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偶然对鲁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概是上个星期五,我正在找书,无意间发现沉睡在角落里的一本《新读写》,那是本纪念鲁迅专辑,从拿到它到现在,我竟翻都未翻过,而细细品尝,竟发现别有一番情趣。(开首通过叙述性的笔调确立了文章的写作内容,暗合了“读书”的要求,但未点出“青春”)
不晓得为什么,(“不晓得”是口头语,应改为“不知”。)就是不喜欢鲁迅,总觉得他的文章都很深奥,难以理解,大多都是反映生活、批判人民的,乏味极了。本刊封面上陈鸣树的一句话引起我的深思:阅读鲁迅,是一种幸福;无视鲁迅,是一种不幸。(上下句之间缺乏必要的过渡,应在句首加上“然而”一词,以示转折。)难道我的无视鲁迅真是一种遗憾?如果真是,那么得让我知道为什么不幸。
翻开孤独已久的书刊,几个大字刻在我心底——“鲁迅:不死的民族魂。”这几个大字震撼了我。1936年11月19日是一个令人悲伤又惋惜的日子。就在那天,鲁迅离开了。虽然他死了,但是他的灵魂不会死,他的文章不会死,他的伟大精神不会死,并且会长存,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人们。鲁迅的文章具有强烈的批判性,感情激烈,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坚决的态度,使人们奋起,使社会进步。(可改为“促社会进步”,避免行文的重复。)
也许很多人都认为鲁迅的文章太偏激,好像在骂人,我一开始也这么认为,等我读了温儒敏的“今天,我们怎么关注鲁迅”,(引号应改为书名号。)才慢慢理解,鲁迅的批判骂人是难能可贵的民族自省,我们可以从《阿Q正传》,看那些丑陋的中国人。鲁迅这么说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是为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们应为有鲁迅而感到自豪。
有人问“鲁迅是谁”,废话,鲁迅就是鲁迅了呗,但仔细想想,我确实不知道鲁迅是谁。从小时侯(改为“时候”)到现在,对于鲁迅只是书本上的印象,在我脑子里,鲁迅只是抽象的概念,没有真实感,(改为“具体的形象”,和上文形成对称。)让我记忆最深的是他那一字胡,活脱脱一个隶书“一”字,他既不上翘也不下拖,笔直的,也正和他人一样,正直朴素。一心为国家为人民,无丝毫私念。
认识鲁迅是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一面》,后来也经常听别人说关于鲁迅的小说如《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不过因为没兴趣,也没时间,就没有看,后来我订了初中语文新课标必读里面的一本《朝花夕拾》,不过可惜我只读了里面的一篇《阿长与〈山海经〉》,那时我看书大都冲着故事情节的有趣来看,从不思考作者想表达什么在文章中寄托了什么样的感情。(这里的语言表述不经济、少文采,“后来”、“不过”的重复更加重了这一缺陷。)现在想想,再读一遍,并带着鲁迅是想表达什么的疑惑去读一下。这一次,我读出点味道来了,大概鲁迅是想表达对阿长的善良和热心朴实的赞美,对封建社会女性地位低下的不满吧!
