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锦瑟》:
⑴构思新奇:
开头写锦瑟诉说“一弦一柱思华年”思之殷切,思之缠绵。声声诉述思念之切。结尾句“当时惘然”“追忆此情”,使悲欢离合之情更令人断肠。可见作者构思之精巧。
⑵朦胧美:
诗人用“庄生”梦中的浪漫神奇想象,把人人带入美好的梦幻景象,令人神往;又用“望帝”把心托给“杜鹃”仿佛置身于“杜鹃啼血”的氛围中,更感受到离别后的.思念这深。梦中的朦胧美如一幅画,雾也朦胧,水也朦胧,美人鱼落泪,蓝田美玉在阳光下闪光,仿佛燃烧出缕缕轻烟,冉冉飘拂。
2、《马嵬》:
用对比手法暗寓嘲讽。全诗至少构成三重对比:颔联将玄宗赴蜀途中的情景与先前的宫中生活进行对比;颈联将玄宗迫于兵变赐死贵妃事与他们曾于七月七日在长生殿密誓永为夫妇事进行对比;尾联将玄宗贵为天子而不能救其所爱与普通民间婚姻之能美满幸福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见出讽刺之意。
春雨全诗原文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春雨全诗拼音版
chàngwòxīnchūnbáijiáyī,báiménliáoluòyìduōwéi。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hónglóugéyǔxiāngwànglěng,zhūbópiāodēngdúzìguī。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yuǎnlùyīngbēichūnwǎnwǎn,cánxiāoyóudémèngyīxī。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
yùdāngjiānzháhéyóudá,wànlǐyúnluóyīyànfēi。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春雨全诗意思
新春时节,我身披白衫怅然地卧在床上;幽会的白门冷落了,令我万分感伤。
隔着蒙蒙细雨凝视红楼更觉凄凉,只好顶着珠帘般的细雨,在依稀闪烁的灯光中黯然归来。
凄楚的暮春,遥远的路途,哪里可以寄托我的悲凄伤感?只有在残宵梦中才能与你相见。
耳环情书已备好,怎么才能送达?只有寄希望于万里长空中,那一只刚刚飞来的鸿雁。。
春雨全诗注释
白袷衣:即白夹衣,唐人以白衫为闲居便服。
白门:指今江苏南京市。
红楼:华美的楼房,多指女子的住处。
珠箔:珠帘,此处比喻春雨细密。
晼晚:夕阳西下的光景,此处还蕴涵年复一年、人老珠黄之意。
玉珰:耳环。
云罗:像螺纹般的云片。
创作背景
《春雨》作于大中四年,是诗人初到徐幕雨夜思家所作,题作《春雨》,却并非直接写春雨,而是抒写在春夜雨中的相思之情。也有人说这是诗人客居长安的忆家之作,有人说这是李商隐期盼他人提拔的寄托之作。大多数人认为这就是一首爱情诗。但对于诗人所思为何人又有较大的争议。
春雨全诗赏析
一个春雨绵绵的早晨,诗中的男主人公穿着白布夹衫,和衣怅卧。他的心中究竟隐藏着什么?究竟何以如此呢?诗在点明怅卧之后,用一句话作了概括的交待:“白门寥落意多违。”据南朝民歌《杨叛儿》:“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藏乌。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白门当指男女欢会之所。过去的欢会处,今日寂寞冷落,不再看见对方的踪影。与所爱者分离的失意,便是他愁思百结地怅卧的原因。怅卧中,他的.思绪浮动,回味着最后一次访见对方的情景:“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仍然是对方住过的那座熟悉的红楼,但是他没有勇气走进去,甚至没有勇气再靠近它一点,只是隔着雨凝视着。往日在他的感觉里,是那样亲切温存的红楼,如今是那样地凄寒。在这红楼前,他究竟站了多久,也许连自己都不清楚。他发现周围的街巷灯火已经亮了,雨从亮着灯光的窗口前飘过,恍如一道道珠帘。在这珠帘的闪烁中,他才迷蒙地沿着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独自走回来。
他是这样地茫然若失,所爱者的形影,始终在他的脑际萦回。“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他想象着,在远方的那人也应为春之将暮而伤感吧?如今蓬山远隔,只有在残宵的短梦中依稀可以相会了。强烈的思念,促使他修下书札,侑以玉珰一双,作为寄书的信物。这是奉献给对方的一颗痛苦的心,但路途遥远,障碍重重,纵有信使,又如何传递呢?“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且看窗外的天空,阴云万里,纵有一雁传书,又能穿过这罗网般的云天么?
