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这本书看完好几天了,那感觉就像是有一团说不清是什么的东西一直堵在心里,很想找人和自己探讨,很想让它澄清。
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是作者笔下的当时的那些建筑,那些奢华的象征权力的教堂,人们还不知道可以拥有自己的思想,以及为了自己的愿望可以做什么事情,一切都假借神圣的宗教,一切都假借神圣的教堂来展现,展现建筑家的审美观,也就是个人的才华,或者展示自己的能力,我想那时的人们,把人性深深地埋在一件神圣的宗教的外衣下面,典型的人物就是副主教——克洛德。从那许多的错综复杂的毫无章法的建筑群,我们不难看出,当时人们的内心是怎样的压抑,怎样狂躁,那些像雨后春笋一般从地下冒出来的教堂的尖顶,正是人们扭曲的灵魂在对着苍天做这无声的哀号!
教堂里面是那么的阴森恐怖,这让人联想到在宗教的遮拦下,当时社会是怎样的肮脏和败坏,真善美的宗教和利用宗教制造血腥事件,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通篇都是在这样的对比下进行的,让人的心灵深刻的体会出迷茫,困惑,和不安,如果有一把利剑,你会尽你的全力去刺破那层蒙在社会上空的阴云,那阴云是邪恶的,你对它充满了愤怒和鄙视,就像书里面的那些流浪汉们对待社会的疯狂的报复。可是你不能,因为如果你想刺痛那些邪恶,你就先要将代表着真善美的上帝打倒在地,那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啊!还有比人丧失本性更悲哀的吗?
印象深刻的是代表美丽善良的姑娘——爱斯梅拉达。她不仅有迷人的外貌,更有一颗纯真善良的心灵,从她对待那只山羊,救下那个落魄的诗人,对于伤害过自己的卡齐莫多,送上的水和怜悯,对待爱情的牺牲等等,我们看到她是美丽的,她的心灵上没有污垢,她是没有被污染的。可是,这样的天使一样的姑娘,受到的是怎么样的对待呢?流浪,在最肮脏的环境里面生活,被所谓的上流社会排斥和嘲讽,被玩弄,被抛弃,被诬陷,被威胁,最后,作了彻底的牺牲。
书中描写了一个那样的社会,和在那个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人物的状态,麻木的如那个弗比斯,最底层的如老鼠洞里的那几个隐修女,疯狂的副主教,还有尽全力反抗的最丑陋的卡齐莫多,副主教和卡齐莫多形成了人性上的鲜明对比,同样爱上了美丽的姑娘,同样的遭到了拒绝,他们的爱都是那么的热烈,那么的诚挚,可是,一个是占有,一个是奉献,已占有为目的的,当目的无法达到的时候,他想到的是毁灭,毁灭别人;以奉献为目的的,当无法奉献的时候,想到的也是毁灭,毁灭自己。
我想这也就是世界名著的真正魅力所在,他让人看到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他深刻的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一些活动,无论放在什么时候,什么社会,人的共性是始终存在的,对美好的向往,对美好的追求,对美好的赞美,人是一个天使和魔鬼的综合体,人和人的经历没有相同的。也就是说,社会本身就不可能让所有人享受到同等的待遇,这种不一样的待遇,让多少人的内心失去了平衡,失去了对美好的追求啊!肮脏的巧取豪夺,充斥着我们的眼睛,振荡着我们心灵,我们该怎么办?
