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作文网

小学英语作文 初中英语作文 高中英语作文 高考英语作文 大学英语作文 英语作文模板 英语名言 英语美文 作文大全 教育随笔 半年总结 年终总结 调查报告 自查报告 演讲致辞

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发展措施

时间: 2018-01-11 19:59; 作者: 邓勇  电脑版浏览

在经济发展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兼顾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追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相统一,最终实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安定祥和。一种发展观需要有相对应的方法论来实现。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为其内涵,必须找到相应的有效载体或机制来实施。对于我国来说,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是求真务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载体。

  一、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五大趋势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到*年,按照现行汇率计算,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109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在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阶段,其产业结构将进入急剧变动时期,发展中积累的各种矛盾也会逐步显现。从20世纪国际经济发展史来看,一些国家,如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都放慢了增长速度,甚至出现过现代化过程中断等社会危机。在这个关键阶段,我们必须按照求真务实的精神,正确认识基本国情和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才能正确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使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长治久安。

  1、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以大众消费为特征的工业化加速时期,经济高速增长具有内在动力。

  首先,从人均收入水平和产业产出结构特征来看,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跨越了罗斯托所说的起飞阶段和成熟阶段,进入了大众消费时代。用钱纳里等学者对经济发展阶段的判断方法,我国已经基本进入了工业化四个阶段的第三阶段,即工业化加速时期。进入这一时期的标志是人均收入水平已经满足基本食物、住房和穿着的消费,汽车大规模生产和进入家庭,家用电器快速普及。

  其次,我国劳动力供给的“无限性过剩”与国际化先进的科学技术供给在一种压缩型工业化过程中激烈碰撞,使得我国的生产高速增长与失业率上升并存。一方面,我国需要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体系,以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质量,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大量劳动力需要就业。解决这一尖锐矛盾需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以便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保证社会安定。

  第三,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必然带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快速发展产生了两个转移,一是农民向城市转移———人口由低生产率区域向高生产率区域转移,二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劳动力由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显然,这两个转移都将会促进生产率提高,而生产率的提高是人均收入提高和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这将会使得国内需求不断增长,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大的动力。

  2、重化工产业主导将是未来一个时期经济高速增长的基本特征。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将会更加尖锐,新结构危机压力将会增大。

  未来一个时期内,国内投资和消费都将对重化工产业形成强大的需求拉力。在投资领域,城市化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都将对重化工产业形成巨大的需求。在消费领域,居民的需求增量将在很大程度上集中于汽车、住房等以重化工产业为基础的产品上。经济增长对能源、钢铁、有色金属、水泥、化工等高能耗、高污染排放的产品的依赖性将会很强。从出口需求的角度看,中国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低廉,具有市场竞争力,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这表明,未来我国的生态环境压力将会日益加大。

  据世界银行和国内有关研究机构测算,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经济增长有三分之二是对生态环境透支的基础之上实现的。符合人们健康需求的良好生态环境已经不再是天然的产物,而是需要投入资源进行不断的“再生产”。良好生态环境的高度短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重大结构问题。结构危机由过去的经济内部产业结构失衡转变为经济整体增长与原来的“外部条件”之间的失衡。这就是美国学者布朗所说的“环境泡沫经济”。对这种新的结构问题,一般称之为新结构危机。

  3、二元经济结构将会长期存在,生态环境问题会加剧二元结构导致的社会矛盾。

  二元经济结构是中国经济最突出的特征。尽管全党和各级政府已经高度重视农民问题,但由于形成二元结构的原因极为复杂,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低于城镇居民的状况难以在短时间内彻底解决。

  在收入差距扩大的情况下,生态环境破坏将会加剧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生活质量差距。高收入人群通过更多占有物质财富,通过更多的物质享受和医疗保健,可以补偿环境污染给生活质量带来的损失。低收入人群没有能力选择生活环境,由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健康损害难以得到医疗保健补偿。因此,生态环境的破坏实际上放大了二元结构导致的社会不公平。

