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完这种大长篇(虽然看的电子书),都感觉自己跟着书里的人走过了好漫长的人生路。
总体来说,本书还是不错的。故事主线是日瓦戈的一生,故事背景是一战期间的苏联。支线不少,整体内容比较丰满。虽然人名很多,刚开始看觉得有点烦乱,但看多了之后,其实很多配角也就一带而过了,对整体的阅读影响也不太大。
身边的人来来往往,浮浮沉沉的,日瓦戈医生却好像一直没有什么变化,只是以局外人的身份冷眼旁观着周围发生的一切,不断地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然后不了了之,并且总能为自己摆出种种理由。文化人该有的习性——浪漫、多情、懦弱、矛盾、优柔寡断、意志薄弱,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阅读过程中不禁感到困惑:
为什么像日瓦戈这样的男的会有这么多人喜欢?因为帅气有才华?
至于拉拉这种万人迷形象就没什么好困扰的'了。
终受伤的总是像冬妮娅这样理性、贤惠、务实的女人。
但整部书里,印象深的是帕沙。
如果没有发生那么多意外,帕沙看起来应该是个没什么脾气、老婆至上的暖男,但是爱之深恨之切,就因为得知了拉拉的遭遇,一个这么乖巧的人居然走上了参军这条血x的不归路,后为了政治原因,他甚至变得连自己家人都不敢认,而自x这个结局又说明了他虽然走了很多弯路,但终还是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可以说这是一个立体,也写实的形象。
在医学院时,尤利日瓦戈的一位教授提醒他:“细菌在显微镜下或许看起来很漂亮,但是它们却对人类做些丑陋的事。”
日瓦戈的理想和原则信仰站在战乱(第一次世界大战、革命和接下来的内战)所带来的残酷和恐怖的对立面。书中有很大的部分在描述理想主义是如何的被布尔什维克、叛军和白军所摧毁。尤利必须在那的时代亲眼目睹食人、分尸和其他无辜平所遭受的恐怖事件。甚至于他一生的挚爱—拉拉,都从他身边被夺走。
他对于战争可以把整个世界变得无情、把之前和平相处的人们变得水火不容而深思良久。他那横跨的旅程可以说是有种史诗的感觉,因为他所经历过的世界是那样的不同。
他渴望可以找到一个地方可以逃离这一切,这驱使着他横跨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终回到莫斯科。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隐约的批评了苏联的意识形态:他不同意“锻造一个新人”,因为这违反了人性。这也是这个小说的主体思想。
重视个性价值和自由并非主张仅仅关心自己,而是意味着尊重每一个人,爱别人,特别是不幸的人。作品中日瓦戈的.这种博爱思想,同样是从韦杰尼亚夫那里接受的。从少年时代起,他就感觉到舅舅总是怀着同一切人平等相处的高尚感情。
他曾在冬妮娅母亲的病床前说:“在此人心中存在的人,就是这个人的灵魂。这才是您本身,才是您的意识一生当中赖以呼吸、营养以至陶醉的东西。这也就是您的灵魂、您的不朽和存在于他人身上的您的生命。”
日瓦戈与拉拉之间的爱更是一种舍己的、带有自我牺牲性质的爱。尽管日瓦戈知道拉拉如其本人所说是“心灵受了创伤的人”,却仍然无私地爱着她。两人感情愈深就愈关注对方的幸福,都鼓励对方回到自己的亲属身边去。
小说纪录了主人公尤里日瓦戈颠沛流离,命途多舛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日瓦戈毫无疑问是个极为出色的人,作为一名医生,他善良,仁慈,救死扶伤,毫无偏见。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他关心祖国的命运,有责任心。可惜时代的动荡注定了个人的幸福难以实现,日戈瓦医生一生经历也就是那个时代寻求救赎之路的知识分子的命运的写照。
