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篇《醉翁亭记》,将欧阳修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的淋漓尽致。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苏轼曾经这样评价过:“欧阳子,今之韩愈也。”唐宋八大家宋朝五人均出自他的门下,自已亦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而欧阳修的著名之处并非此。二十四岁进士,并参与了中国改革史上声名赫赫的“庆历新政”,可以说是年少有为。但由于他直言敢谏,而屡遭小人、奸臣的诬陷和贬斥,最终被贬滁州。
在滁州,欧阳修并未消极对世,他给滁州留下了许许多多宝贵的财富。政治清明,为政宽简,多予少取。与民同乐,乐于山水,乐于宴酣,乐人之乐。他从不愁苦,不愤懑,不失落,不沉痛,有的只是豁达、乐观!
同处乱世,他没有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的只是旷达积极;他没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却有着另一番人生在世的欢乐与自由的心境。他没有陶渊明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却有着“与民同乐”的美好理想。这才是真实的欧阳修!
人是应当生来就是来吃苦的,但在这其中,我们如果多一分乐观豁达去看待,又别是一番滋味,一万卷书、一千卷遗文、一壶酒、一张琴、一局棋、一醉翁,人生本亦如此。
一天,我坐在时空飞船上,本来想去拜访李白的,可是因为时空飞船出了故障,只好在北宋时期"迫降"了。不过,去见见欧阳修也好,顺便向他老人家讨教几招怎样写作文。
我走到了集市上,所有人都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我,哎呀,我还穿着现代的服装呢!我赶紧挑了一件漂亮得体的衣服。我打听了一下,看来欧阳修在那时已经是小有名气了,许多人都知道他的家在哪。到了他的府,我敲门找他,他家的.仆人说欧阳修被钱惟演请到洛阳了。没办法只好去洛阳找他老人家了,到了洛阳钱惟演的驿舍,一问,人家早就回府了。mygod!我又走回他的家,可以见到欧阳修了。我的心里忐忑不安,见到了他本人,除了没有胡子以外,剩下的都很相像。我遍请教了他写作文的技巧和经验。我无意看到了鲁迅最想要的带画儿的《山海经》,我就和欧阳修说了,欧阳修二话没说就把《山海经》送了给我。太好了!下次采访鲁迅,把这本《山海经》送给他当做见面礼吧。呀!时空飞船自动修好了,我再不走就永远回不去了。
我要走了,就送给欧阳修一块巧克力吧!我在飞船上看欧阳修正在召集妻子.孩子和仆人一起研究怎么打开那块巧克力呢。
“嘉琪,六点四十分了,再不起床就要迟到了。”啊,原来这一切都是梦啊!“啊,我马上就来。妈妈我梦见了......
我心目中的欧阳修,源于五年级语文老师给我们讲唐宋八大家时讲的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读书人,自觉自己是个大材小用的人,文风灿烂,只有欧阳修能比得上他。他与欧阳修不期而遇,几次炫耀自己的诗词,欧阳修能自如地念出好句子。最后欧阳修用亲切的语气调侃了书生。当时我对欧阳修的印象是一个才气横溢,机智过人的书生。
这学期我们又学了他的热门《醉翁亭记》,让我对这个能一边喝着酒,一边享受,一边醒来,用英语说话的醉汉有了更深的了解。欧阳修,字咏书,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作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苏辙、曾巩都拜在他门下。苏轼是欧阳修杰出才能的受益者之一。成语的典故是欧阳修欣赏苏轼的.才华,告诉老朋友们在苏轼书汗出之前读一读。老夫在避路时,也让他出了一个头。可见他提拔了后辈。在政治上,他采取批评和训诫来缓解社会危机。他身居高位,依然坚持过节,不随波逐流。死后的头衔是一个非常忠诚的人。
我在《醉翁亭记》看到一个老人,贤惠,乐观,豁达。群山、森林和美优环绕,水声潺潺,泉水上有一座亭子。这是欧阳修一生中最多姿多彩的醉翁亭。面对凶险的运气,欧阳修很淡定,闲暇时经常和朋友在醉翁亭消磨时光,弹琴,饮酒,写诗,遥望清风。从北京到滁州,各种从荣耀到孤独的苦难,都在这狂野、芬芳、美丽、阴云密布的山水中慢慢飘散,向四季不同风景的琅琊山进发,黄昏归来,与人民同乐,享受无尽的欢愉,把自己高贵的灵魂寄托在滁州的山水间。欧阳修安于做太守,避世俗,远离污浊,勤政爱民,著书说通俗酒鬼的本意是不喝酒,关心山河。他的话千古传诵,让人赞叹,让人感悟,让人思考。
在我心目中,这个醉翁之意不在酒,平静地面对生活中的现实,不排斥我,平易近人,支持年轻一代。在文学方面,他的散文简洁、流畅、自然,开创了一代文风。
