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晏列传》读后感
在管仲之后百余年,晏婴任官,为齐国三代效力官拜宰相却“食不重肉,妾不衣锦”,非常节俭,而晏子相比于管仲,二人均有治世之才,但管仲帮齐国称霸,而晏子却帮齐国治世。晏子虽位极人臣,却十分看中人才,当时晏子看见石父受困,便将其解救出来,回到家中,石父却说要绝交,因为晏子虽然知道他是贤才,却没有以礼相待,还不如不救。晏子听后将其奉为贵宾。
晏子的进谏也是很有技巧的,他从不直接的强荐,而是委婉的曲荐,从中显示出其过人的智慧,他的语言也很有特色,在不同环境下,或一针见血,或委婉,或庄重,或幽默,使我们不仅为其内在的修养,也为其做官的智慧所折服。
司马迁对于晏子有很高的评价,也是因为太史公自己的处境吧,没能遇到像晏子和鲍叔牙这样慧眼识人的贤才,自己得不到重用而感慨,难怪说,假使晏子还活着,让我帮他执鞭赶马我也是高兴的。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史记管晏列传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史记管晏列传读后感(一)
最近看了看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其中一篇《管晏列传》深受启发。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百姓)同好恶。”把齐国治理得富国强兵,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历史的经验值得借鉴,他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论述是很有意义的。一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一思想说明了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二是“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四维是指礼仪廉耻,这说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廉政建设的重要性,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三是“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说明政令要畅通无阻,政令要顺民意,百姓需要的要给予,百姓不要的要去掉,体现了注重民生。四是“贵轻重,慎权衡。”办事决策要轻重缓急,要权衡利弊,不能主观意断,盲目办事,工作要抓重点。五是“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要知道付出与得到的辨证关系,只有付出,才能得到。
晏子是三朝元老,由于他节俭力行,被齐国人民敬重。他“食不重肉,妾不衣帛。”也就是一歺不吃两样晕菜,妻妾不穿丝绸衣服。他直言不讳,谦虚谨慎。
书上记载这样一件事:晏子为齐相,坐马车出门,其车夫之妻从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门间看到丈夫赶车时很狂,意气风发,扬扬自得。车夫回到家中后,其妻要求离他而去。丈夫问她为什么离去?妻说:晏子长得不高,身为齐相,名显诸侯,看他志向和思想很深沉,也很谦虚谨慎,常有自居人下的样子。而你长得高大,却是车夫,看你赶马车的样子,自以为了不起,你这样的人是没有出息的,因此我要离你而去。
从此以后车夫谦卑退让。晏子感到奇怪,问他为何变化这么大?车夫如实说明情况。后来晏子推荐他当大夫。从这一记载中可知晏子的为人。“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即在朝做官要想着忠于职守,退休回家要多想想自己的过失,怎样才能弥补过失。司马迁对他的人品有高度评价:假如晏子还在,即使为他执鞭赶车,也是我喜欢仰慕的。
历史的经验值得借鉴。最近温家宝总理引用了“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谦以自悔,”《管晏列传》中也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史记管晏列传读后感(二)
通观全文,主要讲了管仲与鲍叔牙相交之谊、齐桓公善用管仲,共成大业之事,以及晏婴知人善用,举荐人才的行为。由此不难看出,太史公是借此文颂扬举贤荐能的美德,以抒发自己受腐刑之辱及得不到赏识之怨。
先看管仲,《管晏列传》中,不仅道出了管仲对鲍叔的感激之情,也让我们体会到了鲍叔对管仲的情谊之真:管仲贫困时,鲍叔不嫌其贫;管仲办事不利时,能看到主客观原因,并坚信管仲之才;管仲身陷囹圄时,他不仅力挽狂澜救出了管仲,还向桓公推荐管仲,自己甘居其下。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鲍叔牙可贵的不仅在于能包容管仲那些与世俗观念不符的行为,还在于能理解他,设身处地地为他着想,相信其潜能,并甘心居于其下。可以说,没有鲍叔牙,就没有管仲的伟大功业,太史公这句“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真是恰如其分。这句话不仅道出了鲍叔牙对管仲的知遇之恩,也切实表达出司马迁对管鲍之交的钦羡与向往,含蓄地抒发了自己知音难觅的切肤之痛。
如果说,鲍叔与管仲是知音,那么,齐桓公和管仲则是知遇之恩,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君臣之间的信任与相互扶持。齐桓公不计一箭之仇,重用管仲,而且对其无比信任,管仲为了治国,向桓公要求“三归”、“反坫”,桓公都一一满足,并无任何怀疑;而管仲则报之以无比的忠心,不仅能抓住时机,转危为安,还能从国家利益出发,不计个人得失。齐国有了管仲,称霸诸侯;管仲也是因为齐桓公,才成为万世敬仰的功臣。
再来看看晏婴,太史公先写了晏婴的经历:“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后面侧重描述了他知人善用、举荐人才的事。
