学读书。华罗庚在清华四年中,在熊庆来教授的指导下,刻苦学习,一连发表了十几篇论文,后来又被派到英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他对数论有很深的研究,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他特别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走遍了20多个省、市、自治区,动员群众把优选法用于农业生产。

记者在一次采访时问他:“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他不加思索地回答:“工作到最后一天。”他的确为科学辛劳工作的最后一天,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华罗庚故事读后感

传读后感

华罗庚名言

袁世凯传读后感

梵高传读后感

第3篇2

“读后感”

“天才”不是一下子做出来的。华罗庚他既是一位天才,也有了不断的努力才成为伟大的数学家。

华罗庚的人生并不平坦。他父亲40岁才生下他。他从小贪玩、好动,两条腿比头脑更灵活。但是他的成绩却不好。所以常常挨给妈妈骂。

初中二年级,他开始用功了。特别在数学课上现出数学的才能。级任老师是他的数学天才的第一发现者。

二十年代中期军阀混战,他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才学了一年半因为这个混战没办法听断功课,代替父亲背起生活的纤绳。但是他还是从曼学习的渴望。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初中时的那位老师手里借来几本数学书箱。父亲看见儿子这些书反而给他大发脾气。

他18岁的时候有了两个喜事。一个是他初中时的那位老师当上校长了。那位校长的帮助他可以就业了。还有另一个喜事他结了婚。

他做工作虽然很小的单位但做得很认真。校长看见他这样勤奋,聘请他担任补习班的校员。岂料好景不长,有人认为不满校长的行动。就打击了校长。这可怜的校长后来长忿然辞职。

打击接着打击这年全县流行瘟疫。他躺了六个月才起来。他的命运很崎岖。它变成一个残疾。他的下身一辈子恢复起来了。

他是一个坚强的人。久病之后,他克服行动的不便,继续去学校工作。肉体上的残疾会给人造成心理上的受伤,但是也能激起一个人不甘沉沦的热忱。

他只想获得一门学问。他每天傍晚小店关门上板以后坐在昏黄如豆的油灯下一直研究数学。他看过的书越来越多,消化机能一天比一天亢进。

1930年,上海《科学》杂志上刊登了他的一篇文章。北京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请看了他的文章叫他来清华大学。清华并没热烈拥抱华罗庚。他要求熊庆把高等数学分析。天天只睡了五六个小时只用一年半的时间久攻下数学专业全部课程。他一次寄出去三篇论文,都在国外的刊物上发表了。这对清华大学记录了荣光的时刻。

从这看来,华罗庚是很坚强的人也是愚直的人。虽然有精神上的打击,社会上的打击,但是有这样性格会克服了所有的打击。人们都一样,如果碰到打击有人会逃避,有人会藏躲。我也是同样的人。有了困难现象逃走的办法,没有想过克服的办法。因为知道这克服的时间斌不容易,也有可能要很长时间。

很多人都怕这样的过程,就不容易面对打击。不过华罗庚在所有的打击面前振振有词地解决了。

在生活当中见面了各种各样的人。但我从来没看到像华罗庚一样拘泥的人。对一个方面不断的热忱和坚持连贫穷也挡不住他的拘泥的性格。这样性格会留下在历史上一篇的故事。

我可能永远赶不上华罗庚。但是我通过华罗庚学了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我是一个胆小鬼。发生了麻烦的是急于逃亡也可能找借口。看这篇华罗庚的日记可以学习了固执的热忱。灾顶之灾的情况也毅然接受的华罗庚!这样的态度就是我要学习的部分。我只看前面不看后面,不知道我多么幸福。总是觉得不满自己的情况,总是追一个梦想。