鲁迅很难读熟读透,而我只品味了其中千万分之一,那么一小块就已经有满足感了,鲁迅的文章真的很耐人寻味,真如陈鸣树所说:阅读鲁迅,是一种幸福;无视鲁迅,是一种不幸。让我们乘青春年少开始阅读鲁迅吧!(结尾照应了开头,点出了“青春”和“读书”。)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给予我们力量;书,是我们的好朋友,它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书,被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我们的生活需要书,需要阅读书。最爱是读书,最是书香能致远,浓郁的书香润泽着一间间教室,滋养着一个个心灵,我们用书香营造美丽的校园,我们用书香充盈着绚丽人生。“小荷才露尖尖角”,一株株幼苗在春雨中破土而出,迎着朝阳茁壮成长。
许多人都读过书,都说:书能让人增长智慧。对此,我的回答是:“是的,书可以告诉你许多课本上没有的东西;每当你读完一本书时,就像挖掘出了一片财富;书就像你最忠诚的朋友,每天它都默默无闻的陪伴着你,给予你知识,给予你快乐,更重要的是,它能带给你智慧和生活中的启示。”
书,使我明辩真假、分辨美丑、理解善恶;书,增长了我的知识,开阔了我的眼界、启迪了我的思维,陶冶了我的情操,让我走进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了解自然万物的繁殖生长、回到远古时期的社会生活;令我感到无穷的乐趣。
书——知识海洋之舟,承载着梦想驶向成功的彼岸。
读书不仅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享受。在美妙的文字世界遨游,获取知识,陶冶情操,领悟大家们的思想,更可以学会做事、做人,着实受益匪浅。
在冰心的《繁星》与《春水》中,我便得到了许多。
我在那诗情画意的语句中沉醉。“窗外的琴弦拨动了,我的心啊!怎只深深的绕在余音里?是无限的树声,是无限的月明。”啊!我迫不及待地抄下它来,细细回味。这样的段落,总能让我神游其中,忘记周遭的繁杂。一个个的方块字,流进我的脑海,化作一幅幅多彩的画卷。
那看似美妙,如诗如画的一句句话,也常常蕴藏着深意与哲理,它引发我们思考,洗濯我们的灵魂。如这一节:“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在我阅读之际,它悄悄打开我的心门,融入我的心里,把它的蕴意深深埋在我的心底,时时地告诫我:别做井底之蛙,别做那自满的花!
书籍慷慨的将它的一切给了我,如一位尽心的老师,传授我知识;如一位知心的朋友,和我谈心;如一位和蔼的长老,讲述着人生的意义。
年少的时光,沿着生命的纹路钝去。墨香绻缱成璎珞,在书页翻过的罅隙间,散发出琉璃般的光。——题记
古诗·韵味
指尖,轻轻翻过诗词,台灯下昏暗的光线,一字一句氤氲着无尽的韵味。
王维闲适地行走于山关水色中,拂起了层层绿波。古树郁郁葱葱,月光静谧地泼洒了一地,清泉流淌,匍匐在醇厚的土地上,聆听莺的歌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唇齿轻轻一动,略显浮躁不安的心跳在字与字的摩擦间平息,空灵的文字逐渐抚平了我的脉搏,在我生命的图腾间镌刻了平静和沉思的脉络。
陶渊明栖居于苍老的南山下,一杯淡酒入口,面对相看不厌的山、清雅不倒的菊。撤下一抹夕阳,糅杂绚烂星光。采撷萧瑟中绽放的金色的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轻轻吟诵,我便也携着他的手,徜徉在山水之间,朝看曦日,夜观群星,在漫山金色的菊花中,灵魂相容,久久,久久……
泰戈尔,恣肆地挥洒着星光,手执炽热的彩笔,在夜空之中,缔造着一片希望,一片璀璨的星空“天空没有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细细品味,青春的心灵在文字的渲染下略显瑰丽,发出了我也要拼搏的誓言。
诗词像一朵红莲,在黑夜的心里舒展花瓣,散发她无尽的墨香,赐予我生命的丰富。
故事·神秘
翻阅古今中外色彩斑斓的故事,与书共舞间,神秘成了背景音乐。
从格林到安徒生,从《一千零一夜》到《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石头会说话,鱼儿能报答,主人公一会儿会变一会儿能飞。我总是期盼夜晚的到来,虽然很害怕黑,但为了听妈妈讲这些绚丽的故事,我企盼黑夜早一点来临。我偶尔也会傻傻地幻想,如果我是那个公主,那个王子会是什么样子呢?如果我是那个主人公,在当时的情景下我会怎么做呢?幻想的精灵悄悄地带给我无穷的快乐。
从金庸到梁羽生,从《射雕英雄传》到《冰川天女传》,枯井里总有武林秘籍,乞丐中潜伏着神秘高人。英雄笑傲江湖,行侠仗义,多少浪漫,多少畅意。
故事翻飞,神秘的故事散发墨香书写传奇,带给我遐想的快乐。
名著·大气
迈进青春的门槛,名著以她囊括酸甜苦辣的大气,魅惑了我。
考试、竞赛常常也讪笑着问候我,偶尔无处可逃我青春的悲伤。感觉厚实的名著沉淀了生活,一定能带给我安慰。于是,雨果、夏洛蒂、列夫·托尔斯泰成了我促膝长谈的朋友,《红与黑》、《白痴》、《安娜·卡列尼娜》绽放成瑰丽的午夜玫瑰,摇曳于窗前。
书间的字忽地鲜活起来,跃入眼帘,凝成了主人公坚强的侧脸。销烟迷漫的战场上,保尔静默地伫立于风中,眼神凄然,却透着坚忍的泪光。失聪的黑暗世界,没有让贝多芬失去方向,叩开命运大门的瞬间,我明白——身体可以打垮,精神永远不败!
