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83年十二月初九,即元世祖至元十九年的一月九日,是南宋名相文天祥从容就义的日子。这一天,已经被历史铭记,被后人刻在心中。
公元1278年,元至正十四年,文天祥在广东沿海被元朝将领张弘范俘虏,于次年送至京城大都。元世祖忽必烈对文天祥的事迹早有耳闻,想要让他投降,于是在宫中召见了这位南宋官员。当时,元朝宫廷礼仪是下跪,而南宋的礼仪则是作揖。文天祥见到忽必烈,只是按照南宋的礼仪作揖,却不肯下跪,忽必烈也没有强求。忽必烈让文天祥投降,表示只要文天祥肯投降,原有的官职待遇可以维持不变。文天祥不愿当元朝的臣子,于是被关进了大都柴市的一个胡同里。
在文天祥被关押期间,元政府多次派人劝降,文天祥都没有答应。最后,忽必烈出于文天祥的号召力,还是决定杀掉他。文天祥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显得从容不迫,神态没有丝毫改变。这一天,关押文天祥的地方布满岗哨,老百姓听说文丞相要被处斩了,纷纷奔向刑场。快到行刑的时候,监斩的元朝官吏问文天祥有何话说,并表示回答就可免于一死。文天祥没有回答,向南方下拜后从容就义,终年四十有七。
文天祥就义后,家乡的学堂将他的画像和欧阳修像挂在一起,供学子们顶礼膜拜,而他那威武不屈、忠贞爱国的精神也得以流传后世,至今流芳。
历史名人文天祥的故事
文天祥全文原著
文天祥读后感
《文天祥》教学设计
《文天祥》读后感8篇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蒙古兵排山倒海般南压,南宋危如累卵。拉着四岁的宋恭帝垂帘听政的谢太后连忙鼻子一把眼泪一把地下“哀痛诏”,急命各地方官招兵“勤王”,抗敌保“国”。谁知“满朝朱紫贵”,真正领兵“勤王”的只有六人,文天祥是其中之一。
文天祥毁家纾难,捐资充当军费,招募兵丁三万人赴临安救难。途中,他接到命令,任平江府知府,领兵救援常州。可怜这位平江府知府还没来得及踏上平江的土地,只是领了个虚名,就带着他的破烂“消防车”去常州“救火”。这支没来得及训练的“蚁军”有点乌合之众的味儿,一碰上强大的蒙古军铁骑,立刻化为齑粉,一战下来,仅余六人。文天祥死里逃生。
一个文天祥纵使有三头六臂或有分身之术,也难以抵挡蒙古军滚滚南下的洪流。
1275年,临安,元军兵临城下。谢太后已决心投降,派人去元军大营谈判,然而却遇到两个棘手问题。
一是“大宋”对蒙古怎么称呼的问题。谢太后先派人前往伯颜营中,主动提出称侄或侄孙并纳币的屈辱条件,请求元朝罢兵议和,当即遭到伯颜拒绝。伯颜大帅不要这个“侄子”,更不要这个“侄孙”。谢太后继而又派人去伯颜营中“奉表称臣”,又是答应给钱又是许诺给物,仍遭到伯颜大帅的怒斥。太皇太后无奈,只得用小皇帝赵显的名义向元“百拜奉表”,主动削去帝号,改称“国主”,派监察御史杨应奎带着宋朝传国玉玺三去伯颜营中,拱手送上尚存的全部河山。宋朝彻底玩完。
文天祥是南宋的一位民族英雄。他本来是个文官,可为了反对侵略,保卫国家,他勇敢地走上了战场。那时候,元朝派出大军,要消灭南宋,文天祥听到消息,拿出自己的家产,召募起3万壮士,组成义军,抗元救国。有人说:元军人那么多,你这么点人怎么抵挡?不是虎羊相拚吗?文天祥说:国家有难而无人解救,是我最心疼的事。我力量虽然单薄,也要为国尽力呀!
