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精选2篇)

栏目:办公写作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篇1

尊敬的领导和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文是《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是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既写山川,又写四季,字词清丽。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五个部分向大家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一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这篇短文,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教学目标、重难点及确立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我将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确定为: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达到背诵课文和体会作者娱情山水共赏美景的感情。(重难点)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本文虽然短小,文字浅显,但是由于课文的时代与学生的现代生活相隔较远,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可能对文章理解得不够透彻,老师要善于利用教学手段,教学形式激发活跃的思维,调动表现欲望。适时的引导,是学生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完善自己的情商。

三、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能再在课堂上充当主导者,而是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充当的应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采用如下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1、诵读感知内化。对于初中生来说,怎样把实际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学生自由朗读、集体朗读、学生个人朗读等形式。

2、小组讨论法。对于八年级的学生,应该让其具有小组互助学习的能力,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四、说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为主,其他方法兼收并蓄。

这篇课文文字浅显易懂,可采用自主学习来学。

五、说教学程序

1、情境导入

教师应该调动起学生的情感积极性,让学生处在积极的情绪下展开自主学习。“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

2、文学常识、作者简介

(1)释题

学生第一次接触“书”这种文体,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对这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作者简介

对于作者简介,我是让学生课前先去查找收集作者的有关资料信息,然后请一位同学在班上给同学们介绍陶弘景。教师在强调其中两点:第一,陶弘景被人们称为“山中宰相”;第二,陶弘景的诗文今传《陶隐居集》。

3、点说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的学习方向很明确,学习就具有一定的主动性。

4、诵读、小组交流

学生自由朗读→点名学生朗读→全班齐读→学生默读(小组交流)→集体朗读→点名学生朗读。而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对课文内涵的把握等内容的学习都围绕朗读进行。

(1)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能够读准字音,达到流利的程度。

(2)点名学生朗读课文。可以起到检查自由朗读的效果,同时能够让你其他同学学习到这位同学朗读的优点,以及改正这位同学朗读的缺点。

(3)全班齐读课文。注意整体节奏,和向朗读的感情发展。

(4)学生自己默读课文。在这一环节上,同时采用小组交流的方法。主要是学生先独立疏通文意,记下自己不能理解的,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小组内同学互助,最后是小组记下本组人员都不能解决的问题,请其他小组帮助解答。这种方法就是完全是学生自己主动学习,能够加深学生学习知识的印象,以及锻炼学生的能力。

(5)集体朗读课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学生在集体朗读课文是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的巩固和对下一环节的铺垫。学生在这时集体朗读课文就有了更进一步的感情,去思考“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这一个问题就更简单。(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同时追问山川景色动景与静景的结合:静景:山之高、水之净、岸之美;动景:猿之鸣、鸟之叫、鱼之跃。)

(6)点名学生朗读课文。这个时候一个人朗读课文,要求要充满感情,融情于景,其他同学思考作者的感情。以及回到课文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这样的感情。(文章以清俊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也是去完成学习这篇文章的学习目标之一“体会作者娱情山水共赏美景的感情”

5、背诵课文

背诵课文是学习这篇课文的一个学习目标,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背诵课文,对于学生来说将会记忆很久。我主要采用学生自由竞背,然后小组内部互相检查的背诵,最后是教师检查背诵,以及小组竞赛背诵,最后全班集体背诵。这样一环衔接一环,对巩固记忆具有非常好的效果。这堂课也就在背诵这篇课文当中结束。

6、板书设计

仰视:高峰

俯察:清流

山川之美平看:石壁、林竹欲界之仙都,与其奇者→娱情山水共赏美景

晓:猿鸣、鱼叫

夕:鱼跃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⑴准确理解课文下注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⑵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⑴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⑵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⑴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

⑴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4、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提前预习,标出疑难。

二、说教法、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应多读少讲,以读代讲)。

2、重点提示、分析。

3、学法指导:要体现文言文教学之特点,既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字词句句落实。

4、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程序(利用多媒体课件,边读边引导分析。)

㈠检查预习

1、分组读课文

2、字词正音(课件1)。[说明]:以诵读和给较难识记的字词正音,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同时帮助同学对有关字词的识记。

㈡导入新课

1、导语(课件2)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窗外的一瞬间,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美好。天的晴朗,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葱笼,鸟的飞翔……无不让你心旷神怡。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说明]:此设计帮助同学们在头脑中再现大自然的美景,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2、解题(课件3)答谢中书书①答:回复。②谢中书:见课文注解①。③书: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我国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3、作者简介(课件4)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他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山林,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4、背景提示(课件5)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写山水,表明自己的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说明]

1、题目易误,故作解释,并交代文体。

2、了解作者的生平,有助于体会作者寄于文中的情感。

3、背景提示,主要解决“书信”之常写内容与课文内容不同,给同学们带来的疑惑。

㈢正课

1、齐读课文。

2、疏通文意。

⑴请同学翻译课文。

⑵同学之间补充,纠正。

⑶教师明确,指出应注意的问题。如:“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谈”,应译为“赞叹”之意。“猿鸟乱鸣”“乱”应译为“四处”或“此起彼伏”之意。“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应译出得意之感等[说明]让学生注意字词翻译时,要与文章所表达的意境相吻合,这样才确切自然。

3、齐读课文。

4、分析课文。边分析边板书(课件6)。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美

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静

具体描绘(高)(低)(远)(近)

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动(听)(视)

最后一句,又以感慨收束,总括全文:“实是欲界之仙都”

[说明]借助多媒体,以板书形式分析概括,使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掌握,并弄清作者行文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齐读课文。

6、评析语言特点(课件7)问:本文语言优美,读来琅琅上口,试归纳语言特点?[说明]设计这一步,使学生学会用确切的词语,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愉悦的美好景色。

7、小结(课件8)文章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说明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㈣课堂练习

1、背诵课文

㈤作业(课件10)“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历代诗人也留下了大量山水佳作,请大家收集这方面的诗句相互交流,并试简评诗句特色。[说明]:借助课文的学习,引导同学们继续收集这方面的佳作,积累一定的知识,扩大知识面,并通过交流、简评,进一步欣赏情景交融的美文。

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改写通用15篇

《答谢中书书》改写(精选15篇)

《答谢中书书》改写精选15篇

  • 上一篇:最新版房屋租赁合同模板((精选9篇)
  • 下一篇:<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31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