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派 De Stijl ; sty epie ; de Stijl ; de still
管理风格 Management Style ; style of management ; Style ; Managing Style
照片风格 Picture Style ; Photo Style
摩登风格 Modern Style ; Jade
古典风格 Classic Style ; Classicism ; Classical Style ; neo-Classical style
人际风格 APEX ; interpersonal style
程序风格 programming style ; Programmierstil ; Code style ; Coding styles
独特风格 house style ; unique style ; idiosyncracy ; an individual style
音乐风格 musical styles ; Music Style ; Styles ; Pop rock
演讲演是一种书面与口头艺术的结合体。成功的演讲与演讲者的口茔翌和激情离不开,然而,它更离不开写出一份优秀出色的演讲词。
1、应有一个具体、生动、有吸引力的题目。
2、称谓要得体。
3、开场白要有吸引力,能给听众一个良好的印象。
4、结构要简单,论题清楚。
5、短小精悍、语言具有节奏感、通俗。
6、有感情、有逻辑性。
演讲风格,是不同个性的演讲者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对语言进行自成一体,别具一格的选择、加工,锤炼而形成的。要使演讲辞能达意,妙语连珠,多姿多彩,就要精心追求演讲语言的风格美。
凝练的风格,是由演讲者从表达演讲内容出发,恰切运用蕴含丰富、意义深刻的词语和修辞方式,使句义的缀合以单独连接为主而形成的。用语集中而丰满、简洁而味长,是凝练的主特征。如,一位演讲者对女英雄刘胡兰的赞颂:敌人一口气铡死了六个同志,让十五岁的你看什么叫死。你早知道那是怎么回事,没眨眼就走过去,让誓言变成画面。当你的头枕在铡刀另一边,你告诉剑子手:不怕死的,就是共产党员!你是站起又倒下的,但归根结底,你是倒下又站起的!
演讲运用生动凝练的词语和修辞手法,使刘胡兰的形象气吞山河,光照日月,给听众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加之他选用的词语音节整齐,铿锵有力,寓意高深,适境得体,给演讲平添了悲壮感人,余音不尽的音响和色彩。
繁丰,就是泼墨纵笔,不惜反复,话说得痛快尽致,意思表达得酣畅淋漓。其特点是句义复合意义缀合,即在一个语义段落中,围绕一个命题或中心思想,反复描述或说明,加重语气,深化主题。如孙泱的演讲辞《理解万岁》:
乘着创世纪的诺亚方舟,理解是那只窥探到大自然,衔回了橄榄枝的鸽子;沿着千回百折的汨罗江,理解是屈原感叹社会而传唱于今的骚体长诗;拨出高山流水的琴声,理解是蔡锷、小凤仙人生难得一知已的知音一曲。
反复的同义回环,渲染气氛,造就气势,强化节奏 ,加深情感,使理解之歌响遏行云、荡气回肠。
朴实的语言特点是质朴无华,平白如水,清新自然,不加雕饰,少用比喻而多用白描,使语境语义纯净、真诚、厚重,形象亲切、生动、感人。语言的自然天成,是一种美的极致。“理不直指,情不显出。”作者的感慨情致和见识,自然熨贴地表露出来。
也许,平庸会对你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哪条大路平稳走哪条,保你一生快乐。
如果这样,你在平地上走了一辈子,临终时你依然在平地上;而别人在高峰上尽管只攀援半步,但他已经站在你的平地之上了。
《路,在你脚下》的演讲,格调厚朴,境界大方,气势磅礴,语言流畅,以高瞻远瞩的境界开拓攀登之路,鼓励听众“迈开无所畏惧的坚实脚步,走向憧憬,走向希望!”