后来,南宋统治者投降了元军,文天祥仍然坚持抗战。他对大家说:救国如救父母。父母有病,即使难以医治,儿子还是要全力抢救啊!不久,他兵败被俘,坚决不肯投降,还写下了有名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坚持民族气节至死不变的决心。他拒绝了元朝的多次劝降,终于实现了舍身取义的理想,慷慨就义。多少年来,文天祥的救国精神,代代相传,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他从小爱读历史上忠臣烈士的传记,立志要向他们。二十岁那年,他到临安参加进士,在试卷里写了他的救国主张,受到主考官的赏识,中了状元。
文天祥在朝廷做了官之后,马上发现贾似道和一批宦官都是些祸国殃民的奸臣。有一回,蒙古军攻打南宋,宦官董宋臣劝宋理宗临安逃跑,文天祥马上上了一道奏章要求杀掉董宋臣,免得动摇民心。为了这件事,他反被撤了职。后来,他回到临安担任起草诏书的,又因为得罪贾似道,在他三十七岁那年,竟被迫退休。一直到了南宋王朝快要灭亡的危急时刻,他才被派到江西去担任赣州的州官。
文天祥接到朝廷诏书,立刻招募了三万人马,准备赶到临安去。有人劝他说:“元兵长驱直入,您带了这些临时招募起来的人马去抵抗,好比赶着羊群去跟猛虎斗,明摆着要失败,何苦呢?”
文天祥泰然回答说:“这个道理我何尝不。但是国家养兵多年,现在临安危急,却没有一兵一卒为国难出力,岂不叫人痛心!我明知道有限,宁愿以死殉国。但愿天下忠义的人,闻风而起,人多势大,国家才有保全的。”
文天祥排除种种阻挠,带兵到了临安。右丞相陈宜中派他到平江(今江苏苏州)防守。这时候,元朝统帅伯颜渡过长江,分兵三路进攻临安。其中一路从建康出发,越过平江,直取独松关(今浙江余杭)。陈宜中又命令文天祥退守独松关。文天祥刚平江,独松关已经被元军攻破,想再回平江,平江也失守了。
文天祥回到临安,跟郢州来的将领张世杰商量,向朝廷建议,集中兵力跟元军拼个死战。但是胆小的陈宜中说什么也不同意。
伯颜带兵到了离临安只有三十里的皋亭山(在今杭州东北)。朝廷里一些没有骨气的大臣,包括左丞相留梦炎都溜走了。谢太后和陈宜中惊慌失措,赶紧派了一名官员带着国玺和求降表到伯颜大营求和。
伯颜指定要南宋丞相亲自去谈判。
陈宜中被扣留,不敢到元营去,逃往南方去了;张世杰不愿投降,气得带兵乘上海船出海。
谢太后没办法,只好宣布文天祥接替陈宜中做右丞相,要他到伯颜大营去谈判投降。
文天祥答应到元营去,但是他心里另有打算。他带着大臣吴坚、贾余庆等到了元营,见了伯颜,根本不提求和的事,反而严正地责问伯颜说:“你们究竟是想跟我朝友好呢,还是存心消灭我朝?”
