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词语
一、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 注:有些是可以换的,不要一律写不能换,要根据题目看看具体能不能哦!)
二、动词理解
__生动表现了人(事)物__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三、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 注:有些是可以的,不要一律写不能,要根据题目看看具体能不能哦!)
第二部分:句子
一、句子分析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修辞的分析: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
(3)答题格式:修辞+结合上下文,修辞的作用
A、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把__比作(把__拟人化)__,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
B、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应用排比句能使句式更整齐,更有气势,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C、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D、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E、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F、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答题格式: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G、借代:用__代__,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H、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二、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三、仿写句子
公式:
①数清例句的字数。
②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
③读懂例句与所要仿写的句子在概念和现象上的联系。
第三部分:段、篇词语
一、标题作用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二、某段起什么作用
1、开头
A、开篇点题(照应文章标题)
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
C、引起下文
D、渲染气氛
E、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F、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2、此段在文中
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总结上文,总领下文。
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3、结尾
A、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C、照应题目
D、照应开头
E、照应全文
F、引人深思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
公式:
①写人为主:这篇文章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②记事为主:这篇文章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③写景状物:这篇文章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 ④游记:这篇文章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⑤议论文:这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第四部分:写作方法
一、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
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④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二、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
例题:请问这题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读文章有何好处(意义)?
(1)对比,作用:__和__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__的特点
(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__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
(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三、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描写
作用:表现人物__的特点,突出人物__的性格(品质、思想)
(2)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作用:烘托一中__的气氛,表达一种__的思想感情
四、描写手法的作用
1、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
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
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3、公式:
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
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
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
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五、环境描写的作用
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公式:
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③……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六、文章开头写景语段的作用
公式:
1、分析所写景物的特色。
2、……描写了……,为下文写……打下了伏笔。
七、巧设悬念
公式:
1、在文章开头找出作者所设的悬念(关键词)。
2、……,使文章情节曲折、跌宕起伏。
八、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九、插叙的作用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 ……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十、称谓变化
公式:
1、找出人物称谓的变化词语。
2、采用第一人称,亲切、真实。
3、称谓变化也反映了情感的变化。
一、 关于做题的步骤
关于做题的步骤历来有多种方法,我们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先整体感知文章(在这一步也可以看题,不过看题的目的是为了读懂文章)──然后看题,在文中找答案。
(一)读懂读透文章(整体感知文章)
怎样才算读懂读透文章,那就是把三么;(为什么写;是最终目标)读懂读透。
三么;分别是:
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 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
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整体感知应运作于动手答题之前。多数阅读的第一题就是提问整体感知中的写作内容或写作意图,感知题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上,所以多数信息应从文中来。针对标题的设问往往也是整体感知。因为标题或限定话题,或限定内容,或表达中心思想,或抒发感情。
最重要的是,后面的每道题都是在围绕三么;来命题的,特别是在围绕第二么(文章的主旨)来设置题的
(二) 审懂:识别出命题者命题意图(考查的考点等),拿出相应的解题技巧。
1、 首先是审题
这步非常重要,一定要搞清楚这题命题的意图,要知道命题者想考我们那个考点,要知道这是考点中的哪种题型,然后在自己的大脑调出相应的解题技巧。
2、 定位(就是确定这道题答案的范围)3、
(三)写懂;答案(组织答案)
锁定范围 筛选整合 归纳概括 规范表述
二、必须掌握的技巧
【在整体感知中如何抓住文章的主旨(就是第二么、主题、写作目的、中心)】
怎样归纳文章的中心?