但是我从今天可以改变不管别人说什么只有自己坚固的心才会提高自己,有了热忱会找正道。

第5篇3

《华罗庚》读后感

成功需要什么条件?成功是什么?对我来说成功是一朵奇异的花要用辛勤的汗水浇灌才能开得绚烂。

我清醒的回想成功为什么对一些人来说是唾手可及的事,而有些人穷其一生也难以到达。

如何才能成功?近日在语文教材上看到的关于华罗庚的一篇文章,感触良多。

怎么才能成为一代数学名师呢?原因在文章中不难看出。

华罗庚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读完初中就因承担不起学费被迫辍学,可是热爱数学的她他并没有放弃学习,而是更加刻苦自学,在他身上体现的是什么情呢?勤!华罗庚曾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或许我们的天分不如他人,但只要持之以恒终究会有所进步,有所超越。

要想获得成功不仅要多学,还要多请教,多实干。

少年华罗庚在金坛中学读书时一度被老师同学称赞为天才,但他并不骄傲自满,他一直以一个普通的求学者自认,尽管后来他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大数学家。

如果说有天赋是成功的要素,那么又怎么会有伤仲永及江郎才尽之说?所以我认为成功的要素不仅仅包含天份。

正如华罗庚所说的埋头苦干是第一啊!恒久的耐心决定一切,在华罗庚一生的岁月中,几乎都在学习研究。

可真应了那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

现在的我们没有求学的艰难,我们有家里人疼爱,老师循循善诱着知识的大门在向我们敞开,成功的钥匙就挂在眼前去不去叩响那成功的大门,全凭你的意愿。

读华罗庚我深深地明白成功并不可以轻易获得,看到别人走向成功的时候你心里会觉得太轻易就完成功了,但须知没有成功是来之容易的,有多少人能了解到他们背后所付出的努力与坚持?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天才!这是我深刻的感受!成功就是一朵花美丽的花,只要用辛勤的汗水浇灌,才会开出最美的花。

第1篇4

华罗庚读后感

数学读后感

这个寒假,我在拜年的余暇中读了《华罗庚》这一本书。华罗庚(1910-1985)中国现代数学家,是新中国数学研究事业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数学家之一。华罗庚教授大胆质疑的精神,令人敬佩不已。

当时,华罗庚只是一个杂货店的店主,可是他却不怕他人讥笑,敢于怀疑数学权威苏家驹的理论,并大胆否定其错误论断,实在是难能可贵。这种善疑精神正是他打开数学王国的金钥匙。

中学毕业后,华罗庚由于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在家。在失学的日子里,嗜书如命的华罗庚依旧捧着那本书,贪婪地、如饥似渴地读着,遇到不懂的题目,他就冥思苦想,直到破解难题为止。看到这儿,我想:学习机会对华罗庚来说是多么来之不易啊!可对我们呢?书对我们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可对华罗庚来说简直是一个奢侈的夙愿。我们与华罗庚比起来,真是相差十万八千里,可是,为什么他能人穷志不穷,我们却人富志不富呢?我沉思了许久,终于得出了结论,我发自肺腑地想对广大的同学说一声:“学习是为自己学的,你们问心无愧吗?”

华罗庚得了一次病,留下了后遗症,一只脚残废了,但他一

第1页点都不自卑,自学成才。他深入研究,提出了苏家驹的代数五次方程解法是不能成立的,反而惹了他的老师赵老师生气,可他坚持正确的意见,最终被清华大学录取了,成为了举世闻名的数学家。1936年,经熊庆来教授推荐,华罗庚前往英国,留学剑桥。20世纪声名显赫的数学家哈代,早就听说华罗庚很有才气,他说:“你可以在两年之内获得博士学位。”可是华罗庚却说:“我不想获得博士学位,我只要求做一个访问者。”“我来剑桥是求学问的,不是为了学位。”两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垒素数论,并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哥德巴赫问题发表18篇论文,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数学家出众的智慧与能力。据不完全统计,数十年间,华罗庚共发表了152篇重要的数学论文,出版了9部数学著作、11本数学科普著作。他还被选为科学院的国外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家的院士。

第2页

第4篇5

《华罗庚》读后感

西宁市晓泉小学

六年级(5)班

陈文婷

华罗庚读后感

成功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幸运的事,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成功。成功不是路边的小石子随处可捡,也不是田间的小草随意可觅。要成功,需要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在这期间是要经过许多挫折的。