伯颜说:“我们皇上(指元世祖)的意思很清楚,并不是要消灭宋朝。”
文天祥说:“既然是这样,那么请你们立刻把军队撤退到平江或者嘉兴。你们硬要消灭我朝,南方军民一定跟你们打到底,对你们未必有好处。”
伯颜把脸一沉,用威胁的口气说:“你们再不老实投降,只怕饶不得你们。”
文天祥也气愤地说:“我是堂堂南宋宰相。现在国家危急,我已经准备好拼一死报答国家,哪怕刀山火海,我也毫不害怕。”
文天祥洪亮的声音,庄严的语言,把伯颜的威胁顶了回去。周围的元将个个吓得惊奇失色。
双方会见之后,伯颜传出话来,让别的使者先回临安去跟谢太后商量,却把文天祥留下来。文天祥知道伯颜不怀好意,向伯颜抗议。伯颜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说:“您别发火。两国和议大事,正需要您留下商量嘛。”
随同文天祥到元营的吴坚、贾余庆回到临安,把文天祥拒绝投降的事回奏谢太后。谢太后一心投降,改任贾余庆做右丞相,到元营去求降。伯颜接受降表后,再请文天祥进营帐,他朝廷已另外派人来投降。文天祥气得把贾余庆痛骂一顿,但是投降的事已无法挽回了。
公元1276年,伯颜带兵占领临安。谢太后和赵显出宫投降,元军把赵显当作俘虏押送大都(今北京市),文天祥也被押到大都去。一路上,他一直在考虑怎样从敌人手里逃脱。路过镇江的时候,他和几个随从人员商量好,瞅元军没防备,逃出了元营,乘小船到了真州。
真州的守将苗再成听到文丞相到来,十分,打开城门迎接。苗再成从文天祥那里知道临安已经陷落,表示跟文天祥,集合淮河的兵力,打退元兵。
文天祥正在高兴,哪儿知道守扬州的宋军主帅李庭芝听信谣言,以为文天祥已经投降,是元军派到真州去的内奸命令苗再成把他杀死。苗再成不文天祥是这样的人,但是又不敢违抗李庭芝的命令,只好把文天祥骗出真州城外,把扬州的来文给他看了,叫文天祥赶快离开。
文天祥没办法,又带着随从连夜赶到扬州。第二天天没亮,到了扬州城下,等候开门进城。城门边一些等着进城的人坐着没事都在闲谈。文天祥一听,知道扬州正在悬赏缉拿他,不能进城了。
文天祥等十二个人为了免得被缉拿,改名换姓,化了装,专拣僻静的小路走,想往东到海边去,找船向南转移。
十几个人走了一程,正一队元朝的骑兵赶了上来。他们躲进一座土围子里,幸亏没被元兵发现。
文天祥等日行夜宿,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在的下,从海口乘船到了温州。在那儿,他得到张世杰和陈宜中在福州拥立新皇帝即位的消息,就决定到福州去。
元朝派张弘范,李恒率水军,骑兵,海陆并进,准备一举消灭在闽,广的宋军残余势力。天祥部将邹?在吉州兵败后,率部在江西抗元,退到潮阳与天祥会师。十二月,天祥退出潮阳,转到海丰北的五坡岭,准备进山固守,被元兵追上,邹?自杀殉国,天祥被俘,自杀未遂。
祥兴二年(1279年)正月,元朝水军大举进攻?山。张弘范把天祥押至船上,逼其以书招张世杰,天祥拒绝,不得已,天祥写出了经过珠江口外零丁洋时所作《过零丁洋诗》付之,诗末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句。赵?小朝廷灭亡之后,天祥被押到元大都。
元朝多次劝状元宰相文天祥投降,都被天祥拒绝。南宋另一状元宰相留梦炎降元作官,奉官到狱中劝天祥归降,被天祥以大义责骂而去。元朝又让俘虏皇帝赵?去劝降,天祥则连声说“圣驾请回”.文天祥决心宁死不降,在狱中写下了名作《正气歌》,其中有:“是气所旁薄,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这样正气凛然的佳句。
文天祥被关押了三年,在拒绝了忽必烈的亲自劝降后,于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被元朝杀害,死时年仅四十七岁。天祥到柴市临刑前问明方向后,西南再拜才受刑。其妻欧阳氏,见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作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欧阳氏说:“我夫不负国,我安能负夫!”遂自刭而死。
