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我认真读了一年,每一段都是以前背过的,现在每一段具体的文字都忘了,只留下一点点体会,无法用准确的文字来描述。然而,在反思我的经历时,有几点经常出现,记录如下:
1、软弱。年轻的时候,我常说某某真的很神奇,但是到了他这个年纪,我就觉得他很正常。每当你认为你可以做任何事情时,你总是面临着最终的苦果。我有点明白《道德经》里的弱点是个好东西,因为我自己真的做不了神一样的事,知识、思维、技能都是有限的。正是因为明白了原来的自己在理解、思考、能力等方面确实有限,所以要认真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因为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处理好人和事。在每一次治疗中,我都看到了一个从未谋面的人和事的闪光点。
2、谦虚和好奇。正是因为我们感受到了自我极限存在的确定性,我们才明白自我是软弱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经过我们的观察、记录、整理,用文字记录下来的`
书籍、数据等。可是我们每个人都是有限度的,所以记录的资料也会是片面的,随后构成的结论更加的可能是片面的。每当我看到一个记录的时候,我就开始透过文字的表面尝试去还原事实,当我回不到记录的场景的时候,我会有疑问的,这个大概就是好奇吧。我透过书籍、生活中的人和事学习,可是因为我的限度存在,所以我看到东西可能是我想看到的,忽视了一些东西,结论也不必须正确。当我无所欲求,心思宁静的时候,得到正确结论的概率越高;当我心境起伏,被贪嗔痴等杂念环绕的时候,必须会得到一个偏离结论,这个偏离的结论将我引向困境。每一个经过我的结论,我总是审视多遍,唯恐得到一个偏离的结论。这个大概就是我认为的谦虚吧。
3、守中。中是阴阳中和的线,是阴阳河蟹的,是不走极端的,可是我觉得应当是保证自我处于最多的可能性。因为守住了最多的可能性,所以面临问题的时候我能有最多的帮忙,最多的解决办法,最好的处理环境,最终我能获得最好的效果。走极端就是不断的减少自我获得各种可能性,最极端仅有一条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4、以无事取天下。我觉得它十分有意思,于是我在想以无事求学,以无事求发展。在那里有所得,可是无以言语可述。
5、外物必反求之。想要少出现问题,那么平时就要力求多出问题。想要更多的财,平时就要不以求财为目标。想要大的功绩,那么就要平时就要将功绩舍于自我的合作伙伴,自我不要一丝一毫的功绩。这是从水近乎道的特性得出心得。此刻因为中国西化严重,变得越来越外物正求,所以求不得,心不平,偏颇走极端。中国的追求是不败,是不停的修正自我处的环境中最低的下限;西方的追求是必须赢,是不断拔高自我处的环境中最高的上限。这个真的是十分有意思。
6、守静。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动的越多,消耗越大。动的越频繁,受到反弹的压力越大。在追求强权制霸的过程中,真的是人在做,天在看。
(山顶洞人,自幼孤僻、倔强,喜好战争。曾致力于财色名利的追求,为达目的挖空心思,甚至不择手段,结果碰得头破血流。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他开始接触佛道,却为了追求神通而屡屡被邪师所骗。但正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五毒俱全的他猛然醒悟,于是悬崖勒马,弃恶从善,精进修行,同时发愿解出《道德经》,因为这一念善心,终于获得上天的垂青)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山顶洞人《佛道一如道德经》
解析:
中国有一句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译文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这样翻译从文字上来说好像没什么问题,但从内容上来说是完全错误的。
老子最反对的是“智”,这种“智”也就是现代社会大家都具有的世智辩聪,说白了就是小聪明,我们被自己的小聪明害惨了。老子高瞻远瞩,早就知道我们要被“智”所害,所以反复提醒,遗憾的是我们看不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正确翻译应该是: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聪明,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大智慧。有句话叫做认识一个人难,认识自己更难,还有几分靠谱。
就我们的人体而言,经络、穴位到底是怎么回事?科学发展到如今,只是承认了有,还是解释不了。我们到底有没有灵魂?现在的科学不敢完全否认了,甚至有科学家开始偷偷研究,但依然模棱两可。为什么同样是人,性格、命运会相差那么悬殊?我们人类对自身的了解还非常少。
然而,佛陀、老子早已经把这些问题洞穿了,可惜我们学不懂!我们对法界有多无知,对自己就有多无知,反过来,如果能够完全彻底地把自己搞明白,也就明白了十法界。明白自己才是大智慧!“自知者明”的“明”就是破除“无明”之后的“明”,就是开悟!不开悟的人哪怕拥有世界上最聪明的脑袋,依然只是小聪明而已。
不过,有些人确实很“自知”,觉得自己悟性不够,要开悟恐怕很难。再说极乐世界又那么好,于是退而求其次,追求极乐世界去了。又不要读经,又不要打坐,只要凭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去极乐世界,何乐而不为呢?这种想法实在是把我们世俗人的小聪明体现得淋漓尽致。现实中别说做买卖,哪怕交友,我们都考虑投入产出比,而现在竟然将这一招用到出世间来了。我们怎么不想一想,要是这样能去极乐世界,那极乐世界岂不个个都是人精!那既然大家都是人精,各种争斗岂不是更厉害?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译文为: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译文从文字上看很清楚,但想想还是模糊。这句话的真实义就是,要战胜别人并不是难事,要战胜自己就太难了。