而这些美好哲理的表达,却是通过朴素简明的语言来点拨的。
绮丽,是与朴实对应的语言风格。它多用形容词语和比喻。比拟等修辞方式,以及句子的整齐组合和双声叠韵词语的运用,力求达到绮美绚丽,情感浓郁。演讲者要把事物的形状和事件的背景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地呈现给听众,必须恰如其分地把握语言色彩的明暗、感触的硬软以及声调的响亮与沉郁,使演讲情景交融,丝丝入扣,出神入化,灿烂可观。
如冯艺的演讲辞《我们正年轻》:索取不属于我们,我们只有付出,我们的心声呀,就是我们开始自由呼吸的时候流出的,流出积蓄已久的真挚的爱,流出绿绿的幼稚,流出皎皎的天真,流出殷殷的血丝,我们一定能养育出那森林、那牛羊那鲜花;当五彩的世界还在梦中,我们就毫不犹豫地仰起那红润的迷人的嘴唇……演讲以绮丽的语言,深厚的情感,形成跌宕起伏的音律和景外有景的画面,并且通过每段落内部的意思衔接,蝉联而下,一气呵成,表示了事物之间的连锁、因果关系。
庄严就是庄重肃穆、沉稳典雅的语言格调,它给人以高雅严谨、雄浑壮丽的感觉。庄严风格的形成因素,多因古词语的大量运用,以全称来称谓事物或运用正式交际场合的词语等。它常用于政论演讲及气氛庄重的场合。如:
我经常到天安门广场散步,那规模浩大、气势宏伟的广场使人心旷神怡。广场中央屹立着用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的巍峨纪念碑,高高的碑心石上,用镏金板镶嵌着八个闪闪发光的大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每当我瞻仰碑的雄姿,心中就激起无际的波澜:这座人民英雄纪念碑是近百年来风云激荡的岁月中,革命先辈和广大爱国人民、青年用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血肉之躯铸成的。它是我们民族的灵魂。
魏久明《用青春建造新时代的丰碑》的演讲辞,读来庄重典雅,慷慨激昂,气脉贯通,逻辑严密,演讲者用壮美多姿的语言于神圣拜谒的庄严场合,因而使人感受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高远博大,雄伟永恒。
灵秀的语言能给人以错落有序、轻松谐趣、色彩斑斓的优美感受。灵秀风格的形成,主要源于使用绘声绘色的词语、利用语义语句的错综奇变以及句段篇章的词义重叠或变形多义组合等。它能增强演讲的鲜明性、生动性和抒情感。如了烈钧的演讲辞《赞美你,太阳》:我赞美你,太阳!你照亮了人间的道路,照亮了历史的长河,孕育出一部壮美多姿的史诗。
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理解时可以借助对仗。如杜甫《观山水图》中的“红浸珊瑚短,青悬筚篥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语言毫不隐晦,毫不修饰,依照情感的样子直接写出。如《诗经?硕鼠》。
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通过写与本意看似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比而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指诗词不留雕琢的痕迹,不使人感到做作。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明自然的风格。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小时不知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写出了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亮的皎洁可爱,不加雕饰,生动自然。
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以为深长。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前两句用不见人影而闻人声的情景,烘托出山的空寂清冷,后两句用夕阳返照之光映着林中的青苔,进一步渲染了山的特点,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
气势雄伟,立意新奇。如李贺《梦天》中的“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得像九个烟点,大海小得像杯中之水。