晏婴在路上遇见了身陷缧绁的贤人越石父,晏子立马解下马,赎回了越石父,表现出其求贤若渴的心情。到家后,晏子一时疏忽,没有邀请越石父进门自己就进去了,越石父严厉斥责了晏子,认为“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螺绁之中”,甚至要和他绝交。晏子不仅没有生气,还检讨了自己,向越石父诚心谢罪。呈现出了一个胸怀宽广、礼贤下士的贤臣形象。
第二件事,更加突出了晏子的形象。晏子身相齐国、名显诸侯,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仍表现得很谦恭。他的御者却甚为自得,御者的妻子感觉悲哀要求离去,御者从妻子的告诫中幡然醒悟,变得谦逊退让,勇于责己。晏子察觉到御者的变化,在了解事情原委后,大胆地推荐他出仕,为国所用。
总的来说,太史公主要写了管仲被举荐终成大业与晏婴举荐人才两件事。怀才不遇的感叹、企羡明君的赏识才是这篇列传的主旨。司马迁因替李陵进言而被汉武帝施以腐刑,而管仲与桓公有一箭之仇,仍被桓公重用为相,相比之下,太史公是多么生不逢时,只能感叹明君难求啊;司马迁落难之时,“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视,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而越石父与晏子素昧平生,晏婴能以马赎出身处缧绁的越石父,这样一比,太史公可谓是痛到极致,莫可名状。在《管晏列传》中,司马迁以“相知”为灵魂贯串全文,突出表现朋友之间,君臣之间,贵贱之间,主仆之间的知遇之情,以表明自己生不逢时,知音难觅之痛,深刻反映了作者心灵的孤独与寂寞,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汉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不满与怨恨。这才是将管晏合写的深层原因。
史记管晏列传读后感(三)
史记这一篇写的很有意思,把管仲和晏子放一个列传里写,应该是将司马迁自己心目中最完美的臣子的结合吧。管仲自己很富有,辅佐贤君称霸,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于公于私都比较值得人称道。晏子相比要逊色些,但还是有很多特点。“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句话可以概括这篇列传了。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史记管晏列传》
孔子似乎很瞧不起管仲,认为他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违背礼制的,相比之下,管仲的那些功绩倒是次要的。看来孔子真不如齐人,齐人对此尚不以为侈呢。
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说,自己清廉与否当然重要,但绝不是绝对重要,要知道,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也就是常说的清宣宗道光帝则是一个很勤俭的皇帝,他穿补丁旧龙袍,还号召他的后宫以及臣子都穿着破旧衣衫。正是在这位勤俭皇帝在位期间,清王朝外国签订了中华民族的首份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近人蔡东藩评价道光帝,“徒齐其末,未揣其本,省衣减膳之为,治家有余,治国不足。”
两相比较,作为政治家,应该以大局为本,国政为重,不应该着意于自己的生活。
愿我们的主席、总理不穿旧羽绒服,不穿补丁衣。
愿国尊其政,常强于列国!,希望能帮助您!
读《史记·管晏列传》有感
摘要:管仲与晏婴是春秋时齐国相距一百多年的两位宰相,为齐国的兴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史记》中,太史公将二人合传,写了两人的成就以及生活中的一些琐事。此文主要探究太史公将二人合写的原因,及太史公所寄寓的感情。
关键词:管仲;晏婴;知人善用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004-01《管晏列传》记录了春秋齐国的两位著名宰相管仲和晏婴的事迹。此传分三部分:一是管仲的传记,主要记录了管鲍之交;二是晏婴的传记,主要记述其不拘一格提拔人才;三是司马迁本人对管仲与晏婴的评价。读完《管晏列传》,不禁想知道太史公将这两人合写的原因。
《史记》列传内,合传的不少,命意各不相同,将管仲与晏婴合传难道只是因为两人都是齐国的贤相吗?不尽然。
(一)表面原因:管仲与晏婴行事相类,思想相近,都为齐国强盛做出了突出贡献。
管、晏二人都是齐国的贤相,治国方略上虽有不同,但都以民为本,重视民生,尽心竭力地辅助国君治国。
管仲“以区区之齐在海滨”,流通货物,使齐国国富兵强,而且他与百姓同好恶,顺应民心民意,体现了其以民为本的思想;晏子同样重视民生,办事尽心尽力,且身体力行,崇尚节俭,任齐国宰相篇2:管晏列传读后感2《管晏列传》读后感
在管仲之后百余年,晏婴任官,为齐国三代效力官拜宰相却“食不重肉,妾不衣锦”,非常节俭,而晏子相比于管仲,二人均有治世之才,但管仲帮齐国称霸,而晏子却帮齐国治世。晏子虽位极人臣,却十分看中人才,当时晏子看见石父受困,便将其解救出来,回到家中,石父却说要绝交,因为晏子虽然知道他是贤才,却没有以礼相待,还不如不救。晏子听后将其奉为贵宾。晏子的进谏也是很有技巧的,他从不直接的强荐,而是委婉的曲荐,从中显示出其过人的智慧,他的语言也很有特色,在不同环境下,或一针见血,或委婉,或庄重,或幽默,使我们不仅为其内在的修养,也为其做官的智慧所折服。
司马迁对于晏子有很高的评价,也是因为太史公自己的处境吧,没能遇到像晏子和鲍叔牙这样慧眼识人的贤才,自己得不到重用而感慨,难怪说,假使晏子还活着,让我帮他执鞭赶马我也是高兴的。篇3:管晏列传读后感
《管晏列传》读后感一
管夷吾和晏子同为齐国效力,虽不处于同一时代,但都做出了丰功伟绩,故将两人放在同一列传。
说起管仲,不得不提的是鲍叔牙,这个自幼和管仲结交,受到管仲欺负却毫无怨言:管仲与其一起做买卖,管仲分大头,鲍叔牙知道他穷,不认为他贪;为鲍叔牙考虑事情,却将其陷入困境之中,鲍叔牙不怪他,知道时运有时好有时不好;管仲多次任官多次被逐,鲍叔牙不认为他不忠而认为他没有遇到好机遇;管仲带兵打仗输了逃回来,鲍叔牙不认为他胆小,而知道他家中有老母亲。当管仲受困,鲍叔牙荐举他做官,愿意做他下属。对此,管仲感叹:“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