  4、经济发展的区域差距将会继续存在,缩小地区差距的难度将会加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生活水平差距越来越大,这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但是我国的水资源、气候资源、地理地貌等因素都决定了西部地区并不适合高密度地发展经济。西部地区草原因过度放牧而沙漠化、一些地区因过度开垦土地而石漠化、治理沙漠而产生的人进沙进现象、因生态植被减少引起的旱灾与洪灾同时上升,等等,说明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和农业开发程度已经超过了自然承载能力。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低,农村人口比例大,东西部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城乡差距在地域上的反映。西部作为我国的生态环境“屏障”,其生态和气候等特点决定了这些地区不能再过度发展农业和污染性产业。在我国总体上生态环境压力日益上升的情况下,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的难度将会加大。

  、中国经济增长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会不断增大,贸易摩擦将会日益上升,这将迫使中国加速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

  到*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钢铁第一大国、水泥第一大国、家用电器第一大国、电话第一大国、服装第一大国。但是,在产品产量猛增的同时,我们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资源和能源对进口的依赖日益上升,二是高新技术产业核心技术空心化。例如,作为钢铁第一大生产国,我国的铁矿对进口的依赖将会逐步达到0%左右,石油对进口的依赖也将达到0%,甚至更多。中国资源和石油进口增加将会提升整个国际市场的价格,中国低价格制成品出口增长将会压低国际市场价格,这必将导致我国与其他相关国家之间发生更多贸易摩擦。我国核心高新技术的空心化将会抑制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制约民族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提高。这两个问题将会迫使国内企业降低资源消耗,加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从而加快中国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进程。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上述五大趋势表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进入急剧的转型期。在这个时期,我们必须解决过去几十年积累起来的一系列经济社会矛盾。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大量投入,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因此,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增长仍是我们党和政府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的重要任务。这就决定了这种转型必然伴随经济高速增长,同时也必然面对巨大生态环境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走出一条新型的经济增长道路。

  二、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

  从本原上说,人类社会发展追求的终极目标是生活质量的提高。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人类必须不断推动经济增长。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发展中国家如果没有经济增长,或经济增长速度很慢,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必然是弱小的,国民就会面临低生活水平和高失业率的困扰,社会难以稳定,在国际竞争中就没有地位,就会处于落后挨打局面。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将工作重点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党在总结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来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原则。这是我们在新的战略机遇期需要继续坚持的基本方针。

  但是,经济增长是否一定带来生活质量的提高呢?这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收入分配是否均衡和公平;二是以什么方式实现经济增长。

  从收入分配来看,如果经济增长的成果主要被一部分人分享,其他人分享很少,则会导致人们的生活水平差距拉大。如果这种状态长期持续,人们的生活质量差距就会越来越大,导致极大的社会不公平,这将会导致社会不稳定,最终使得每个人的生活质量都下降,形成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结果。

  从经济增长方式来看,传统的经济增长总是以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和生态损耗为代价的,即在经济增长使人造物质财富增加的同时,资源和生态环境被消耗和破坏,这将会普遍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形成没有发展的增长。这种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大创新正在于它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内涵,解决了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明确了增长与发展的关系。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与“五个统筹”

  科学发展观不排斥经济增长,它的核心内涵是按照科学规律,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地推进经济社会更快地发展。它要求我们改变过去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观。这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五大趋势所决定的。因此,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到*年,按现行汇率计算,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七位,13亿人口平均初步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这是了不起的奇迹。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经济总量不断快速上升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例如,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绝对和相对收入差距都进一步拉大了;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损害;资源的储备日益减少;国民经济对外贸和国外技术的依赖程度在提高。*年我们消耗了世界钢铁总产量的30%,世界水泥总产量的40%,世界煤炭总产量31%,实现的GDP却仅占世界的4%。这表明,我们的经济增长的成果分配和使用存在着不公平,效益不高。无论从稳定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还是从资源与生态环境制约的角度看,这种增长都是不可持续的,增长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发展的新的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目的就是要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各种矛盾。五个统筹实际上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具体体现。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内核,不仅仅体现在所有制上,更应该体现在分配的公平和社会的和谐方面,解决好市场不能解决的公共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外部性问题,对市场失败的领域进行调控,处理好局部与全局、人与自然、国内与国际、经济与社会的关系,追求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综合协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效率问题则可以留给市场去解决。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原理也就在于此。