文天祥抗元斗争,他至死不屈的爱国主义情操和高尚的民族气节,是值得后人学习。
宋理宗时期,奸相贾似道把朝政弄得一团糟,元世祖忽必烈便加快了兼并南方、统一全国的步伐。宋理宗死后,他的儿子赵禥(qí)即位,就是宋度宗。朝政大权还是掌握在贯似道手中。到了公元1274年,宋度宗生病死了,四岁的赵显(xiǎn)登基,成为宋恭帝。第二年,元朝大将伯颜率大军威逼临安,形势危急,朝廷急忙下诏,要各地派兵勤王。可是各地几乎没有人响应,只有文天祥立即召募了义军一万余人。文天祥,号文山,少有大志,博览群书,二十岁中进士,被宋理宗钦点为状元。主考官王应麟称赞他“忠肝如铁石。”开庆年间,蒙古军队侵宋,文天祥屡次上书,主张抗敌,斥责权贵们惑主误国,竟遭猜忌和迫害,不得不在三十七岁正当盛年时就正式退休。当时有朋友劝他:“你这一万多乌合之众,去同蒙古兵打仗,正像羊入虎口,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文天祥激昂慷慨地回答说:“我岂能不知!但我这样做了,天下义士忠臣就会闻风而起,奋勇保卫国家。”
但文天祥带兵到临安后,因投降派的刁难,终于未能上前线抗敌,却被朝廷派到蒙古兵营,去与伯颜谈判投降之事。当时宋恭帝年幼,朝廷大事都由他的祖母谢太后作主。谢太后见蒙古大军兵临城下,朝内又无抵挡的兵力,就派人到伯颜军营求和投降。伯颜是元朝的丞相,他提出他只能与宋室丞相等级的人谈判。
右丞相陈宜中怕被元兵扣留,先溜走了,左丞相留梦炎则早就逃到南方去了;另一位重要大臣张世杰见朝廷轻率投降,气得从海上出走,另寻机会组织反攻复国。谢太后无可奈何,便升了文天祥的官,派他前往。文天祥临危受命,来到元军大营中。一见伯颜,双方就唇枪舌剑交锋地论起来。文天祥义正辞严地说:“你们蒙古若想消灭我宋朝,未必有什么好结果,因为我们南方的广大军民一定要同你们抗争到底。”伯颜威胁说:“你文天祥若不老老实实投降,只怕今日饶不得你。”文天祥毫不退缩地回答:“我文天祥忠心为国,哪怕刀山火海!”伯颜非常恼怒,就将文天祥囚禁起来。不久,谢太后和赵显终于投降,他们绕过文天祥,另派贾庆余为右丞相去元营求降。文天祥仰天长叹,把贾庆余痛斥一顿,但南宋向元朝投降称臣已成事实。但是伯颜并没有善待谢太后和赵显,反而将他们当俘虏押往元大都,并将文天祥也一同押去。
途经镇江时,文天祥趁元兵不防备,同他的随从杜浒等十二人连夜逃脱。他们先到真州(今江苏仪征),后过扬州,本想联络各地宋兵,抗元复国。但因为当地宋将轻信元朝的挑拨,怀疑他是元兵的奸细,都不肯接待他,他才不得不继续往南奔走。最后到温州时,文天祥听说张世杰在福州拥立了新皇帝端宗赵昰(shì),就又赶到福州。后来他作为朝廷的大臣,积极招募人马,组织抗元,连续转战于江西、福建各地,多次打败元军,先后收复了不少县城。端宗死后,张世杰、陆秀夫、文天祥又拥立了赵昺(bǐng),继续在南海一带抗敌。公元1278年十二月,元军元帅张弘范大举攻打潮州,文天祥被迫率兵转移五坡岭。军中正在吃饭时,元兵突然来到。宋兵作顽强抵抗,最后全军覆灭,文天祥被俘。元兵将文天祥押去见张弘范。张弘范钦佩文天祥的骨气,以礼相待,想让他降。但文天祥不理睬,于是他就把文天祥软禁在军营中。当时张世杰正领兵在山抗击,张弘范知道张世杰最钦佩文天祥,便叫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
文天祥冷冷地回答说:“我自己无力救父母,难道可以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张弘范厚着脸皮,反复地威胁利诱,文天祥便将船过零丁洋时所写的一首诗给了张弘范,诗中最后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读过诗后,苦笑一声,只好下令强攻山。山被攻破后,元军中摆酒庆贺,张弘范又劝降文天祥说:“现在宋室已经灭亡,你文丞相已经尽忠尽孝
