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节课,课堂气氛很好,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知识的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教学较为成功。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回家路上》这一课是让学生复习乘法的意义和应用2——5的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材用一些小动物放学回家的画面展现了许多数学的信息,采用“你问我答”的数学游戏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教学时,我主要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中获取知识。首先,我根据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图中的信息(出示挂图),然后让学生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所见,再在小组内采用“你问我答”的游戏方式,根据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并且运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兴味盎然,积极思考发问并认真解答。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是以学生为主,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给学生广泛参与的机会和发展的余地。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设计练习时,我注意到学生情感方面的问题,特地设计了题型丰富、形式多样的练习,激发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不仅让学生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爱学、乐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生不一定能直接提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对于学生的汇报,教师适当给予肯定的同时,要着重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如何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情境、提取信息,是本环节的关键。由此让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提出数学问题,运用乘法的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让学生从观察中感悟到:一向喜欢数学的笑笑,她看得很仔细,她看到了鱼,还发现河里有四群鱼,每群都有三条,于是她在想:河里一共有多少条鱼?这样,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全图,并提出数学问题。
备课时,我考虑到学生在静态图中获取信息存在难度,上课时告诉学生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然后简单介绍这个图的情况。你们看,这幅图有学校、树木、花草、小河,从学校走出三群小朋友,每群小朋友都是三个;在他们经过的草地和树上飞来三群小鸟,每群小鸟各有5只;他们走到河边时看到游来四群小鱼,每群有三条鱼;接着又看到从远处划来的四条小船,每条船上有四个小朋友等等。这样逐个呈现图中信息,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的“几个几”的资源。学生根据画面轻松地互相提出用乘法来解决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就是乘法口诀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利用生活经验有效地理解了抽象的乘法意义。
单一的数学计算和练习不仅使学生感觉枯燥,而且不利于长期记忆。创设丰富有趣的活动情境,能化枯燥为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使学生在比赛、游戏、模拟生活情境等活动中,自觉主动地运用、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效率。
转眼间已经教到“乘法口诀(一)”中的“回家路上了”。在讲这个内容的时候我专门变了一个童话故事引入课程,小动物们放学了,他们好高兴啊……,学生在听着故事的时候不自觉地被引入了“数”里,纷纷提出自己的数学问题和解题思路,整堂课都是围绕着图里的内容展开,虽然看起来学的东西很少,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观察与思考,并且能很正确的用自己的语言陈述自己的思路,我觉得这样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组织语言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同时故事方式的课堂学生的学习兴致非常浓。
数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信息化的社会,要求学生加强收集信息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主动深入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数学的
头脑去思考问题,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数学课程的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这是非常重要的。
这一节课,课堂气氛很好,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知识的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教学较为成功。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回家路上》这一课是让学生复习乘法的意义和应用2——5的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材用一些小动物放学回家的画面展现了许多数学的信息,采用“你问我答”的数学游戏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教学时,我主要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中获取知识。首先,我根据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图中的信息(出示挂图),然后让学生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所见,再在小组内采用“你问我答”的游戏方式,根据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并且运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兴味盎然,积极思考发问并认真解答。如生1问:船上共有多少只小动物?生2列出算式:4*4,生3说:我们可以利用“四四十六”这句口诀来算出它的得数。生4问:草地上有多少朵花?生5列出算式:6*2,生6:利用“二六十二”这句口诀就知道它的得数了,不用再一个一个或两个两个地数了,真方便。……画面上的内容,学生真是无所不问啊!