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XX年底以来,福建省教育系统关工委、福建省读书援助协会立足于“让每个乡村孩子有书可读”,建平台、广宣传、齐发动、促落实,开展向老、少、边、岛地区“捐书助学献爱心”的活动,充分发挥全社会的爱心力量,千方百计改善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迄今为止,已为3000多所中小学建立了“爱心图书室”,还为17个县(市、区)的中小学按照国家“双高普九”的要求配备了图书,总计捐书500多万册,解决了280万中小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共同建设未成年人的精神家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深入贯彻中央8号文件精神,把“捐书助学献爱心”活动作为关心未成年人工作的重点
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关工委至关重要的中心工作。为什么关工委热心于捐书活动?这缘起于以原教育厅厅长、现任教育系统关工委主任郭荣辉为首的一批离退休老同志,在学习贯彻中央“8号文件”以后,认识到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对其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堂内老师给学生传授知识是给学生以“鱼”;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得到知识,掌握自我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不仅得到了“鱼”,更重要的是收获了“渔”。教育的经验证明,授学生“渔”远比给学生“鱼”更重要。可广大老、少、边、岛地区中小学图书室的现状就是少而旧。可概括为三大不足:一是大多数中小学的图书藏量不足;二是新书、文学名著、科普读物等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图书不足;三是中小学的图书经费短缺,财政拨款不足。
老同志们认为,解决中小学图书短缺的问题,光靠财政拨款是有限的,以社会赞助为补充可能会更有效。因为福建的民营企业和华侨很多,爱国爱乡是他们的光荣传统,“捐书助学献爱心”这个路子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因此,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大家一致决定把“捐书助学献爱心”活动作为关工委工作的重点,为我省广大老、少、边、岛地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做实实在在的事情。
大四学生即将离校前期,为了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并且为即将到来的11届新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空间,我大学生自律管理委员会特举办“毕业生书籍捐赠”活动。
活动当天,许多大四毕业生前来捐赠,在捐赠的同时很多毕业生留下了自己的祝福,他们希望自己的母校越来越好,希望下一届的学弟学妹们能有更出色的表现。
在活动举办的过程中,我们有很多的成功之处:
一、做到了人员的合理安排,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每一天的工作人员都很尽职,把捐书活动现场维护的井然有序,书籍分门别类,参与人员记录在案,纪念品限量发放等等
三、特助T恤纪念品有很好的纪念意义,是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同时也给毕业生留下了母校的回忆。
但是每一次活动都会有不足之处:
一、人员安排:每天的人员都有固定的安排,但是在时间安排上有所欠缺,没有规定活动现场布置的'具体时间及人员。
二、工作人员:现场工作人员离开现象比较严重,须严格规定请假制度,避免人手不够的情况发生。
三、书籍整理:书籍分门别类未持之以恒,在搬运过程中已将书籍类别打乱,对下学期的书记回馈活动有一些不便的影响。
四、自我宣传:捐书活动是本学期自律委举办的大型外场活动,本次活动很有利于宣传自律委的整体形象,但我们并有完美的抓住这次机会。
每一次的跃进,都是潜在核心的诗与真被开掘的结果。它们一直存在着,不过藏在了深处,需要我们不断的挖掘,不然埋没了也就不再了。
同学们:
近年来,学院高度重视图书馆的建设,逐年增加了图书购置经费,加大文献的购买量。目前学院图书馆拥有的馆藏总量已达到80万册,中外文期刊1000余种,文献保障能力逐步增强。但由于历史原因,尽管学院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仍有不足,离申本评估要求的生均100册的图书指标还有一定的距离。为解决图书馆馆藏不足的困难,使馆藏图书数量顺利达到评估指标要求,因此,团委办向全校个同学发出倡议:
希望同学们积极为学院捐赠图书,把家中和宿舍里闲置不用的图书奉献出来,经过图书馆工作人员编目、加工与整理,提供给广大读者,让图书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希望同学们全体同学们踊跃参加,一本本书将汇成知识的海洋。大厦巍然,粱椽共举。也许一个人的捐献十分有限,但涓涓细流,汇聚成海,您的慷慨捐赠定会使他人受益,也使书的价值和您的精神境界同样得到升华。
同学们,学院今天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凝结着您的智慧和汗水;学院明天的发展,更需要您的关爱和支持。只要我们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相信我们的努力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成果。同学们,让我们踊跃捐献出饱含着自己浓浓爱院之情的书籍,为“申本”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吧!
小编精心推荐
捐款活动总结 | 捐书活动总结
那天下午,我听到学校里广播捐书的通知,急切地跑到了家。将几个书柜来个“翻天覆地”,几经上窜下跳后,认真挑出一本、两本、三本……
第二天早晨,我跑到学校,还以为我是第一个到捐书现场的,没想到班里捐书的队伍竟成了“万里长城”,我只得排在倒数第三位。我看见同学们捐了好多的书,说堆积如山一点也不过分。捐书仪式结束后,我回到座位上,心想一切都结束了。
可是那天上课,我的心思一直没在课堂上,“书”――是我当时唯一想的事,我盼望通过记者之手早点将这些书送到那些需要捐助的孩子手中。直到《潇湘晨报》记者来了之后告诉我们捐书的场景,我才晃过神,唯一记得的一幕是:一群边远山区的孩子踮着脚,高高地举起双手等着我们捐的书……
回家的路上,我还在想:你捐一本书,我捐一本书,数量不多,但是我们每人捐出一本书,或许就能为他们建起一个小图书馆。你的一点爱,我的一点爱,或许就能让他们重新燃起对明天的希望,成就无数个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