。如果你能像对宋朝那样忠心对待元室,你还会当丞相。”文天祥沉痛地回答:“国家我无力救亡,为人臣者即使死了也还有罪,何况叫我投降,改事二主!”张弘范只好派人将文天祥送往元京大都。文天祥一路上绝食八天,以示必死信念。当时,雄心勃勃的元帝忽必烈正在搜罗中原人才。他先派降臣王积翁去劝降,后来又亲自召见文天祥,问他还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我受国家重托担任宰相,怎能又投降元朝,我的愿望就是赐我一死。”忽必烈不愿杀他,就将他囚禁在元都好多年。在牢房中,文天祥曾写下千古传颂的《正气歌》。他在诗中列举了历史上那些坚持正义的忠臣义士,认为他们都是正气的表现,是自己效法的榜样。其中有两句: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公元1282年,民间的义士聚积了兵马数千人,扬言要打破大都,救出文丞相。元世祖为绝后患,终于下令处死文天祥。临刑时,文天祥朝南跪拜,从容地说:“我的事情到此完结了。”然后慷慨就义,时年四十七岁。他的妻子为他大殓时发现,他的衣带中有一篇文章说:“孔子说‘成仁’,孟子说‘取义’,只有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的书,学到了什么?从今以后,我真正做到无愧于己了。”
岳飞死后一百余年,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再次面临覆灭之灾,在这一次站出来的爱国英雄之中,有一位叫作文天祥。
文天祥来自一个文脉深厚的家族。早在西汉时期,其先祖文翁就以兴办学堂、发展教育而闻名天下,此后历代更是出现了大量以学问著称的族人。千余年的家学相传之下,文氏家族培养出了一种以正直、忠义为核心的家风,这也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一种普遍气质。此后,无论文氏族人迁徙何处,都能传承这种家风,并用以教化子孙后代。
如文天祥的父亲文仪,学识渊博,虽然因为种种原因,一生未能出来为官,却始终怀有书生救国的理想,并将这种理想化为一种期望,寄托在对子孙的教导上。在这种教导下成长起来的文天祥,自幼便立下匡时济世的远大志向,他儿时的偶像,也尽是那些历朝历代为国尽忠的英烈。在少年时代的一次游历中,他看到当地人所祭祀的欧阳修等宋代名臣都有“忠”的封号,这让他很是激动,并立下誓言要成为其中一员。
他也有那个能力。
虽是书生,但文天祥不是只会写诗作赋的类型,在南宋面临强大外来威胁的情况下,他与那个时代的许多书生一样,思考与学习的重心都放在如何爱家卫国上。在二十岁的进士考试中,他从中国传统哲学出发,着眼于危亡局势,一口气写下一万多字的富国强兵之策,看得考官大为惊异,称为忠肝义胆之作,连昏聩老朽的皇帝宋理宗看后也为之一振,亲自点他为第一名。
第一名又有何用?
此时朝中当道者,乃是权臣贾似道,用什么样的人为官,要看与他的关系如何。对于文天祥而言,贾似道可绝不是一个正直忠义之人,即便其一手遮天,文天祥也不会去巴结。更妙的是,在贾似道让文天祥按照他的意思写一些朝廷公文时,后者以自己的才华和操守,写出来一些暗讽这位权臣的文章。文天祥的种种建议根本不可能得到采纳,他也在贾似道的打击下,没过多久便离开了官场。
不为官,不代表忘记国家命运。当北方新兴的蒙古帝国大举南下之时,当贾似道一类的权臣带着大军不战而逃之时,当南宋都城告急之时,这位年仅四十的书生,不仅响应朝廷号召,再度出山为官,还作出一个决定:毁家救国。
他变卖了所有家产,募集了数万人的兵马,去为南宋都城解围。这种舍小家救国的壮举,在当时引来一些朋友的质疑,有人劝他:“连朝廷的正规军都敌不过蒙古军队,你这些临时募集的人马又有何用呢?”
