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祭神祀祖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夏至前后,有的地方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
2、消夏避伏
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在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则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从周代始,历朝沿用,进而成为制度。
3、吃面条
“冬至饺子夏至面。”这句俗话说的是老北京另一民俗。因为地处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主要农作物是麦子,在新麦收获之时,人们用新面制作喜面是喜庆丰收的最好方式。吃面条不但营养丰富能满足人们的口腹需求,而且吃着巧手制出的众多样式的面条,还能给生活带来多样的乐趣。
4、吃夏至蛋
湘南的衡阳、郴州、永州和湘西一带有吃夏至蛋的传统。于夏至当天早晨起来,将整鸡蛋煮熟,用红纸或红色染料将蛋皮染红,再用一个小网袋装上,系上少年、儿童的前胸,一直挂到中午或下午再剥去蛋壳将蛋吃掉。
5、吃粽子
西北地区会在夏至当天吃粽子,并且会取菊用灰来防止小麦受虫害。夏至到来,阳气一天天萎缩,阴气一天天生长,这个时候要送走旧的阳气,粽子里的糯米、红枣,从中医角度来看是象征阳的东西,人们把它们包起来吃下去,就是和阳的季节告别的意思。“吃粽子,最早是一种仪式性的吃。”
6、吃凉面
山东各地在夏至的这一天里是要吃凉面条的,也就是过水面,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的往嘴里捞面吃,对于小孩子来说已经不只是吃饭了,更是一种游戏,充满了乐趣。
1、凉面
凉面是最适合夏至吃的食物,在以前的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在每年夏至时节,可以开始吃这些生冷食物,它可以降火开胃,而且能增加食欲。苗苗不但能让人体吸收大量碳水化合物,它的配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能满足人体夏天时对不同营养的需要。
2、狗肉
在中国岭南地区,还有夏至吃狗肉的习俗,狗肉是一种滋补功效很强的肉类食材,人们在夏至吃狗肉能祛除身体内的寒气,也能增强人体的抗寒能力,在当地有“吃了夏至狗,西风绕场走”的说法。
3、麦粥
麦粥也是最适合夏至吃的健康食物,在中国江苏上百年来都保留了夏至吃麦粥的习惯,熬好以后的麦粥清香宜人,能健脾养胃,它能增加食欲也能祛湿利尿,这种食物既不会加重脾胃负担又能满足人体正常代谢时对营养的需要。
4、鸭肉
每年夏至还适合人们吃一些鸭肉,因为鸭肉性质寒凉,它特别适合那些体内有热毒的人群,人们夏至食用鸭肉能排毒消暑,也能吸收丰富的蛋白质,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
5、夏至羹
湖南长沙人夏至日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汤丸,名“夏至羹”,民谚云“吃了夏至羹,麻石踩成坑”,“夏至吃个团(音为”坨“),一脚跨过河”,意喻力大无比,身轻如燕。
6、夏至饼
夏至饼。这种半月形的饼,外形和北方的面食“韭菜盒子”相像,但取材和做法不同。
习惯从田间地头采来艾草的嫩叶,将其在石臼里捣碎,与麦粉和在一起,再在饼中间加入适量的甜豆沙馅,将饼放在烧热的锅里烤熟。
7、豌豆糕
夏至这一天,在老南京的风俗中大人要叫小孩骑坐于门槛上吃豌豆糕防百病。
这项风俗的由来是因为夏令天气火热,人们多不思饮食,才让小孩先吃豌豆糕开胃。此外,老南京在夏至这一天还要吃碗凉面称称体重。
8、馄炖
夏至这天,无锡人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谚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吃过馄饨,为孩童秤体重,希望孩童体重增加更健康。
饮食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以寒其体,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厚味肥腻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疔疮之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