午夜的风,彻骨冰凉,名著散发她的翰墨书香,给我灵魂的洗礼,华丽而忧伤。
年少的时光,沿着生命的纹路钝去。墨香绻缱成璎珞,在书页翻过的罅隙间,散发出琉璃般的光——古诗的韵味、故事的神秘、名著的大气散发一路墨香,伴我成长……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想也是,书能使人进步,这次我偷偷的读了书,却被妈妈发现了。我买来了一本书,叫《女生日记》,在床上一页二页的看着,我看的很入迷,像三天没吃饭的小孩,在狼吞虎咽的吃着面包。正当我看的津津有味的看着我喜爱的书时,突然来了一声:“睡觉”我被吓到了,让我从身在日记书里的一个小角色钻了出来,我大吼了一声:“干嘛!”老妈像母老虎似的回答:“睡觉!”这样的话,我只好乖乖的钻进被窝。我虽然人在被窝,可心却还在那本书里,我对那本书念念不忘,由其是里面经典的语句、词语,越想那本书,那本书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我偷偷的拿了那本书,踮起脚尖,悄悄的走向了客厅,“啊!我终于逃了出来,为此,我很开心。”说罢,我开始偷偷的窃读起来。读着读着,妈妈突然起来上厕所,这可把我吓坏了,我合上了我心爱的书,躲了起来,这时,妈妈从洗手间出来了,发现我的台灯没关,就走了过来,把台灯关掉了,她把身子移到房间里,我轻了口气,便起身了,可是,孰料纸声响了起来,她转过了头,我心虚了,对她傻笑了一下,就乖乖的走向房间,躺在床上,假装睡着。哎!这本书差点害了我,不过,这窃读的滋味真是不好受啊!不过,我发现我有了一点点收获。
从幼儿园起,我和书就成了好朋友。当时我字认得不多,是妈妈读给我听的。那些不懂的语句,妈妈就用简单的话给我解释了一下。
现在,我一有空闲就会拿起书津津有味地读。我已结识了很多“朋友”。从《西游记》中,我领略了孙悟空降妖除魔的勇敢和唐僧的善良;在《水浒传》里,我认识到鲁智深除暴安良的仗义和林冲的宽大为怀;在《三国演义》中,我了解到诸葛亮的机智多谋,刘关张的英勇善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做人要学会坚强,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哪怕有生理上的缺陷也不能放弃,因为只有坚持才能成功。我更佩服的是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生活的无限向往。
一本本经典让我了解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莎士比亚说过,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只有吸收这些营养品,我们才会变得聪明。这些营养品开阔了我的视野,让我变得更充实。
这不,在学校“读经典的书,传承精神文明”的竞赛中,我获得高年级组一等奖。在县“做有根的人”作文大赛中,我获得了小学组一等奖。
我的一个朋友去了束河,飞去来兮,只带了一本书。她说,她要去那里好好读读书。
她走后我想了很久。
我想象不出来那个叫束河的地方在什么地方,不知道那里是穷山僻壤,还是世外桃源。她走前打电话预定了客栈,还约了一个远在天涯的旅人同去,她们在那里汇合,在那里读书、写文章。
我为她的创举暗自叹服。你想啊,那么远的地方,来回乘飞机,预定食宿,不知提前做了多少准备,然后在那里呆上一周,每天在那个浪漫的小屋——我估计是小木屋,或者是吊脚楼?按照我的幻想,假如我要和自己心爱的人去,一定住小木屋——听风数雨、披星戴月,看看屋后山花、门前垂柳,这是人生多么惬意的事啊。但她不是,她是去读书,她也不是带着自己的恋人,而是约女伴同行——两个美女在山间悠悠地走,走累了席地而坐,捧一本书读来,想想都傻眼。
所以我叹服读书竟然如此奢侈。
什么书不能在家读,非要选一个人烟稀少、安静孤寂的地方去?想了想,一定不是《三国演义》之类的书,三国里金戈铁马、狼烟四起的场景一定不能够使她心静,反倒会让她看透人生不想回家;也不会是《青木瓜之恋》这样弥漫着淡淡清香的爱情的书,这类书你不论在什么地方看,随时都可以进入状态,车水马龙的街市,喧嚣闹腾的车站,都无所谓,都会让你忘记身处何地。那么究竟是什么书让一个人蠢蠢欲动并不惜代价呢?我很是好奇了一阵子。
好奇不只因为书本身,还觉得,让一个人坐了飞机去读,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远离闹市,选一处幽静之地,需要这么宠着、爱着、疼惜着的书,里面是一个哲人的金玉良言呢,还是……?