都能根据乘法的意义来列式的,并且都能正确运用学过的口诀来计算得数,这真是我意料不到的。我觉得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熟练应用2——5的乘法口诀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数学,学好数学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口头表达等能力。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是以学生为主,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给学生广泛参与的机会和发展的余地。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设计练习时,我注意到学生情感方面的问题,特地设计了题型丰富、形式多样的练习,激发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如“师生对口令”、“争当快射手游戏”、“踩汽球游戏”、“快速接龙游戏”、“开启动物之门”(找新家)等游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不仅让学生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爱学、乐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复习旧知,为新知识做铺垫,然后设计了认识除法的教学活动,组织“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的`学习活动,以及让学生反复动手操作,多次经历用除
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从而领悟除法的意义,大部份学生已经能很好的掌握本章的内容。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和反思
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及反思
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反思
周五的教研活动,按照学校教研组的安排,我教学《6的乘法口诀》,即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例7(第61页)。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具有学习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呈现的,所以教材的呈现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旨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体现了提高学生学习独立性要求的编写意图。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是每个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计算能力。因此,本课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能初步掌握6的乘法口诀,并且能够正确运用6的乘法口诀求两个数的积,难点是怎样去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写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根据教学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成教学目标,我的思路是:在上课时,通过“我会背—我会说—我会写”这三个环节先让学生简单的复习1—5的乘法口诀,其次通过小鱼图引入本课课题,因为学生已经有1到5的乘法口诀的学习基础,所以我在引导学生编出一六得六和二六十二这两句乘法口诀之后,就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脑筋,编出剩下的口诀,然后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再引导学生根据6的乘法算式和口诀的特点来发现他们之间的特点和规律。然后利用课本61页练习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来摆一摆,进一步加深对6的乘法口诀来源的.认识。我让学生在情景中动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而且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
但是本节课有很多很多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课前准备不充分。因为之前没有怎么上过公开课,也不知道要怎样去备课,所以导致我做的ppt显得比较散。
2、复习旧知力度不够。在复习环节,在全班齐背了1—5的乘法口诀之后,只简单的叫了一个同学起来背诵,然后就进入了新课。
3、教学重难点没有把握好。
4、专业知识不够。我不是专业的数学老师,对于数学教学,也只是凭着自己所学的知识在讲授,很多细节问题上面处理得不好。
5、教学方法太单一。因为这节课要学的是6的乘法口诀,所以整节课最多的就是让他们练习试着背出来,但是我的方法用得不好。
6、动手和练习的时间太少。在背口诀环节耗时太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基本练习时间不够充裕。
通过这节课也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有很多方面需要学习,也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和落实。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基础上学习的,但千米这个长度单位太大了,学生很难形成对一千米有多长的感性认识。
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借助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针对这一重点,在设计本课时,我想通过实践活动完成本课教学活动。于是在课前做设计课时,我计划让学生在操场上走一走一百米大约有多少步,步行一百米大约需多长时间,体验一百米大约有多长,从而让学生推理一千米大约有多少步,步行大约用多长时间,实际生活中从哪到哪大约有一千米。
再实际走一走,感受实际长度。我感觉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生活中体验,才能更好地感知我们的数学,运用好我们的数学。
因此,我在本课中分成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复习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并用手势比划,接着提问如果要表示从你家到学校的距离需要选用什么单位呢?那么如果从学校这里到青泥洼桥需要选用什么单位呢?学生思考着好像选用这些长度单位都不行,于是引入新课。
第二阶段:在室内进行,让学生代表实际走一走10米的距离,其他同学记录时间,学生代表说一说走完后的感受。为突破重点做好铺垫布置室外实践的主题与任务。
第三阶段:室外体验。体验〈1千米有多长〉。先组内交流,想象出一千米有多长,再实际走完一千米要用多少时间,同时说出自己的感受,大部分同学的'感受不错:“因为我们学校操场跑道只有200米,1千米要跑5圈,要我们走5圈。有意思的是,我们一边走老师让我们一边数数,数一个数大约用一秒。”孩子刚开始还兴致浓厚,后来就没有耐心了。而且走完一圈还轻松,两圈后有点累,三圈就喘不过气了,走完5圈已筋疲力尽了。这时候他们不由自主的感叹:一千米真长啊!