战争的残酷让日瓦戈痛恨暴力,流血,痛恨腐朽的沙皇统治。因此,十月革命胜利后,他为新政权的建立而欢呼欢呼雀跃,但事实上革命后的'俄罗斯并不是那么美好,物资的严重不足,革命后的遗留问题使人民挣扎在生存的边缘。更可怕的是,动荡还远未终止,革命揭示了人性丑陋的一面,打着革命的名义实施的各种暴行,肆无忌惮的践踏人的价值。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于背诵书本上十月革命诸多重要的历史意义,却忽略了对于当时的人民群众革命所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或许,我们该学会更为客观全面的审视这一段历史。
小说中日瓦戈先后经历过三段感情,在我看来,他与妻子托尼娅的爱是青梅竹马,水到渠成;他与拉拉的爱情,是纯粹,真挚的。拉拉是日格瓦在精神上的共鸣者,寄托者,尽管由于时局的动荡与家庭的责任使他们终分开,但在日瓦戈的心里,拉拉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而他与玛琳娜的结合则是历经磨难后平淡如水的归宿。
当我合上书,眼前晃动着的是日瓦戈捂着前胸摇摇晃晃地从闷热的电车上走下来,一头栽着地上死去了,拉拉在不远处。那个一生坎坷的女人后失踪了,被送往了劳动营,可能就消失在了那里。还有远在天边的冬妮娅,痛不欲生的马琳娜,自x了的帕沙……
日瓦戈是个典型的俄罗斯知识分子,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和深受舅舅的宗教文化熏陶,他抱着以基x福音为基础的历史观、博爱和自我牺牲的思想以及“勿以暴力抗恶”的原则,经历了革命前后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1905年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国内战争、新经济政策和社会主义建设等等。外部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瓦戈却始终不改初衷,一颗赤子之心愈挫愈坚。他保持着精神上的独立自由,用自己的原则去审视社会历史的变迁。
我敬佩这个一生诚实正直,忠于自身信仰和满怀人道主义精神的医生,在那个动荡不安的纷乱时代,在种种苦难和厄运的x害下,日瓦戈仍然能坚守着自己的本心,坚定自己的信念,不曲意迎合时代风尚、追赶浪头,从他的身上我们能感受到他对人类精神自由的一种崇高的追求。但是,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理想化的'精神追求,他的命运注定以悲剧结局。他既肯定革命的正义性,却又否定革命的暴力手段,他想逃避现实,走一条回避战争的中间道路,想寻找到精神上的世外桃源,却忘了:任何游离在社会之外、独善其身的做法都是行不通的。
“改造生活!人们可以这样议论,也许还是颇有阅历的人,可他们从未真正认识生活,感觉到它的精神,它的心灵。对他们来说,这种存在是未经他们改良的一团粗糙的材料,需要他们动手加工。可生活从来都不是材料,不是物质。它本身,如果您想知道的话,不断更新,永远按着自我改进的规律发展,永远自我改进,自我变化,它本身比咱们的愚蠢理论高超得多。”
“在他看来,历史有如植物王国的生活。冬天雪下的阔叶树林光*的枝条干瘪可怜,仿佛老年人赘疣上的汗毛。春天,几天之间树林便完全改观了,高入云霄,可以在枝叶茂密的密林中迷路或躲藏。这种变化是运动的结果,植物的运动比动物的运动急剧得多,因为动物不像植物生长得那样快,而我们永远不能窥视植物的生长。树林不能移动,我们不能罩住它,窥伺位置的移动。我们见到它的时候永远是静止不动的。而在这种静止不动中,我们却遇到永远生长、永远变化而又察觉不到的社会生活,人类的历史”。
人民能够创造历史吗?妄图创造历史的人都是自大狂,对待生活亦是如此。是的,生活与历史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由所有现实生活中个人的合力而不是由一小撮人决定的。那种对待生活如对待机器,认为可以通过精密的'设计图改造生活、增加人们的幸福的做法,只会把人们抛入混乱和苦难的深渊。读了《顾准日记》再读《日瓦戈医生》,对这一点感触尤为深刻。日瓦戈和顾准,一个小说中的人,一个现实中的人,从20世纪20、30年代的x国,到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他们的命运是如此的相似。