以上是这首诗大致包含的意境。男主人公的处境、活动、心情,基本上是清楚的。读者所难于知道这种恋爱的具体对象和性质。据作品本身看,所爱的对方大约是由于某种不得已的原因,远离而去了。李商隐在他的组诗柳枝五首》序中便曾述及洛阳有一个女子属意于他,但不幸被“东诸候取去”,而铸成了遗憾事。《春雨》诗中推想对方“远路应悲春晼晚”,又感到当时的环境如“万里云罗”,可见这种恋爱或许也是与受到“东诸侯”之类权势者的阻离有关。不过,这终究只能是一种推测。
李商隐在这首诗中,赋予爱情以优美动人的形象。诗借助于飘洒天空的春雨,融入主人公迷茫的心境、依稀的梦境,以及春晼晚、万里云罗等自然景象,烘托别离的寥落,思念的深挚,构成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一联,前一句色彩(红)和感觉(冷)互相比照。红的色彩本来是温暖的,但隔雨怅望反觉其冷;后一句珠箔本来是明丽的,却出之于灯影前对雨帘的幻觉,极细微地写出主人公寥寂而又迷茫的心理状态。末联“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也富于象征色彩。特别有创造性地借助于自然景,把“锦书难托”的预感形象化了,并把忧郁怅惘的情绪与广阔的云天,融为一体。凡此,都成功地表现出了主人公的生活、处境和感情,情景、色调和气氛都令人久久难忘。这种真挚动人的感情和优美生动的形象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艺术魅力,在它面前,人们是免不了要支付出自己的同情的。
诗篇读后感
木兰诗篇观后感
李商隐名句
李商隐名言
李商隐诗
问题探究
第一题,李商隐的《锦瑟》诗,从北宋算起,一千多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余恕诚和刘学锴二位先生合著的《李商隐诗歌集解》列举了四十二种解释。比较有影响力的说法就有开宗明义说、悼亡说、自况说、爱情说、音乐说、诗评说,求仕说,还有不刻意求解的意境说等。本书采用朦胧说,你对此是不是有不同看法呢?
第二题,李商隐的《马嵬》,好似主旨比较明确,它是讽刺唐明皇迷恋女色,荒废朝政。但是,诗无达诂,不同的人对这首诗同样可以作出不同的解读。你对诗的主旨有什么新的看法呢?
请你对上述两个问题深入探讨,把自己的想法整理出来,各写一段解读性的文字。
探究思路
第一题,根据自己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
可以把它当作爱情诗解读:
《锦瑟》诗首二句是对失去的美好青春的记忆。有“思华年”作为诗眼,一声声的锦瑟之音引发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伤。是什么样的美好过去令诗人回忆和感伤呢?颔颈二联本应透露内中消息。但是作者故意迷离其言,使解家亦陷于迷离。不过与琴瑟相关的情是什么情?能使人和对象融合、乃至忘掉自我的梦是什么梦?啼尽杜鹃之血的情又是什么情?月明之夜的珠泪是什么泪?如日光之下玉的氤氲温馨之气又是什么气呢?只能是爱情,而不是其他的情。这就是诗中透出的真实的气息。我们可以分析颔颈二联的意象,是颇耐人寻味的:庄生、望帝,明写男性,当是义山自指无疑。而蝴蝶和杜鹃呢,说成是自身的转换也未尝不可,但是不如说成是晓梦所迷的对象和春心所托的对象,那就是义山之所爱,当是女性的象征。而“沧海”一联写的也是当下情景,蚌蛤吐珠如泪,白玉氤氲如烟,恐也是恋爱之欢乐吧。这样与尾联的“此情”、“当时”相接,也就很自然了。如此欢爱,不只是今日回忆起来感伤不已,即在当日已然惘然若失了,可见此情之珍贵难得。至于义山回忆的是和哪一位女士的`恋爱史,也就无关紧要了。
可以把它当作自伤身世的诗解读:
解读《锦瑟》不能抛开李商隐的人生,“知人论世”嘛!