指直率而有气势。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出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诗歌以苍茫原野为背景,勾勒出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苍凉悲壮,慷慨激昂。
语言表达是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省净、流畅、圆润洒脱、意韵无极的境界。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语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连”与“入”相携,织出一幅烟雨迷蒙的愁网,并以“孤”为动力,把人进一步推进萦怀的离情之中,加之“冰心”“玉壶”的绝妙比喻,作者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脱然而出。语近俗白却字字枝根相连,不可分割,匠意极深而不见斧凿。
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杜甫的《登高》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
manner
【摘要】叙事语言是叙事者借以完成叙述行为的工具,也是读者与叙事者之间的媒介。作家的思想很大程度上是要借助语言这一媒介体现的,因而叙事语言也成为了解作家的直接路径。余华的《活着》在叙事语言上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笔者试以小说的叙事语言为切入点,分别以地域性乡土语言、充满温情的语言及冷静的死亡叙述三方面浅析其语言的独特风格。
【关键词】余华;《活着》;叙事语言
【中图分类号】c9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0)10―0125―1、5
《活着》是余华作品由暴力转向温情的代表作之一。在叙事手法、叙事语言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平缓的叙事语调、直白简单的叙事方式、重复而有节奏的叙述技巧向人们讲述了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
对作家而言,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形成别具一格的风格固然与作家独有的个人感悟、思维方式、表达技巧等内在的因素有关,同时与他所生活的时代、文化、地域等外在因素也相关。被比利时《南方挑战》杂志评价为写出了“以地区性个人经验反映人类普遍生存意义”的余华,其文学创作与文学思想始终是饱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有着吴越文化的精神,有着乡土文化的特质。《活着》所蕴含的地域性乡土语言使文本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它将江南农村生活、乡土人情等都浓缩到文本中,清晰地再现了浙江一带的乡村风貌;且小说以老人讲故事的口述形式展开,语言高度口语化的同时质朴简洁,富有日常生活气息和浓烈的乡土韵味。
小说中的人物,从福贵的父亲到小孙子苦根都具有个性化的语言。作家巧妙地结合不同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同一人物的不同年龄不同地位、不同的社会大环境、等等,给每一人物特定的言语措辞。透过语言的表层我们读到的是实实在在的、活生生的农民。作为故事的讲述者福贵,作家给予他最简洁最朴素也是最粗俗的措辞。余华说“福贵这个人物,他是一个只读过几年私塾的农民,而且他的一生都是以农民的身份来完成的,让这样一个人来讲述自己,必须用最朴素的语言去写,必须时刻将叙述限制起来,所有的词语和句式都为他而生,因此我连成语都很少使用,只有那些连孩子们都愿意使用的成语,我才敢小心翼翼地去使用。”①正如洪治纲所言,“在《活着》中,余华摒除了一切知识分子的叙事语调,摒除了一切过度抽象的隐喻性话语,也摒除了一切鲜明的价值判断式表达,而将话语基调严格地建立在福贵的农民式生存背景上。因此,它的话语在福贵的自我复述中呈现出一种最朴素、最简洁的审美特征,也使整个叙事呈现出高度的完整性和简洁性。”②余华自己也表明作家在创作时人物身份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当你写一个农民,外形再像农民,要是他一开口说话,就像苏州大学中文系的教授说的话,那肯定是不对了。”③在“王四抢地瓜”事件中,福贵对王四说:“这地瓜真是你的,你就拿走。要不是你的,你吃了也会肚子疼。”④偷、抢了乡亲邻里的东西吃了就会肚子疼,这是在农民里才保有的善恶因果报应的观念。无奈之下福贵又说“你要是不怕雷公打你,就拿去吧。”在饥饿的压迫下,面对失去了正义公理、丧失了伦理道德的生活困境,农民自然也只能求助于“雷公”还世人公道。不仅福贵如此,只出现两次的老雇工长根的语言,也贴切生动,符合人物的性格和身份。如福贵把家产输光后对他喊:“别叫我少爷,叫我畜生。”他却摇摇头说:“要饭的皇帝也是皇帝,你没钱了也还是少爷。”⑤
