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把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看完了,躺在沙发上看着书,嘴角禁不住一次次上扬。这样美好的感情,这样温柔的成长,让我心亦变得如斯温柔。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这独特的封面所吸引了,一个只有5岁左右的一个可爱的小男孩独自一人徒步在金色树叶铺成的小路上,一切都显得那么美丽,那么安静。封面上还有这么一段话: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的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这段话慢慢的,似乎还有很多的话,很多的言语,但是全部已经不重要了,作者龙应台已经愿意用一辈子的时间来等待,来欣赏……
龙应台一贯以尖利敏捷的文风着称,但这对孩子成长的点滴记录,每一个字都是那么的柔软,是一个母亲从心里流出来的潺潺溪流,两岸风景无有突兀,但美如画卷。故事讲的是龙应台经历两个儿子幼年的成长中以及过程中的所感所思。文字里的“妈妈”是那样可爱的一个中国台湾女子,她在自己的异乡、儿子的故乡,用爱与理智抚育上天送给自己“作为女人的礼物”,用心地感受生命与这个世界最初的接触,感受他们在成长中的喜悦与泪水。文中没有跌宕的故事情节,没有峰回路转的曲折,但有无数的忍俊不禁,无数的低回温柔。成长,是如此可爱的过程;母亲,是这样一个温暖的字眼;孩子,是这样的让人心生温柔……
看到封面我没有认为封面及插图跟书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才慢慢发现了其实每张插图都是真实的照片。看得出来,每张照片的颜色都不是那么鲜艳甚至有些泛黄,家具及汽车也都和现代挂不上钩,即便如此,我却从中发觉每张照片都是那么的温馨,照片中的孩子是那么的可爱,照片中的环境是那么的优美--有绿草红花,也有金黄的落叶。书中没有华丽的词藻,是日记,又像散文。她记录了孩子的成长过程。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对书中的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也生出很多感慨。
现在有些家长,很是盼望自己的孩子能一下子就成功,一下子就望子成龙,于是就给孩子报了许多的兴趣班,一个周末就只有半天的时间做回家作业,时间紧张极了。我认为,这样不但让孩子学不好学校里的课,更使孩子外面上的课给没有学进、学透,这样,又花钱,又花时间,还在弄个体力透支,这样又有什么用?
这些家长应该好好问问自己,好好反省自己。爱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母亲的本能,给我们自己的尊严,却不是每一个家长所能办到的。在我们的传统中并没有将孩子和成人当成平等的人。这些家长应该学学向龙应台这样的母亲,尝试和孩子像朋友般聊天,耐心倾听才能更好的理解他们。
有些孩子一下子周末就要上一天半的课,这样忙碌的孩子,又让他们怎么慢慢来呢?为了不甘人后的家长们陪着孩子们学这学那,美其名曰“为了孩子们的未来”,那样的想当然,可是,可曾想过孩子是否真的喜欢呢?还是给孩子多一点“慢慢来”的机会吧。
机场上班的我,每天的快节奏已让我多年无暇顾及更多,生活全部是以女儿为中心,一切围绕她,孩子你慢慢来有感。加之性格急躁,对什么事都要做到所谓的完美,“快”字是我说话内容出现频率最高的字,整个生活高速运转着,令家人、朋友为我担忧。近日,友人推荐我看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朋友没有对书的内容做任何介绍,只是说你读读吧。在如此好意之下,我决定抽空看看。
书的卷首语便抓住了我的心。“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我仿佛真的看到一个孩子正在耐心地用草绳编蝴蝶结。扪心自问,我有作者那样用一生去等的耐心与勇气吗?