我的另一个朋友很喜欢《希尼诗文集》,到处都买不到,从我这借去复印,他因为工作忙,需要跑市场,还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所以一天到晚奔波在路上。他读书的时间几乎就是这么挤出来的,要么在休息的间隙,要么在公交车上,回到家里已经是人困马乏,哪里还有心读书。这样的读书想必是和生活并行着的。
看到华商报上一个读者拍的照片。一个女孩子在马路上飞快地蹬着单车,一手扶把,一手打开一本书看,好几次差点和迎面驰来的汽车相撞,行人惊呼:“姑娘,不能这么看书!”可是她还是看,不管不顾,旁若无人。她的读书,是在和时间赛跑吗?
我读书庞杂,还不整齐,家里到处堆满了书,沙发扶手上是书,床头上是书,电脑旁也是书,随手拿起来看一眼,有兴趣的往下走,没兴趣的那么一撂。经常是边看电视边翻书,一心二用,有时不知电视里在演什么,有时不知书翻到了第几页。倘若是一本必须要安静下来读的书,我便关掉电视,心无旁鸷地钻进去。
古人读书常常是青灯冷屋,闭门不出,摇头晃脑,歌而吟之。当然富家子弟或显贵们的公子小姐,还有书房和后花园。穷人家的孩子读不起书,读得起的也在柴米油盐之外。那么书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让天下人这么苦心而为,无非是士而优则仕。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把读书摆到人生头等大事上去,你不尊儒家,自然是没出息。现在好了,读书可以不官不仕,仕农工商的行当里,肚子里没有多少墨水而做得风生水起的也不少。不读书行吗?行,但缺少意趣。没有了趣味,这人还活个什么劲儿呢?
于是,为了活得有趣味,这书还得去读。我忽然明白了我的朋友这飞去来兮的读书,是充满了无穷的乐趣的。好了,只要是为着乐趣,管他什么书,象征性地夹一本书走就是了,反正是读书,读也是书,不读也是书,好比是为一个自己爱着的人赴黄泉,情色可杀人,但为爱而死却是崇高的。
可惜,从来没有遇到什么书,能让我赴汤蹈火,像鸟一样飞来飞去地读,当真是好生无趣啊。
深秋的早晨带着些许凉意,阳光穿过薄薄的一层雾环绕在树梢上,还是站在那个角落里倔强的抬着头,那片天空总是那般宽广寂寥,很多很多日子了。两年内记不清有多少个日夜就那么蜷缩在那个“黑暗”的角落里,迷茫的望着外面的广阔的世界,不知道未来是什么,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放弃了自己的初衷,放弃了自己的喜爱的文字,任由岁月的轨迹从手指尖穿过,像流水般哗哗啦啦的穿过,没有留下任何甜蜜的回忆,连忧伤也带着一成不变的空白。
成为准大三学生后的我,开始面对着形形色色的问题,面对着从来没有听说过的种种,我再一次陷入深深的迷茫中不可自拔。我找到了一处避风港(图书馆)来冷藏自己悲观,真的失却了面对生活的心,我的心装满了失望与阴暗,连一处光亮的地方也没有,连一点点再去面对未来的勇气也没有。
重拾曾经不离手的书本,本就带着一份逃避的感情色彩在里面,以为我可以把自己封闭在自己铸造的世界里暂时不用去想专业不用去想就业不用去想未来,却殊不知在这一个月的书海里,我渐渐找回了我的活泼我的希望我的勇气,好像我所有的畏惧和疑问都解决了,我的天空出现了两年来久违的阳光。
曾经一度以天生的记忆力不好来给自己施加压力,现在我懂得了记忆的规律,掌握了记忆力的法则。记忆力不是天生的,而是人通过努力所获得一种能力,这便是人们常说的“记忆术”。文德森在表演记忆方面的魔术所体现出来的超强记忆力,他也只是解释因为记忆方法好所以记忆好,并不是天生一副好脑袋瓜。我也曾试着用新学的东西去替代自己原来的记忆方法,效果很好,现在我深刻的知道自己的心理认定给自己带来的误区,因为我相信了:记忆力没有天才与天生之说。