准确归纳中心意思的前提条件是通读(可以是浏览)全文(全段),熟悉内容,对文章中写的材料作出分析,理清文章(或文段)写了哪些材料,材料与材料之间有什么关系,写这些材料的意义何在。在此基础上,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分析文章标题。题目是文章的窗口,透过它,可以窥见文章的中心。有的文章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透过它,不难探寻其中心思想;有的题目巧妙地暗示中心,分析其喻意,便可归纳出中心;有的题目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至于那些题目仅仅表明记叙的对象、范围或线索的,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入手。
2)、研究文章的开头结尾(特别是结尾)。"开篇点题"与"画龙点睛"是写文章常用的手法。前者多半是采用议论抒情为主的表达方法,抓住这些带有概括性的关键语句,有助于分析归纳中心。后者是抓住结尾处具有深刻含意的句子,是归纳中心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语句。一般地说,记叙文中插入议论抒情是为了更鲜明地表现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因此。抓住文中画龙点睛的议论抒情句,可以很顺利地找到全文的中心。如果我们找出文中的议论抒情句,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就明白地显示出来了。
4)、分析文章层次与人物事件。有些文章的中心意思隐合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进行综合归纳,才能准确把握中心。
5)、分析文章中的详写点,研究作者处理详略的意图,探寻文章的中心。文章的详略安排总是服从于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的。一般地说。能表现中心的材料,作者是要用笔墨详加叙写的。所以,我们往往可以通过分析作者详写的部分发现并归纳文章的中心。但是,还有一种情况,详写仅仅是作者为表达中心而用的侧笔,而作者对真正要表现的中心却用墨甚少,这就要求我们研究作者详写此人此事的意图,发现了这一意图也就找到了文章的中心。
6)、分析文章的背景材料。分析归纳文章的中心,有时还须了解、分析有关的时代背景,了解文中的事件、人物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活动的。
【关于关键句;这个考点】
1)什么样的句子是关键句?
2)关键句有哪些?
关键句大致说来有结构关键句和主旨关键句,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它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
(1)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隐晦的难懂的句子。
(2)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等。
(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等;
(4)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
3)关键句的考试题型
1)关键句的含义(如:你是如何理解) 2)关键句的作用 3)赏析关键句 4)为什么说关键句;
4)关键句的答题格式答案=A+B+C+D(请大家再想一想,A、B、C、D分别代表什么)
附: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的注意事项。
首先,关于句子的含义,要注意以下几点(三注意、三想到):
三注意;是指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其次要注意分析对本句的语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第三要注意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如果是复句,其一般强调的重点是后半部分,那么就应该在此处着重揣摩。
三想到;,一些句子的含义有时比较深奥,需要想到其特殊性,即三想到;:一想到;是其可能采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或者某种表现手法(如果是比喻,则应该找到本句中的本体,是说明生动形象的本体的什么特点呢,还是化抽象为具体来说明什么道理;如果是象征,则应先找出其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其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对象的什么特点)。二想到;是其可能在结构上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启下)、三想到;是一些文中的重要语句,有时受文章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的制约,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这时仅*上下文难以理解句子的含义,还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
其次,关于句子的作用,应该注意从两个方面来加以思考:思想内容上与结构上。
第一个方面:思想内容上:①联系本句的含义。②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③联系(揭示)本文的中心(论点、特征)与作者的态度、感情。④注意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者表现手法,如果运用,一定要注意其表达效果。
例如:
(1)比喻:比喻要贴切,必须有相似点。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越明显,越突出,比喻就越贴切。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或者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2)拟人: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3)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什么特点或者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主次之分)
(4)对比用什么与什么相成鲜明的对比,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道理)的什么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
(5)反复:反复;的作用就是强调、突出所重复的内容,表达作者什么感情,升华主题。
(6)象征: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其表达效果是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被象征对象的什么特点。
(7)渲染:是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时间等多方面的重彩浓墨的描写,以突出什么气氛、刻画人物的什么特点、表现文章的什么主题。
