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老师的“跟班”
大人的脾气性格不一样,孩子们也不例外。有的孩子内向不喜欢和老师,小朋友交流而有的孩子每天就跟在老师后面一直说个不停,和小朋友在一起更是闹个不停,还有的孩子是每天和老师交流很多但不和小朋友一起玩。
昊昊是一个上课做不到小座位上,不参加小朋友的游戏活动,不和小伙伴一起早操……只要你一眨眼,他就会和你玩“捉迷藏”,小椅子踢倒了,小朋友推一把,玩具扔一地,并且只要他能想到的就一定要想办法做到,不计后果的严重性。因此昊昊和老师形影不离。和家长交流得知:孩子在家也很顽皮,一刻也不能安静,什么东西也能破坏,也去医院看医生了,医生也没什么好办法。妈妈噙满泪珠的眼睛里充满内疚的对我说:“老师,您遇到了这样的孩子,您要多操心,多受累,实在不行,您就打他几下。”
我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孩子是家长的生命,可是我们的生命价值就是这些孩子来体现。于是,我和班里的李老师共同商量想办法改变孩子。从此开始,我走上了“陪读”之路,每天集体活动时李老师组织孩子上课,我就坐在昊霖的身边拉着他的小手,只要他想离开小椅子,我就一攥他的小手暗示他不要乱动,刚想开口说话,我就把食指放在嘴边“嘘”提示他上课不要乱说话。游戏活动、户外活动、早操我变成……了昊霖的“跟班”。区域活动时间到了,昊霖带我进入了“建筑城”,几个八宝粥筒,几个纸盒在他的手里不一会变成大卡车,不一会又变成小轿车,不一会又变成了消防车……“消防车上还没有灭火器,”昊霖出其不意的向我要灭火器。孩子的创造性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令我眼前一亮。这不是昊霖走进小伙伴的最好契机吗?“昊霖和小朋友一起造汽车好吗?”“好,这是油罐车,嘀嘀嘀……”“这是警车,哩~溜…哩~溜。”虽然昊霖一边模仿汽车的喇叭声,一边自顾自的搭汽车,但是他也没有排斥小伙伴和他一起玩。我陷入了沉思:多好的孩子啊,为什么就不能和小朋友一起玩呢?“老师,你牙疼吗?我给吹吹就不疼了。”他很懂事的趴在我眼前关心的问。
户外活动开始了,小朋友很开心的玩着游戏,昊霖又跑到一边,蹲在地上做着起跑的姿势,嘴里喊着一、二、三,看着憨态可掬的他我伸出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做出了发令枪的姿势,嘴里发出“啪”的响声,孩子欢快的跑到我身边,欢呼着“耶、耶,我是冠军,我胜利了。”“冠军是和小朋友比赛才能得到,你愿意和小朋友赛跑吗?”我随机问。“好,老师我们就赛跑吧。”昊霖高兴地说。就这样我们的游戏变成了孩子的接力跑。
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一周过去了,两周过去了,在生活中我寻找一切机会带昊霖和小伙伴一起玩,一起游戏。就这样,慢慢的,三分钟、五分钟,昊霖不再用老师的陪伴,虽然他还是脱离集体,脱离老师,但是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提示就能回到集体。看着昊霖一点一滴的成长,老师笑了,家长笑了。
感谢“小跟班”的成长给我带来的幸福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