铭记在心的一句话是“抢打出头鸟”,看惯了这个社会的世态炎凉,听惯了人们的流言蜚语,我已经习惯了安静,不争不抢不去做第一个人,尽管内心很压抑也就这样数着日子过来了,我害怕舆论害怕嫉妒害怕因为优秀而被隔离害怕去表现却失败了,不是没有听过“要想别人尊重你就得自己变得很强大”“只有自己变得强大了这个社会才有公平可言”,我一直觉得这些话很偏激,可如今我找到另一句能赢得我心的话,“当你比别人强一点时别人会嫉妒你,当你比别人强一截时别人会羡慕你。”我要做的就是达到那个适中的水平,不至于放弃自己也不至于觉得接受不了。
自己一直是个感性的人,也是个温和的不会去惹怒众人的人,我一直觉得我这样不得罪人的性格应该会拉拢很多人,实际上在旁人眼里我也有着不同寻常的人缘,可是我心里很知道事实并不是如此,很多时候我就孤单的只剩下自己一个人。这是困扰我很久的问题更让害怕再去结交更多的人,因为害怕接受那种从熟悉到陌生的那种落差,所以干脆一直是陌生人吧。然而这一个月的学习,我大概知道自己的病因在哪里了,书中说,“不会树敌的人也不会拥有朋友”。仔细想想,全然如此。著名的“慕尼黑阴谋”就是因为英法的不敢得罪希特勒,一再忍让终于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落得个玩火自焚的可耻下场。抱着所谓人人皆足为友的亲善主义,往往会因为其无原则性而遭受别人的厌弃,无须刻意去树敌,但当面对某些无法妥协的人也不要畏惧制造敌人。人要择良友以处之。
失去什么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失去你自己。很明显在过去的两年里,我就这样“循规蹈矩”的把自己丢失了,来来往往于教室,食堂,寝室之间,按时上课,按时吃饭,按时睡觉,然后就几乎没有其他了。记得高中的我是多么的上进,抱着“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想法一路横冲直撞,也曾在学校留下一些名气。而现如今我好像习惯了这样迷茫着的安定没有起伏的日子,是被人影响了还是被自己给封锁了,是被自卑控制了还是被懒惰蒙蔽了,我也不得而知。亦或许是看不到太多的竞争,亦或许是觉得强者太多自己太渺小。而今天在那些书中小小的人儿里我看到了“如果你没有去试过那么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么的强大。”
从《倍速记忆法》至《人气》到《身边的心理学》又《朱元璋》再《美国总统演说》然后《青春文学》最后到《简爱》,我任意挑选我所中意的部分细细品味,无论领域,无论时代,无论地域,无论性质,我发现我已经爱上那些文字,爱上了那些平淡叙述背后埋藏着的深处的东西。在这书海中我找回了自己记忆里的不足,找回了面对人群的勇气,去除了自己内心的黑暗,弥补了自己心灵的缺陷,懂得了就算普通也不要平庸,更深刻了解到青春要张扬,要勇敢地积极地去面对所有的难题。
此刻的自己听着书页翻动的沙沙声,心里停留的是进入大学后从未有过的晴天。“读书之乐,得于目而富于心,愈久愈深。”我开始懂得这份意蕴了。一年的时间不算太短还可以干很多事情,我相信在书中我会找到我所有要的东西,我会带着找回的自己重整风帆扬帆起航去找寻我遗失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