管仲任官后利用齐国的地理优势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又善于因祸得福,转败为功,齐国遵从他的政策,使得齐强于其他诸侯。
鲍叔牙能够看出管仲的才能,又能对其的“过分”行为处处包含,在有好的机会时,因为管仲更有能力而让贤,可见其拥有独具慧眼的识人能力和宽容的胸怀,后人也因此不多讨论管仲的才能,而称赞鲍叔牙的识人之才。
管晏列传第二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①,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②,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③。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④。鲍叔遂进管仲⑤。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⑥,九合诸候⑦,一匡天下⑧,管仲之谋也。
①游:交游,来往。③欺:占便宜。指下文“分财利多自与。”③“已而”二句:齐襄公立,政令无常,数欺大臣,又淫于妇人,诛杀屡不当,鲍叔担心齐国将大乱。为避难,管仲、召忽奉襄公弟公子纠出奔鲁国,鲍叔奉襄公弟小白出奔莒国。④“及小白”三句:公元前686年襄公被杀。前685年,鲁国派兵保护公子纠赶回齐国争夺王位,先由管仲领兵扼守莒、齐要道,以防小白先行入齐争位。两相遭遇,管仲射中小白带钩。小白佯死,使鲁国延误了公子纠的行程。小白率先入齐,立为桓公。桓公以军拒鲁,大败鲁军。鲁国被迫杀死公子纠,召忽自杀,管仲请囚。⑤进:保举,推荐。⑥霸:称霸。⑦合:会盟。⑧匡:匡正,纠正。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①,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②,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③,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④。吾尝三战三走⑤,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⑦。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⑧,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⑨。
①尝:曾经。贾:作买卖。②穷困:困厄,窘迫。③三:泛指多次。见:被。④遭:遇,逢。⑤走:逃跑。⑥死之:为公子纠而死。⑦羞:以„„为羞。耻:以„„为耻。⑧世禄:世代享受俸禄。⑨多:推重,赞美。
管仲既任政相齐①,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②。故其称曰③:“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④。四维不张⑤,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⑥,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⑦。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⑧。
①相:出任国相。②俗:指百姓。③其称曰:他自己称述说。④上:国君。一说居上位者。服:行,施行。度:节度。或特指礼度、制度。六亲:刘向注云:“‘以家为家’,一亲也。‘以乡为乡’,二亲也。‘以国为国’,三亲也。‘以天下为天下’,四亲也。‘毋曰不同生,远者不听;毋曰不同乡,远者不行;毋曰不同国,远者不从。’‘如地如天,何私何亲’,五亲也。‘如月如日,唯君之节’,六亲也。固:安固,稳固。⑤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维,纲,即网上的总绳,此引申为纲要、原则。⑥原:通“源”,水的源头。⑦论卑:指政令平易符合下边的民情。⑧去:废除。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①,慎权衡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③,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④。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⑤。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候由是归齐⑥。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⑦。”
①轻重:用货币和谷物来调节、控制国家经济。“轻重”一语还应理解为通常意义的“轻重”,即事物的轻重缓急。②权衡:比较利弊得失。③“桓公实怒”二句:是说少姬(即蔡姬)曾荡舟戏弄桓公,制止不听,因怒,遣送回国。蔡君将其改嫁,所以桓公怒而攻蔡。④齐桓公伐楚,使管仲责之曰:“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古代祭祀,用菁茅过滤去渣。包,裹束。茅,菁茅。按:责楚包茅不入贡于周室,这是齐伐楚的借口。⑤齐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山戎(北狄)伐燕,燕告急于齐,桓公因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燕庄公送桓公进入齐境。桓公说:“非天子,诸候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于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之地与燕,并让燕君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召公,是燕国的始祖,周成王时为三公。”⑥齐桓公五年(前681),伐鲁,鲁将曹沫三战三败,鲁庄公请献遂邑求和,桓公许,与鲁会柯而盟。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持桓公于坛上,威胁桓公归还“鲁之侵地”,桓公先是被迫答应,继而“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沫。”这时,管仲劝桓公不要“弃信”于诸候,失天下之援”。于是尽“与曹沫三败所亡地于鲁”。“诸候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⑦与,给予。