  过去我们关注的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主要以人均货币收入的高低为指标,而对贫困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关注不够。实际上,越是贫困的地区生态环境破坏越严重,其后果存在着自然扩散和乘数效应。因为贫困地区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最终也使得发达地区的自然灾害增加、环境恶化,从而造成连锁反应,使国家的总体财富减少。在科学发展观下推进五个统筹发展,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

  四、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途径

  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建立相应的制度框架和组织结构,需要有相应经济社会运行机制和技术经济范式。也就是说,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找到其基本载体和有效途径。在科学发展观下的五个统筹发展的内涵中,经济和社会、区域、城乡、国内外四个方面的统筹发展实质上都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而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则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其背后也是人与人的关系,实际上是在自然规律限制下的人与人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从人与自然两个角度探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能性。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需要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推进技术经济范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拥有量少,生态环境具有多样性但整体上比较脆弱。未来一个时期内,我们的经济正处于大众消费时代,对物质产品消费的需求将会高速增长。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走资源消耗少、污染排放少的经济发展道路。我们必须在不断减少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推进资源的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的排放强度。这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制度创新,综合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并与市场的价格机制相结合,重新塑造一种资源节约污染少型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要求我们推进技术创新,加速开发循环利用资源的低成本的生产技术体系,加速开发低成本高效率的污染治理技术体系,加速开发生态保护和恢复的技术体系。循环经济模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客观要求,因而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导技术经济范式,是科学发展观在经济发展模式上的具体体现。

  事实上,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协调也要求发展循环经济。比如,我们不能把发达地区和城市地区的污染产业转移到落后地区和农村去。同样,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以使我们能够学习和应用人类一切优秀的知识,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外技术、资源和市场,最有效地利用国际分工,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

  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来说,人与自然和谐是基础,以区域、城乡、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为内涵的社会公平和谐是目标,内外统筹是手段。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出路。它可以将人口、资源和环境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防止“环境贫困”,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推进社会公平,缩小生活质量差距。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从经济发展模式方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途径。

  五、在我国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可行性

  目前一些同志对于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行性存在一些疑虑。他们认为,按照循环经济要求发展经济必然要增加企业成本,可能会导致大量小企业,尤其是落后地区的小企业倒闭,引起更多的失业;同时也将会降低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这些担心是客观存在的。在很多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矛盾确实已经十分尖锐。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目前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我们必须深刻反思并做出抉择,是继续原来的经济模式去追求暂时的增长和就业,而后发生生态环境和健康危机,还是通过模式转换,放弃短期的表面物质追求,通过创新来推动可持续发展。

  首先,经济发展的实践已经表明,那些无视环境保护的地区已经渐渐尝到了苦头。大气污染,河流污染,固体废弃物随意抛弃,已经严重地影响了人民的身体健康,由于环境污染导致的矛盾日益增加。现在已经到了必须彻底转变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时候了。

  其次,循环经济并非简单地强化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它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是最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保护和改善环境。它首先强调的是资源的节约利用,然后是资源的重复利用和资源再生。

  第三,发展循环经济与经济增长和解决就业问题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冲突。相反,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延长生产链条,大力发展废旧物资的收集、处理和再生产业,这将会增加就业。国外的实践也表明,各种产品废旧零部件的多次重复利用,并不必然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甚至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第四,我国生产的区域化集聚和企业规模化特征正在显现。区域化和规模化的生产组织结构有利于综合进行污染防治,有利于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和废旧物资的综合回收利用,有利于形成规模化的循环经济企业群。

  第五,自2002年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在有关文件中多次强调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已经列入了我国最高决策层的议事日程;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都已经意识到生态环境对于我们生活质量和健康的重要性;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节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在日益提高;社会舆论监督的力量不断壮大,发展循环经济已经具备了社会基础和成为国家行为的条件。

  第六,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与发展循环经济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法律法规和激励政策。这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条件。

  第七,发展循环经济,在国际上已经成为一股新的潮流。发达国家正在争相开发循环型技术,建立循环型技术体系。可以预见,本世纪在循环经济技术体系开发上领先的国家必将在竞争中占领先机,赢得优势。这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使我们具有新的历史机遇。

  第八,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下,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设置了一些环境壁垒,打破这些壁垒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重大动力。同时,发达国家的援助也不断向环境保护领域倾斜,有利于我们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加速我国循环经济发展。

