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年春节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精选7篇)

栏目:办公写作

新年的祝福语 篇1

春节:2023年1月22日(正月初一)星期日至2023年1月28日(正月初七)放假调休,共7天。1月22日(星期六)、1月29日(星期日)上班。

2023年春节放假时间从2023年1月22日至2023年1月28日放假 共7天

2023年春节放假时间从:2023年1月22日至1月28日,放假7日。即1月22日(星期日,农历正月初一)、1月23日(星期一,农历正月初二)、1月24日(星期二,农历正月初三)为法定节假日,1月21日(星期六)、1月22日(星期日)公休调至1月25日(星期三正月初四)、1月26日(星期四正月初五),1月29日(星期日正月初八)公休调至1月27日(星期五正月初六)、28日(星期六正月初七)公休,1月21日(星期六,除夕)、1月29日(星期日正月初八)照常上班。

春节是一年开始还是结束 篇2

在古代民间,人们从年末的廿三或廿四的祭灶便开始“忙年”了,新年到正月十九日才结束。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春节是个欢乐祥和、亲朋好友欢聚的节日,是人们增深感情的纽带。节日交流问候传递着亲朋乡里之间的亲情伦理,它是维系春节得以持存发展的重要要义。

春节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 篇3

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热闹喜庆的气氛洋溢;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大年初一民间风俗 篇4

1、开门炮仗—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2、北方人的习俗大年初一吃饺子,不过现在不少南方人也加入到吃饺子的行列中。在除夕时吃饺子,取“更年交子”(来年交好运)之意,大年初一吃饺子则是为了一年交好运。

3、汤圆大年初一的早餐,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团圆美满。大年初一这天,汤圆不叫“汤圆”,叫“元宝”,吃汤圆也不叫“吃汤圆”,叫“得元宝”。因为在家乡话中,常常将“闯祸”称为“闯了‘汤圆’子”。

4、吃面条,也叫长寿面,大年初一的时候吃长寿面,寓意“年年长久”,预祝着寿长百年,不少老年人还保持着这样的风俗。

5、吃年糕--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6、拜年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分享新年的那份喜悦。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拜年。

7、过年给孩子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民俗。压岁钱饱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祈福求安。在中国,关于压岁钱的来由,民间曾有一些流传甚广的故事,比如说古时候有一个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出来祸害小孩。于是人们就点亮灯火通宵不睡,并把铜钱放在孩子枕边以避邪,这就是“守祟”、“压祟”,后来也称为“守岁”、“压岁”。

春节的习俗 篇5

1、贴春联

根据古代历法的规定,在腊月三十这一天就要贴春联,春联是用红色纸张为底,然后在红色纸张上面写下美好的祝福词语,代表对新的一年的期望和祝愿。除了贴春联,还要贴福字,而且福字要倒着贴,代表福到了的意思。

2、放爆竹

一般在除夕放爆竹,民间说法中,放爆竹不仅仅可以吓跑年兽,还寓意新的一年会更加兴旺、繁盛,更是希望一家人事事顺利、吉祥如意。

3、守岁

也叫做守岁火或照岁。在除夕当晚要点亮家里所有的灯,目的就是希望新的一年家中能添财进宝。

4、给压岁钱

很多地方在吃年夜饭之前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压岁钱有压住邪祟的作用,代表长辈对晚辈的呵护与祝福。

大年初一民间的禁忌 篇6

1、不可以睡懒觉。大年初一睡懒觉,据说会懒一年

2、忌叫他人姓名催人起床。年初一的上午不要叫人姓名催人起床,这样表示对方整年度都要人催促做事情。

3、忌跟还在睡觉的人拜年。年初一时对方还在睡梦中不要跟对方拜年,等对方起床再拜年,因为这样会让对方一整年都在病床中。

4、忌吃药。说是“初一吃药整一年,而且啥病也治不好”,所以再重的病人初一也不吃药。

5、忌斧子劈木柴。说是“初一斧子劈开柴(财),劈开再也回不来”。

6、忌洗衣。水有水神,水神的生日在初一初二,因此这两天不要洗衣服。

7、忌向人讨债。过年期间不管是被要债或者是跟人家要债的人在一整年间都会很倒,因此忌讳向人讨债。

8、忌倒污水垃圾、扫地。过年期间不要从事洒扫的工作,因为这样容易把家中的财气扫掉。

9、忌借钱。记得要在年前还清债务,如果已欠过年,初一到初五也不能上门讨债,否则会倒霉一整年!说是“初一借了别人的钱,一年四季靠外援;初一借给别人钱,财产外流整一年”。

10、被他人自口袋掏取物件。过年期间不要让人从自己口袋掏东西,这样表示整年度钱财都会被人家掏走。

11、白天不可午睡。过年期间白天睡午觉,表示整年度都会很懒惰,其中的含意是因为过年期间有很多客人到家里拜年,如果睡午觉的话对人很失礼。

12、小孩子不许说不吉利的话。什么“打、杀、砍、输、死、穷、赔、鬼”等字眼一律不许沾边。为防万一,许多家庭便贴上“童言无忌”的红纸条以破除。

13、忌讳剃头。民间有谚云:“正月不剃头,剃头死己舅”

14、已出嫁的女儿不可以回娘家。过年的第一天如果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意指着会把娘家吃穷,因此只能在初二或者初三回娘家,但是其中的含意是嫁去的女儿已经是别人家的媳妇了,过年婆家一定有很多人来拜年,媳妇要帮忙奉茶服侍,因此初一不可以回娘家。

15、不宜杀生。杀生必见血光,为不祥之兆,会引起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发生。

16、忌动刀子和剪子。“初一动了刀和剪,口舌是非全难免”。

关于春节的节日饮食 篇7

年糕

春节吃年糕,“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种类有:北方有白糕饦、黄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湾有红龟糕。汉代杨雄的《方言》一书中就已有“糕”的称谓,魏晋南北朝时已流行。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了制做方法。明、清时,已发展成市面上一种常年供应的小食,并有南北风味之别。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种,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汤煮诸法。

饺子

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按照我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与北方不同,南方的年夜饭通常有火锅和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着生活幸福,“年年有余”。南方还有一些地方过春节讲究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征收成一年比一年高,境界一年比一年高。

元宵

南方叫做“汤圆”,在江苏,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汤圆的习俗。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据元代伊土珍《(女郎)环环记》引《三余帖》记:嫦娥奔月后,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见,自称为嫦娥之使,说:“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临。可见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明代时,元宵在北京已很常见,做法也与今天无异。清代康熙年间朝野盛行“八宝元宵”、马思远元宵。民国初年还有袁世凯因元宵与“袁消”音同,故下令禁喊元宵之事。

春卷

春卷也叫春饼,立春吃春饼是中国一种古老风俗。晋代已有“五芋盘”即“春盘”,是将春饼与菜同置一盘之内。唐宋时立春吃春饼之风渐盛,皇帝并以之赐近臣百官,当时的春盘极为讲究:“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直万钱”。民间也用以互相馈赠。吃春饼的习俗也影响了兄弟民族。如耶律楚律随成吉思汗征西域时就曾命厨师作春盘,并作诗日:“昨朝春日偶然忘,试作春盘我一尝。本案初开银线乱,砂瓶煮熟藕丝长。匀和豌豆揉葱白,细剪萎蒿点韭黄。也与何曾同是饱,区区何必待膏梁”。春饼发展到今天,形制随地而异,食用时间也因地而别。有烙制、也有蒸制;或大如团扇,或小如荷甲。

  • 上一篇:行政工作人员工作总结(精选10篇)
  • 下一篇:年中国春节介绍(精选4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