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对于大班孩子来说,意味着一个充满爱和感恩的月份,因为在升入衡山园校舍、面对开学的新老师、新伙伴和新环境,开学迎来的第一个节日就是“教师节”。贺卡、鲜花、小礼物……节日的祝福接踵而来,对大班孩子们而言,懵懂间似乎已经知道感谢曾经教过自己各种本领的老师们,但他们真的了解自己身边的老师们吗?于是,在开学伊始的“老师我爱你”的主题活动里,我们开展了一系列了解、调查、采访等活动内容,让孩子们走近幼儿园上上下下的各位老师们,在互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刚升入大班的孩子们来说,哪怕是他们认识的老师们,一开始的印象往往可以用“最熟悉的陌生人”来形容……
场景一:
这是刚开学没多久的一个周一的早上,也是大一班年轻的刘老师主持一周一次的升旗仪式的早上,当大一班的苗苗小朋友介绍好“教师节”后,刘老师和全体大班孩子的互动,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回应声将升旗仪式的气氛烘托到高潮:
刘:小朋友们,你们觉得、你们的老师漂亮吗?
幼:漂亮!(在场的女老师们露出了微笑)
刘:你们的老师最帅吗?
幼:帅!(身为男教师的刘老师和班上的男实习生小张老师也笑了)
刘:你们的老师会在你们不听话的时候,把你们送小班吗?
幼:会!(操场上的大班老师们脸上有了一些略带调侃的尴尬神情)——看来,老师们日常带班中脱口而出的“威胁”式的话语,已经被孩子们习以为常的视为“口头禅”了)
刘:你们的老师会生病吗?
幼(原先的异口同声此时产生了分歧,“不会!”的声音还是压倒了微弱的“会!”)——原来在孩子们纯真的眼中,老师居然是不会生病的超人哦!
……“老师”的概念,在大班孩子心目中,究竟是一个什么具体的表现呢?值得我们每个身为教育者的老师深思……
场景二:
开学大活动中有一个经典的活动内容为“老师才艺秀”,幼儿园大班、境外班的老师和外教们纷纷露一手、展绝活,表演自己的看家本领,让全园的孩子大开眼界、一睹风采。
这不,大一班、大四班的刘老师、陈老师秀球技、足球、篮球耍得孩子们目不暇接;大三班的薛老师秀魔术,让孩子们对其崇拜不已;大二班的王老师秀歌喉,孩子们惊呼:“我们班来了一位唱歌唱得像宋祖英的老师哦!”大二班、大三班的姜老师、陈老师,一边画画一边讲故事,给孩子们以视听的双重享受;境外班的童话剧“小熊请客”、外籍教师的歌舞秀,都让全场的气氛调到最HIGH!
于是,在“教师采访表”的自制问题卡上,大班的孩子的问题都是围绕老师们的本领展开的:“王老师,我想问你,为什么你唱歌这么好听?”“薛老师,你的戏法是跟谁学的?”“刘老师,你的足球怎么会踢得那么帅?”“陈老师,你是怎么做到一只手拍球、一只手甩呼啦圈的?”……
相反,原先课程统整资料包里关于“采访老师”的内容中、上一届大班老师们教研讨论预设好的一些属于保底的必答问题,却没有孩子提及,例如:“老师,你几岁了?”“老师,你当老师多久了?”“老师,你为什么喜欢做老师?”
……是我们老师开始不了解我们的孩子吗?还是孩子们的兴趣热点发生了变化?
场景三:
由于这一届大班都是第一次搬迁到衡山园,因此,在采访调查“我喜欢的老师”活动之前,我安排了一次“收集老师签名”的实践活动,即提供给每个幼儿一张幼儿园平面地图,上面有各个教室和办公室,让孩子按图索骥,对照地图,走到幼儿园各处,邀请熟悉或陌生的老师在上面签名,从而初步认识全园的老师和工作人员们,为下次采访活动奠定基础。
班级“了不起的老师”的主题墙面上已经布置了各班的老师合影照片和衡山园平面图,能干的孩子们早就迫不及待地拿过地图和水彩笔出发了,而一些内向、害羞的孩子则是我追踪观察的重点对象,在收集签名之旅中,这些平素不声不响的孩子会大胆迈出表达、交往的第一步吗?我有些担心……
我照例悄悄的尾随着班上的特殊幼儿慧慧,想看看容易紧张焦虑的她是否愿意向不认识的老师们索取签名;一开始,她仍旧是跟在外向开朗的同伴佳佳身后的“小尾巴”,当佳佳连珠炮似的对大四班的郑老师说:“你可以帮我签个名吗?”而慧慧则是满脸笑容地望着郑老师不开口,但是也成功获得了第一个老师签名。
佳佳蹦蹦跳跳地一溜烟下了楼,慧慧发现失去了索取签名的“靠山”,脸上有些紧张,我笑眯眯地对她说:“慧慧,你真棒,微笑也可以让老师认识你哦!相信你接下来一定会成功地得到第二个老师的签名!去楼下看看吧!”