他们不为空洞的语言所迷惑,坚守本心,所渴望的无非是自己的生活不被打扰,有一个安静的书房供自己研究于写作,而不是不且实际的空想。他们不愿随波逐流喊些不符内心的空洞口号,但是他们对未来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何去何从,唯有寄情于研究和写作。日瓦戈是现实中的顾准,顾准又酷似小说中的日瓦戈。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革命年代俄x和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也为他们在苦难的生活中仍不忘研究的精神所感动。
高尔基说“这是真正诗人的声音,而且是位有社会意义的诗人的声音”。《日瓦戈医生》是一部史诗级的文学作品,获得了高奖项————诺贝尔文学奖。但因为书中的“反对态度”,作者鲍利斯·帕斯捷尔纳克被严厉批判,并受到各种威胁恐吓,于是他被迫拒绝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诺奖历一位不仅未曾因获奖而取得荣誉,却反而招致屈辱和灾难的作家。
这段故事似一条长长的余晖般横亘x国及苏维埃政权历史的斜阳古道,翻开此书,向我们徐徐展开的是作者勾勒出的当时俄x人民充斥着颠沛和希望的生活图景。
作者描写了一位知识分子——尤里·安得列维奇·日瓦戈在革命年代短短一生的种。种遭遇。日瓦戈医生并不一个十分具有政治色彩的人物,他爱写诗,爱行医。当革命浪潮铺天盖地袭来时他正值热血年华,但他并没有倾向于任何一个政权或党派,也没有整天在街头巷口宣扬那些革命理论。他只是做了一名普通的医生,怀着一颗仁爱之心,行走于烽烟战线的边缘,挽救一个又一个生命,将救死扶伤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日瓦戈医生作为一个身处革命时期的人,他曾有过对革命胜利的喜悦,他知道沙皇被打x的消息时也曾兴奋地欢呼,认为它是一次“了不起的手术”。他曾经似乎理解革命的意义,牺牲的意义,然而当他发现战争使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变得更加困苦时,他便开始怀疑革命的意义和深思战争、杀戮的罪恶。由于战争带来的破坏,社会的混乱和苦难慢慢显现,他也见证过一系列暴力血x事件,这使得日瓦戈陷入迷茫和思考之中。他痛苦着,犹豫着,希望在大自然和爱情中寻求安慰和解脱,于是他萌生了带着妻子冬妮娅和儿子逃离城市,过隐居生活的念头。
之后他携妻带子离开了莫斯科,打算隐居穷乡僻壤去过田园生活。不幸的是,他被红军游击队掳去当了军医,过了18个月的野营生活,一直处在枪林弹雨、硝烟弥漫、朝不保夕的环境中。在这样压抑日子里,日瓦戈碰到了千里寻夫做战地护士的拉拉,虽然两人都有妻子和丈夫,但他们觉得彼此心灵相契,()同样追求美和自我,两人很快就陷入了热恋中,但是他们的爱情却是不被世俗所认可的。后来又经过许多事情,日瓦戈的妻子逃离x国,带着孩子定居法国,拉拉和日瓦戈也没能在一起。终日瓦戈心脏病发猝死于电车上,他的一生就此结束。
纵观整部小说,它似乎就是讲述了战争岁月里一个普通人的一生,他拥有热烈的爱情和坎坷的命运,而他背后是一段深沉的.历史,历史是什么?借作者的话说“历史是一条人们探索死亡并且追求永生的一段长路。”但这些话背后的深刻内涵我却并不懂,只能品味它的表象。日瓦戈医生在一系列的历史变化中积极生活着,为自己的幸福挣扎着,但生活是残酷的。日瓦戈和拉拉的爱情是那么纯真和热烈,就像天空和大地那样和谐美好。他们怀着爱,去面对考验,怀着希望,在颠沛中继续自己的生活。虽然日瓦戈医生后倒在了电车上,离开了人世,但是他在自己的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兢兢业业,为病人奉献,他还为世人留下了他喜爱的诗歌文学,像他这样的人,是不会被世人忘记的。
就像作者在自己的诗《的日子》里说的“拥抱永无止休,一日长于百年。”或许在品读这本名著后带给我的大感受就是,抓紧你拥有的一切,好好的去珍惜,体悟生活的美,就算身处无限颠沛,心中依然是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