文天祥的回答是:“国家养育我等这么多年,到危急之时,竟然没有一人一马前去相救,这让我感到十分痛心!所以我要以身殉国,用死来唤起天下义士的报国之心,那样的话,或许局势还可以挽救。”
看来当时文天祥的同道中人一定很少,那么他是一个孤独的爱国者吗?
不是,他从不孤独。忠义报国,本就是文家的风尚。家人一直在默默支持他,哪怕失去家业,也在所不惜。他的兄弟文璧更是长期与他并肩作战。
无奈蒙古帝国正当上升之时,其军队横行欧亚大陆无敌手,与之对抗是一件胜算很小的事情。南宋王朝若有英武之君,拼尽全力,利用长江天险与水战优势,或许还有回天的机会。但问题是南宋王朝末代的皇帝,要么无能,要么年幼,连当一个太平帝王都够呛,更别指望他们能在此时力挽狂澜了。
一些家风不正的人,在这个时刻都很“机智”地选择了开门投降,然后掉过头来当敌人的急先锋。这些败类之中,不乏文天祥曾经的上司,如南宋丞相留梦炎;以及文天祥曾经的部属,如他的副将吴浚。面对强大的敌人,他们可没有殉国的念头,而是忙着选准时机投降。
文天祥不降。
跟随在他身边的许多人也不降,屡败屡战,从几万人打到几千人,再打到几百人,他们一直在奋战。
直到全军覆没。
此时蒙古帝国已经建立起名为元朝的政权,其皇帝忽必烈有心招揽汉人中的英杰,以安抚人心,稳固统治秩序。而已经名震天下的文天祥,就是忽必烈首要的招揽对象。
在被押到北方去见忽必烈的路上,文天祥在一个夜晚,目睹了退守于海上的南宋残余力量最后之死战。被关押在元军战舰上的他,所见到的是二十余万南宋军民在英勇抵抗之下,或战死,或投海,或自焚……尽数殉国。
他应该也看到了南宋末代皇帝,年仅八岁的赵昺,一个孩童,由左丞相陆秀夫背负着,投海自尽。
那一刻之后,他不想死。
死有何难?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之下毫不动摇,才是极难之事。他不能在海上殉国,那就要在忽必烈的面前,不怕淫威,不贪一死,顽强地活下去,彰显读书人的傲骨和文家的忠义家风。
忽必烈关了他三年,劝了他三年,结果是劝出了一首流传千古的“正气歌”。
三年之后的一个冬天,飞雪之中,文天祥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
1271年,元朝建立,派大军攻打南宋,临安危在旦夕。文天祥虽然是个文官,但他认为自己既然是国家的一分子,就应当负起保卫祖国的责任。1275年,他毅然变卖了家产,招兵买马,购买军粮。百姓纷纷响应,加入他的抗敌队伍。
由于元军势力强大,文天祥和其他将领抵抗不住,不得不退守临安。1276年,朝廷派他去和元军讲和,元军将领反而逼他投降,甚至威胁要把他杀死。文天祥说道:“国家存在,我也存在;国家灭亡,我也灭亡。你们就是把刀、锯、油锅放在我面前,我也不怕!”元军将领拿他没办法,只好把他扣留起来,再押送到大都去。
途中,文天祥得到一个船夫的协助,乘机逃脱。他历经许多艰险,好不容易才回到了南方,重新组织抗元救国队伍,还打了几次胜仗,收复了一些失地。
1278年,文天祥在一次战役中,被元军俘虏了。元军主帅劝文天祥投降,但被文天祥一口拒绝。1279年,元军消灭了南宋的残余部队。文天祥知道国家灭亡了,伤心欲绝,于是写下了一首诗,表达他以死报国的决心。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它的意思是:“自古以来,有哪一个人不会死去呢?死要死得有价值,让我们把红心留在史册上吧!”