李商隐在其十九岁时得到属于牛党的令狐楚的赏识,二十五岁那年又经令孤楚的儿子令狐?的推荐中了进士,应该说牛党对他是有恩情的。但是后来李商隐又得到属于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赏识,并且把他最小的女儿嫁给了他,作了王茂元的女婿。于是作为李党政敌的牛党认为李商隐此种行为是背恩忘义。后来令孤?作了宰相执掌政权后,就处处排挤李商隐,使李商隐在仕途上郁郁不得志。这段人生经历对李商隐的诗歌创作影响很大。他的诗歌带有明显的主观化倾向,注重诗人的内心体验。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解李商隐这首诗时要导源诗人内心的情绪感受,才能真正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底蕴。
《锦瑟》首联告诉我们这首诗的诗心是“思华年”。再看尾联,尾联实际上是呼应首联,意思是说:美好的青春年华已经流逝,只能成为一种追忆,但青春年华的酸甜苦辣之情在当时实际上就使人惘然不知所措了。尾联抒发一种惘然之情,而这种惘然之情是通过诗人的追忆所获,所以这首诗的线索是追忆,这很明白的。
然而,“此情”到底是一种什么“情”呢?我们再来解读中间两联。
先看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庄生晓梦”典故出自《庄子·齐物论》,原是一则哲学寓言,李商隐活用此典,把庄子所做的梦说成是“晓梦”,“晓梦”是美好的,令人痴迷的,却又是短暂的,虚幻的。“望帝春心托杜鹃”,望帝忧虑而死,魂化杜鹃,暮春啼哭,口中流血,其声哀怨。这是“哀怨、悲切”之音。
再看颈联,沧海珠泪。珠美好而珍贵,却化作眼泪,“鲛人泣珠”,我们能不“心动”?蓝田玉烟。玉那么美好,却深埋地下,化作一缕青烟。
以上分析说明,《锦瑟》所说的“此情”就是指美好的东西是短暂的,结局是悲哀的,因为它被毁灭被摧残,一切都化为乌有,如“珠有泪”“玉生烟”。
这不分明是对自己悲惨人生的大总结大概括?所以《锦瑟》是一首自伤身世之作。
第二题,《马嵬(其二)》是咏史诗,借马嵬之变讥讽唐明皇,这一点几乎众口一词高中生物。但具体来说,是讽刺唐明皇的什么呢?又有不同说法。一说是嘲讽唐玄宗荒淫误国,“五十年天子,求保一妇人而不可得,堪为色荒之戒矣。”一说是嘲讽唐玄宗对爱情的背叛,揭露他的虚伪。马嵬兵变发生后,唐明皇为了保全自己下令将杨贵妃勒死于佛堂,以求平息众怒。回想天宝十年七月七日,帝妃在长生殿盟誓愿生生世世为夫妻,而嘲笑牛郎与织女一年才得一次相见。然而,“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唐明皇背叛了盟誓,帝妃之爱成了残酷官廷斗争的牺牲品。“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这是对唐玄宗言而无信的最尖锐的批判。我们如果把李商隐的《马嵬》和白居易的《长恨歌》对比:白居易的《长恨歌》歌颂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生死不渝的爱情,但李商隐却反其道而行之。由此,我们还可以发见新的感触:不只看到白、李二人秉性的差异,而且发现唐朝的政治氛围是多么宽松。唐明皇和杨贵妃的风流故事,人们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可以为之一掬同情之泪,也可以对之揶揄嘲讽,甚至严辞抨击。难怪唐朝的文人思想那么活跃!难怪唐朝出现了那么多大诗人、大文豪!南宋洪迈在《容斋随笔》中大发感慨,说唐人敢于对本朝先世宫禁嬖昵之事,直辞咏寄,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相比之下“今之诗人,不敢尔也”。如果翻翻历史,看看现在,恐怕不只是南宋的文人“不敢尔”矣。
“一条雪浪吼巫峡,千里火云烧益州。”这两句描写川中壮丽的景色——一条如雪的浪涛从巫峡咆哮而过,千里如火的云霞在成都一带上空“燃烧”不止。用“雪”、“火”两个醒目的'字和“吼”、“烧”两个粗豪的字,把流水浮云写得气象万千,有声有色。
年少因何有旅愁,欲为东下更西游。
一条雪浪吼巫峡,千里火云烧益州。
卜肆至今多寂寞,酒垆从古擅风流。
浣花笺纸桃花色,好好题诗咏玉钩。
注释
①崔珏(音jue决):字梦之,唐朝人。尝寄家荆州,登大中进士第,由幕府拜秘书郎,为淇县令,有惠政,官至侍御。。西川:指成都,为西川节度使府所在地。诗作于大中元年闰三月,商隐赴桂林途经江陵时。
②火云:夏日之云。益州:泛指今四川境,包括唐之东、西川。
③《汉书·王贡两龚鲍传》:“严君平卜筮于成都市,以为卜筮贱业而可以惠众人,·,一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
④《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相如身自着犊鼻裈(dúbíkūn),与保佣杂作,涤器于市中。”
⑤《太平寰宇记》:“浣花溪在成都西郭外,……薛涛家其旁,以(百花)潭水造纸为十色笺。”
⑥玉钩:酒钩。《汉武故事》:钩弋夫人手拳曲,武帝瓣开其手,得一玉钩,手得以展。后人效之,别有酒钩,当饮者以钩引杯。
赏析
《送崔珏往西川》由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所写。这首诗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没有恋恋不舍抒发对友人的深深眷恋之情,而是着重畅想了一路壮阔景观和内心澎湃的情绪。
这首诗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没有恋恋不舍抒发对友人的深深眷恋之情,而是着重畅想了一路壮阔景观和内心澎湃的情绪。年少旅愁,既有漂泊不定的纷乱心情,又有满眼江涛水、天边烈火云的大气之叹。深深的祝福和挥别全部涌现,却没有寂寥悲凉的情绪。桃红灼灼,夭夭美妙。纸上的绯红桃花色妙在似露不露之间,写来全不吃力,却情谊毕现。