(8)伏笔:在文章的前边将下文要表现的人物或时间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使什么的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9)照应:即后文对前文写过的内容作补充、加深或者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时间预作暗示。作用是前后(首尾)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密,中心更加突出。
(10)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对故事发展或者人物命运急切期待,从而引起下文。
【关于人物形象;这个考点】
1)理解清楚人物形象的作用
2)有哪些题型(1)直接让你归纳某个人物形象
(2)根据某句话让你写出某人的性格或心理(3)与中心结合起来考,因为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与中心基本上是一致的。
3)如何归纳人物形象
小说(包括写人叙事类)中的人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阅读时只有了解了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即文章的中心)。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下列几方面入手。
(1)、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
人物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
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
它的作用不只在于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特征,而是为了以形;来传神;,因此分析人物外貌可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
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
人物行动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心理描写
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很好的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交叉在一起。有时描写了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同时也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孔乙己买洒时排出九文大钱;这一动作,正反映了他在短衣帮面前炫耀的心理。
(2)、从侧面描写人物。
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3)如果知道了文章的主旨,直接采用王老师的顺瓜摸藤;法
【词语的含义和作用考点】
一般情况下,试题中测试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所给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里的具体;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指示代词的含义和文中临时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内容。②能辨析文中同义词、近义词的差别。③能够把握词语在本文的特定语境中临时具有的含义。④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解答这类题目时,在文中;即语境是关键所在,词不离句是理解词语的基本原则。找出的含义一定要代入语境中进行检验。
所谓语境,它包括内部语境;与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是指词语本身所在的句子,它对词语的含义起着限制或解释作用。而外部语境;,即时间、地点、对象以及作者的思想、性格、处境、语言风格等主观因素。
具体来说
关于①:对于具有指代;特点的词语的理解,应该先找出该词语所在的具体的语句或者段落,一般应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理清指代对象的位置和范围,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和内容,然后可以将答案代入原文,看是否恰当。
关于②:,则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辨析它们之间的区别。具体来说,即六比较;:比较范围的大小、比较词义的轻重、比较搭配习惯、比较构成成分、比较词性功能、比较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
关于③:要注意词语本身具有的含义,要能准确理解。同时要注意词语的特殊性:即运用了该词语的比喻义(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即本体)、引申义、双关义(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象征义(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反语义、色彩义(褒贬互换)。找出之后,一定要代入原文中进行检验。
关于④: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注意四联系;,即联系本词(对本词语的含义进行解说)、联系本句或者上下文(突出了本句或者上下文的什么内容)、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与作者的态度感情、联系特殊的表达效果(即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的词语)
另外考查词语的作用考点时,要注意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加点词语是写人时,应怎样回答;加点词语是写景时,应怎样回答;加点词语是托物言志的物;时,应怎样回答;加点词语是说明文时,应怎样回答;加点词语是议论文中的词语时时,又应怎样回答。
【关于环境描写;这个考点】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或交代)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某种气氛;
4、烘托或衬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或处境等); 5、突出、深化主题;或暗示人物的命运等6、刻画人物形象
【关于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 要求:全面、准确、简洁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段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等等。
【直接考中心】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对于借景抒情的文章,经常会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赏析题】 1)、主要是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写法有自己的心得,必须对文章的三么;有很深的理解