所有的育儿书都告诉我们,在孩子的成长中出现了这样那样让你无奈的事儿时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在面对孩子时,所有的定力似乎都要打个折扣。和千千万万个家长一样,我也有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恨不得儿女一夜成才、考试成绩能代表一切的心理......看着自己渐已长大的女儿,想想自己时常因生活、工作压力而表现出情绪上的不耐烦,甚至粗暴,“灭杀”了女儿多少的天真。对自己曾经没学的,甚至是现在的偏好,舞蹈、琵琶、书法、英语、奥数......认为女儿都应该学,林林总总课程填满和强压她的童年。每周休息的两天,只有半天在家还得写作业,更别提平常了。在女儿的日记里记录着“妈妈是机器人”“暴力妈妈”。我忍不住要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对比,认为她样样都不应该落后,我希望她有出乎意料的进步,却不能容忍她有任何的退步。是的,我在潜意识里把自己对生活的期许都加在了女儿身上,希望她强大,希望她优秀,却忘记了她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一切进步与成就都有发生的时间和规律。看过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深刻地感悟到应当学会宽容与等待。
我终于合上了《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这本有太多的内涵且让我久久不能平静的好书!仿佛与龙应台共同温习了一遍做母亲的感受。一边咀嚼着她育儿的经验、经历、感受和内心的美好憧憬,也一边回味我与女儿一同成长的快乐,以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同时,我也在查找差距,并最终坦诚地承认:我很愧疚!是啊,我应该对这句“孩子,你慢慢来”有深深的反思和检讨,快快地“放手”是必要的。我知道,这很难,难极了。我越来越觉得做母亲是一门学问,一门很伟大、很深奥的学问。
也曾读过教育专家尹建莉的手记《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书,但仍有时候很茫然,有时候很疑惑,有时候又沾沾自喜。过去看着学习上不是理想中全能优秀的女儿,容不得女儿偷懒,忽略了她身上很多的闪光点:阳光、自信、调皮、善说,还有很多自己的小想法。她接人待物从容文雅,有时还会劝解你、安慰你,她坚持自己的爱好,对她所学的肯努力……呵呵,现在,我面对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感觉自己是最幸福的。我要自己今后做像龙应台一样的母亲。是的,我不要做强人。就让我恢复温柔的本性,让女儿慢慢来:让她慢慢地学会识字,慢慢地与人交往,慢慢地观察世界,慢慢地......这样美好的感情,这样温柔的成长,让我心亦变得如斯温柔。只想对女儿说,人生的路很长,你美好的人生刚刚开启,让妈妈和你慢慢地、坚强地一起走、一起长!
读《孩子你慢慢来》有感15篇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一本封面朴素唯美的书抓住了我的眼球——封面上有一片梧桐树林,金黄的梧桐树叶铺满了地面,一个看似5岁多的卷发混血小男孩,他穿着厚厚的蓝色大衣和一条大红色的秋裤,只留下一张充满稚气的小脸露在外面。小男孩边踢着树叶边一脸认真的慢慢走路,仿佛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在照片下面写着一段话:“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镜透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这是一位多么让人感到亲切和蔼的母亲啊!哦!这个作者叫做龙应台!我迫不及待的翻开了书……
我用了近半天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阅读完整本书又让我进一步认识到了龙应台阿姨一家人——龙阿姨是中国人,而她的丈夫是一个德国人,他们互相用英语交流。而华安从小就会说中文和德语,就像一个小小的翻译机。在安安四岁时候有了飞飞这个小弟弟。这一对兄弟十分可爱:哥哥会因为认为妈妈偏爱弟弟而吃醋,把弟弟的衣服剪破;小时候安安和飞飞还没接触到生理学,没有这方面的认识,飞飞会把卫生巾说成尿不湿……安安和飞飞童年时,对以前没有接触过的新事物因而产生的好奇心,经常会闹出笑话,使读者不禁笑出声来。可是也有些片段会让读者鼻子一酸,不禁想要流泪……
看着正过着童年生活的儿童们,他们的天真和好奇会使他们做出许多令人发笑的趣事和丑事,但是随着现在科技渐渐发达起来,孩子们总是会围着电脑、手机、PSP……电子玩具,让现在的孩子不会体会到更多童年的快乐。这些电子产品也使现在孩子的心理上比较早熟。而且电子产品对视力不好,过多使用会导致视力下降,严重的还会让孩子的成绩一落千丈,走上歧途。但是,电脑网络也有好的一面,它可以使孩子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与同学朋友交流更方便……所以电脑网络也被称为“双刃剑”。我希望以后,中国的孩子能适当的使用网络和电子产品,让孩子们有一个快乐美好、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梦!