管仲富拟于公室①,有三归、反坫②,齐人不以为侈③。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①拟:比拟,类似。②三归:建筑华丽的台。另有多种说法,如三姓女子;三处家庭、采邑、府库等。反坫(diàn,):堂屋两柱间放置供祭祀、宴会所有礼器和酒的土台。按“礼”,只有诸侯才能设有三归和反坫。管仲是大夫,本不该享有。然而,齐以管仲而强,故下文说“齐人不以为侈。”③侈:放纵,放肆。这里有过分的意思。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①。即相齐,食不重肉②,妾不衣帛③。其在朝,君语及之④,即危言⑤;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⑥;无道,即衡命⑦。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①力行:努力工作。重:重视。②重肉:两味肉食。③衣:穿。④语及之:问到他。⑤危言:正直地陈述己见。危,高耸貌。引申为正真。⑥顺命:服从命令去做。⑦衡命:斟酌命令的情况去做。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①。晏子出,遭之涂②,解左骖赎之③,载归。弗谢④,入闺⑤。久之,越石父请绝。宴子戄然⑥,摄衣冠谢曰⑦:“婴虽不仁,免子于厄⑧,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⑨。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⑩,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①缧绁:拘系犯人的绳子。引申为囚禁。②涂:同“途”。③骖:古代一车三马或四马,左右两旁的马叫骖。④谢:道歉。⑤闺:内室。⑥戄然:惶遽的样子。⑦摄:整理。⑧厄(é,饿):灾难。⑨诎:通“屈”,委屈。信:通“伸”,伸展,伸张。⑩感寤:感动醒悟。寤,通“悟”。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①。其夫为相御②,拥大盖③,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④。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候。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⑤,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⑥。晏子怪而问之⑦,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①御:车夫。门间:门缝。窥:暗中偷看。②御:驾车。③拥:遮、障。④去:离开。此指离婚。⑤志念:志向、抱负。⑥抑损:谦恭、退让。抑,谦下。损,退损。⑦怪:感到奇怪。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①,及《晏子春秋》②,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③。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①《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都是《管子》篇名。②《晏子春秋》:旧题春秋齐晏婴撰,实际上是后人依托并采缀晏子言行而作。③次:编次、编列。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①。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②:“将顺其美③,匡救其恶④,故上下能相亲也⑤。”岂管仲之谓乎?
①小之:认为他器量狭小。《论语·八佾》有“管仲之器小哉”的话。②语引自《孝经·事君》。③将顺:顺势助成。④匡救:纠正、挽救。⑤上下:指君臣百姓。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①,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②,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③!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④。
①“晏子伏庄公尸”二句:齐国大夫崔杼因齐庄公与他新娶棠公的寡妻私通,设谋杀死庄公。晏婴到崔家,枕庄公尸而哭之,完成君臣之礼而去。见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左传·襄公二十五年》。②犯:冒犯。颜:面容、脸色。③引语出自《孝经·事君》。④忻(xīn,新):同“欣”。慕:羡慕,向往。
本文通过鲍叔和晏子知贤、荐贤和让贤的故事,刻意探索和说明了如何对待贤才的问题。管仲其人,经商多分财利,谋事反而更糟,作官被逐,打仗逃跑。鲍叔却不认为他贪、愚、不肖、怯和无耻。反而从囚禁中把他解放出来,并推荐给桓公,使之有机会一展才能。晏子贵为国相,却以石父为知己,即使他在囚禁中,也要迫不及待地解放他,尊重他。一个地位卑贱的车夫,只要知过自改,便予以提拔,荐为大夫。司马迁极力赞美鲍叔和晏子,正是慨叹自己未遇解骖赎罪的知己。所以,他在赞语中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此实乃本传之真意。
伍子胥列传读后感
游侠列传读后感
屈原列传读后感范本
货殖列传读后感
商君列传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