文天祥被押送到大都,关在地牢里。元朝统治者劝文天祥说:“只要你投降,为我们出力,我们就让你享尽荣华富贵。”可是,不管他们怎样威迫利诱,也无法动摇文天祥尽忠报国的决心。
文天祥在地牢里,受尽了折磨。1283年,元朝统治者知道无法逼他投降,就下令把他杀了。文天祥临死时,朝南方拜了几拜,沉痛地说:“我报答国家的机会,只能到此了。”
文天祥热爱自己的国家,宁死不屈,以身殉国,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他的光辉事迹和伟大精神,至今仍然永垂不朽!
文天祥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他从小爱读历史上忠臣烈士的传记,立志要向他们学习。二十岁那年,他到临安参加进士考试,在试卷里写了他的救国主张,受到主考官的赏识,中了状元。
文天祥在朝廷做了官之后,马上发现贾似道和一批宦官都是些祸国殃民的奸臣。有一回,蒙古军攻打南宋,宦官董宋臣劝宋理宗放弃临安逃跑,文天祥马上上了一道奏章要求杀掉董宋臣,免得动摇民心。为了这件事,他反被撤了职。后来,他回到临安担任起草诏书的工作,又因为得罪贾似道,在他三十七岁那年,竟被迫退休。一直到了南宋王朝快要灭亡的危急时刻,他才被派到江西去担任赣州的`州官。
文天祥接到朝廷诏书,立刻招募了三万人马,准备赶到临安去。有人劝他说:现在元兵长驱直入,您带了这些临时招募起来的人马去抵抗,好比赶着羊群去跟猛虎斗,明摆着要失败,何苦呢?
文天祥泰然回答说:这个道理我何尝不知道。但是国家养兵多年,现在临安危急,却没有一兵一卒为国难出力,岂不叫人痛心!我明知道自己力量有限,宁愿以死殉国。但愿天下忠义的人,闻风而起,人多势大,国家才有保全的希望。
文天祥排除种种阻挠,带兵到了临安。右丞相陈宜中派他到平江(今江苏苏州)防守。这时候,元朝统帅伯颜已经渡过长江,分兵三路进攻临安。其中一路从建康出发,越过平江,直取独松关(今浙江余杭)。陈宜中又命令文天祥退守独松关。文天祥刚离开平江,独松关已经被元军攻破,想再回平江,平江也失守了。
文天祥回到临安,跟郢州来的将领张世杰商量,向朝廷建议,集中兵力跟元军拼个死战。但是胆小的陈宜中说什么也不同意。
伯颜带兵到了离临安只有三十里的皋亭山(在今杭州东北)。朝廷里一些没有骨气的大臣,包括左丞相留梦炎都溜走了。谢太后和陈宜中惊慌失措,赶紧派了一名官员带着国玺和求降表到伯颜大营求和。
伯颜指定要南宋丞相亲自去谈判。
陈宜中害怕被扣留,不敢到元营去,逃往南方去了;张世杰不愿投降,气得带兵乘上海船出海。
谢太后没办法,只好宣布文天祥接替陈宜中做右丞相,要他到伯颜大营去谈判投降。
文天祥答应到元营去,但是他心里另有打算。他带着大臣吴坚、贾余庆等到了元营,见了伯颜,根本不提求和的事,反而严正地责问伯颜说:你们究竟是想跟我朝友好呢,还是存心消灭我朝?