地道乡土语言的使用,不仅把农村的辛酸生活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也把农民世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福贵的缓缓讲述中,我们看到了农民的宽容与善良,也同样目睹了他们的麻木与狡猾。作家赋予人物的语言措辞又把我们拉去“真实现场”体会和感受他们的生活世态与细细温情。
《活着》运用一个民间采风者的特定身份和福贵讲述故事的结构来进行,由采风者一边听福贵回忆过去一边推进叙事进程,就在福贵漫长的记忆长河中,余华始终以一种非常温暖的方式展示了福贵一家人之间浓浓的亲情,用充满温情的语言让读者为他们感动流泪。“任何一种回忆都带有温暖的成分。即使是面对无数劫难的过去,回忆同样也会因为叙述者的重生而获得其特有温情。”⑥文本从字里行间流淌出来的浓浓温情主要体现在细节的描写和福贵一家人之间的脉脉亲情上。福贵一家人之间的互相关爱通过人物的语言这一媒介得到很好的体现,如福贵与家珍的夫妻之情,凤霞和有庆的姐弟之情以及福贵与二喜、苦根之间的亲情都是通过语言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的。可以说,《活着》温情的流动主要源自语言的力量,透过人物的语言把那一脉脉温情充溢于小说中,告别了以往晦涩繁复的语言障碍,也疏离了往常的血腥,使小说透露出“温情”这一主题。比如“有庆喂羊”、“凤霞出嫁”、“福贵背妻”、“二喜携儿”,类似于这样的一幅幅生动的、饱含人情的画面就在作家似不动声色却是对语言的驾驭和对准确性的艺术追求中流淌出来。
有庆每天从学校回家都跑去喂羊,母亲为他缝的鞋实在经不住这样来回的路程,不到一个月就破了窟窿,根本已穿不了,福贵心疼生病的妻子还要带病给儿子补鞋,便揪起有庆的耳朵问道:“你这是穿的,还是啃的?”这一句出自于农民之口的问话,不但使我们感受到生活的辛酸,更为有庆与他的羊之间的那种感情所感动,温情的力量顷刻从语言中浸透而出。相濡以沫的感情更充满温情的温暖之光,“家珍说到下辈子还要做我的女人,我的眼泪就掉了出来,掉到了她脸上,她眼睛眨了两下微微笑了……”,这种微妙的细节在无声中把真情流露得无以复加;“到了夏天,屋里蚊子多,又没有蚊帐,天一黑,二喜便躺到床上去喂蚊子,让凤霞在外面乘凉,等把屋里的蚊子喂饱不再咬人了,让凤霞进去睡。”二喜宁可自己去喂饱蚊子,也不让凤霞被叮咬,把二喜疼爱凤霞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生活虽然很苦,但人和人之间却能互相关心,真诚相待,每个人都能尽量为别人着想,并努力承担自己的责任,这些构成了文本感人的情感魅力。
福贵与亲人间的暖暖温情感人至深,但他们最终却一个接着一个离他而去,而且死得令人出乎意料,使人悲痛泪下。而他叙述到亲人的死亡时,语言是平缓安静而几近冷静的。《活着》在脉脉温情的流露中讲述的依然是关于死亡的故事,更确切地说,是一系列死亡事件推动着故事向前延续。如果说重复是小说叙事的重要手段之一的话,那么对《活着》来说,死亡事件的一次次重复正是其重要的叙事技巧。
福贵对苦难的坚忍的承受是在众多无奈的苦难中被迫的承受,他无处可逃。与其说他是看透了生死,悟到了活着的真谛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还不如说是亲人的连续离去让他麻木了,也许是麻木才能让他冷静,因此面对死亡,他是这样叙述的:“中午上学时他还活生生的,到了晚上他就硬了。”⑦“凤霞生下了孩子后大出血,天黑前断了气。我的一双儿女都是生孩子死的,有庆死是别人生孩子,凤霞死在自己生孩子。”⑧“她捏住我的手后来一松,就瘫在了我的胳膊上。”⑨“二喜是被两排水泥板夹死的。”⑩“除了脚和脑袋,身上全给挤扁了,连一根完整的骨头都找不到,血肉跟糨糊似的贴在水泥板上。”,“苦根是吃豆子撑死的。”-这一系列死亡的叙述平静而毫无波澜。