  从上述综合分析我们可得到一个基本结论,只要我们努力创造条件,在中国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六、循环经济的理论建设与制度建设

  1、关于循环经济的经济学解释

  资源的有限性,人类发展要求的无限性,环境污染的制约性是循环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经济学对污染的定义可表述为外部不经济,也就是未签订契约就将生产成本的一部分强加给他人,使得他人的利益受到损失。从这个角度说,污染是违背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的。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源于生态环境没有作为生产要素并界定其产权。在自然特征上,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天然性、流动性、外部性等特征决定了其产权难以实现私有化,任何私人和企业都无法有效行使对生态环境的产权,只能由国家政府代表社会来实施。因此,推进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最有效的方式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内涵的循环经济,本质上是国家行为或政府引导和规制的经济模式。过去我们主要从技术角度看待污染问题,对污染的经济学特征重视不够。

  外部不经济的污染在给污染制造者带来效用的同时,给他人带来了成本。按照市场公平的原则,污染制造者应该对污染受害者给予补偿。这里出现了三个问题,一是由于受害者对生态环境没有清晰可见的产权界限,他们如果要求得到相应补偿会付出很高的交易成本。二是污染补偿价格计量没有统一的市场标准。三是社会成员生活中共同造成的污染如何处理。要解决这三个问题,首先需要国家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维护社会公民的共同产权,以便降低交易费用。其次,由国家统一制定污染的价格标准。第三,对于没有明确的污染主体,或主体是社会大众的情况下,由政府作为公共事业来治理。这三个问题都需要立法机构、政府及相关社会组织协同解决。但这并不意味着立法机构、政府和执法机构将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他们应该只是循环经济制度和规则的设计者、法律法规的执行者、监督者。市场机制仍然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体制,企业仍是行动的主体。只不过国家必须对市场进行新的调控和规制。

  2、经济发展阶段与循环经济

  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环境问题是工业化时期的共性问题。发达国家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的攻坚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角已经吹响,对能源消耗高和污染排放强度大的产业的需求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

  必须看到,到2020年我国人口将会超过14亿,比美、日、德、法、英、加六国的人口总和还多一倍,而我们的国土面积只有六国总和的二分之一,按照发达国家的道路发展,我们的单位国土面积要承受的污染强度将比发达国家高四倍。这是我国的生态环境绝对无法承受的。而且,发达国家的环境好转并非完全是由于已经实现了工业化,他们将高污染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我国的生态环境系统本身就比发达国家脆弱,走发达国家的老路,很可能导致我们的生态系统崩溃。事实上,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是发达国家首先提出来的。我们必须彻底放弃阶段论,发挥后发优势,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不可持续的道路,坚定地走循环经济之路。

  3、循环经济与效率

  效率一般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技术效率,二是选择效率,三是配置效率。无论哪个层面上的效率,最终表示效率的指标都是投入产出关系。然而,在过去的效率分析中,投入中并没有考虑生态环境因素。这是导致人们在追求效率的同时破坏生态环境的根源。发展循环经济则要求把生态环境作为效率的要素之一。

  4、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

  生态经济学者们主张用生态学的规律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希望人类的活动能够按照生态学的要求进行,在完全不改变自然的情况下发展经济。但这是难以实现的。因为人类经济活动遵从的是经济规律,而不是生态规律。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每个经济人都在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在生态环境可以作为免费的生产条件使用时,生产者总是倾向于违背生态学规律而使用它们创造更多的利润,生态伦理和道德显得十分无力。但是,当我们把自然生态环境作为社会共有的生产要素进行定价以后,生产者自然就会按照费用最小化原则节约使用它们。因此,发展循环经济不必要求经济活动按照生态规律进行,而是要运用经济规律来减少资源消耗和保护生态环境。

  、循环经济与公平

  生产者免费使用生态环境实际上是对公众利益的侵占,如果不给予补偿,就产生了不公平。这里的核心问题是,没有投资能力的人缺乏与有投资能力的人在平等条件下运用生态环境获得利益的机会。前者实际上处于无奈的地位。生态环境破坏与污染造成的生活质量损失正在日益成为新的公平问题。发展循环经济,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不发达地区和后代留下更多的资源和发展空间,是解决生态环境公平的重要出路。