我心目中的欧阳修就是这样一个聪慧豁达,与民同乐的老神仙。
有这样一座亭子,建于狼牙山上。起初,它并不为人为世人所知,然而在一篇《醉翁亭记》横空出世之后,人们渐渐知道了滁州城的这座亭子,而欧阳修来到滁州任知州这件事,还是因为遭馋离职,欧阳修上书分辩,得罪了当权派而造成的。
滁州城四面环山,而西南的那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有一座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山,那就是狼牙山了。要是沿着山路走上六七里,就可以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那是酿泉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山势回环路也会一起转弯,有一座亭子的亭角像鸟张开的翅膀一样,高居于泉水之上,这就是醉翁亭了。这座亭子是山上的和尚智仙建造的。而给他取名字的就是太守了。
太守时常和宾客们来这里喝酒,但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称“醉翁”,所以醉翁的情趣不在于饮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如果太阳出来了,林中的雾气也就随之散开,但要是云雾聚拢,那山间就显得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象。野花开放时,散发出了一种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面滴落下去,石头裸露出来,是山中四时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下山,四季的景色不同,那乐趣是无穷无尽的。
这篇文章主要描写醉翁亭的秀丽风光,记叙了游山宴饮的乐趣,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含蓄的表达了作者被贬的失意心情。
这个星期我们学习了《醉翁亭记》,作者,乃龅牙男欧阳修。欧阳修瘦小,苍白,眼睛高度近视,“面白过耳,唇不包齿。”
欧阳修虽然长得丑,但是非常有才。欧阳修是宋代的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牛吧!这篇《醉翁亭记》就是一篇千古文章。我来介绍一下他吧。
欧阳修字永叔,生于四川绵阳,当时称绵州,和李白是同乡。尚在吃奶婴儿期,随宦游的父亲欧阳观迁江南泰州。四岁,父亲死了,享年五十九岁。母亲郑氏,时年二十九岁,拉扯一儿一女不改嫁。欧阳修四十六岁那年,母亲郑氏去世,享年七十二岁。欧阳修从小就听母亲口中父亲的种种故事。丁忧期间,他追思父母,后于熙宁三年写下动人的《泷冈阡表》。母亲贤而知礼,父亲堪称良吏。
再说说《醉翁亭记》吧,古文描绘风景,全篇连用二十一个“也”,十三个“者”,二十四个“而”,犹如反复回旋的复调。文字如泉水之溢,一派天然。人,亭,山,泉,鸟,皆含醉态,酒醉,色醉,情醉,意醉,真是好极了。景色的层次分明而流畅,四季循环尽收眼底。
《醉翁亭记》欧阳修除了自己,还提到过另外一人,“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呀!智仙是琅琊山上的.和尚,读到这里不禁有一个疑惑,智仙和欧阳修为好朋,苏东坡又和佛印为好朋,这是为什么呀?这些赫赫有名的诗人为什么都喜欢和僧人和尚做朋友?回家查查,结果百度百科又不给面子,没查到。
从欧阳修的文章中,体会不到一丝的忧愁。从山水之乐,到宴酣之乐,到乐人之乐,始终为乐。可见欧阳修乐对生活,他是一名乐天派,通过一个乐字贯穿全文。
人的品行不在于长相,而在于心态与能力。
欧阳修古琴
关于欧阳修的名人名言
欧阳修采桑子教案
采桑子欧阳修教案
欧阳修夏至古诗
读《醉翁亭记有感》,提笔传欧阳千山万水欧阳游,当年青丝换白首。——题记
修自至滁州,无甚作为,然每乐于与众游山玩水,举杯倾谈也。然修自感不胜愧之,仅以山肴野蔌,千樽美酒酬众也。
夫若漫步随心,怡然自得焉,访踏仙踪,应至琅琊也。吾视环滁山水,自是蔚然神秀,风貌幽然,别具一格,乃洞天之所,有如隔纷繁人世,南柯如梦之感也。
若夫夕日照林,流光溢彩,游鱼欣悦,乌相鸣之。远望有一亭翼然临于泉上,名日醉翁亭也。吾与众把酒临风与此。吾等吟诗唱和,畅谈平生异事、朝野政闻,忘却离合得失,只间太白之“人生得意须尽欢”也。
修则不胜酒力,醉卧亭边青石,忽复大笑,吟咏妙句;或醉眼朦胧,所见者皆恍如隔世,只是青丝早换白发矣。昔日青云志在否?韶华易逝,不见当年夕阳残光。千朝数载,鞠躬尽瘁,此生一心为民,但求不负于己,无愧于天。知否7物是人非容颜改,不见长安只见山。知否?坎坷浮生一笑过,杯酒依旧醉天涯。试问古贤人,壮志仍在,为民之心不改,几时可见天下长安……
然山间不觉朝暮,不知光阴飞度,山外事务已是冗杂,或吾众当归矣。亭下泉水流转清响,莫若酿泉水送欧阳修乎?