一、背景介绍: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极真切地写出兵荒马乱的情状,在多方对照和咏叹中,着重责备玄宗荒淫致乱的行为和为保全自己而牺牲贵妃的不义之举。此诗讽意深而用笔细,在众多咏马嵬的诗歌中,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属别开生面之作。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二、合作探究:
1、诗歌鉴赏:
首联:“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诗以“马嵬”命题,重点是写玄宗在马嵬驿为“六军”所逼,“赐”杨贵妃死先用“海外徒闻更(还有)九州”,概括了方士在海外仙山上寻见杨贵妃的传说。据说,杨玉环死后,唐玄宗曾令方士去海外寻其魂魄,在海外仙山会见了她,杨授以钿合金钗,并言当永记“愿世世为夫妇”之约。“徒闻”“未卜”和“休”流露的讥讽语气,为下文定调。
颔联:“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这两句承上铺写。“空闻”“宵柝”,即徒闻“宵柝”;“无复”“报晓”,即不用“报晓”。此皆承上两句“徒闻”“未卜”之意,暗指杨玉环被缢于马嵬之事。“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以保障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冠以“空闻”二字,则表明“虎旅”虽“传宵柝”,却不能保障皇帝和贵妃的安全了。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无复鸡人报晓筹”。
颈联:“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这两句转入实事。“此日”指贵妃赐死之日,“当时”指七夕相约之时。“六军同驻马”指禁军哗变,李、杨两人的爱情也一同“驻马”,并幻灭成空了。“七夕笑牵牛”,意为七夕之夜,长生殿上两人曾欢笑密约,并笑牵牛织女一年一度相见之短暂;“当时”曾“笑”他人,而今却不如牵牛织女之长久相恋;相比之下,令人可悯而又可笑。诗人把六军愤慨之情与长生殿秘密之誓放在一起对比着写,相映成趣。
尾联:“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这两句以反诘语气反衬作结。“纪”,岁星(木星)十二年绕日一周为一纪,玄宗在位四十五年,约为四纪。“莫愁”古洛阳女子,嫁为卢家妇,婚后生活幸福。这两句对比强烈,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自己的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够保住既善“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通过反问,暗含指责意味。
2、《马嵬(其二)》的意境和情感。
首联从“海外”说起,气势磅礴,笔力千钧。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诗人用“徒闻”二字将此事轻轻带过,实际上否定了这虚妄之说。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为:来世渺茫难求,可是李杨今生的缘分已然断绝,却是无争的事实。此语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第二、三两联,都是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马嵬之后,唐玄宗这位失去了权势的皇帝,听到的只是军旅的梆声,再也享受不到在长安宫殿里专人报晓的服务了。诗的最后一联,点明题旨: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反问含蓄有力,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三、比较这两首诗的.用典。
《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借此典的虚缈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沉迷的美好的情境。“望帝春心托杜鹃”诗人借此以冤禽托写恨怀,亦表达殷切的思念。“沧海月明珠有泪”诗人借此把月珠泪合而为一,构成了一个朦胧的妙境,表达一种复杂的怅惘情怀,既有对其高旷浩净的爱赏,又有于其凄寒孤寂的感伤。“蓝田晶暖玉生烟”诗人借此具有极高美学意味的理想景色,抒发对于高洁情感无法亲近的怅恨。构成一幅迷离的意境,传达迷惘、悲哀、伤感、虚幻的情感体验,构成全诗色彩斑斓、光怪陆离的朦胧画面,联想抒怀,形成委婉幽深而情感深邃的风格。
《马嵬》用典故形成对比,引发联想,形成讽刺,诗人借咏古对本朝历史巨变形成讽喻和批判。温婉含蓄而用意极深,体现了咏史讽今的特点。
【板书】:
此生休→他生→此生
马嵬无人报晓→昔乐昔安→今苦今危(对比)
(皇家——不及卢家)
(其二)六军驻马→当时笑牵牛→此日同驻马
引发联想→为什么皇帝不如普通百姓(构成讽刺)
一、教学内容分析