  、循环经济伦理与环境伦理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一种新的伦理观,这是循环经济取得成功的一块重要基石。循环经济的伦理观,既不完全等同于市场经济伦理,也有别于现时的环境伦理。前者对环境价值观缺乏认知,后者则难于在现实中通过制度和政策手段得以实现。循环经济的伦理观应是环境伦理与经济伦理的结合,应是公益性伦理观与市场伦理观的结合。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循环经济伦理的探索中,必须区分人类中心主义与“以人为本”的差别。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是指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环境伦理学中的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有其合理成分,但它否定了人类认识的有限性。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以人为中心并不能防止我们去做眼前有利于人而最终损害了人的决策。

  七、当前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优先领域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按照一定原则选择优先领域,有步骤、有秩序地稳步推进。

  1、优先进行制度框架设计。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改变现有利益格局,把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流通”,因此,首先要设计一种制度框架,明确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的产权关系,明确规定其交易机制。目前我国的生态省、生态市、循环经济省、市的试点建设中,普遍存在对技术的重视远高于对制度的重视的现象。基本操作模式是以政府作为推进主体。各相关省市应重新审视和评估原有规划,把制度设计补上。循环经济的建立和运行需要政府推动、技术支持、市场机制三方面组合协调,这应在制度创新设计中得到体现。

  2、加快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要在已经出台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的基础上,尽快研究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资源循环利用法、循环经济企业投融资法、可持续消费法和实体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循环经济激励政策体系,鼓励消费者实行“绿色消费”,鼓励企业循环利用资源,鼓励民间投资向生态环境领域投入,兴办循环利用资源和资源再生产业。

  3、对中国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价值进行评估,确定其交易的价格体系。循环经济能否在中国得到发展,关键要看企业能否从循环经济发展中得到效益。必须通过价格体系的调整,使得按照循环经济规则要求进行生产、经营的企业,能够比依然按照传统方式生产和经营的企业获得更高的利益。循环经济形式上的物质循环,是建立在价格机制基础上的,必须保证企业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价格优势。

  4、首先选择能够增加就业和能够产生再生资源的部门优先发展。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的废旧物资回收、再生和无害化处理应作为优先发展的循环经济产业大力促进。当前在我国城市地区活跃着数以百万计的废旧物资和产品回收大军,但是,他们处于非常散乱的无序状态。尤其是回收废旧物资缺乏专业化处理体系,在对可直接变为再生资源的废旧物资进行商业化处理后,缺乏对无利用价值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的配套设施,存在着二次污染的隐患。政府应该对这些产业进行规范,提供相应的配套技术支持和优惠政策,鼓励形成规模化的配套产业。

  、以具有较为成熟技术支撑的短缺资源的循环利用为突破口,采取政策诱导和强制技术标准相结合的措施,促进这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使用。首先应该通过价格调整和行政措施,大力提高水循环利用和节约用水。各地区,尤其是缺水地区,应该分门别类地制定明细的循环用水技术标准和废水排放标准,要制定水污染控制达标的时间表。

  、以污染大户和重点排污行业为主要控制对象,促进其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强度,控制污染排放。目前特别要加强对冶金、化工、食品、造纸等行业的技术标准、消耗和排污的控制,要强制淘汰高消耗的落后技术,推广清洁生产体系。以此为基础,排污许可,持证排污,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必然应运而生。

  7、按区域特点确定循环经济发展重点。城市地区应以清洁生产、节约资源和资源再生利用为重点;农村地区应以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绿色产品、有机产品为重点;西部地区应以生态保护和恢复为出发点,结合本地区资源、环境特点,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后发优势,所有新建项目都应体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特点,实现跨越性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则应以新型工业化标准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按清洁生产的标准对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用循环经济的要求建设和改造工业区和开发区;我国原材料工业基地改造和建成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8、建立和完善强制性污染排放标准和排污收费制度体系。以降低排放强度为核心,用经济和技术手段强力推进循环经济,在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

9、加大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的研究开发力。以重点污染物控制和短缺资源循环利用为目标,由国家支持,加大技术攻关力度,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重要技术保障。


《2009年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发展措施》于,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尽在。欢迎阅读2009年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发展措施。

    返回栏目
  • 上一篇:监督站副站长“四风”问题个人整改措施
  • 下一篇:价格监管部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体会与措施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