若今夜繁星漫空,明月千里,柔照小亭,吾心当乐之。虽修身无至之,但心思仍流连于此。或应曰“醉翁亭岂可无醉翁耶?”
溶溶月,淡淡风,那曾经艳压群芳的花儿早已烟消风逝,但你却名垂青史。
——题记
若要问我,最为佩服的古人是哪一位,那么,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是欧阳修。欧阳公,你是一部流传千古的书,伴我十载,终身受益。
你是一部书,品读你,读出你令人敬佩的洒脱。你曾经贬官至滁洲太守,偶得山之僧智仙所作之亭,酒酣之间,自号醉翁,名之醉翁亭也,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中,太守醉于此,滁人游与此,众人宴于此,“宴酣之乐,得之心而愈之酒也”。官民如此其乐融融,足以看出你治理之功。
敬重你,这份洒脱,千年来,何人能及?
你是一部书,品读你,读出你让人崇拜的大度。你身为宰相,位高权重,却不忘忧国忧民,提拔新人。曾忆否,王安石,那个曾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的青年才俊,当年不也是你一手提拔的吗?后来,他位居你之右,你却无丝毫之嫉妒,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你奖掖“三苏”,让他们一家人成为时代的明星,流芳千古,位列唐宋八大家,这之中,不也有你的功劳吗?
敬重你,这份大度,千载来,又何人能及?
你是一部书,品读你,读出你令人钦佩的才华。且不论你那万世流传的佳作,单单是你对书籍的了解,就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你曾说,家中藏书千万卷,有人问:“如此多书,你全看过么?”,你回答说,任君选考,若有答不出的,便不号这“六一居士”。那人故意从书架中取出一本布满灰尘的.书问你,你仍然对答如流,令人不得不佩服。
敬重你,这份才华,千古来,几人能及?
你是一部书,品读你,读出你那无人不知的豁达。你自号“六一居士”,时人问之:“何谓”六一“也?”,你答曰:“家中古籍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人问之曰:“此“五一”也。”醉翁笑曰:“一老翁处其间也,此六一也。”好,好一个“六一居士”,豁达如斯。
敬重你,这份豁达,古往今来,谁人能及?
你,是一颗星,一颗光芒万丈的耀眼明星!北宋王朝的风流人物,不是天子皇帝,也不是王侯将相,而是你——欧阳修。
你,是一部书,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品读你,千年有滋味。
欧阳修先生,字永叔,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辛苦一生,只为做一个不为沽名钓誉而从政的政客,他醉了。但他却是一名清醒的醉翁。此次,我很荣幸与欧阳永叔先生进行了一次隔空采访,内容如下。
我:欧阳先生您好,今天能采访到您,实在是幸甚。大家都说您是一位才华出众的艺术家,写出了《丰乐亭记》《生查子》这样脍炙人口的作品。这几天我们正在学习您的《醉翁亭记》这一篇文章,我想采访一下您,您是在什么样的心境下写出的呢?
欧阳永叔:当时是我被贬到滁州的第二年,在我的努力之下,人民终于过上了好日子,当然了,这归功于当地百姓的辛勤劳动与配合。我生于大宋的鼎盛之期,心中虽有被贬的不平,但当我看到人民安居乐业,我就按耐不住心中的喜悦,于是我就大设宴席,酒醉而醒,然后写下了这篇文章。
我:那欧阳永叔先生,您虽然自称醉翁,但我们却发现您在醉翁亭边又修建了一座醒心亭,这又是为何呢?您能对此做一下解释么?