作家创作最终所要表达的旨归是人、人性、人的命运以及存在的意义和虚无,只不过是要找到恰当的叙事载体来加以体现。在这里,余华通过语言的冷静叙述最大限度地释放所有人性的深渊,他将自己的文学话语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触及到人性的本真,因此他的叙述既是冷漠的,也是坚强的。余华试图表达,作为社会底层的民众,他们经历了重重苦难之后也在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他们活下去的支持就是对苦难的忍受。正如他在《活着》韩文版自序中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平庸”,他借助福贵的冷静去表达他对死亡、对生存的独到感悟,并对人生进行了冷峻的剖析与拷问。他的独特正如郜元宝所说“余华对苦难的情感反应总显得和常人不太一样,该关心的地方他漠不关心,该愤慨的地方他无动于衷。好像他压根儿就不准备对笔下的生命表示点属于人世间的态度,他的任务,像是站在非人间的立场,将人间的苦难客观冷静地叙述一通。”。。正是如此,余华才是独一无二的。
【注释】
①⑥吴义勤主编,王金胜、胡健玲编选《余华研究资料》,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②洪志纲:《余华评传》,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9页。
③余华:《说话》,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86页。
④⑤⑦⑧⑨⑩,-余华:《活着》,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15、28、127、171、175、180、181、190页。
、郜元宝:《余华创作中的苦难意识》,载于《文学评论》,1994年第3期。
【收稿日期】2010年8月27日
【作者简介】符玉梅(1986―):女,海南人,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
管理风格 Management Style
照片风格 Picture Style
程序风格 programming style
摩登风格 Modern Style
古典风格 Classic Style
独特风格 unique style
1、遗风逸尘:前代遗留下来的风教和超逸的事迹。
2、一帆顺风:同“一帆风顺”。
3、听风听水:形容善于赏玩自然景色。
4、遗风余教:前代遗留下来的风尚教化。
5、相帅成风:层层影响成为风气。帅,同“率”。
6、追风蹑影:见“追风蹑景”。
7、易俗移风:改变习俗,转移风气。
8、栉风酾雨:见“栉风沐雨”。
9、听见风就是雨:刚听到一点儿风声,就当要下雨了。形容听到一点风声就竭力附和渲染。
10、拏风跃云:比喻气概雄伟。
11、疾雨暴风:指来势急遽而猛烈的风雨。同“暴风疾雨”。
12、耳边之风:耳旁之风,一吹而过。比喻不重视,听了不放在心上的话
13、风驰电卷:形容像刮风和闪电那样迅速。同“风驰电掣”。
14、一路风清:形容安定升平的景象。
15、移风平俗:转变风气,改变习俗。
16、遗风馀习:见“遗风馀俗”。
17、树欲静而风不停: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同“树欲静而风不止”。
18、遗风余韵:前人遗留下来的风教和韵致。
19、议论风生:形容谈论广泛生动而又风趣。
33、树欲静而风不宁: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同“树欲静而风不止”。
25、饮露餐风:喝的是露水,吃的是风。形容超凡脱俗的生活。亦作“饮风餐露”。
26、沾风惹草:比喻卖弄风流,挑逗勾引异性。
27、追风逐影:见“追风蹑景”。
28、余韵流风:传留后世的韵致风度。《群音类选·《龙泉记·寿祝椿堂》》:“家传旧清白,余韵流风正洋溢,愿寿考弥高,华峰难敌。”
29、引风吹火:比喻从中煽动,挑起事端。
30、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比喻有些灾祸的发生,事先是无法预料的。
38、捉影捕风:亦作“捉风捕影”。亦作“捉风捕月”。同“捕风捉影”。
35、移风易尚:改变旧的风俗习惯。同“移风易俗”。
36、风尘之会:风尘:比喻战乱;会:时机。指战乱发生之际。
37、风清月白:微风清凉,月色皎洁。形容夜景幽美宜人。同“风清月皎”。
38、捉风捕月:见“捉影捕风”。
39、风牛马不相及: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同“风马牛不相及”。
40、箕山之风:指隐士的风范。
41、英风亮节:高尚的风格和节操。
42、风激电骇:形容势猛。同“风激电飞”。
43、佯风诈冒:犹言装疯卖傻。
44、月朗风清:月光明朗,微风清爽。形容宁静完美的月夜。
45、仙风道格:犹言仙风道骨。