1930年的一天,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坐在办公室里看一本《科学》杂志。看着看着,不禁拍案叫绝:“这个华罗庚是哪国留学生?”周围的人摇摇头,“他是在哪个大学教书的?”人们面面相觑。最后还是一位江苏籍的教员想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地说:“我弟弟有个同乡叫华罗庚,他哪里教过什么大学啊!他只念过初中,听说是在金坛中学当事务员。”

熊庆来惊奇不已,一个初中毕业的人,能写出这样高深的数学论文,必是奇才。他当即做出决定,将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来。从此,华罗庚就成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助理员。在这里,他如鱼得水,每天都游弋在数学的海洋里,只给自己留下

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说起来让人很难相信,华罗庚甚至养成了熄灯之后,也能看书的习惯。他当然没有什么特异功能,只是头脑中一种逻辑思维活动。他在灯下拿来一本书,看着题目思考一会儿,然后熄灯躺在床上,闭目静思,开始在头脑中做题。碰到难处,再翻身下床,打开书看一会儿。就这样,一本需要十天半个月才能看完的书,他一夜两夜就看完了。华罗庚被人们看成是不寻常的助理员。第二年,他的论文开始在国外著名的数学杂志陆续发表。清华大学破了先例,决定把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提升为助教。几年之后,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可是他不愿读博士学位,只求做个访问学者。因为做访问学者可以冲破束缚,同时攻读

七、八门学科。他说:“我到英国,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

华罗庚没有拿到博士学位。在剑桥的两年内,他写了20篇论文。论水平,每一篇都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位。其中一篇关于“塔内问题”的研究,他提出的理论被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

华罗庚曾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的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才能登上高峰觅得仙草;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深入水底觅得骊珠。科学上的每一个真理都是在经历无数次的挫折、失败之后才得出的。我们要正视挫折,正确对待挫折,只有这样,才能让挫折变成我们走向成功的阶梯。”

看了华罗庚的故事后,我觉得华罗庚有一种热爱科学,勤奋学习,不求名利,献身于他所热爱的数学研究事业的精神。他抛弃了世人所追求的金钱、名利、地位。我觉得我们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和他的这种脱俗的境界。

最后我想说挫折可以战胜,挫折孕育着成功,而前提是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当具备了这些条件之后,挫折就会被你踩在脚下,明天就是拨开浮云见丽日之时。

《华罗庚读后感》

第6篇6

读《华罗庚传》有感

——宝剑锋从磨砺出

进入数学专业学习已经快3年了,对于很多数学名家还不是很了解,趁着这个机会好好地读了读顾迈南先生撰写的《华罗庚传》,了解到很多华罗庚先生鲜为人知的事迹和他伟大成就背后的辛勤付出,也深深地被这些所震撼。

华罗庚先生出生于1910年11月12日,是他的父亲华老祥的第二个孩子,也是唯一的一个儿子。随着一声洪亮的哭声响起,放佛就在跟人们宣告:一颗将要在数学的天空闪耀半个多世纪的、光彩夺目的巨星,就要从这间小小的陋室里升起来了。

有时候千里马的确也需要一个好的伯乐,其实在华罗庚先生年少的时候十分顽皮,字又写的不好,语文老师很不喜欢他。知道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华先生仿佛是埋没在沙石中的一块珍宝,刹那间闪现出耀眼的光芒,也正是这闪耀出来的光芒让华先生被两位独具慧眼的“伯乐”——当时金坛中学的数学教员王维克和启蒙老师王月波发现了。王维克老师发现华罗庚的字虽然写的歪歪扭扭的很不整齐,但是那些涂涂改改的墨团恰好就是反映出他在解题过程中是如何让渐入佳境的。他认为操场上的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成为各式各样的人才,不能因为华罗庚写字不整齐就否定他,也千万不可把松苗当做蓬蒿。也正是因为这位老师的细心观察才发现了学生的能力和天赋,又或者可以说是老师的细心铸就了一位数学家的未来。