2)、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要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有创意。疑问必须理解正确,实事求是,不要故意唱反调。
3)、赏析中涉及写作特色则可以从下面五个方面入手,找出文章在这几个方面里最突出的一、二个方面并要具体举例加以分析说明:①、分析中心:看中心是否鲜明、集中、深刻。②、分析选材:看材料是否典型、新颖,详略是否恰当等。③、分析结构:看头尾是否照应,过渡是否自然,层次是否清晰。
④、分析表达方式:主要是五种表达方式在以某种为主的情况其他表达方式的合理运用和搭配
④、分析语言:⑴从语言的基本要求看:是否朴素、准确、精练等。
如优秀的说明文大多是语言准确的⑵从修辞角度看:主要是运用什么修辞起到什么作用。
⑶从语言的感情色彩看:是幽默还是讽刺还是庄重沉郁、是冷漠、悲凉还是欢乐喜悦
⑷分析人物是否个性化:即人物语言是否具有鲜明的个性。
【开放性试题】
(一)语言赏析题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道2006年江苏南通市的中考真题:
19、本文语言形象生动而富有表现力。请从画线的三个句子(句子附后)中任选一句作赏析。(可从语言特点、表现手法、表达作用等方面作答)(3分)
选( ),赏析:
附:文句摘录
A湛蓝湛蓝的天幕之下,那片坦荡无垠的玫瑰红,红得那么娇艳,那么剔透,那么珠光闪烁。
B我也曾仔细地观察过这纤细的小草,它的根扎得并不很深,但须根极多,密密麻麻地紧紧抓住海滩的泥土,这样,大海无论是惊涛拍岸还是轻柔的摩挲,它都会紧贴在那里,待海潮退去后,继续从容娴静地显露出它的殷红。
C这一望无际的空旷之中没有花香,没有鸟语,只有点缀其间的簇簇芦苇在秋风之中诉说着它们苍凉的妩媚,就连不时掠空飞过的鸥鸟也是静静的,不出声响。
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从以下四步入手分析,即:(1)怎样写的;(2)写得怎样;(3)写出了什么;(4)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例如,句A的赏析可以分解为(1)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2)增强了语言的气势美;(3)写出了在湛蓝的背景下,红海滩的色彩之美;(4)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要将这四点组合成句,就能使自己的回答趋于完美,如:这个句子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增强了语势,写出了在湛蓝的背景下红海滩的色彩之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等)。
依照此法,B句可作如下回答:
B句: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碱蓬草的从容和生命力的顽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它的喜爱和敬意。
C句:以侧面描写的手法,烘托(或突出)了红海滩周围环境的宁静,极具感染力。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怎样写的;我们应该选取合适的角度,这些角度包括:人称、修辞、表达方式、文章结构、表现手法等等。比如,我们可以根据以上四个步骤为文中的C句作如下解答:运用侧面描写的方式(表达方式描写的分类角度)烘托或突出了(写得怎样)红海滩周围环境的宁静(写出了什么),极具感染力(给读者的感受或表达的效果)。
四步法回答表达方式的题目是建立在对文章及语句本身初步(甚至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的,这里为你完整地回答问题提供了操作性较强的经验,真诚希望同学们在阅读时能做到笔随心动,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鉴赏能力。
四步法适合散文任何一种文体,他们的解题方法都是一样的,四步法。其他文体也可以参考此方法。
(二)谈感受题
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
① 对描写对象;②对人物情感;③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④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a、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即中心);b、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c、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最好能显示出你的作文基本功。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
(三)仿写题
此考点一般是给一个句子,让考生仿写一个或几个。
答题要点:①要读懂题旨要求,出题人让考生做什么,怎么做;②例句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要抓住关键词语思考、答题;③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例如:关键词语是天空,你可以考虑大地、高山、海洋等,联想要丰富,思维开阔。
例句的基本思维模式是:XXX对象在XXX条件下,XXX怎么样。例如:没有蓝天的开阔,可以有白云的悠闲;就是这个公式的叠加使用,我们可以考虑:没有海洋的辽阔,可以有河流的彭湃;没有河流的奔腾汹涌,可以有小溪的清澈;没有高山的险峻,可以有土丘的秀气;没有高楼大厦的明亮,可以有草屋的温馨等等。
4),答题的语言要有讲究
1、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一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是行之有效的。
2、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3、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是速读,重点是理解文章的体裁。答题时切忌还没完整的阅读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做初中阅读理解时,先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4、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答题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鉴赏古代诗词
1、把握诗词内容,细读标题和注释;分析意象;品味意境;联系作者。
2、弄清技巧:把握形象特点;辨析表达技巧;说明表达作用。
3、评价内容观点:概括主旨;联系背景;分清主次;全面评价。
三、“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养成良好的审题、阅读习惯
一、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
在解答阅读题时,千万不要慌,要静下心来,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先从容易的入手,逐渐打开思路。