46、追风逐电:形容速度极快。多指马飞速奔驰。
47、风驰电击:形容迅速出击。
48、啸咤风云:同“叱咤风云”。
49、风雷火炮:形容十分急躁。
50、祥风时雨:形容风调雨顺。多比喻恩德。
55、握风捕影:犹言捕风捉影。
56、笔底春风:形容绘画诗文生动,如春风来到笔下。
57、贞风亮节:犹言高风亮节。
58、遗风余泽:前人遗留下来的风教和德泽。
59、长他人志气,灭自我威风:指一味助长别人的声势,而看不起自我的力量。
60、作浪兴风:掀起风浪。比喻制造事端。
75、遗风余习: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同“遗风余俗”。
64、雨蓑风笠:防雨用的蓑衣笠帽,为渔夫的衣饰。亦借指渔夫。
65、遗训馀风:前代遗留下来的风尚教化。
66、风清月明:微风清凉,月光明朗。形容夜景完美。同“风清月朗”。
67、纵风止燎:用鼓风的方法灭火。比喻本欲消弭其事,却反而助长其声势。
68、云淡风轻:微风轻拂,浮云淡薄。形容天气晴好。亦作“风轻云淡”。
69、风激电飞:形容势猛。
70、移风振俗:改变风气,振兴习俗。
75、流风余俗:指遗留的风气习俗。
76、月晕知风,础润知雨:月晕出现,将要刮风;础石湿润,就要下雨。比喻从某些征兆能够推知将会发生的事情。
77、雨鬓风鬟:妇女发髻散乱貌。
78、迅雷风烈:犹言迅雷烈风。
79、秋风扫叶:比喻威力大气势猛。
80、无风作浪:见“无风起浪”。
88、颐指风使:犹言颐指气使。
87、宿雨餐风:形容旅途辛劳。
88、西风落叶:形容秋天景象。比喻事物已趋衰落。
89、栉沐风雨:同“栉风沐雨”。
90、雨宿风餐:见“雨卧风餐”。
93、遗风余烈:遗风:前人遗留下来的风尚。余烈:前人的功业。前人流传下来的功业和风尚。亦作“余业遗烈”“遗风余韵”。
94、仙风道气:犹仙风道骨。
95、骑驴风雪中:用为苦吟的典故。同“骑驴索句”。
96、风马云车:指神灵的车马。
97、风驰电骋:形容像刮风和闪电那样迅速。同“风驰电掣”。
98、风驰云卷:形容迅速席卷。
99、风马牛:风:放逸,走失。指齐楚两地相离甚远,马牛不会走失至对方地界。后用以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同“风马牛不相及”。
100、系风捕景:亦作“系风捕影”。①比喻不可能做到的事。②比喻不露形迹。
93、无风生浪:见“无风起浪”。
106、西风残照:秋天的风,落日的光。比喻衰败没落的景象。多用来衬托国家的残破和心境的凄凉。”
107、黄风雾罩:犹言不守本分,胡乱行事。
108、移风崇教:移转风气,崇尚教化。
109、向风慕义:指向往其教化,仰慕其礼义。或指向往其风度,仰慕其义行。
110、风驰云走:形容奔驰疾速。
111、招风惹雨:见“招风惹草”。
112、雨栋风帘:犹言雨帘云栋。
113、风举云摇:凭借风云飞腾而上。亦比喻飞黄腾达。
114、遗风余俗: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
115、笑傲风月:犹言吟风弄月。形容心境悠闲自在。
116、儿女情多,风云气少:指男女相爱的感情多,胸怀大局的气概少。比喻文艺作品中男欢女爱多,社会斗争题材少
117、风驱电扫:形容像刮风闪电那样迅速驰赴和扫除。
118、遗风旧俗: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习惯。
119、遗风馀俗: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
120、追风摄景:见“追风蹑景”。
121、云涌风飞:见“云涌飙发”。
122、啸傲风月:啸傲:随意长啸吟咏游乐。在江湖山野中自由自在地吟咏游赏。
123、当耳旁风:见“当耳边风”。当做耳边吹过的风。比喻对所听的话不放在心上。
124、风驰电逝:形容像刮风和闪电那样迅速。同“风驰电掣”。
125、移风改俗:改变旧的风俗习惯。同“移风易俗”。
126、风雷之变:指上天示警的灾异现象。
127、风风韵韵:①形容韵致意态完美。②声音悠长婉转的样貌。
128、耳后风生:形容驰驱迅速
129、遗风馀泽:前人遗留下来的风教和德泽。
130、风情月意:指男女相互爱恋的情思。同“风情月思”。
131、一路风尘:形容旅途辛苦。
132、骤风暴雨:见“骤雨暴风”。
133、余风遗文:传留下来的习气和文章。
134、遗训余风:前代遗留下来的风尚教化。
135、咏嘲风月:同“咏月嘲风”。
136、遗风余思:前代遗留下来的风尚情思。
137、有风有化:谓有教育意义。
138、血风肉雨:来源:清·梁启超《论权利思想》:“试一读欧美诸国法律发达史,如立宪政,废奴隶……等诸大法律,何一不自血风肉雨中熏沐而来。”形容剧烈残酷的屠杀或性格刚强
139、熏风解愠:熏风:和风;愠:恼怒怨恨。温和的风能够消除心中的烦恼,使人心境舒畅。