当然华罗庚的一生不是平坦的,他生平一共遇到过三次劫难。第一次发生在他的少年时代,因为他看书经常入迷,所以误了家里的事,华罗庚的父亲就打算把华罗庚的书全烧了,幸得华罗庚的母亲出面相劝,才没使华罗庚失去自学的机会。第二、三次的劫难分别发生在解放战争和十年**时期,华罗庚在这两次劫难中险些丧命。

我印象很深刻的还是他那种一心求学的精神。在他正当受教育的年纪,一个“穷”字,剥夺了他的梦想。由于家里交不起学费,华罗庚无奈之下不得不退学回乡,也失去了大学进修的机会。然而他不甘平庸地度过这一辈子,他开始顽强的自学生涯,凭着自己的摸索一步步地把学习当做进步的阶梯,即使他的父亲一直反对他看“天书”,打算烧了他所有的书,他也从来没有动摇过。从他身上我真的看到那种知识就是力量的坚持不懈的精神。我们很多大学生,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学校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环境,图书馆有那么多的学习资源,还有网络这个庞大的学习系统。可是我发现现在学校里,图书馆最拥挤的时刻是期末考试前的一个月,而平时的时候冷清的很。即使平日里有同学在自习室看书也无不例外的是为了考证或者各种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而准备。我们有时候真该好好看看这些名人的故事,好好反省自己,是不是真的对得起自己大学生的这个身份?

而华罗庚是一面在自己家的小店里干活,一面刻苦的顽强地向命运挑战。在无数次的失败、无数次的失眠里他看到只要是用功,就可以看到希望。“独立思考,锲而不舍”成了他的座右铭。

终于通过他自己的努力还有王维克老师等的帮助之下,华罗庚离自己的梦想又近了一步。一九二九年,他在金坛中学任庶务会计,开始在上海《科学》杂志发表论文。他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受到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的重视。熊教授慧眼识英雄,在他的推荐之下,华罗庚一九三一年到清华大学工作,这也成就了科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他只用了八年的时间,从管理员、助教、讲师进而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深造,一九三八年受聘任昆明西南联大教授。在极为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他白天教学,晚上在菜油灯下孜孜不倦地从事研究工作,写下了名著《堆垒素论》。但在国民党统治下,这一名著无法出版,只好送到国外出版,直到解放以后才以中文版在我国正式发行。一九四六年秋,迫于白色恐怖,他出走美国,先后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

一九五零年,华罗庚同志响应祖国召唤,毅然从美国回到北京,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学部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会长等职。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特别是数学研究事业之中。

华罗庚先生的一生经历过很多很多的磨难,正如诗句说的那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自强不息的一生中贯穿着他对祖国的热爱,对科学的不懈追求,尤其是使数学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的一片热忱。他一生的历程中无不体现了他为了祖国为了科学,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拼搏精神。

我知道无法在这么短短的篇幅里讲述出我对华罗庚教授的敬佩之情也无法概括出教授一生的所有伟大事迹和成就,然而我相信,读过这本书的朋友都必然会对华教授产生特别独特的感情,我也相信我们一定对追随他的这种思想,尽管不能达到他的那种高度,却也可以为我们的人生添上更加绚丽的一笔色彩。

数学091班

俞丹清

第7篇7

《华罗庚》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

1、了解华罗庚了解华罗庚其人其事其品格,知晓他在数学领域里的杰出成就。

2、学习本传记灵活运用多种叙述方法来表现人物生命历程的手法,并学会分析各自的好处。过程与方法:

1、学会删繁取简,提炼关键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华罗庚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始终补语的爱国情操、献身科学的追求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学重难点:

1、学习和运用文中多种叙述方法的表达技巧。

2、学习华罗庚奋力拼搏、自学成材的精神和始终不渝的爱国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讲解法、分析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只有初中毕业文凭,却凭自学最终走上清华大学讲坛。他身负残疾,却说“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抗战期间,他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却写出经典名著《堆垒素数论》。他第一次使数学从书本走向生产实践,被广大群众誉为“人民的数学家”。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传记的传主——华罗庚。