李商隐的《锦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中的一首诗。这个单元是学习唐代诗歌。学习本课的要求是,在理解诗意、把握意境的基础上,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鉴赏时,要学会知人论世,同时注意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锦瑟》是古典诗歌里的精品,想象丰富,意象精美,意境深邃,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此诗的理解有助于我们从深层理解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弄懂诗歌的内涵,感悟该诗的意境美,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涵咏诗文,领会李商隐诗歌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古典诗词的美,在感悟中陶冶情操,明心启智。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一学生,刚进入高中,自学习惯不是太好,自学能力不是太强。我要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能根据课文注释及其他资料鉴赏诗词的能力,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内容为一课时,为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再做静态知识的占有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积极探究。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①重点:品味诗歌的意境。
②难点:结合具体意象,理解诗歌的多义性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目标解读:通过涵咏诗文,领会李商隐诗歌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情深意浓的特点。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学生课前背诵诗歌,明确本首诗的`内容。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重难点,按照这个要求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
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并把学生在预习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学生1、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4。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荥阳。
2、关于《锦瑟》
《锦瑟》一诗,堪称李商隐诗集中的压卷之作。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旨意,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这首诗,如果从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和具有丰富的多解性两方面看,可以说古代诗歌无一能比。元代的元好问就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论诗三十首》)意思是说,像《锦瑟》(以及受李商隐影响的宋初的西昆体诗)这样的诗固然好,可是就算东汉的大训诂学家郑玄再世,也只能望之兴叹,无力为它作注。清代的大诗人大学者王士祯也曾发出“一篇《锦瑟》解人难”(《论诗绝句》)的浩叹,可见这首诗的特异之处。
做好课前的预习,知人论世对于诗歌内容的把握以及情感的赏析有一定的作用。
让学生做好知识梳理工作掌握典故
①庄周梦蝶
从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一会儿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这则寓言是表现庄子齐物思想的名篇。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它写得轻灵飘渺,常为哲学家和文学家所引用。
②望帝啼鹃
望帝,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称号。传说他因水灾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中,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啼声非常悲凄。
③鲛人泣泪
《博物志》里有海中鲛人泣泪成珠的故事。
④暖玉生烟
传说蓝田美玉深埋地下,不为人所见,但它那温润的精气却能透过泥土,烟雾般升腾到空中
梳理文意,把握诗歌感情
给予学生合作探究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然后请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合作探究:
1、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揣摩《锦瑟》各联所传达的意境,结合自己的理解,加以简要描述:
3.《锦瑟》用典比较多,请找出来并分析,这些典故的运用对表现人物情感有何作用?