龙应台的文字,读来如冬日阳光,字字温暖,如三月春风,字字轻柔。每一位准备要做母亲的、已经做了母亲的、不想做母亲的女人,都应该来读一读,看一看,作为一个母亲的幸福。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陈旧的凤凰牌自行车后座上,有着我的"专属"座位,那是专门为我设计的"小椅子"。小时候,每当我哭闹时,一直是妈妈用自行车推着我,从村子的一头到另一头,我总是一边哭一边还有"一万个为什么"在妈妈耳边晃悠,就这样和妈妈边走边说,直到再也看不见夕阳,直到我早已忘记为什么哭泣。
"妈妈的眼睛,还兀自盯着那扇看不出有多么深邃、说不出有多么遥远的门,看着看着,看得眼睛都模糊了"
还记得我刚读高中的那会儿,第一次远离家,离开爸爸妈妈。爸爸和妈妈一起把我送到学校宿舍,妈妈一边帮我理东西,一边嘴里唠叨着:晚上睡觉毛毯盖盖好、想吃什么自己去买、多吃点水果、多交几个朋友……爸爸妈妈走后,顿时觉得--"凄惨",我只能用这个词来形容、也只想用这个词来形容。三天后,给妈妈打电话,我大哭了一场,据说,妈妈也哭了。但我当时在电话里没感觉到。读了龙应台的文字,我才意识到也许妈妈比我伤心。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和妈妈都早已习惯了类似这样的别离。我要来上海找工作,妈妈说:去吧!当时还觉得妈妈怎么这么狠心,没有说一句挽留的话。现在想来,或许应该感谢她,因为不知何时,妈妈已经学会了放手,放手让我自己去承担该承担的一切。()每一位妈妈的内心都是柔软的,都是细腻的,但唯有作家是幸运的,因为她们可以用自己美妙的文字来记录孩子的点点滴滴、表达对孩子无尽的绵柔。我的妈妈不能,但我依然爱她,因为她是我的妈妈,我是她的女儿!
"而我,突然觉得人性是极易判断的:世上只有两种人,好人和坏人;喜欢孩子的都是好人,不喜欢孩子的都是坏人"
选择幼儿教师,只是因为打从心底喜欢孩子,喜欢孩子天真的笑,喜欢孩子无邪的话、喜欢孩子纯真的脸、喜欢孩子小大人似的语气和神态……喜欢他们的一切一切。孩子的手,细细的、软软的、小小的,做起事来慢悠悠的,但我愿意做他们的妈妈,愿意等着他们,用一辈子的时间……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从微信上看到这句话,我认识了这样一位母亲——龙应台。这句话震撼了我,所以趁着休息的时间买了她的书来看。
从龙应台与两个孩子的交流相处,我觉得他是个聪明的妈妈,她的孩子们是幸运的,他也是幸运的,在孩子的问题上,他有自己的教育智慧。是的,慢一点,我们可以感受上天给我们安排的是多么丰盛的礼物,只有真切的感受,才会生出更多温柔的情怀,更多的爱。
我们做父母的在潜意识里把自己对生活的期许都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它强大,希望他优秀,希望他不要惹麻烦,却忘记了她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一切进步与成就都有发生的时间和规律,看过孩子,你慢慢来,深刻的感悟到应当学会宽容与等待,慢慢的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到来,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长。
龙应台的文字不仅告诉我要认识孩子,了解孩子,他还告诉我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要尊重孩子。真正的尊重就要允许他说“不”,允许他不完美。当龙应台要求孩子把字重新抄写一遍时,安安理直气壮的回答:“”为什么?为什么我要再多写一行?你总是要我写的好,写的漂亮,我只是一个小孩,我没办法写得像你那么好啊…”孩子有权利说不,有时候缺憾也是一种美丽。
我是一个母亲,我的孩子总是不按照我的要求行事,也不按照我希望的方向发展。我很无奈,也很着急,但孩子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一切进步与成就都有发生的时间和规律,急不得也急不来,我在适应中,也在学习中,学习做好母亲这个角色。
由此我也想到自己的工作,我面对37个孩子,就有37种语言,37种可能,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却试图把他们变成一样的,变得一样优秀,一样听话,不禁觉得自己太可怕。他们并不完美,会犯错,也会调皮,作为老师我需要的是一个宽容的心,允许孩子犯错误,并从错误里学习,给他们尝试的机会。少一点怨气,多一点爱心,少一点急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指责,多一点宽容,少一点菲薄,多一点耐心。是不是会让我们自己的心境明亮起来?会不会使我们自己的内心充盈起来?苦闷是一天,快乐也是一天,为什么不选择快乐呢?