二、仔细研读语段,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阅读理解试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孩子们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
通常阅读一篇文章,第一遍需要速读,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
初读文章后,分析文章的思路很重要。尤其是低年级段,一定要养成这个习惯。
孩子的阅读习惯千差万别:有的孩子采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有的孩子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在考试中,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在平时练习时,可以顺读。根据孩子的情况,因人而异,但是无论哪种阅读方法,都要强调:有效阅读。
阅读完文章,接下来就是审题环节了。审题时,建议孩子先圈出题干中的关键词,如“错误、正确、词语、句子、第四段”等这些关键词。
三、巧妙借助"原话",确定解题空间。
家长、老师经常带着嘴边的阅读题的技巧就是一个字“找”,孩子们也都烂熟于心。
阅读题的答案就在原文中,就看谁的眼睛亮,找的准。要么有原词原句等着成为答案,要么只需要你提炼一下或变通一下就可以拿来为你服务,就这么简单。孩子们也就不再认为阅读题“高不可攀”,有了信心也就有了成功的可能。
文章中找答案也是有窍门的:具体说就是要找到题目中的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范围,然后联系上下文理解,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做好题目之后,我们要告诉孩子:如果时间允许,要重读全文内容,充满信心地进行复查。所有答案全部做完后,携带阅读理解的成果回归原文,检查答题有无疏漏,对照各题目推测判断,确保无误。
第一部分 基本步骤
1、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快速浏览全文,重视标 题(中心)、开头段(观点)、结尾段(结论)及 各段落的首句(主题句),不管生词难句。
2、浏览题目,细读答题。然后带着问题仔细的阅 读第二遍,以做到有目的的阅读。
3、复读全文,验证答案。答题完毕时,同学们应 对照答案将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以确保答 案的正确,同时答案要求:
准确,简洁,全面。
第二部分 基本知识
1、写作顺序: 时间、地点(参观或游览顺序)、事情发展总分顺序(包括总分总、
分总)、事物的几个方面。
2、表达方法有三种:记叙、描写、说明
3、记叙的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一般只会考“倒叙” )
4、描写有:人物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
5、人物描写有五种: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神态。
6、说明方法有: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作比较、(画图表、 引资料、下定义……)
7、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对偶、 反复……)
8、感情一般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 震撼、眷恋、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厌倦、憎 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
9、品质一般有:诚实、守信、勤奋、专心、坚强、善良、执着、 勇敢、团结、爱国……坚贞不屈、机智勇敢、临危不惧、舍己为人、 乐于助人、顾全大局、知错能改、大公无私、艰苦朴素、铁面无私、 以身作则、纯洁善良、见义勇为……
第三部分 基本方法
一、概括全文内容
1、本文写了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
事结果怎样。
2、本文记叙了一个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找出每大段的段意串起来。
二、概括中心思想
1、本文表现了谁的怎样的精神。
2、本文表达了谁对谁(什么)的怎样的思想感情。
公式:
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③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
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三、某句话是什么句,有什么作用。
1、中心句,突出中心(或点明中心)
2、过渡句,承上启下
3、总起句: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4、其他作用:和开头呼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进行对比,
四、人称的好处
第一人称的好处:内容真实可信。
第二人称的好处:语气亲切自然。(代表性的文章是《再见了亲人》 的1、2、3段,《山中访友》的3、5自然段)
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五、解释词语的方法
解释词语一定要联系上下文理解。
1、组词法:如果要解释的一个字,我们可以组一个词语来解释。
2、分合法:如“勘测”的意思是“勘探、测量”。
3、近义词法:如“不畏”就是“不怕”。
4、反义词加否定的方法:“崎岖”就是“不平坦”。
5、描绘法:如“踉跄”是“走路不稳的样子”。
六、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上下文。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6、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七、标点符号的作用。
1、——的作用: ① 解释说明; ② 话题的转换; ③表示话语的中断; ④ 时间或声音的延续。
2、……的作用: ①引文的省略;②列举的省略;③说话断断续续。
· 3、“”的作用: ①直接引用②特殊含义③强调意思 ④特定称谓。
八、给文章加上恰当的题目。
1、根据文章的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加上 简短的修饰语。(比较保险)
2、根据文章的中心,用中心词作为题目
九、从原文中找句子,问为什么?怎么那么说?
答:前三句,后三句。
十、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十一、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 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 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 语言就可以了。
生动表现了人(事)物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三。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注:有些是可以的,不要一律写不能,要先搞清楚再写能不能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