俗语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我们用钱、用权势、用武力就能够让别人臣服,但是要真正看清自己的真面目,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太难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都被自己的因果业力捆绑着,不管我们表面上多牛,我们的都是业力捆绑下的囚徒!再大的权势、再多的金钱也解脱不了!而要挣断这根绳索,除了行善、修行,别无他法。
有人说,我有钱有势还要改变什么命运?请问,生老病死哪一个我们能用金钱和权势解决得了?所谓家大业大,金钱和权势如果不善于应用,只是造业的工具而已,还有什么值得称道的?阎王那一关我们是想凭本事闯过去呢?还是凭金钱买通过去呢?也许有人会说这是迷信,随便,到那时不信也得信。
人都有软弱的时候,或贫穷,或疾病,这时候,谁都渴望得到特别的帮助,但能如愿以偿的实在少之又少!从表面上看,这些弱者实在值得同情,但如果谁能看到他们的过去世,也许会发现他们过去世其实是很风光的,而且落到今生这个样子也是有原因的。那我们再反推,现在市面上的风光人物下辈子会怎么样呢?所以,风光也好,困苦也好,都只是暂时的假象,我们只有不跳出轮回,就只能永远在苦乐间摇摆。当我们乐的时候,往往以为自己多了不起,谁要告诉我们将来要受苦,基本上是不会信的,而当果报现前的时候,谁又救得了?所以,我们的苦是自己造成的,自己选择的。如果不觉悟自心,即使谁能救得我们眼下一时之苦,接下去无尽轮回之苦谁来救?观音难救世间苦,就是这个道理。
“知足者富”。这个“富”不是世间财富的“富”,是精神上的快乐安详。我们的幸福指数是与欲望成反比的,不在乎我们拥有多少,而在乎我们感觉够不够。哪怕我们有十个亿,如果我们觉得在千亿富翁面前抬不起头,就依然是穷人。
再说很多人虽然富有,但内心无时不被苦痛、烦恼、不安困扰着,生活过得很紧张、很忙碌,这些钱对我们到底是一种束缚,还是一种快乐呢?这样的“富”有意义吗?所以,真正的富有是内心的安详、自在、快乐,即所谓知足常乐。
“强行者有志”的“强行”是什么意思?不是努力读书,拼命搞事业就算“强行”,更不是挖空心思、不择手段叫“强行”。所谓“强行”就是我们把世俗的人物看明白了,觉得这样无止境的轮回没意思,扔掉不玩了,挣脱业力的束缚,以至于最终与道合一。这可是大丈夫的行为,也只有这样才算“强行”。
“不失其所”就是不迷失我们的依止处,知道生从哪里来,死往哪里去。也就是了悟了生死大事,这时候的轻安、自在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拟的。“不失其所者久”的“久”就是跟十法界溶为一体,不生不灭了。这时候,我们的肉身反而是个累赘,还要他干什么呢?扔掉这个肉壳子,剩下真正的“我”,这个“我”就是“道”,就是“佛”,就是“上帝”,所以说“死而不亡者寿”。
当然,世俗人扔掉肉壳子后,也同样有个“我”,只是这个“我”还债务缠身,还是一个带着枷锁的奴隶,还在服劳役。这一点谁都可以不信,但再不信也没法阻挡他去亲身体验。
佛祖在《法华经》里把我们比喻成火宅中疯玩的孩子!有些人还沾沾自喜,以为他不在火宅中,他学佛了,是个佛子,殊不知他学的是愚痴佛。若问,佛还有愚智之别吗?有啊!愚痴佛满世界都是,智慧佛只有向自己的内心去悟。
这个世界很奇怪,大凡能进监狱的,很多都是有本事的人,甚至是大人物。同样,大凡能下地狱的,很多都是学佛修道的人,甚至是大师!
曲焕章白药-诞生于1902曲焕章白药创始人——曲焕章
《道德经》强调尊重自然规律,顺应潮流。“人遵法,地遵法,天遵法,路遵法。”道即法,法源于自然。人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所作为。违反自然规律必然要受到惩罚。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直到今天才被认识到。教育也是如此。只有遵循教育规律,孩子的成长规律,顺其自然,因材施教,才能有效。《道德经》说:“教学无字,无为之利,天下所希冀。”教育不是让老师多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体验,收益会更大。
《道德经》用简单的辩证方法论审视世界和生活,多次强调“做而不犹豫,生而无有,行而不依靠,行而不生”。一个人做事要脚踏实地,不求华丽的辞藻;有所作为,不能居功自傲,应该谦虚谨慎,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自己是最难的,所以说“知人者智,知友者智”。很多人犯错,往往是因为缺乏自知之明,带着一点点成绩得意忘形;如果你遇到一点挫折,你就会失去信心。
《道德经》用辩证思维审视人生的不幸与福报。所谓“不幸靠幸福,幸福靠不幸”。因此,人们应该为和平时期的危险做好准备。事情顺利的时候要想到自己会遇到的各种挑战,读完觉得困难的时候要想到美好的未来。《道德经》也告诉人们,有一件事是可以通过犯错来避免的,那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足常乐”。“罪大恶极
《道德经》最后一章说:“信仰不美好,善言不可信;好人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知,知者不知。天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勿争也。”真实的话不华丽,华丽的话不真实;好人不善于辩论。人们不一定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炫耀,自以为什么都懂的人不一定有知识;自然法则是让万物受益,而不是伤害;高尚的人的准则是默默工作,不与人竞争。我觉得应该以此为座右铭:不要听华丽的词藻和美丽的奉承;不炫耀,好好学习;努力工作,谦虚谨慎,为人民做力所能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