教育是一项工程,也是一种艺术,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我们的耐心,让我们的学生快乐起来,成绩提高上来,让自己有一种学生成功成名就时的自豪与欣慰。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这是一项慢速过作用的过程,母亲需要静静陪伴,老师也是这样。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人生的路很长,他美好的人生才刚刚开启,所以这条长长的路我们要慢慢的走。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漂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我喜欢龙应台的文字,如水般柔情,又如火般温情;其中带着女性细腻的美与善,又有令人倾慕的大智。我喜欢上这部作品之前并没有看过任何简介和引言,只这样一行字就足以让我陷于其中。于是,在接下来的这几天,我一有时间就打开电脑,完完全全投入于阅读中。这是第一部我可以在音乐的伴随下认真看的作品,因为即使听着音乐,我也可以完全过滤掉一切无关的干扰,要的只是能够让我凝神静心的轻轻的曲子。
看《孩子你慢慢来》,心中有这样一些情愫在荡漾——感受做一个妈妈的甜蜜和幸福、回忆做一个孩子的童真和快乐、亲近小植物小动物时的欢欣和好奇。这些感受凝在一起,让人很难说出到底因为什么而感动,而喜悦,而舒畅,可确实就是能听到自己的笑声不断,轻轻带过的那种笑。
对,看这本书时心情一直如轻风般缓缓流动,没有太大的起伏波动,所以读安安的成长和读妞妞的故事不一样,自始至终,不曾落一滴泪。
我很难写好一篇读后感,因为我看书往往只是沉浸于看书的过程,看过后就忘了许多细节,甚至连自己有过的感受都会忘记。在整本书里,唯一能被我清晰记起的是“你眼睛里有我”。
“你在干什么,宝宝?”宝宝情急地喊出来,“妈妈,不要动……”一边用两只手指撑开母亲的眼帘。
“你在看什么?”
“我在看——”安安专注地、深深地,凝视着母亲的眼睛,声音里透着惊异和喜悦,一个字一个字地宣布:
“妈妈,你的眼睛,眼珠,你的眼睛里有我,有安安,真的……”
说着说着激动起来,伸出手指就要去抚摸妈妈的眼珠——“真的,妈妈,两个眼睛里都有……”
妈妈笑了,她看见孩子眼瞳中映着自己的影像,清晰真切,像镜子,像湖里一泓清水。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如此纯真、可爱、充满好奇心,无意中能给成人最大的喜悦和安慰,但不是每个妈妈都像安安的妈妈一般耐心、细心。婴幼儿刚从另一个世界来到这个国度的时间不长,他们有着柔软的肌肤、清澈的眼眸、纯粹的泪与笑,这是上帝在他们身上留下的最清晰最美丽的印记,这些印记还未经过岁月的冲洗,所以显得如此动人。他们从感知父母家人的抚爱开始,认识周边的寸土、花木、虫鱼,了解身边的人和语言,然后再渐渐接触更多无形的东西,他们开始知道人间有美丽的传说和信仰,也有残酷的战争和杀戮。这一条长长的细细的成长之路,一切都要慢慢来。孩子你慢慢来,体格与内心才能不断茁壮、强大。
越来越爱纯粹朴实的东西。因为最真最美最动人的情感往往孕育于着朴实。作文
时光在飞,连同自己的记忆力也随着掌中时间的流逝变得健忘起来。喜欢看书却不喜欢写读后感,我觉得自己很难写好一篇读后感,看书更多地享受看这个过程,看完之后书中情节啥的都会一并遗忘。那一天,班里的小记者们从晋江机场采风回来,怕孩子们对观后感产生畏难情绪,我这样开导他们,凡走过就需要留下痕迹。今晚,没想到我也是用这样的话来对自己说。
很快地又把龙先生《孩子你慢慢来》看完了。留在脑袋瓜里的东西很少,却也足以让我细细回味。故事的帷幕是这样拉开的:“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龙应台看着那个五岁的孩子,用绳子打个蝴蝶结,她愿用一生的时间去等,等他五岁的手指把这个蝴蝶结扎好。不仅仅是这个细节,文章中的好多个章节都彰显龙应台老师对于孩子的教育“慢”的节奏,她会不厌其烦地跟孩子对话,会用很有趣味性地答案解答孩子在听故事时提出的千奇百怪的问题……扪心自问,我有她那样用一生去等的耐心与勇气吗?