为了不让慧慧感觉到我的尾随可能会导致她的不自然,我刻意与她保持了一段安全距离,只要在视线范围内看得到她的行为,我就尽可能离她越远越好。
刚走到一楼门厅,迎面走来保健室的邬老师,我远远地和她递了个眼神,心领神会的邬老师停下来,和颜悦色地和慧慧打招呼:“你好呀!”慧慧脸上有些激动,但又有些紧张,她嗫嚅着,半天说不出话来。我心底其实很想走过去,帮助慧慧开口表达,但这样代替的结果,对内向胆小的她来说,其实起不到任何推动的教育作用,只会让慧慧习惯依赖、永远躲在老师的保护伞下。
邬老师指了指慧慧手里的地图,提醒她:“这是什么呀?”
慧慧总算挤出来几个字:“签名、……地图……你的……名字”
邬老师笑了,抱着手里的交接班蓝本子蹲下来,弯下腰继续问她:“签什么名啊?签在哪里?”
也许老师平视的目光让慧慧感到一丝信心和勇气,也让她想起来教室里刚才讨论的索取签名开场白,她终于轻声说:“老师,你能帮我签个名吗?”
当邬老师把签好名的地图还给慧慧时,这时,我走近了慧慧,不失时机的表扬了她:“慧慧,你看,你又认识了一位老师哦!知道她是谁吗?”
慧慧羞涩又带着些许得意的轻声说:“是给我们早上检查身体的老师。”
“对啊,她已经给你签过名了,你现在认识她了吗?”
没想到,慧慧摇了摇头,“我不知道。”
这时,我突然意识到,其实“收集签名”这个活动还是存在问题的,因为,看似写满密密麻麻老师名字的平面图,但细细问问每个孩子,都知道**班是哪位老师吗?大多数不认字的大班孩子是没办法一一对应记住老师的姓氏的,特别是境外班那些金发碧眼的外教、以及各个班级的保育员老师的名字,对刚升入大班的孩子来说,还是有一定挑战性和难度的。
因此,慧慧的“不知道”的回答,让我重新审视了原先一些看似成功的教育活动中,虽然设计的初衷和意图非常好,过程也是热热闹闹和轰轰烈烈的,但是一定要注重活动后与孩子们的反馈和交流,这样才能了解到孩子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才能发现影响孩子行为的问题,也才能有的放矢的调整接下来的教育对策和方法,真正发挥活动的教育价值。
于是,半小时的签名活动结束后,我和孩子们玩了一个“对对碰”的游戏,在不看各自签名地图的情况下,我来指主题墙面上的各班老师照片,让孩子们分别报出是什么老师;然后锁定一些对答如流的孩子,请其介绍“认识老师”的好办法:“你又不识字,怎么知道老师签的名字呢?你是怎么和老师认识的?”
坤坤:“我等老师签好名,就谢谢老师‘很高兴认识你,我怎么称呼你呢?’”
宁宁:“我指着老师的签名问他‘这是什么字,请你告诉我好吗?’”
贝贝:“我还会用英语和外国老师讨签名呢!就问他‘hat’yur nae?’ 呀!再指指地图,他就明白了。”……
虽然,作为教师,应该在签名活动之前,就和孩子们充分讨论各种可能发生的状况或问题,让孩子们知道如何应对突发状况时应对的种种方法;但是,预留空白,让孩子们不带任何条条框框的先入为主的印象,独立面对活动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促使他们学会主动思考各种好办法,或碰鼻、或成功,积累活动中的各种经验,等完成任务后再进行集体的交流和分享,未尝也不是一个很好的实践课程的做法,可以让老师更大程度的了解每个孩子身上的智慧和能量,从而惊叹与领悟于“向孩子学习”这句话的真正的涵义!
三个发生在教师节里的小故事,让欢欢喜喜过教师节的我们重新审视作为“教师”这一职业的沉甸甸的份量和内涵,为人师者,不仅意味着“师道尊严”,更意味着一种谦卑、一种敬畏之心、一种平等的从教态度。3-岁的孩子可谓是天底下最纯真的一个族群,他们的赤子之心,会让作为老师的我们,更小心谨慎地反思自己日常带班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否真的是老师在“教育”孩子?还是孩子在“教育”了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