这里学生通过体验,在原有知识概念的基础之上充分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实践经验,使学生形成对一千米有多长的感性认识,同时对生活中米与千米的运用才会灵活。
第四阶段:单位互换。千米这个长度单位是学生生活中常常要用到的,但他们往往停留在有关单位的互化上,不能够理解千米的实际意义。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千米的度量意义,注重了所提供的材料都是真实的。这样学生走出教室,感受到千米的意义。这些活生生的材料,必能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通过这节课让我感受到有些数学知识必须让学生感受、体验不能嫌麻烦,学生没有理解的知识强加给学生,学生在做题就不能灵活运用好知识。为什么有的学生小小年纪就厌学,是我们的课堂没有感染学生,让学生参与进来。从这里,我也得到启发,运用新教材教学,要注意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让学生感受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才能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认识多边形》
今天所要认识的这些图形都是生活中常见的,而且其命名也是有章可循的,所以学生对此不难了解,因此,本课的难点就转为灵活应用。我感觉这节课做得比较成功的方面是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创。
1、创设情景,激发探究的兴趣
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能使学生较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的生动形象,饶有趣味。而针对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所创设的情景只要是他们熟悉的,在他们已有认知经验基础上,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学生的求知欲自会激发。在上述“认识四边形”这一环节中,以学生熟悉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引入到它们的相同之处,再由它们的相同之处过渡到新知“由4条边围成的`图形是四边形”,学生兴趣即刻激发,思维活跃,当引导学生判断生活中常见一些图形是否是四边形时,通过直观呈现图片认识并区别四边形,从而感悟出四边形的基本特征,形成清晰的表象。
2、重视操作,增强学习的有效性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需针对相应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以操作实验,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形式来完成。作为教师,应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参与到活动中去,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达成师生互动,以实现数学活动的有效性。在“认识图形”、“搭图形”和“剪正方形”三个环节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了多边形的基本特征,如数、说、判断、搭、折、剪等,通过这样的操作活动,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多边形的特征,巩固了新知,体验到获取知识的乐趣,体验到经历合作探索、交流倾听的过程,更激活了思维、增长了见识、积累了经验。因而,课中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得以促进学生更有效的学习。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适当地对教材进行改动,使学生学习的素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本节课在设计上,尽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过动的体验,营造了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自己去做数学,想数学,在思考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数学学习过程成了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体验的过程。但是在运用阶段中,我们发现在练习中,大部分学生不管怎样的习题,都只用竖式来计算,而不能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地选择算法。
经过反思,出现了这种情况,正是我们进行算法优化所带来的,这又使我们进行了深思。提倡算法多样化到底用不用优化?如果优化,又应该怎样来优化呢?经过讨论研究,我们一致认为,计算时虽然没有适合全体学生的最优算法,但并不等于没有适合大多数学生的最优方法,所以还是应该有算法的优化的。
事实上,多样化与优化之间并不存在矛盾,两者可以而且应该统一于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之中。但这种优化并不是教师“灌”的,优化算法的主体应是学生。优化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过程,教师应致力于让学生在用自己的'方法在计算过程中发现差距,产生优化算法的内在需要,自己选择好的方法。所以在学习之初面对各种又多又杂的算法,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回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而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去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
平移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放格纸上准确数出平移的格数画出平移的图形
锐角和钝角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师让学生在活动中合作交流、自主探究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直观形成锐角、直角、钝角的表象。并且会在生活中找角,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反思
1、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掌握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并且会进行简单的除法计算。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通过本小节学习,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了平均分的意义。并且会区分什么是平均分,什么样的情况不是平均分。会根据平均分的具体情况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突出一下几个方面: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学会搜集信息、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主要策略是通过从学生喜欢的课本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然后通过组织学生实践操作,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量出的结果不一样;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长度有时量出的结果一样,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为使学生能够真实的感受到统一长度的必要性,我叫孩子准备好要用的学具,曲别针和一角的硬币7个。课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中初步体验用不同的长度作标准去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接着又用不同的长度做标准去测量不同的`物体的长度。在这一个活动中有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直尺去测量课桌的长,然后再用曲别针去测量数学书的宽。显然教材设计者充分考虑教具的实用性,让孩子能够比较方便。而且是为让学生的比较容易进行比较,进行大量的实践的。但是孩子在测量课桌的长的时候,由于学生用的尺子长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测量的结果也不一样。但是这一活动恰恰又让学生体验用不同的长度标准去测量同一个物体。
这节课,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感觉上得太匆忙,不轻松。而且,每次总有个别学生不带学具,不认真听操作要求,这也是个问题。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控制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