天生急性子的我,做事风风火火。我爱我们班的孩子,这一点毋庸置疑。可是对待他们,我更多的是简单粗暴,缺乏耐心。今天《跳水》语文课堂上,当我抛出跳水一文你们得到了什么启示时,孩子们个个脑袋一个低得比一个低时,我更多地气愤大于谅解,更多地缺乏耐心地引导。当孩子们因为纠纷而前来打小报告的时候,我常常很少能静下心来听他们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娓娓道来,因为我觉得这是小孩子的无理取闹。面对学生的反复提问,面对学生的重复错误,面对学生的调皮捣蛋,我想我在龙先生的身上获益许多。还记得在街道教育随笔交流活动中,何萍娥老师的《牵着蜗牛慢慢走》一文,她对于刚刚上一年级的孩子们各种赶,对于自己儿子放学后慢吞吞地收东西各种赶。在生活中,我们也不能不接受这样的一个事实:也许一辈子都追不上别人。那该怎么办呢?别急,慢慢来,不要为了去追赶别人,就不顾脚的疼痛,就不顾自己心的劳累。
孩子宛如植物,生长有个体之别,有时令之分,教育不是赛跑,人生更不是。作为老师,需要地是多点耐心,给点时间,等待孩子的成长,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孩子,慢慢来!
毛毛虫只是变为蝴蝶的前奏。不漂亮,不乖巧,或许还不讨人喜欢。只是,表为了美丽动人的蝴蝶是拥有危险的。毛毛虫期望破茧而出,人呢?当你只注意到它阳光下的光彩,嫉妒又羡慕之时,那么?你可曾看到她背阳处的那片阴影呢?你是否注意到了?是否体会到了?
成长,历练造就的蜕变。华飞的成长依赖着母亲一路的扶持。当然了,是父母在共同扶持,或许父爱不如母爱那么多而已。大孩子和小孩子之间存在的不仅仅是那年龄的差距,更多的是思想上的差距。弟弟嘛,当然希望能黏着哥哥——安德烈斯。或许是觉得那样会有安全感吧。不过,飞飞的表里可不如一呢!嘴上说着无所谓,但是心中还是很迫切地希望能和哥哥一起去玩儿,真的是小孩的世界大人不懂么?我也是个小孩子,小时候也会有这些心思。本性,天性?我不知道。
从小出生、长大在书香家庭的安安与飞飞课真是幸福啊!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久而久之,一定从书中学到了许多知识,明白了许多道理吧!我虽说不是在书香家庭中长大的,但是,我自幼酷爱书籍,家中的“良书益友”也是不少啊!不过,《苏菲的世界——我无法懂得其中的深奥之处。我的爱与泪水被触发——《夏洛的网》,是它,让我在心中织成了一张爱的网,让我懂得了对生命的礼赞,懂得了友谊的真谛。
好的书,可以伴随一个人一生坚定地走下去……
成长是什么?就是忘记以为一辈子都会铭记的东西,铭记以为会一辈子忘记的东西……
或许多年以后,回过头去看一看,原来我是这个样子长大的啊……
因为,我们是在爱中成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