我想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
克洛德对伽西莫多善的禁锢
而就在这种情况下,克洛德收养了一只能等死的小怪物,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牧师,要把一个婴儿抚养长大,何况又是一个满身都是缺陷的残疾人,其代价是可想而知的。就连最虔诚的修女们都办不到的事,克洛德却做到了。克洛德为伽西莫多洗礼,取名。找人喂养他,抚养他长大成人,小时候保护他不受欺负,又叫他说话、念书、鞋子、敲钟···而就是一位仅存一点善的封建主教,在黑暗和虚伪的中世纪宗教下,最终善也被扼杀了,他的人格变得不健全,被扭曲了。从小的宗教教育,使得他超我严厉而充满谬误,远离自然、社会、人生的封闭式生活使他自我残缺脆弱,而长期受压抑得不到合理宣泄。克洛德是神父,代表了
神,代表着宗教,但他同时又“顶多三十五岁”。在见到艾丝美拉达时,“深湛的眼里闪烁着一种奇异的青春,狂热的生命,深刻的热情”,他还是一个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男人。也正为克洛德所想的:“要是他并非吉普赛女郎,他不是牧师,弗比斯并不存在,假如她会爱他,他想象着属于他的一种庄严的爱情生活。”想象着要是上帝愿意的话,他可以同她成为“幸福伴侣中的一对”。对于这一点,我们是有理由相信的。他对于艾丝美拉达的'这种爱,是真挚的,也是强暴的。而就是这种爱,将他推入了人性不可复归的地步。伽西莫多外表虽很丑陋,但内心却是善良的,而正是内心的善,他感谢克洛德的养育之恩,所以伽西莫多对克洛德的话言听计从,而克洛德禁锢了伽西莫多内心的善,让他在复活节的晚上,劫持艾丝美拉达。
很久以前就听说过巴黎圣母院,这所闻名于世的建筑曾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座教堂始建于1163年,于1345年完工,巴黎圣母院在二战中逃过劫难未被炸毁,不想在和平年代却出了岔子,就在20xx年4月15日傍晚这座汇集了许多艺术珍品的建筑突遭大火,火势迅猛似要将教堂吞噬,直到4月16日才把火扑灭,三分之二的屋顶被烧毁但主体结构尚存。人们穷其构思一心想要把巴黎圣母院建设得无与伦比,像认真打造一件艺术品一样修建巴黎圣母院,每个角落都精工细雕不容许有不尽人意之处存在,这所建筑耗时182年才建成,可是烧毁的速度就快多了,箭型塔尖剧烈燃烧忽地折断烧塌了,浓烟滚滚聚成团团乌云涌上天,这哥特式尖顶是木质结构,据说用了将近一个森林的木材来打造,建的时候耗费成本巨大,烧的时候转眼间就没了。世上又有多少东西是毁了容易修好难,比如想方设法拉拢的人际关系只因某件事办得不妥让以前做的都白干了,又比如费尽心思打造的好人设就被区区一个丑闻毁了。很多东西得来大费工夫,却在片刻间就失去了。在救火期间不少巴黎市民跪在圣母院前为圣母院祈祷。这座宗教建筑代表着教徒们的信仰,也曾陪伴他们经过不少日月晨昏。巴黎圣母院历经了八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人们以为这所教堂还会一直陪他们走下去,可是没想到这所建筑会突然失火,不出这场意外,巴黎圣母院也需要被修缮,无论什么都无法抵抗时光的摧残,建筑也不像刚建成那样牢固,开始出现墙面脱落的问题,法国从20xx年年底开始了修缮工程,经调查这次失火不是人为,据人推测是电线短路所致。之所以会有这次事件发生,是因为引起火灾的隐患已经很久了只是没能引起人们注意而已,这充分提示了“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出了个小纰漏就可能引起大祸患,不要对任何细节掉以轻心。而且木质结构极易燃烧,所以有点火苗就烧开了一大片,看来许多地方采取“严禁明火”的禁令并提前装好各种消防设备还是很明智的,杜绝隐患的存在,免得灾情发生没能及时处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对于常经过巴黎圣母院的法国人来说,看着这座伴随着他们成长的建筑已不复昔日的美好着实让他们痛心,如果是名不见经传的建筑被烧了不会引起多大轰动,可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最具代表性的古迹之一,它的失火引起了世界人民的关注。各国人民对此议论纷纷。有人说他曾游览过巴黎圣母院,对于圣母院着火一事感到很惋惜,还有人想巴黎圣母院没来得及去就已经烧了这有点遗憾,许多事物消亡后比它存在时更能引起人重视,当后悔以前怎么没有珍惜它时已经晚了,原以为你想要的会守在原地一直等你,原以为你需要的会伴你左右不会离去,谁知风波说来就来不打招呼就把那些美好的的事物夺走了。熊熊大火让巴黎圣母院深受重创,据说各界承诺为巴黎圣母院重建捐赠的金额已超过8亿欧元,在修缮工程筹备许久都没能一下筹齐的钱这会解决了,这座教堂群以完整的面貌再次屹立于世人面前又是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