4、探究主旨,拓展延伸(你认为应该是哪一个,为什么?)
(1)对亡妻的深情悼念(悼亡诗)
(2)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爱情诗)
(3)作者的身世自伤(咏怀诗)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点评与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李商隐的情感世界,共同学习了他的《锦瑟》,尽管这是李诗中最晦涩的一首,但我们还是触摸到了这位才华横溢、命运多舛的晚唐才子的情感脉搏,这足以说明,只要用心体会,心灵总会相通。学生自由诵读诗歌在诵读中体悟情感
作业布置假如你选择一个乐器,给锦瑟配乐,你选择什么?发挥学生的想象,进行再创造
七、教学评价设计
八、板书设计
锦瑟
首联:年已半百,感慨万千(比喻)
颔联:思念至深,其苦难言(典故、传说)
颈联:沧海桑田,美玉生烟(典故、传说)
尾联:事过境迁,此情难待(直抒胸臆)
九.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要参照课文注释,疏通基本文意。
3.能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4.最好能熟读成诵。诵读时,要注意情感的调适,要读出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来。
(二)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兼顾诵读技巧和诗歌感情基调,注重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2.问题合作探究:以学生自己的阅读、感悟为主。
3.启示法:就诗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作一些必要的提示。
4.借助教材和多媒体等教学设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锦瑟》中作者的情感。
2.《马嵬(其二)》篇中作者的兴亡之叹。
二、教学重难点
1.《锦瑟》这首诗意象朦胧,意境凄迷,对诗意的理解存有分歧。
2.理解《马嵬(其二)》“讽意至深,用笔至细”的写作特色。
三、课型
略读课。
四、课时
1课时。
五、课文概述
《李商隐诗二首》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二单元是唐诗单元。第六课是由李商隐的两首诗《锦瑟》和《马嵬(其二)》组成,这两篇都属于略读课文,所以作为略读课文,本课的教学要以学生自己的阅读、感悟为主,教师只就诗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做一些必要的提示,要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不要纠缠于细枝末节的问题,课后练习虽然没有做朗读和背诵的要求,但最好能熟读成诵。诵读时,要注意情感的调适,要读出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来。律诗的自然节奏虽然大体相同,但也要读出快慢疾徐来。
《锦瑟》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和具有丰富的多解性;《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六、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让学生回忆学过李商隐的哪些诗。
2.借用PPT展示《嫦娥》及相关注释。
3.找同学说说对诗作及作者的了解。
【设计意图】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学过李商隐的诗歌《嫦娥》,小学阶段的诗歌教学与高中不同,高中生再次面对此诗,能够有理性的认知,初步体会李商隐的诗歌特点,为体会《锦瑟》的朦胧之感和《马嵬(其二)》的兴亡之慨做准备。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晚唐诗人。原籍河内怀州(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郑州)。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二十二首,数量位列第四。
【设计意图】此处只是简单介绍了作者,作者的经历以及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并没有提及,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一点,不是所有的诗歌都需要借助创作背景的,可以还原诗歌的纯粹性,比如高考题,选择的是学生陌生的作家,那对诗歌的鉴赏就得从文本本身发掘,李商隐的诗歌创作中有大量的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内指性比较强。
(三)整体感知文本
1.听朗读音频,女生齐读《锦瑟》,男生齐读《马嵬(其二)》。
【设计意图】诗歌的学习要多读,读是学生的'基本能力,但读书有很多的方法,第二单元有很多的诗歌,在教师授课中,会有诵读技巧的提点,学生在通过朗读音频和教师指点后,要学着诵读,在读中思考问题,鉴赏诗歌,既抓住了字词句,又能把握全篇,也是熟能生巧的深层含义。
2.问题合作探究。
(1)《锦瑟》是李商隐诗歌中最为难解的一篇,其主旨历来众说纷纭,有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等。这首诗内容隐晦,意境凄迷,语言华美,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可以说每一联都代表了一种情境,一种心绪,你能试着说说吗?