二、作者简介:

顾迈南,他是新华社记者,著有大量科学家传记作品,比如《华罗庚传》、《丁肇中:故国情深》、《李政道》等。

三、基本解读:这篇传记作品的描述对象,就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数学家华罗庚。与《“布衣总统”孙中山》主要通过生活细节突出传主某一方面的精神特性的写法不同,这篇文章较为完整的介绍概括了传主华罗庚一生的生活经历。一个人的一生是漫长的,有许许多多的生活事实,要通过有限的文字给人物做传,就只能抓住最能凸现人物特征的某些材料,来为人物进行文字画像。同时这篇传记还有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结构上采用了明显的小标题的写法,我们在前面第一单元学习过王海桐《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它也采用了小标题的写法,那么回忆一下小标题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1)小标题写法的好处:

突出华罗庚一生学习研究的主要事件,遵循了时间顺序,很好的统领了所辖部分内容,眉清目晰,一目了然。

四、初步探究:

现在请同学们借助小标题的作用,花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来认真阅读这篇传记,同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作者首先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个故事有什么作用?明确:文章首先讲述了一个“伯乐识马”的小故事:1930年,北京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通过一篇论文看出华罗庚“真不简单”,建议“应该请他到清华来”。这个小故事具有多重意义:(1)在描写传主形象方面,这个故事表明了19岁的华罗庚非同寻常的数学才分以及他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突出了传主的基本特性。

(2)华罗庚的数学才能被熊庆来发现,命运发生转变,后来他自己也成为新的“伯乐”,发现和扶持了陈景润等年轻学者,这个故事为后文埋下伏笔。

(3)在时间叙述上,从华罗庚“出名”时起笔,是一个倒叙,并由此引出他“他已经走过了相当坎坷的生活道路”。这样的开头,避免了平铺直叙和波澜不兴。

2、完成课后的36页的表格。这篇传记内容上有点长,所以同学们在完成表格的时候要学会删繁取简,抓住关键信息。

五、分步探究:

刚刚同学们已经简要理清了文章的大致内容,接下来我们具体来看看每一个小标题它主要突出表现了华罗庚的哪些重要人物特征。艰难自学的青年时代

思考:在这部分中,文中讲述了哪几个小故事?表现了怎样的华罗庚?明确:“物不知其数”算题,“罗呆子”的绰号,可怕的伤寒症等故事,以此来展现华罗庚青少年时期的数学天分、艰苦自学的情形以及选择数学为人生目标的过程。(其中,华罗庚选择数学当作自己人生目标的故事特别令人感慨。年青的华罗庚染上了瘟疫,病好之后,却落下了终身残疾。“我选中数学,是因为它只需要一支笔、一张纸——道具简单。”华罗庚作出了最适合自己的生命选择,心无旁骛,专攻数学,有效地利用和发挥了自己的才分。祸福相倚,华罗庚的生命又一次应验了中国古语。)

《研究数论得出华氏定理》和《致力于中国的数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两部分

思考:

1、这两部分主要以时间顺序为线索,一面简要的描述华罗庚的生活变迁,一面用大量具体翔实的资料,说明华罗庚的数学研究成就,凸现了华罗庚作为一个数学科学家的伟大之处。简要概括他在数学研究上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明确:(1)研究堆垒素数论。堆垒素数论涉及到把整数分解成某些别的整数的和,华林问题、哥德巴赫问题等都是这个学科中的著名问题,华罗庚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的研究成果将他的欧洲同事的工作包罗殆尽,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1941年,他完成了第一部著作《堆垒素数论》的手稿,1946年由苏联科学院出版。其中有些结果,现在还被认为是经典的。(2)多复变函数论的研究,特别是典型域方面的研究,是华罗庚对数学的突出贡献之一,他的《数论引论》受到高度评价。(关于华罗庚的数学成就本身,不必花太多的课堂时间进行讲述,但是,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来,有利于梳理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结构,也可以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2、在描写华罗庚作为一个杰出的数学家的同时,文章还特别写到了他的爱国情怀。对于华罗庚爱国情怀的表现,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

