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原始社会——崇拜自然的阶段
人类社会在早期,以自然界的千百种生物为采食对象,完全靠天吃饭。集体采集和狩猎给生物资源造成严重的破坏,甚至引起物种灭绝。但这种环境问题,对人类威胁并不严重。因为这一阶段人类的生产力低下并且缓慢,环境制约着人类的活动。人类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微弱。这阶段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一种依赖关系。
2、农业社会——改造自然阶段
随着人类步入农业社会,可以开始大规模的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气候等自然资源,农耕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食物有了一定的稳定和储存。人口开始迅速增长。同时,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导致地理环境逐渐恶化。这一时期,人类还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 www、shancaoxiang、 的不协调,只能机械的进行迁移,以此逃避大自然的惩罚。但是古代中国已经出现了人地关系科学的萌芽。例如:《荀子王制篇》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林也!;《吕氏春秋义赏》涸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3、工业社会——征服自然阶段
18世纪,各国先后走工业化道路。科学和技术突飞猛进,生产力水平飞速提高。人类开始去试图改变世界,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甚至出现“人定胜天”的理
论。以牺牲自然为代价而积累物质财富,从而失去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地关系呈现不协调,矛盾迅速激化。各种自然灾害频发,洪涝,干旱,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危及人类的生存。这就是地理环境反作用于人类社会。是对人类社会过度索取的报复。
4、信息社会——谋求人地协调的阶段
20世纪中年代以来,生产力急速发展,人口急速增长,从而出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人类被迫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开始认识到对自然界的过度索取要付出惨痛代价,开始关注环境和发展的问题。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开始逐步形成并且得到公认。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必须走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的道路。
在这四个阶段中,人类从弱变强,从依赖大自然到控制大自然。大自然是人类社会的生存之本,人类要关心,爱护它,和它和平友好相处!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课本P18图2、1)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2、常见功能区: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界限,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课本P19~21)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
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典型模式(参看课本P22图2、7)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课本P25~26)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课本P28~29图2、13,2、15)1、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城市相距较远。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3、城市服务范围六边形嵌套模式可以用来指导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的布局。
第三节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课本P31~32图2、17,2、18)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和特点(课本P33图2、20)
2、逆城市化
3、世界城市化的地区差异(课本P32图2、19)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本P36~37图2、25)
2、城市环境问题(课本P37图2、26)
3、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课本P38)
⑴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污染。⑵使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洋流分类
1、按成因:
风海流:形成动力为大气运动,规模很大。例如:西风漂流、信风带内的洋流。
密度流:由密度差异引起,多出现在封闭海域与外洋之间。例如: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红海与印度洋之间。
补偿流:分为水平流和垂直流,多在大洋两岸。例如:赤道逆流、秘鲁寒流。
2、按性质:
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多由低纬流向高纬或为下降流。典型的。有:日本暖流、墨西哥湾暖流。
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多由高纬流向低纬或为上升流。典型的有:千岛寒流、拉布拉多寒流。
3、按地理位置:
赤道流:分布于赤道附近海区。例如:南北赤道暖流、赤道逆流。
大洋流:分布于大洋中心,这种洋流类型较多。
极地流:分布于极地海域。例如:南极绕极流。
沿岸流:分布于沿海海域,受陆地影响大。例如:我国的沿岸流。
影响洋流分布的因素:
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海水在盛行风的吹拂下,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因此洋流的流向和分布与地面风带模式及其分布有着密切关系。
除了盛行风以外,还有海陆分布、地转偏向力等因素,它们共同,形成了实际的大洋洋流分布。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课本P2~3图1、2,1、3)
⑴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原因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⑵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1、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类型及特点(课本P6图1、6)
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课本P6~7)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分类(课本P8~9图1、8)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
三、美国的人口迁移(课本P10图1、9)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课本P12)
二、地球上适合养多少人(课本P12~13)
三、P14活动
1、我国环境人口容量评估依据是耕地资源,因为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资料。2、我国人口与耕地资源,人口与水资源关系特别紧张。
3、改善我国人口与环境问题必须贯彻执行的基本国策是: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4、结合我国人口增长的情况和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现实,分析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
⑴我国资源种类和总量丰富,但人均少,利用水平和开发技术低,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资源相对短缺;⑵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基本进入现代型,但人口基数大,年净增人口数量大⑶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农业区位的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农业区位因素(课本P42图3、3)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地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具有相同特征。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课本P45~46图3、9)
一、季风水田农业(课本P47~48图3、10)
二、商品谷物农业(课本P49~50图3、13,3、14)
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大牧场放牧业(课本P47~48图3、10)
二、乳畜业(课本P52~54图
3、19,3、20)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一、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2、不同类型工业部门的区位选择原则(课本P58图4、2)
二、工业区位选择(课本P59~60)1、工业区位因素及其作用的变化
2、案例分析——钢铁工业区位变化(课本P60图4、5)
3、社会、环境需求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课本P61图4、6)
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课本P62~63)1、工业联系
⑴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工厂之间存在产品与原料的联系⑵空间利用上的联系——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或廉价劳动力
3、工业地域
⑵工业地域按形成分类
⑶工业地域按性质分类
业地域形成原因:工业集聚
二、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联系(课本P63~64)
1、工业分散
2、工业地域联系
一、传统工业区1、概述(课本P65)
2、鲁尔区(课本P65~67图4、9、4、12、4、13、)
⑴区位优势:①丰富的煤炭资源;②离铁矿区较近(法国洛林铁矿);③充沛的水源;④便捷的水陆交通;⑤广阔的市场。2、衰落原因:
①生产局限于传统工业;②煤炭在世界能源费消构成中的比重下降(原因:石油、天然气的广泛应用;新技术炼钢的耗煤量减少);③钢铁市场竞争激烈及其替代品的广泛应用;④重化工业集聚带来的环境污染、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等问题;⑤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4、辽中南工业区与鲁尔区发展条件的对比(课本P67~68图4、14)二、新兴工业区1、概述(课本P68)
2、意大利新兴工业区(课本P69图4、15、4、16)
3、美国“硅谷”(课本P71~72图4、19)
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1、主要运输方式及特点(课本P78表5、1)
2、运输发展趋势: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二、交通运输布局
1、交通运输网(课本P79~80图5、3)
2、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经济、社会、技术、自然
3、南昆铁路的建设(课本P80~81图5、4)
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1、对聚落形态的影响(课本P82图5、5、5、6)
2、对商业网点分布点的影响(课本P83~84图5、8、5、9)3、集镇是在交通要道上发展起来的,交通线路的改变会引起集镇的繁荣或衰落。如陕西勉县的长林镇。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课本P90)
二、直面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课本P92)⑴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⑵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要排放到环境中去⑶人类作用于环境的同时,环境反作用于人类
2、环境问题类型及产生(课本P93~94图6、8)
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及分布(课本P94~95图6、11)
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因(课本P99)⑴人口众多给经济发展带来沉重的负担;
⑵资源短缺——原因:①人口多,人均占有量少;②生产技术水平落后,自然资源利用率低。
⑶自然环境面临极大的危机——表现:①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且迅速由城市向农村蔓延;②生态破坏范围扩大,程度加剧
2、实施: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21世纪议程》,提出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及行动方案。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课本P101~103)
三、北京留民营的生态农业发展措施(课本P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