伯颜说:我们皇上(指元世祖)的意思很清楚,并不是要消灭宋朝。
文天祥说:既然是这样,那么请你们立刻把军队撤退到平江或者嘉兴。如果你们硬要消灭我朝,南方军民一定跟你们打到底,对你们未必有好处。
伯颜把脸一沉,用威胁的口气说:你们再不老实投降,只怕饶不得你们。
文天祥也气愤地说:我是堂堂南宋宰相。现在国家危急,我已经准备好拼一死报答国家,哪怕刀山火海,我也毫不害怕。
文天祥洪亮的声音,庄严的语言,把伯颜的威胁顶了回去。周围的元将个个吓得惊奇失色。
双方会见之后,伯颜传出话来,让别的使者先回临安去跟谢太后商量,却把文天祥留下来。文天祥知道伯颜不怀好意,向伯颜抗议。伯颜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说:您别发火。两国和议大事,正需要您留下商量嘛。
随同文天祥到元营的吴坚、贾余庆回到临安,把文天祥拒绝投降的事回奏谢太后。谢太后一心投降,改任贾余庆做右丞相,到元营去求降。伯颜接受降表后,再请文天祥进营帐,告诉他朝廷已另外派人来投降。文天祥气得把贾余庆痛骂一顿,但是投降的事已无法挽回了。
公元1276年,伯颜带兵占领临安。谢太后和赵显出宫投降,元军把赵显当作俘虏押送大都(今北京市),文天祥也被押到大都去。一路上,他一直在考虑怎样从敌人手里逃脱。路过镇江的时候,他和几个随从人员商量好,瞅元军没防备,逃出了元营,乘小船到了真州。
真州的守将苗再成听到文丞相到来,十分高兴,打开城门迎接。苗再成从文天祥那里知道临安已经陷落,表示愿意跟文天祥一起,集合淮河东西的兵力,打退元兵。
文天祥正在高兴,哪儿知道守扬州的宋军主帅李庭芝听信谣言,以为文天祥已经投降,是元军派到真州去的内奸
命令苗再成把他杀死。苗再成不相信文天祥是这样的人,但是又不敢违抗李庭芝的命令,只好把文天祥骗出真州城外,把扬州的来文给他看了,叫文天祥赶快离开。
文天祥没办法,又带着随从连夜赶到扬州。第二天天没亮,到了扬州城下,等候开门进城。城门边一些等着进城的人坐着没事都在闲谈。文天祥一听,知道扬州正在悬赏缉拿他,不能进城了。
文天祥等十二个人为了免得被缉拿,改名换姓,化了装,专拣僻静的小路走,想往东到海边去,找船向南转移。
十几个人走了一程,正遇到一队元朝的骑兵赶了上来。他们躲进一座土围子里,幸亏没被元兵发现。
文天祥等日行夜宿,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在农民的帮助下,从海口乘船到了温州。在那儿,他得到张世杰和陈宜中在福州拥立新皇帝即位的消息,就决定到福州去。
元朝派张弘范,李恒率水军,骑兵,海陆并进,准备一举消灭在闽,广的宋军残余势力。天祥部将邹沨在吉州兵败后,率部在江西抗元,退到潮阳与天祥会师。十二月,天祥退出潮阳,转到海丰北的五坡岭,准备进山固守,被元兵追上,邹沨自杀殉国,天祥被俘,自杀未遂。
祥兴二年(1279年)正月,元朝水军大举进攻厓山。张弘范把天祥押至船上,逼其以书招张世杰,天祥拒绝,不得已,天祥写出了经过珠江口外零丁洋时所作《过零丁洋诗》付之,诗末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句。赵昰小朝廷灭亡之后,天祥被押到元大都。
元朝多次劝状元宰相文天祥投降,都被天祥拒绝。南宋另一状元宰相留梦炎降元作官,奉官到狱中劝天祥归降,被天祥以大义责骂而去。元朝又让俘虏皇帝赵昰去劝降,天祥则连声说圣驾请回.文天祥决心宁死不降,在狱中写下了名作《正气歌》,其中有:是气所旁薄,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这样正气凛然的佳句。
文天祥被关押了三年,在拒绝了忽必烈的亲自劝降后,于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被元朝杀害,死时年仅四十七岁。天祥到柴市临刑前问明方向后,西南再拜才受刑。其妻欧阳氏,见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作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欧阳氏说:我夫不负国,我安能负夫!遂自刭而死。
文天祥坚持抗元斗争,他至死不屈的爱国主义情操和高尚的民族气节,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