明确:(1)、国家受辱的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任教的华罗庚对“金瓯半缺时”的国破家亡现状和“狐虎满街走,鹰鸇铺地飞”现实的愤慨和忧虑。(2)、新中国成立,华罗庚放弃美国大学终身教授的职务,带领全家回国,他说,为了国家民族、为了为人民服务、为了个人出路,“我们应当回去”。(3)数学下乡。1958年以后,华罗庚开始研究把优选法和运筹学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六、合作探究。

从文章当中选取一个你印象深刻的文段进行简要分析,从中你可以发现一个怎样的华罗庚。(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老师适当引导和总结)

七、分析本文写作特色。

第一,最重要的特色是多种叙述手法相结合(顺叙,倒叙,插叙等)第一,以时间流变为线索,勾勒传主的基本生命历程,概括性地描绘出较为完整的华罗庚形象。(文章涉猎传主的事实虽多,但这些内容全部编制在时间的年轮中,组合在华罗庚生命的转变中,所以,文章的脉络仍然非常清晰,材料多而不乱。这种写法,是传记文最常用、同时也可以非常灵活变化着来运用的一种写作形式。)第三,这篇文章嵌入了多首华罗庚的诗词,使得这篇科学家的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来。(文章主要选择了华罗庚的四首诗,第一首是写在《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的扉页上,既表明了华罗庚对于中国古代算数的天才般的理解和发挥运用,又说明了华罗庚特别强调勤奋:“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苦一分才。”第二首诗表现了华罗庚在抗战时期国破家亡时代的思想情绪。第三首诗形容了华罗庚将研究室里的数学运用于工厂田间后的喜悦心情。第四首词表达了华罗庚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的兴奋情绪和对自己人生目标的规划。这些诗词,既从不同侧面烘托和丰富了传主的思想精神,表现了华罗庚作为一个数学家的文学兴趣和古文修养,又使文章具有一种古雅的韵味)

第四,作者仍然有意识的讲述了一些小故事,增加了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具有生动的可读性。

八、阅读迁移

为什么华罗庚会把自己的一生献身于数学研究事业?他在选取这一重大的人生选择时考虑了哪些因素?当我们面临人生的重大选择时,我们应该考虑些什么?

九、作业

1、抄写文中生字词

2、为华罗庚写一篇200字左右的人物简介

十、教学反思

第2篇8

《华罗庚》读后感_400字

华罗庚(1910-1985)中国现代数学家,是新中国数学研究事业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数学家之一。华罗庚教授大胆质疑的精神,令人敬佩不已。

当时,华罗庚只是一个杂货店的店主,可是他却不怕他人讥笑,敢于怀疑数学权威苏家驹的理论,并大胆否定其错误论断,实在是难能可贵。这种善疑精神正是他打开数学王国的金钥匙。华罗庚成为当代世界数学领域的一颗巨星,完全是一个惊人的奇迹。他才读初中毕业,他曾说自己只是贫穷人家的初中毕业生。华罗庚正是以他坚忍不拔、顽强不息的精神,成就了自己的追求,获取了今天的成功。

也正因为他的这种精神,深深地打动、教育和启发了人们,让我们获益良多。华罗庚因为一次高烧,他的脚瘸了,但贫困和疾病反而使他学好数学的志向更加坚定,他总是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刻苦学习,自强不息的他,还学会了英语、法语、德语和俄语,发表了多篇论文,成为中外很有名气的数学家。

华罗庚在概括他全部的治学精神时说道;“学习必须踏实,不能踏空一步。踏空一步,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踏空多步,补不胜补,就会使人上不去,就会完全泄气。”我要以这句话作为我的座右铭,努力学习,争取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 上一篇:华罗庚名言(精选8篇)
  • 下一篇:医生年度个人工作总结(优秀10篇)(精选10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