140、急如风火:急得像疾风烈火一样。形容十分急迫。
141、骤风急雨:来势急遽而猛烈的风雨。同“骤雨狂风”。
142、啸吒风云:形容威力极大。同“叱咤风云”。
143、风驰草靡:比喻强大的势力能制服一切。同“风行草靡”。
144、沂水春风:沂水:河水名,在山东省曲阜县境内,孔子出生地。春风:春天和暖的风,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来自沂水的春风。比喻深受孔学的教育与熏陶。
145、追风逐日:同“追风逐电”。
146、风举云飞:凭借风云飞腾而上。同“风举云摇”。
147、议论风发:形容谈论广泛生动而又风趣。
148、随风而靡:靡:倒下。顺风倒下。比喻没有主见。
149、泱泱大风:泱泱:宏大的`样貌。指气魄宏大的大国风度。
150、相习成风:习:习惯。指都习惯于某种做法或看法,而成为一种风习。
151、骤雨狂风:见“骤雨暴风”。
152、逐电追风:见“逐风追电”。
153、风驰霆击:形容迅速出击。同“风驰电击”。
154、遗风馀采:前代遗留下来的风度文采。
155、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比喻随便遇到什么险恶的情景,都信心十足,毫不动摇。
156、树欲息而风不停: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同“树欲静而风不止”。
157、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月晕出现,将要刮风;础石湿润,就要下雨。比喻从某些征兆能够推知将会发生的事情。
158、风吹日晒:狂风吹,烈日晒。形容无所遮挡。
159、魆风骤雨:犹暴风骤雨。
160、扬风扢雅:品评诗文。
161、毕雨箕风:原指民性如星,星好风雨,比喻庶民喜好人主的恩泽。后为颂扬统治者普施仁政之词。
162、斜风细雨:斜风:旁侧吹来的小风;细雨:小雨。形容小的风雨。
163、翩翩风度:翩翩:形容举止潇洒超脱。风度:完美的举止姿态。形容人的举止言谈超逸洒脱。
164、占风使帆:比喻随机应变,看风头办事。
165、遗风馀思:前代遗留下来的风尚情思。
166、旖旎风光:旖旎:柔和美丽。柔和而美丽的韵致风采或自然风景。
167、毁风败俗:败坏良好的风俗。同“伤风败俗”。
168、趁风使柁:犹看风使舵。比喻随机应变或迎合别人行事。
169、追风蹑景:形容速度极快。
170、遗风馀象: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和法式。
171、任从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比喻随便遇到什么险恶的情景,都信心十足,毫不动摇。同“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172、雨僝风僽:谓风雨交相摧折。
173、欧风墨雨:比喻来自欧美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侵袭
174、千里不一样风,百里不一样:指各地各有各的风俗习惯。
175、遗风馀教:前代遗留下来的风尚教化。
176、玉树临风:形容人风度潇洒,秀美多姿。亦作“临风玉树”。
177、雨僽风僝:见“雨僝风僽”。
178、言论风生:形容言谈议论时兴致很高,气氛活跃。
179、遗风馀韵:前人遗留下来的风教和韵致。
180、烟花风月:指男女情爱之事。
181、风和日美:微风和畅,阳光明丽。同“风和日丽”。
182、雨顺风调:调:调和;顺:和协。风雨及时适宜。形容风雨适合农时。
183、想望风褱:犹言想望风采。
184、宿水餐风: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185、耳旁风:同“耳边风”。在耳边吹过的风。比喻听了不放在心上的话。
186、渊涌风厉:如水之涌,如风之疾。比喻谈吐滔滔不绝。
187、传风扇火:犹扇风点火。比喻鼓动别人做某种事。多用于贬义。
188、遇事生风:一有机会就挑拔是非,引起事端。
189、风门水口:指要冲。
190、运斤如风:见“运斤成风”。
191、遗风余采:前代遗留下来的风度文采。
192、风和日暄:微风和畅,阳光温暖。见“风和日暖”。
193、疾恶如风:痛恨坏人坏事就像狂风猛扫一样。
194、潇洒风流:气度超脱,风度大方。亦作“风流潇洒”。
195、疾风彰劲草:比喻仅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明白谁真正坚强。同“疾风知劲草”。
196、雨散风流:比喻离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