参考:当代学者张中行在《诗词读写丛话》里谈到的:“与其胶柱鼓此锦瑟,不如重点取意境而不求甚解。”他解此诗为:第一联,意为“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第二联,意为“曾经有梦想,曾经害相思”;第三联,意为“可是梦想和情思都破灭了,所得只是眼泪和迷惘”;最后一联,意为“现在回想,旧情难忘,只是一切都如隔世了”。
【设计意图】诗意的多解性会拓宽学生的思维,面对这个问题学生就文本分析,言之有理均可,但要避免牵强附会,教师也可以展示自己的思考,与学生产生互动和交流。
(2)《锦瑟》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参考: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象征则像天上的彩虹,物质表象所联系的对象不那么分明,主要靠暗示,带有更多游移不定的成分。像《锦瑟》一诗,无论是起兴的“锦瑟”,还是作为主体意象的“蝴蝶”“杜鹃”“珠”“玉”等,它们表现的情调可以猜想出来,但追究其具体所指,就如坠入云雾里了;用典工整适切,用典可以加大诗句的内涵,提高诗句的品位,铸造出诗歌典雅、厚重的意韵;还可以借题发挥,为我所用,创出古典新义来。以《锦瑟》而论,如果不引庄周梦蝶,又如何在七个字中传达出诗人对“自我”的迷惘呢?如果不引望帝啼血,又怎能表现出那种生死不渝的情感呢?可以说,用典是李商隐刻意追求的一种表达手段,更兼他锤炼得好,融贯得好,所以不露斧凿之痕,不碍于他诗句的流利,情感的婉转。
【设计意图】作为略读课文,不同于精读文本,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注重学生的思考和感悟,侧重文本的整体性,不需要面面俱到,但是也要有所侧重,李商隐的诗歌艺术成就是很高的,有自己的诗歌艺术特色,有必要让学生知晓并学会分析。
(3)结合《马嵬(其二)》的最后一联,说说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参考:诗的最后一联,点明题旨──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设计意图】《马嵬(其二)》是一首咏史诗,不仅仅是一种政治讽谏,个人觉得还有爱情层面的内容,唐明皇和杨贵妃虽然有较高的地位,但是他们的爱情应该和普通人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以对他们的爱情故事不应以特殊的政治色彩去解读,而应该给予平等尊重,所以其中也有作者对二人的同情和哀怜。在学生回答中教师可以做适当地引导,不可以灌输。
(4)《马嵬(其二)》一诗,前人评论说“讽意至深,用笔至细”。你能从叙事的委婉方面说说“用笔至细”,从对比反衬方面说说“讽意至深”吗?
参考:“讽意至深,用笔至细”是近人黄侃评论这首诗的话(见《李义山诗偶评》),可以说很准确地把握了这首诗在叙事、立意以及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用笔至细”可以从以下几点来体会:倒叙的方法。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措辞的委婉,如“空闻”“如何”等;立意的含蓄,最后在对比中点明题旨。
“讽意至深”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会:否认神仙怪诞、生命轮回说,为立论张本;对比唐玄宗今昔境遇,而寓意自明;结尾通过设问深化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前人的评语,把握这首诗的叙事特点和表现手法。
【合作探究部分的设计思路】关于两首诗的问题设置,可以从两个大的方面着手──思想和艺术。题目设置可以开发学生个性,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收获对诗歌的理解,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和启发,要有必要地提示,把课堂交给学生。
七、课后作业
请从李商隐的三首《无题》中任选一首,认真品读,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谈谈你的理解。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