欧阳永叔:哈哈,不瞒你说,我的确自称醉翁。我醉是真的,我酒量不大一喝就醉,但是你看我老么?我刚不到40岁,我自称翁,是因为我经历了太多曲折和坎坷,“曾经沧海难为水”啊,所以自称醉翁。至于这个亭子,我建造它一来是为了让酒量差的我在喝醉以后能有个地方看看风景醒醒酒;二来,是为了能让我在酒醒后借远处的`风景来警示自己,我有强壮大宋的理想,和向圣上直言进谏的使命,我不能畏惧小人的谗言。就是这样,我修建了这座亭子,这就是目的,这就是我对自己的原则的坚守。
我:您的醉在表面,但醒在心中。您原来是借醉来调剂小人谗言对您的影响,借醒来警示自己。您真是一位伟大的人,晚辈对您实在是敬佩!
欧阳永叔:过奖,过奖。
我: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采访就到这里,再次感谢欧阳永叔先生能接受今天的采访。再见。
他的酒量很小,一喝就醉,他拥有醉翁醉的外在。他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却一直不改变直言进谏的勇气,不惧谗言,他拥有醉翁醒的内心。不愧,清醒的醉翁。
我以前读过许多名人的作品,比如老舍的《骆驼祥子》、冰心的《繁星春水》、高尔基的《童年》等等。可我唯独没有读过欧阳修的文章,可我今天就要去欧阳修的家中,去和他一起探讨“怎样才能修改好文章”。这心里还真是有一点紧张。
我敲过门,就听见了一阵脚步声,过了一会儿,门开了,只见一位非常慈祥的老人,原来他就是欧阳修。欧阳修穿着拖鞋,一身极其朴素穿着来迎接我。“你好,很高兴能够见到您!”“我也很高兴能够见到你,来找我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助吗?”我点了点头,说:“我这次来时希望能够和你一起探讨一下怎样才能将文章修改好呢?”“好啊,你跟我来吧!”欧阳修很爽快的.答应了。进了他的书房。就感觉学习氛围非常浓,好像让人进来就不想走的感觉。“请坐。”“好的,谢谢!”“来,你现在的问题是不会修改,修改文章讲究两大点:一、小改,二、大改。我先给你说说这小改。所谓小改,就是看看有无错字病句,用词是否恰当,词句是否精炼,做到字斟句酌。明白了吗?”“明白了,你再给我讲讲这大改吧……”“恩,我知道了!”“孩子,学海无涯苦作舟,努力学习,你会成功的!”听了这句话,我似乎长大了。“好了,今天就到这里吧,下次见!”“好,再见!”
拜访了欧阳修,我又做着时光穿梭机会带了世纪。这次拜访欧阳修,让我长了不少的知识!
欧阳修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着作很多,创作态度严谨。每写完一篇文章,他总是反复推敲,一丝不苟。
宋朝的时候,每当亭台楼阁建成,总要请文坛有名望的人写文章记载。韩琦是欧阳修的`朋友。他在相州任职时,曾建造了一座别墅,取名“昼锦堂”。昼锦堂即将竣工时,他写了一封信,派人送给欧阳修,请他写一篇文章。信中还特地言明,文章写成后,马上交给来人带回,以便在重阳节前镌刻堂上。
欧阳修计算了一下时间,立即闭门谢客,拟好腹稿后,写下了《昼锦堂记》。写完就交给来人。来人立即骑马返回。
欧阳修有个习惯,就是每天晚上临睡前,总要把白天写的文章拿出来,逐字逐句诵读品味,发现不满意的地方就及时修改。这天晚上,他重读《昼锦堂记》,当读到“仕官至将相,锦衣归故乡”时停住了,觉得这两句意思太直,与上下文衔接也不甚连贯。他用心推敲,在两句中各加上一个“而”字,变成“仕官而至将相,锦衣而归故乡”。这样,不但上下文连贯顺畅,意思也比原文深邃了。
欧阳修想到这里,马上牵出一匹快马,将家人从梦中叫醒,把添字的事向家人述说了一遍。家人急忙骑马向相州飞奔。第二天傍晚,终于赶上了韩琦派来的人,把“而”字补上了。
从此以后,欧阳修快马追字的佳话便不胫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